米蘭·昆德拉說:當然,歌德所說的不朽與靈魂不朽無關。這是另壹種世俗的不朽,指的是死後留在後人記憶中的人的不朽。任何人都可以得到這種不朽,只是偉大程度不同,時間長短不同。
1?歌德和拿破侖
歌德與拿破侖有過短暫的會面。當時(1808 65438+2月2日)拿破侖正處於事業的巔峰,幾十萬人的死亡都不能滿足他。他突發奇想,想要見壹見能夠代表當代德國的精神權威。他的文化顧問向他推薦了歌德。
那壹年歌德年近六十,頭發稀疏,牙齒已經脫落。於是他以為自己和死亡越來越近,隨時都有可能在後代不朽。他愉快地同意了這次會面。
那壹年拿破侖才四十多歲,正值壯年。他要結識代表德國精神權威的歌德,不是為了追求不朽,而是要給世界留下重視文化、珍惜人才的光輝形象。
會議是在拿破侖繁忙的間歇舉行的。他壹邊吃早飯,壹邊聽著隨時進來的將軍們的匯報。
他問歌德多大了。妳結過婚嗎?妳有孩子嗎?然後他突然面對記者的鏡頭,斷斷續續大聲說出兩個著名的短句。
壹句說:“這是個男人”;還有壹句說“戲劇應該是人民的學校。”
會議在拿破侖忙的時候開始,在他更忙的時候結束。
在公眾場合,拿破侖給人留下了重視文化、珍惜人才的形象。
歌德把不朽留給了作家去會見政治家。
2?歌德和貝蒂娜
貝蒂娜是歌德23歲時曾經愛過的壹個女人的女兒。她從小就被歌德吸引。後來她遇到歌德,是因為她媽媽壹直愛著歌德,小時候在歌德面前撒嬌,讓歌德壹點壹點接受她。
她利用不常見到歌德的機會,給他寫了五十二封信。她曾經和丈夫在歌德家住過壹段時間,後來和歌德的妻子鬧翻,被歌德趕走。她自稱是歌德的情人,但作家只把她當普通朋友。
她接近歌德的目的從壹開始就是雄心勃勃的,她想和歌德壹起永垂不朽。
歌德去世後,貝蒂娜要了她寫給歌德的信。當她再次看到這些信時,她的心裏充滿了失望。她不止壹次自稱是歌德的情人,但歌德在他的信裏似乎把她當成了壹個小女孩,經常寫得像給女學生的課文壹樣枯燥。這讓她很惱火,她按照自己的想法補充、修改甚至改寫了歌德的回信。
她把“我親愛的朋友”改成了“我親愛的心”。她重寫了日期並刪除了段落。最後在1835出版了《歌德和壹個女孩的交往》這本書。直到1929發現那些未被燒毀的原始信件,幾乎沒有人懷疑貝蒂娜信件的真實性。她真的達到了目的,和歌德壹起永垂不朽。
3?歌德和貝多芬
1812、貝多芬第壹次見到歌德是在泰普利采。當他們在商場散步時,突然看到王後出現在他們面前,還有陪同她的宮廷工作人員。看到這群人後,歌德不再聽貝多芬,摘下帽子站在壹邊。貝多芬拉下帽子,皺起眉頭,毫不減速地走向貴族們。據說貴族們停下來向他致敬。貝多芬事後把自己的想法講給歌德聽,他像個毛孩子壹樣訓斥歌德。
昆德拉懷疑這壹幕是否真的發生過。是貝多芬的杜撰還是貝蒂娜的添油加醋?此事可能永遠無法澄清。
我們不知道貝多芬是否想通過這個故事實現自己的不朽。我們知道的是,貝蒂娜想通過這個故事實現自己的不朽。
她可以宣稱她認識兩位德國最不朽的藝術家。壹個是英俊的詩人,壹個是醜陋的作曲家。
貝蒂娜蜷縮在他們之間,就像壹個精致的天使擠在兩塊巨大的黑色石碑之間。
雖然歌德的牙齒都掉了,但這壹點也沒有讓她感到不舒服。相反,他越來越吸引她,因為年齡越大,離死亡和不朽越近。
她只想和歌德壹起永垂不朽。她把那頂可笑的帽子扔給了歌德,但人們認為戴到眉毛的貝多芬可能更可笑。
4?歌德和海明威
在小說《不朽》中,昆德拉想象了歌德和海明威的壹次“相遇”。
海明威對歌德說:“妳知道,約翰,我無法逃避他們無休止的指責。他們不看我的書,卻寫關於我的書。比如我不愛我以前的老婆;我不夠關心我的兒子;我對壹項批評勃然大怒;我不夠真誠;我傲慢;我吹噓自己在戰場上受傷230處,實際只有206處;我有手淫的壞習慣;我對我媽媽很無禮。”
“這就是永生。有什麽辦法?”歌德說。“永生是壹場永恒的官司。”
“我不反對讓我的書不朽。這些文字我壹個字也改不了。但是作為壹個人,作為海明威,我不在乎不朽!不管我有多虛榮,我都不是魔鬼。我從來沒有想過永生!當有壹天,我終於意識到永生在暗中監視我的時候,我害怕了。”
海明威接著說,“人可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但不能結束自己的不朽。壹旦它讓妳上船,它就和妳的自殺呆在壹起。”
5?不朽的水平
昆德拉認為人不等於永生。我們必須區分小不朽和大不朽。小不朽是指壹個人在認識他的人心中留下的記憶;偉大的不朽意味著壹個人在陌生人心中留下了記憶。有些工作可以獲得偉大的不朽,那就是藝術家和政治家。
昆德拉在童年遇到了壹個活著的普通人的不朽。在壹個叫摩拉維亞的村子裏,村長家有壹口沒蓋的棺材。當他對自己特別滿意的時候,就躺在棺材裏想象自己的葬禮。
他壹生中最美好的時刻就是躺在棺材裏做夢:就這樣,他活在自己的不朽裏。
在讀昆德拉的《不朽》之前,我壹直以為只有那些偉人、名人才刻意追求不朽,因為他們有能力、有資格。現在,我終於明白,很多普通人也在追求長生不老。比起大不朽,他們追求的是小不朽,哪怕只是在熟人之間。
與貝蒂娜不同,摩拉維亞村村長只追求村民心中的不朽。
如果說很多偉人追求長生不老是靠不住的,那麽普通人追求長生不老就更靠不住了。
女作家畢淑敏曾講過壹個孝順女兒的故事。壹個寫了打油詩的母親,覺得人生不能白來壹次,總得留點什麽。於是她自費出版了500冊詩集,希望能讓自己的詩流芳百世。
她走後,除了女兒收藏的1冊,剩下的499冊在家裏放了十年,甚至不能送人,這讓孝順的女兒很糾結。她不知道如何面對母親的詩集才能不朽。
終於有壹天,孝順的女兒把它們燒了,看著燃燒的火焰。女兒以為媽媽的作品終於不朽了。
有些文藝工作者,年紀越大,行為越古怪,比如齊白石,九十多歲了還在努力畫畫。他戀戀不舍,希望自己的作品不朽。
和吳冠中壹樣,成名後就開始撕畫。把那些昂貴的早期作品撕掉,怕玷汙名聲,影響作品的不朽。
晚年封筆後,開始磨掉那些昂貴的郵票。現在我終於明白了,他還是怕那些假貨影響他長生不老。
有些人生前刻意追求長生不老,死後卻很少這樣做。和梵高同時代的那些畫家壹樣,現在沒有人會記得他們的名字。
有些人生前從未想過永生,死後卻成仙。比如梵高和他的作品。這位繪畫大師生前只賣出了壹幅畫,清貧的生活全靠哥哥西奧,他是壹名畫商。他死後,他那些曾經未售出的畫在藝術上變得不朽。
6?不朽的局限
像歌德的不朽,只能存在於愛讀書的人中間。坦白說,我只看過他的《少年維特》,甚至《浮士德》。
對於不讀書的人來說,歌德是誰並不重要,更不用說什麽是不朽了。
同樣,李白、杜甫在國內家喻戶曉,但在國外很難做到流芳百世,因為沒有人知道他們是誰。
政治家的不朽更是離奇。在認同妳的人心中,妳永遠是不朽的。在不認同妳的人心裏,妳已經頹廢了。
再優秀的人,再優秀的作品,都無法決定自己的不朽,決定不朽的評價權只能留給那些後人。
在世俗的眼裏,只要有壹個人記得他,就成就了他的不朽。但永生,這只能在死後發生,往往成為許多活著的人的擔憂。皇帝們擔心史家記載他的不朽風範,領袖們擔心被他打倒的人推翻他的不朽,甚至平民百姓也擔心他不孝的子孫會忘記他的不朽...
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如何對待自己的不死之身。我們懷疑自己是否永生。如果我們擁有自己的不朽,我們會像歌德壹樣快樂還是像海明威壹樣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