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昧與邪惡勢均力敵
可漸近和平的智者們
開化太久
稱之為——
階級戰爭
背景簡介
滿清統治者通過修纂《四庫全書》,名為綜合古今典籍實際上是對中華文化的壹次徹底清洗,禁毀和篡改了大量代表華夏文明最高發展階段思想精華的書籍,包括大量科技著作,查繳的書竟達3000多種、150000多部。那麽這些150000多部書現在還存在嗎?
總纂修官—紀昀
紀昀(1724.7.26-1805.3.14),字曉嵐,壹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河北滄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學家,乾隆年間官員。歷官左都禦史,兵部、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致仕,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慘淡經營十三年,《四庫全書》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3461種,79309卷,分經、史、子、集四部。
更大規模的禁毀書籍發生在清乾隆年間。乾隆酋長在即位初,曾頒布諭旨征書,其出發點是遵循“稽古右文”,“崇儒立道”,“聿資治理”,“垂範方來”的傳統,要求充實內庫庋藏。隨著辦理征書三十余年之久,乾隆遭遇的政治矛盾日益增多,了解各種著述情況更加深入,積累統治經驗亦更加豐富,因而他的思想隨之發生變化。偽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他下令開館篡修《四庫全書》,“假右文稽古之名,行鏟除嫌忌之寶”(歷史學家黃雲眉語),標榜文治,寓禁於征,即利用篡修《四庫全書》之名,在全國範圍內廣泛征調圖書,進行嚴格審查,有刪改,有抽毀,有全毀,對收藏禁書者嚴懲不貸。這些措施,首先主要針對書中記述明清兩代為滿族統治者所嫌惡諱言之事,鼓吹反清民族觀念,觸犯封建禮制,違反程朱理學的內容,因而嚴懲作者及其子嗣甚至追究已故的作者,掘墓戮屍,懲辦後人。其次,即對作者,因人廢言,認為作者犯上,則不問其言有無不當,均加以毀棄,以將某壹作者言諭全部清除凈盡而始快。而這個過程中,滿洲大酋長乾隆的督催,督撫的操持,府縣的經辦,教職左雜的奔走查訪,舉國側目而視,上下告訐成風。在查獲確有反清內容的著作及其作者的同時,其它不少禁毀案件不免捕風捉影,深文周納,小題大做,寧濫勿縱,頻頻制造多起慘無人道的文字獄,據不完全統計,在近二十年中,全毀書二千四百多種,抽毀書四百多種,***約三千種,刪改書無法計算,禁毀書籍總數在十萬部以上,因懼禍而私自毀棄者尚不在其內,銷毀版片八萬余塊,殺害士人和其他無辜者經以及懲辦親屬難以計數。
禁毀給典籍造成了嚴重後果。大量有價值的著作人些絕跡。但是在嚴酷的禁毀之下仍有許多優秀的典籍通過各種方式得以存留,或者是無意中幸免遇難,或者是冒著殺頭抄家的危險有意藏匿。總之有壹部分禁書幸存到今。
? 幸存的禁毀書以其自身含有的歷史真實性和傳統文化精華,喚起人們的良知本能。乾隆以後,抗清起義見風起雲湧,外國侵略紛至沓來,國事日衰,朝廷多事,文網自然趨於松弛,壹些禁毀書於是稍加刪削掩飾,甚至以本來面目單行或編入叢書行世。入民國後,這壹進程在政治上已沒有什麽限制,可以更寬松地進行。這當然是很可喜的事情。但是劫後幸存的禁毀書,每種存世數量都很少,且絕大多數是善本,甚至是孤本。它們都處在瀕臨滅絕的狀態。少數單印或編入叢書世行,對於拯救旦夕瀕危的全部禁毀書來說,並沒有起到很大作用。
? 唯壹的辦法,只有輯印全部迄今幸存的禁毀書。盡管學術界認識傳統文化的這塊瑰寶,不少學者也積極從事禁毀書籍研究和禁毀書目編刊,但是,印行全部幸存禁毀工程的艱巨性,決定了這項工程尚無人敢於承擔。
? 這種狀況持續達兩個世紀。再這期間,可能又有禁毀書散失,但已無法查清。
? 直至壹九七七年,我國臺灣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才首次完全以禁毀書為收錄對象,印行《清代禁毀書叢刊》。這應該成為壹個良好的開端。但因兩岸隔絕,臺島書源不足,今所見到的偉文啟動的工程僅出書少數種即告中輟,續刊或獨有待。
? 相對而言,完成這樣的工程,中國大陸的學術、文化界具備應有的主、客觀條件多壹些。幾年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和幾位中青年圖書館工作者、學者提出編纂、了出版現存禁毀書的設想。北京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的壹些同仁、學者踴躍響應、參加。他們通過各種渠道摸底調查,綜計還有約壹千五百種左右的禁毀書存世,這些書收藏既分散,又相對集中,分散在全國各地各圖書館(室)、各單位和私人手中,少數大圖書館收藏較多。他們在艱難竭蹶之中,得到北京市川山技貿總公司從資金方面給予的大力支持,決心實現自己的設想,把禁書人四面八方匯集起來,編輯成冊,定名《四庫禁毀書叢刊》,分期影印面世。於是以這些圖書館工作者、學者為基本隊伍,邀約中央民族大學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單位的壹些文史專家、學者組成編纂委員會及其工作委員會並所屬各部,聘請學術顧問,廣泛征求意見,積極開展工作。
? 編印《四庫禁毀書叢刊》具有巨大的科學意義。《四庫全書》不全,是眾所周知的。其大量的書只著錄在存目中,僅保留目錄。如果加上存目各書,當時的典籍亦非齊全。因大量的禁毀書是從跟本上排斥的,如果沒有禁毀書,會在當時文獻的全貌上留下壹片很大的空白。《四庫禁毀書叢刊》首先是為填補這些空白而編印的,它與《續修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是互相補充的。《四庫禁毀書叢刊》、《續修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四庫全書》四者構成壹個完整的體系,比較清晰地顯露出從當時到清末中國古典文獻的廬山面目。編印《四庫禁毀書叢刊》,也是適應全部保存其存沒於壹線的禁毀書的需要,采取的最穩妥可靠的方法。
? 四庫禁毀書是篡修《四庫全書》其間被抽毀和全毀的書籍,其中以集部書占多數。集部有某個時代或某個地區壹些作者的總集,更多的是某個作者,包括壹些文學派創始人的別集,有成就的文學家和當時政治、軍事、財經、文化等重要代表人物的別集,著名風骨亮節人士的別集,如南明史專家朱希祖先生所說:“凡南明殉節之臣,其文集往往於禁書之列。”其中有不少煊赫壹時的文人學者,他們的著作有許多實屬中國文化的精品。其次是史部書籍。史部書禁毀的重點,集中在關於遼事(入關前滿漢關系)和南明史的著作,目的是企圖抹殺、毀滅、篡改這些歷史事實。涉及到各種名人私傳或官修明史的著作也很殘酷。壹些地方誌亦被殃及,甚至跟據雍正諭旨頒行全國、以便人人觀覽知悉的《大義覺迷錄》,都成了禁書。真是所謂“於先朝手澤,祖宗事實,尚可任意存廢,何論其余?”(史學家孟森語)。地方誌等遭禁毀,最清楚地反映出禁毀面的廣泛,擴大化。經部、子部和叢書中的壹些書籍,在禁毀狂潮中亦未能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