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年在南京創辦中央大學。大陸時期是東南的學術中心,有“北大學,南大學”之稱。經過40年的發展,它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歷史悠久、校風優美、校風淳樸、校名優良的研究型大學。
中大,位於中壢雙聯坡,占地62公頃,扼守臺灣桃園國際機場航空城。距首善之都臺北僅40分鐘車程,交通便利。目前學生總數約1萬人,大學生與研究生比例約為1: 1。是壹所中等規模的研究型大學。“喧囂中的寧靜”、“人數適中”的發展優勢,堪比美國哈佛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等世界級名校,最適合學術研究的發展。
目前有文、理、工、管、信息與電氣、地球科學、客家等7個學院、20個系、50個研究所,在校學生萬余人。同時還有空間遙測等16個研究中心;它還擁有壹個普通教學中心,壹個普通教育中心,壹個教師培訓中心,壹個藝術和文化中心,壹個語言中心和壹個體育室。是壹所理工科和人文學科相結合的綜合性大學。
國際ISI數據庫顯示,中央大學教師發表論文數量逐年增加,論文質量居臺灣第壹。在遙測技術、空間天文、光電技術、等離子體技術、防災技術、軟件工程、納米技術、生物醫學工程、大氣科學、戲劇研究等領域達到世界水平。不僅是中國重點研究型大學之壹,近年來還被教育部評選為“發展中的世界壹流大學和頂尖研究中心”之壹。第壹階段每年獲得6億獎學金,第二階段每年獲得7億獎學金。
展望未來,中央大學將秉承“誠信”的優良校風,在現有基礎上繼續向下紮根,取得更高的成績,創造更多的“CUHK第壹”,努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關懷的人才,打造新世紀大學的典範。
回到上壹頁
傑出的人文學科
世界第壹客家學院
中央大學位於桃園中裏客家村。2003年8月,率先成立了世界上第壹所客家學院。強調以人文社會科學的方法闡述客家族群文化,探討族群關系,希望推動海內外客家學術研究風氣,建構獨立的“客家學”。目前,它正積極向國際客家學術共同體發展,有望使CUHK成為國際客家研究重鎮。
郭頂圖書館——傳承卓越
厲國定先生,中央大學最偉大的校友之壹,1930畢業於CUHK物理系,享有“臺灣省科技之父”的美譽。為紀念郭頂先生,在CUHK校園內設立了“郭頂圖書館”,陳列郭頂先生的文物,並成立了“臺灣省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對臺灣省經濟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進行深入研究。學術上,有“郭頂講座”引領CUHK追求卓越。
中央資產管理-位列全球前50名
中央大學資產管理系在工業界很有名氣。1999年《英聯邦雜誌》和《鐘石晚報》對臺灣省資產管理的院系和研究所做了壹個調查,中央資產管理在所有評價中排名第壹,學術聲譽全國第壹,被譽為“世界第壹”的稱號。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的巴普納教授和馬斯登教授對全世界資產管理部門的研究業績進行了評估。中央資產管理是海峽兩岸唯壹入選單位,全球排名49。中央資產管理論文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量居中國第壹,SSCI發表量居全國資產管理部第壹。
人文研究中心——大學精神的提升
人文精神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以理工科起家的中央大學,在文學院之前的2003年就成立了“人文研究中心”,希望在國內高校中起到“引領作用”,促進強理科中人文學科的覺醒。在教育部推動的「發展世界壹流大學與頂尖研究中心計劃」中,人文中心成為頂尖大學的重要計劃之壹,是臺灣省大學轉型的關鍵。
107藝術影院——非主流電影脫穎而出。
中央大學因為電影而美麗!2003年9月,中央大學文學院誕生了中國第壹個校園藝術電影。在英語系林教授的帶領下,演講廳被巧妙地改造成電影院,並以原教室命名為“107藝術電影院”。與好萊塢商業片不同,107院線主要播放非主流藝術片。
戲曲研究室——昆曲研究的國際重鎮
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成立於1992,由中文系洪教授擔任主持人。收藏有豐富的戲曲文物,多年來壹直從事與昆曲相關的文獻研究和田野調查。洪先生用十年時間編纂的《昆曲大詞典》是目前最大的漢語詞典。臺灣省昆劇團和上海昆劇團應邀在慶祝90周年大型昆曲學術研討會上聯袂演出,引起廣泛反響。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昆曲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
回到上壹頁
領先的技術
空間和遙測研究中心——地球的保護神
在國科會1990支持下,中央大學建立了國內首個資源衛星接收站,可接收美國Landsat、法國SPOT、歐洲ERS、以色列ERS、美國Terra和Aqua等衛星數據,以及2004年發射的中國衛星二號。
其中SPOT衛星接收範圍以中壢為中心,半徑約三千公裏,地表圖像壹覽無余。與世界上20多個接收站相比,CUHK資源衛星接收站的接收靈敏度是世界上最好的之壹。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三位壹體”接收站,可以同時完成“圖像接收與校正處理”、“研發”、“教育推廣”三個階段。
天文研究所鹿林天文臺——東亞最好的天文臺
臺灣省的天文研究始於中央大學,1992成立了第壹個國立天文研究所。玉山國家公園旁,海拔2862米的鹿林天文臺是中國最高的天文臺,擁有中國第壹臺壹米望遠鏡。在成為頂尖大學的計劃下,未來將建造兩米望遠鏡,有望在東亞地區的天文觀測中發揮重要作用。
2002年,鹿林天文臺率先發現小行星鹿林壹號,這是臺灣省首次發現小行星。同時參與了多項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包括“BATC多色巡天”、“TAOS中美遮擋項目”、“臺灣省超新星研究”等。
光電技術-企業家捐贈2億美元
中央大學LED固態照明研發技術得到了肯定,尤其是光學薄膜技術,如顯示技術、光通信技術、生物醫學光電技術等。經過26年碩士和博士項目的教學經驗,光電科學與工程系於2006年正式成立。
臺達電子董事長鄭崇華先生肯定了中央大學的表現。2005年,他捐資2億元幫助CUHK建設了郭頂光電大廈,使其成為校園內第壹座“綠色建築”。
等離子體晶格——世界上的第壹個發現
世界上第壹個等離子體晶格誕生於中央大學物理系伊利亞教授的實驗室。這壹獨特的研究推動了等離子體物理在國際上的蓬勃研究和發展,論文被引用超過450次,創下了臺灣學術論文的最高引用率。在未來成為頂尖大學的計劃中,“等離子體技術和復雜系統”也將是五大主軸之壹,整合等離子體、軟材料、生物物理、計算物理等領域,推動跨學科研究,啟動下壹波數學、生物和工程的創新教學和研究貢獻。
學習技術——學習無處不在。
全球首個虛擬教育網站“卓雅城”在中央大學誕生,百萬中小學生上網學習。近年來,中央大學將互聯網、技術和學習緊密結合,在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成立了在線學習技術研究所,並將學習技術進壹步衍生到教育、心理學等相關領域,包括理學院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和文學院的學習與教學研究所,從而引發了人類學習的新變革。
生物醫學工程——跨學科整合研究
在生物醫藥領域,中央大學整合了生命科學、物理、機械、信息工程、電氣工程、化工材料工程、統計等方面的人才,* * *擁有50多名教師,成為壹支專業團隊。目前,我們正積極尋求與國泰總醫院合作,將通信產業與醫療應用相結合,以促進臺灣省生物技術、生物醫學工程和通信產業的重點發展。
the研究中心破解自然密碼
HHT研究中心由中央研究院院士黃鍔領導。黃鍔博士在1998發表了第壹個希爾伯特-黃變換(HHT)信號處理方法,徹底改變了以前對非線性、非平穩信號幾乎束手無策的窘境,震驚了學術界!HHT的應用範圍很廣,至少包括:醫學、聲學、振動和噪聲、環境、工業應用、結構土木工程、流體動力學、商業管理和金融分析等。應用範圍之廣,效果之優,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關註。
GPS科學應用研究中心——氣象探測的新時代
全球定位科學應用研究中心,簡稱“GPS-SARC”。付偉3號於2006年4月成功發射。6顆微型衛星裝有GPS接收機,可以接收地表2萬公裏以上28顆GPS衛星的無線電信號,大大提高了天氣預報的準確性。中央大學將從事GPS掩星與大氣探測、電離層分析、空間大地測量等研究,以提升臺灣省在全球定位技術領域的研發成果。
上海交通大學於2007年8月公布了世界500強大學。
2007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臺灣省列出的學校有
01.國立臺灣省立大學世界排名161,亞洲排名20。
02.國立成功大學全球排名329,亞洲排名53。
03.國立交通大學世界排名330,亞洲排名54。
04.國立清華大學世界排名331,亞洲排名第55。
05.國立中央大學全球排名437,亞洲排名81。
06.國立陽明大學全球排名438,亞洲排名82。
/rank/2007/arwu 2007 top 500 list .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