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 ~ 1155年5月12)山東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以婉約詞為代表的女詞人,被譽為“千古第壹才女”。在歌詞中,他更多地寫的是前期的閑適生活,後期的人生經歷和感傷心境。形式上善用線描,自成壹派,語言優美。在詞論上,強調和諧雅正,提出詞“異於壹家”的理論,反對把詞寫成詩的方法。能寫詩的,所剩不多,部分篇章有時代感,歌頌歷史,用詞大方,與他們的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集》、《易安詞》,已失傳。後人有虞書詞集。今天有壹個李清照文集的校勘。
壹生
家庭的社會地位
李清照出生在壹個文藝學者的家庭。父親李是濟南人,進士,蘇軾門生,官至提獄、禮部尚書。藏書十分豐富,擅長文學和詞章著作。曲阜孔廟東寨北墻南刻有石碑,上面寫著:“賜某刑,學李,崇寧(1102)正月二十八,引壹布朗,渡,會,去遠行軍,拜林。”我母親是狀元王的孫女,很有文化。
傳承家學
李清照從小生活在壹個文學氛圍濃厚的家庭。她受到了家族知識、智慧和洞察力的影響,天賦異稟。所以“少年起詩名,能養前人”(王拙《藍鳳滿誌》),曾為當時著名文學家、蘇軾大弟子晁所推崇。朱編《風月詩話》卷上說,李清照“擅文,尤擅詩詞,晁武學稱之為士大夫”。《說蘭》第四十六卷引用《瑞桂堂閑情錄》說她“才華橫溢,學識淵博,在近代大放異彩”。朱瑤的《周萍柯譚》在本卷中稱贊她“詩文俱佳,不愧為古代作者”。
少年時期,李清照隨父親生活在汴京。優雅的生活環境,尤其是京都的繁華景象,激發了李清照的創作熱情。除了寫詩,她也開始在詞界嶄露頭角,寫出了被後人廣為傳誦的名句《如夢》(昨夜雨過天晴,風驟吹)。此話壹出,在全京城引起了轟動。“當時文士皆鼓掌,無壹可教”(《堯山堂外集》卷五十四)。
李清照讀了《讀中興碑頌》這首名詩後,立即寫出了《無錫中興頌》和《張文倩中興頌》兩首驚人之作。這首詩縱橫評論興亡,總結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興亡的歷史教訓,警示宋朝統治者“夏商有前車之鑒,史為今史”。壹個初來乍到的女孩子,能表達出對國家如此深切的關註和焦慮,不能不讓世人刮目相看。所以宋周的《清波雜誌》認為這兩首詩是“女子所作,多人所作。壹個有思想的人能做什麽?”明代陳泓旭《寒夜錄》對這兩首詩的評價是:“奇絕輝煌,有駝峰、林胸之稱。”
離家出走
宋欽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李清照四十四歲。金人大舉南侵,俘虜宋徽宗、欽宗父子北上,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朝廷覆滅。五月,康王趙構,駐應天府,南靖(今河南商丘),改建燕,始於南宋,為皇帝高宗。當年3月,趙明誠因母親在江寧(今南京)去世,南下參加喪事。八月,結識江寧府,任江東經制副使。隨著北方局勢越來越緊張,李清照著手整理、挑選藏品,準備南下:“既然長物不能窮盡,就先去各大印本,再去畫多畫的人,再去那些對古代器物壹竅不通的人。後來他去監書,畫壹般,器重要。經反復推演,仍有十五車載書到東海,渡淮河,渡河到建康。”十二月,青州兵變,縣令曾被殺,青州余書被焚。(李清照曾在《石頭記·序》中這樣記載:“青州為第壹處,書十余間鎖。預計明年用船運送。十二月,金人困青州。”這裏的字應該是錯的,因為是抄來的或者是抄來的。史實應該是“青州兵變”。)
李清照押運15車皮書器至鎮江時,張被捉入鎮江府,掌鎮江大臣錢棄城(《資治通鑒》卷101),但李清照以其大智大勇,於建言二年春(1128)將這些稀世珍寶抵押。
李清照到了江寧後,每到下雪天就進城找詩。周《清波雜誌》卷八有雲:“易安人說,明成在建康之日,易安值天天大雪,即戴帽望城尋詩。”得到壹句話,壹定要請妳老公來講和,而且是真心實意,苦盡甘來。“以宋高宗為首的投降派借口時局艱難,拒絕讓鷹派北上中原,壹味求和。李清照很不滿意,寫了很多諷刺詩。她曾說“南來吳江太冷,北去瀟水太冷”,“南來王導衣衫襤褸,北來劉琨消息”。
建言三年二月(1129),趙明誠到江寧。三月與李清照“乘船蕪湖,入大姨媽,住江西水上”(《進士錄序》)。渡過烏江後,楚自殺,寫《絕句》悼念項羽。以項羽寧死不屈,引烏江答謝江東父老的英雄史籍為例,諷刺南宋統治者。五月,至池陽(今安徽貴池),趙明誠為湖州知州。李清照在《碑記序》中回憶,趙明誠會“過門去廟”。於是他呆在池陽的家裏,壹個人去打電話。6月13日,我開始負重前行。我下了船,坐在岸邊,披著壹條毛巾在岸邊。我當時精力旺盛的像只老虎,眼睛都爛了。我看著船,說再見。我反感極了,大喊壹聲‘有謠言說城市告急怎麽辦?’戟從遠處回答道:‘隨大流。如果不得已,首先要舍棄輜重,其次衣服被子,第二書卷,第二古器。唯壹的所謂聖器者,可以自行持之,生死與共。不要忘記他們。“我沖向馬。”不幸的是,由於途中患病,趙明誠於8月18日在建康去世。
趙明誠死後,李清照將其作為文學祭品獻上,說“日在中天,嘆龐翁敏捷;城池弄巧成拙,婦人之悲深。”(感謝《四六月談鷂》卷壹)趙明誠下葬後,李清照病重。當時國家告急,趙明誠的大嫂卓立被任命為兵部侍郎,來自洪州(今江西南昌)的魏太後。為了保存趙明誠留下的文物和書籍,李清照派人給他運送行李。不料當年十壹月,金人困於洪州,所謂渡江之書散為浮雲。李清照只好帶著少量的輕書、帖、經南逃。之後,李清照曾投奔易的弟弟李維,李維被任命為現局官員。這時候有了關於趙明誠的密談,有了所謂的“授金”。李清照被迫帶著所有的青銅器等物跟隨著皇帝的蹤跡,希望能扔到宮廷裏去。在顛沛流離中,大部分殘存的文物都丟失了。
建言四年(1130)春,李清照步皇帝後塵,遷居浙東。“至臺,守已遁。出了地,棄了衣服,被帶離黃巖。他雇了壹條船出海,跑到了朝鮮。當他駐紮在張安時,來自禦船的溫度更高。”9月,在金人的支持下,建立了偽齊政權。李清照有詩說:“漢承邵,新室如疣。故中散,薄而陰周,直至死。”11月,朝廷釋放了100名官員,李清照抵達衢州。
紹興元年(1131)三月,李清照到了越南(今浙江紹興),住在當地人鐘的家裏。她的書畫壹夜之間被盜。她悲痛欲絕,重新獲得了回報和救贖。至此,大部分的書籍和文物都丟失了。
紹興二年(1132),李清照到達杭州。書籍文物的消失所帶來的巨大痛苦,流浪逃亡生活給予的無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了痛苦絕望的絕境。孤獨無助,再娶張汝舟。張汝舟對她珍貴的收藏品垂涎已久。李清照結婚後發現家裏沒多少財產,失望之余,就不斷吵架,然後破口大罵,甚至拳打腳踢。張汝舟的野蠻行徑讓李清照忍無可忍。後來發現,張汝州還犯有營私舞弊、虛報冒領官職罪。李清照向官方舉報張汝州,要求離婚。經查,張汝洲被調離柳州。李清照雖然被允許離婚,但是宋朝的法律規定妻子起訴丈夫要判三年監禁,所以她也被關了起來。在被翰林學士秦崇禮等親友解救後,被拘9天後被釋放。(對於李清照與張汝舟的復婚,後世學者頗有爭議。其實女性再嫁在宋初並不少見,並不影響李清照的性格。宋朝很多人說起這件事,應該是可信的。實際上,古人對謬誤的論證是被封建禮教觀念束縛的結果。)
雖然經歷了再婚離婚的劫難,但李清照的求生意誌並未消沈,對詩歌創作的熱情更加高漲。在她擺脫了個人的痛苦之後,她把註意力轉向了國家大事。紹興三年(1133)五月,朝廷派樞密院事韓曉燕、工部尚書胡松年出使晉朝。李清照滿懷激情地寫了壹首古詩和壹首律詩為兩位先生送行。詩中有壹句“欲寄血淚於山河,灑壹丘之地於東山”,表達了我反擊侵略、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充滿了關愛祖國的情懷。
紹興四年(1134),李清照完成了《金石錄序》的寫作。十月,為免金華之亂,寫成《拍馬圖》、《序》,亦寫成《拍馬圖》。雖然是遊戲文字,但涉及時事。他通過談論遊戲,引用大量關於戰馬的典故和歷史上除惡殺敵的壯闊行動,熱烈贊揚桓溫、謝安等忠臣將領的智慧和勇氣,影射南宋統治者的庸常無能,對人才的無知和抗金不思進取,表達了自己“烈士暮年”的個人情懷。
李清照在金華期間,還寫下了《武陵春》這首詩,感嘆漂泊無依的悲慘人生經歷,表達了對國破家亡、妻離子散的哀思。他還寫了壹首名為《樓上八詠》的詩,感嘆宋朝的蕭條和衛國的艱難。他的那句“國家留守,後人憂”堪稱絕唱。
紹興十三年(1143)左右,李清照整理了趙明誠的遺作《金石錄》,呈獻給朝鮮。十幾年後,紹興二十六年(1156)或更晚,李清照以至少73歲的高齡悄然離世,帶著對逝去親人的執著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