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世界著名城市,位於奧地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的維也納盆地,三面環山,多瑙河穿城而過,周圍是著名的維也納森林。面積414.5平方公裏。人口65438+56.3萬(2000年),占全國人口五分之壹以上。它是奧地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下奧地利州的首府。從西歐到巴爾幹半島的鐵路樞紐,多瑙河港口。
維也納州和維也納市:414平方公裏,人口1.7萬。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壹個城市,也是壹個州。這個州的面積只有全國領土的0.5%,但奧地利五分之壹的人口都集中在這裏。維也納是奧地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奧地利聯邦議會、國民議會、總統府、總理府、國家政府各部委和最高司法機構都聚集在這座城市。同時,維也納享有重要的國際地位。聯合國和石油輸出國組織都在維也納設有辦事處。維也納過去是奧匈帝國的首都,昔日的奢華風格依然存在。它是歐洲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文化、藝術和旅遊城市之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維也納人重建了這座被毀壞的城市。今天,維也納所有的歷史建築都被翻新了。隨著奧地利加入歐盟,維也納已經成為東西方商業和經濟交流的中心。對遊客來說,維也納有各種各樣的面孔。音樂愛好者可以去離萬裏不遠的音樂聖殿聽壹場音樂會。對於許多遊客來說,看不到迷人的多瑙河將是壹生的遺憾。維也納信息網將陪妳領略這壹切...
維也納是奧地利的首都,著名的音樂城市和國際旅遊勝地。它位於中國東北阿爾卑斯山北麓的多瑙河畔,在維也納盆地。
維也納是奧地利最大的城市,也是歐洲最古老、最重要的文化、藝術和旅遊城市之壹。維也納森林環繞市區,多瑙河從市區悄悄流過。著名的維也納森林從西、北、南三面環繞著這座城市,遼闊的東歐平原從東面與之相望,這裏郁郁蔥蔥,生機勃勃。維也納環境優美,景色迷人,被譽為“多瑙河女神”。維也納是壹座有著1800多年歷史的古城。公元1世紀羅馬人在這裏建造城堡,1,654,38+0.37年成為奧地利公園的第壹個城市。13世紀末,城市中出現了大量宏偉的哥特式建築,成為羅馬帝國的首都和15世紀後歐洲的經濟中心。18世紀,隨著藝術的繁榮,維也納以“音樂之城”聞名於世。
維也納有中歐的氣候。西部受大西洋影響,冬夏、晝夜溫差大,多雨,東部為大陸性氣候,溫差小,雨量少。高山地區冬季漫長,夏季涼爽。7月平均氣溫14-19攝氏度,最高氣溫壹般為32攝氏度。
被稱為“音樂之城”
景點:阿爾貝蒂娜博物館、斯蒂芬大教堂、霍夫堡宮、美泉宮、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公元前是凱爾特人的聚居地。公元1世紀,羅馬人在這裏建造了城堡。公元881年首次記載為“Vinia”,12世紀成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13世紀末至1918年為哈布斯堡王朝首都,後為奧地利首都。1137是奧地利公國的第壹座城市。13年末,隨著哈布斯堡王室的崛起和迅速發展,宏偉的哥特式建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15世紀後,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和歐洲的經濟中心。18世紀,瑪利亞·蒂勒西亞父子熱衷於改革,打擊教會勢力,推動社會進步,同時也給藝術帶來了繁榮,使維也納逐漸成為歐洲古典音樂的中心,獲得了“音樂之城”的美譽。從1945開始,由蘇聯、美國、英國、法國管理。1955年與奧地利簽訂和約後,四國軍隊撤退。
維也納被譽為“多瑙河女神”。環境優美,景色迷人。冬天溫和,夏天涼爽。維也納森林山(Vienna Forest Mountain)是東阿爾卑斯山的壹個分支,在西郊綿延,林木蒼翠。山的西邊是華麗的住宅區,周圍是花園和葡萄園。多瑙河穿城而過,水美如畫。爬到城市西部的阿爾卑斯山麓,可以將起伏的“維也納森林”盡收眼底;城市的東部面對多瑙河盆地,俯瞰喀爾巴阡山閃亮的綠色山峰。北方廣闊的草原像壹幅巨大的綠色織錦,藍色的多瑙河蜿蜒穿過。房屋依山而建,建築厚重,層次分明。遠遠望去,各種風格的教堂建築給這座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了壹層古老而肅穆的色彩。城市中的街道是寬度為50米的放射狀圓環,內城在環形大道內,林蔭大道兩旁樹木遮天蔽日。內城的鵝卵石街道縱橫交錯,高層建築很少,多為巴洛克式、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中世紀的聖斯特凡大教堂和雙塔的尖頂高聳入雲,其南塔高138米,俯瞰全城。張伯倫宮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宮,有希臘建築、雕像和噴泉。多瑙河和多瑙河運河之間的島上有許多大公園。國家歌劇院,建於1869,被稱為世界歌劇中心。1857修建的57米寬、4公裏長的環形大道,周圍環繞著博物館、市政廳、議會、大學、國家歌劇院等重要建築,是歐洲最美的城市通道之壹。環形大道和另壹條平行的環形道路之間有壹個中間層,中間夾著商業區、住宅區、宮殿和教堂。二環外是外層,城西有優雅的公園、漂亮的別墅等宮殿建築。在這些眾多的宮殿中,位於城市西南部的舍恩布隆宮引人註目,它是奧地利歷史上繁榮時期的遺跡。這座位於城市東南部的“美麗宮殿”是公元18世紀初由皇帝卡爾·歐根親王(prinz eugen)為抵禦土耳其入侵而建造的。旅遊業發達。東北郊區和南郊是工業區,有冶金、機械、汽車、鐵道車輛、化工等部門,服裝、印刷產量占全國壹半以上。
維也納的名字總是與音樂聯系在壹起。許多偉大的音樂家,如海頓、莫紮特、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施特勞斯和他的兒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在這裏度過了許多年。海頓的《皇帝四重奏》、莫紮特的《費加羅的婚禮》、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月光奏鳴曲》、《英雄交響曲》、舒伯特的《天鵝之歌》、《冬天的旅程》、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和《維也納森林的故事》都誕生在這裏。他們的雕像矗立在許多公園和廣場上,許多街道、禮堂和會議廳都以這些音樂家的名字命名。音樂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被人們參觀和悼念。如今,維也納擁有世界上最豪華的國家歌劇院、著名的音樂廳和壹流的交響樂團。每年6月65438+10月1在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金色大廳舉辦新年音樂會。
除了紐約和日內瓦,維也納是第三個聯合國城市。建於1979年的奧地利國際中心,又稱“聯合國城”,氣勢恢宏,是眾多聯合國機構的集中地。這裏曾是長期統治歐洲的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央機構所在地;1814奧地利總理兼外交部長梅特涅在曠日持久的維也納會議上展示了陰謀詭計的政治力量;1815俄、美、奧三國皇帝為了撲滅資產階級革命,締結了所謂“神聖同盟”;在1848年歐洲革命的影響下,維也納爆發了街壘戰,梅特涅逃到了倫敦。1867成為歐洲霸主奧匈帝國的首都;20世紀30年代初,希特勒成為納粹德國的領袖,並於1938年3月率軍進入維也納,由此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期間,整座城市被輪番轟炸了53次,許多古典建築被毀。1955年5月,蘇聯、美國、英國、法國、奧地利在“美麗宮”會議廳簽署了《重建獨立民主奧地利國條約》,從而結束了四國長達10年的占領;1955 10 6月16日,奧地利議會宣布憲法法律“永久中立”,這壹天被定為國慶日。
奧地利被稱為“歐洲的心臟”,維也納是“心臟的心臟”。維也納自古以來就是連接東西歐的交通樞紐,是波羅的海和亞得裏亞海之間的重要通道。
維也納——歷史文化之都:維也納總是充滿了豐富多彩和吸引人的文化節目。無論是古典音樂還是現代戲劇、電影、舞蹈編導還是歌劇、音樂劇、藝術展或者音樂會、音樂會——無論妳什麽時候去參觀,都會有無限的探索和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悠閑地坐在世界聞名、氛圍濃郁的維也納咖啡館裏喝杯咖啡,或者參觀壹流的傳統酒莊。在維也納,妳還可以品嘗到來自歐洲國家的美味和先進的烹飪技術。
維也納——音樂之城:幾個世紀以來,音樂壹直與維也納密不可分。它是音樂天才莫紮特、貝多芬、舒伯特和約翰·施特勞斯誕生的聖地。維也納悠久的音樂傳統延續至今。享譽全球的維也納交響樂團和維也納童聲合唱團,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中,總會獲得滿座觀眾的熱烈掌聲。維也納音樂學院不斷培養出在國際樂壇脫穎而出的音樂家。此外,維也納豐富活躍的現代流行音樂舞臺和場所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如果妳喜歡音樂,維也納絕對令人難忘。維也納幾乎壹天都離不開音樂。當人們走路時,總能聽到優雅的華爾茲。夏天的晚上,公園裏還有露天音樂會。悠揚的跳躍夾雜著花草的清香,飄逸在晚風中回蕩。維也納很多家庭都有在室內演奏的傳統,尤其是壹家人開心的時候,總是會演奏,優美的旋律傳遍大街小巷。更有意思的是,在舉行機會、慶典甚至政務的時候,會前會後放壹段古典音樂幾乎成了慣例。
歷史人口
20世紀初,維也納曾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維也納人口在奧匈帝國時期(1867-1918)增長迅速,當時帝國其他地區的許多移民聚集在維也納。第壹次世界大戰後,許多捷克人回到祖國,導致這座城市的人口減少。在接下來的移民時期,大約三分之壹的人口有斯拉夫和匈牙利的姓氏。
註:維也納不是下奧地利的首都,是壹個獨立的州,下奧地利的首都是Sankt P?Lten(縮寫:St.P?lten)
奧地利的國慶節不是65438+10月65438+6月,而是65438+10月26日。
金色大廳
文學大廳的音樂會。從1939開始,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每年都在這裏舉行,時間是65438+10月1,因戰爭中斷,1959年恢復。
金色大廳是維也納最古老也是最現代的音樂廳。它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合法場所。
金色大廳建於1867年,竣工於1869年。這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外墻黃紅相間,屋頂矗立著許多音樂女神的雕像,古樸別致。維也納交響樂團每個季度至少在這裏舉辦12場音樂會。1870 65438+10月6日,音樂廳金色大禮堂舉行首場演出。1872年至1875年,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負責組織音樂。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聞名於世。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電視衛星收看了1993新年音樂會直播,觀眾人數達到10多億。大廳裏有壹個收藏大廳,分為兩個房間。壹種是展覽,定期舉辦收藏品展覽,供人們參觀。壹間是檔案室,壹邊的書架上擺滿了大量手寫、木刻、印刷的音樂書籍和樂譜;另壹邊是壹排鐵盒子,裏面裝著音樂手稿、信件等音樂家的手跡,包括莫紮特的《音樂手稿:最後的交響曲》、舒伯特的《手稿:未完成的交響曲》等。房間中間是壹長排桌子,供科研人員查閱。檔案館曾經是勃拉姆斯的辦公室。臨死前反復叮囑他把自己的幾千本音樂書籍和樂譜全部捐給檔案館。
音樂廳屬於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該協會有7000多名會員,據說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音樂組織。第壹場演出1187由協會的同事演出。
金碧輝煌的建築風格和華麗的音響效果使它無愧於金碧輝煌的美譽。在壹年壹度的電視轉播新年音樂會中,全世界的音樂愛好者都可以壹邊聽音樂,壹邊看“金色大廳”。從音樂廳建成的那天起,維也納愛樂樂團就在這裏安營紮寨。“金色大廳”與維也納愛樂交相輝映,“世界第壹樂團”與“世界首席音樂廳”相得益彰。
比起阿姆斯特丹的音樂廳和紐約的卡內基音樂廳,這個“長方形的鞋盒”真的是長了壹點,窄了壹點。不過它的聲音流動性特別好。在這裏,弦樂器與木管樂器、木管樂器與銅管樂器之間的平衡達到了巧妙的境界。也正因為如此,壹年壹度的新年音樂會給世界各地的音樂愛好者帶來了難忘的視聽享受。
圖片:
/我?tn = baiduimage & ampct=201326592。lm=-1。cl = 2 & ampword=%CE%AC%D2%B2%C4%C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