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藏書家來說,特別是對於京城的藏書家來說,線裝古籍壹直是他們關註的焦點和熱點。然而從8月12日中國書店第22屆古舊書市開幕以來,記者連續三天對前來購書的讀者進行了現場采訪,據許多讀者尤其是藏字號的讀者反映,民國圖書在書市中備受青睞。
壹
“五四”前後在中國歷史上誕生了壹大批新文藝新文化巨人,同時也誕生了壹大批新文藝新文化巨著。這些巨著在今天特別是它們的初版本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而且也有極高的收藏價值,更有很高的文化教育價值。
在書市中壹位公司白領於先生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說:“新文藝圖書從裝幀形式上看,樸實而且很美觀,而這正是今天的圖書所缺少的壹種素質。所以有理由相信新文藝圖書將跨入新文物的行列。”
壹位前來淘書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的學者在接受采訪時說:“新文藝圖書,它的價值並不僅僅體現在內容或故事講述的方式方面,而且還體現在它作為文化史文獻方面。人們關註它的收藏價值是只看到了它作為文物或者叫作新文物的方面。我個人認為對於新文藝圖書來說,還是應該本著傳統的讀藏結合的原則為好。”
民國舊書較為集中的攤位第壹天以中國書店讀者服務部為主,後來漸漸地讓位於收購科的攤位。來淘新文藝舊書的人們幾乎每天壹天不落地從早8時半開始壹直守到下午二三時,直到確信各攤不再上書以後才拎著大捆小捆大包小包的舊書離開書市,他們在臨分手時還互相叮囑著:“明兒早點來啊。”
二
本世紀初中國的學術思想經歷了壹個徹底的變革時期,這壹時期的學術作品具有前所未有的開放風格,它向未來的中國提供培養了壹大批世界級的學術思想大師,郭沫若、陳寅恪、陳垣、顧頡剛、胡適等,應該說在今天例舉他們的名字已不是壹件很費事的事情,因為在今天也正處於壹個改革開放的時代,所以當他們作品的早期版本壹經面世,立刻就引起了壹大批讀者的註意。這些書同樣也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是名副其實的具有“讀與藏”雙重價值的好書。
壹位剛上北大中文系的大學生在買了壹大捆這樣的學術書之後對我說:“能淘到這樣的書簡直是太好了,不僅可以開闊我們的眼界,而且也能提高文化品位。”他從提兜裏取出壹本書向我證實他的觀點。“這是許地山先生的《國粹與國學》,1937年6月商務印書館版。如果我沒有見到這本書的話,那麽在我印象中許地山充其量也不過就是壹個寫《落花生》的文人而已。當我搶到這本書時心裏還犯疑,怎麽又有壹個許地山,打開書壹看,《清代文考制度》、《香港考古述略》,都是很漂亮的學術文章,行文很有小品文的味道,沒有文學功底是寫不了這樣的學術書的。”
壹位姚姓中年讀者向我展示了他所淘得的書籍,有1947年版的衛聚賢的《中國考古小史》,1920年版的胡樸安的《文字學ABC》,1937年版的《語言與文學》,1935年版的錢穆的《老子辨》,1928年版的顧實的《重考古今偽書考》。花了二百多塊錢。他說:“我算了算,平均三十幾塊錢壹本,我認為,只要書有價值,就是平均五十或六十壹本也是值得的。價值指什麽呢?壹個是時間的考驗,藏書就要藏能經得住時間考驗的書;壹個是文化思想的含量,這樣的書才耐讀。”
前幾屆古舊書市,線裝書火過,新文藝書也火過,可新學術書壹直低迷,今天卻壹下子熱了起來。現在這類書的價格定的偏低,宜於購藏。
三
8月12日書市剛開門,我們采訪到壹位滿頭白發的老先生,他手裏拿著壹個布袋和壹個小筆記本等在書市門前。記者采訪他時他說,他來書市的目的是要淘幾本二三十年代印的古籍。他是壹位退休多年的教書先生,從前家裏有壹些這類的書,後來“文革”時被抄走燒了。“文革”後他又買了壹些新印古籍,但他還是時時懷戀著那些被燒毀的舊版新印古籍。他今天壹早就出來了,是來尋夢的,臨出門前老伴還囑咐他說:“別跟年輕人搶,他們比妳更需要。”
8月21日,我又見到了這位老先生,我們非常關心他是否圓了夢。老人非常高興地告訴我說:“這樣的書市太好了,許多年輕人和我壹樣也都喜歡這種書。交了好多年輕朋友。這幾本書還是他們幫我搶來的呢。”21日老人買下的新古籍有,1937年版的《古書辨偽四種》和《焦氏筆乘》(商務印書館版)、1936年版的中國文學珍本叢書本《晚香堂小品》上下兩冊,該書封面題簽者為周作人。三冊書***花了七八十元錢,老人認為劃算。另壹位剛剛工作不久的大學生買了壹套《後漢書》之後對我們說:“雖然它不像線裝書那麽古老,可他畢竟能讓人感到有壹種書香的味道在裏邊。所以比較起來我還是願意買這類書。”
幾天來買這種新古籍的人越來越多,買這類書最大的好處就是,古香古色,有壹定的收藏價值,但又比線裝古籍便宜得多。很適宜大眾收藏。
據中國書店韓征小姐介紹:“民國時期是我國圖書獲得大發展的時期,許多圖書無論從裝幀到印刷都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但由於戰火的原因毀棄的很多,因此這些書中的許多初版書已很罕見。這次拿出來的書從整體上來說包括了文、史、哲、自然科學等方面的圖書,定價基本偏低,目的在於培養潛在的收藏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