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誰有司馬遷的資料或者簡介?

誰有司馬遷的資料或者簡介?

司馬遷

(前145-前90)西漢歷史學家、文學家。子長,左鳳儀,夏陽(今陜西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第五年(公元前145年),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卒於公元前90年,享年55歲。

(註1:前145摘自《太史公序·正義》,根據唐代張守節《正義》註:“太初元年,遷四十二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推高了42年,是景帝中原五年(公元前145年)王國維、梁啟超等人說的。前者135取自《太史公序》中的索隱,據晉代張華《博物誌》稱“大夫司馬遷,二十八歲,顧易軍毛,”。也就是說,漢武帝第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28歲被提升為太史陵,也就是說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應該是司馬遷的出生年。郭沫若等人這樣說。註:持“建元六年”論者竭力證明博物學是對的,卻認為張守節正義的記載是錯的。主要原因如下:第壹,博物學上的這篇文章記載了《漢書》,書中記載了司馬遷的姓名、年齡、居住地、官階、拜官年限、俸祿等。如此詳細真實,出自漢代文獻記載,其真實性毋庸置疑。這是壹種原始資料,其價值遠超壹般史書。其次,司馬遷的《報任安》中有壹句話:“可惜,我家下人早失二親。”比如,按天理,司馬遷生於景帝五年,其父司馬談死於元豐元年(公元前110)時,司馬遷應該是36歲。按照常理,36歲就去世的父母,不能說“早喪雙親”。比如,根據博物學,司馬遷生於建元六年,也就是他的父親26歲就去世了,這樣說他早就失去了父母是有道理的。三、司馬遷《致任安書》成書於鄭和二年(公元前91)。如果他生於景帝中原五年,今年應該是55歲。他20歲左右成為壹名醫生,並被邀請到全國各地旅行。那麽,他應該說已經等了三十多年的罪了。顯然,司馬遷連自己做過的事都不會忘記。到了10年後,也就是梁武帝建元六年,才符合他的理論。

除了張守節的“正義”之外,持“景帝中原五年論”者還提出了以下問題或論點。首先,王國維認為“二八”之年應為“三八”之誤,因為後人引用了博物學。《正義論》指出,司馬遷的“四十二年”是正確的。其次,根據《史記·遊俠列傳》中記載的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他命令全國各地的富民遷居茂陵。郭傑沒什麽財產,被迫搬家。司馬遷也見過郭節。他說:“我覺得郭傑長得不如壹個中國人,還缺字。”如果司馬遷出生在六年前的建元,那時他才九歲,絕不會對人有如此深刻的觀察和心理活動。如果司馬遷生於景帝五年,十九歲,似乎更合適。第三,根據《漢書·儒林外史》記載,司馬遷向孔安國學習古代漢語。但據《孔府史記》、《子同治鑒》記載,孔安國在元朔二年為博士,司馬遷在元朔二年九歲。壹個九歲的孩子不可能去國子監和壹個經學大師請教討論。如果妳出生在景帝在位第五年,今年是十九年,這似乎是有道理的。

註2:司馬遷出生在哪裏?《太史公序》雲:“遷龍門,耕河山之日。”關於這個龍門在哪裏,壹直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壹種是在陜西韓城,壹種是在山西河津縣。

陜西韓城最早的倡導者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說,龍門山在夏陽縣(今韓城)。與此同時,韓城的鬼城許村住著馮和童兩個姓氏,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太史公的後代。他們自稱原是司馬氏,因為司馬遷下獄,後人覺得丟臉,於是改姓:在司馬的“司”字左邊加壹豎,成了“通”字;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成為“豐”字,並列陜西韓城芝川鎮司馬遷廟為證。

持山西河津縣觀點的人認為,龍門(包括龍門山和禹門口)自古就有山西河津縣的記載。黃河自西北向東南流出禹門口,由北向南急轉,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農牧河山之日”。據悉,這裏曾有壹座“漢代太史公司馬故裏”的紀念碑,可惜在興修水利時毀於壹旦。而且現在村裏還有司馬氏居民。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朝中央政府立下官令,掌管禦書,搜集史料,研究天文歷法。司馬談打算寫壹部通史,但願望沒有實現,死了。他臨死的時候告訴司馬遷,要完成他未竟的事業。

司馬遷小時候很努力。十歲時,他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後來跟隨董仲舒、孔安國學習《公羊春秋》和古文歷史。漢武帝元朔三年,司馬遷二十歲。他懷著求知的欲望,走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考察了歷史遺跡,收集了各地的傳說。司馬遷通過對西漢開國前後的名勝古跡和史實的實地考察,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為後來的《史記》編纂做了很好的準備。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承父業,制定聖旨,能夠看到大量的書籍、文獻和國家檔案,這是司馬遷編纂史書不可或缺的條件。

漢武帝元年,司馬遷開始寫史記。天漢二年,李陵領兵隨李光禮攻匈奴,大敗投降。漢武帝問司馬遷如何看待李陵,於是司馬遷說,李陵投降是因為寡不敵眾,又沒有援軍,責任不完全在李陵身上。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是有意為李陵的歸來開脫,就痛斥漢武帝的愛將之兄李廣利。於是,司馬遷被投進了監獄,判了貪汙罪。三年後,他被赦免出獄,更加努力地寫史書。兩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了編纂。司馬遷去世多年後,他的孫子楊雲將這部52萬多字的不朽名著公之於眾。

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代文獻傳記。漢元光、元朔年間,師從現代文學家董仲舒《公羊春秋》,師從古文家孔安國。20歲從京城長安南下漫遊,走遍江淮流域和中原大地,所到之處考察風土人情,收集傳說。不久,他成為漢武帝的大夫、侍衛、扈從,並隨他多次下西洋,曾向巴蜀派遣使節。

元豐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繼父司馬談為太史令官,掌管天文歷法和皇家地圖集,所以要看史家收藏的書籍。太初元年(前104),與、羅等人訂制歷,以取代秦承襲的顓頊歷,新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

本/司馬遷/(原發表於閱讀1997)不時有刪節,現全文發表。為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後,被判入獄,受貪汙罪。出獄後,他擔任秘書,繼續憤然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寫作。人們稱他的書為《太史公書》。它是中國第壹部傳記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逼真,也是壹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寫了壹本書《報任安》,描述了他的牢獄之災和著書立說的雄心壯誌,為歷代所稱道。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歷史學家。“他因為直言不諱的建議而鋃鐺入獄,但他更加怒不可遏,著書立說,創造了國內外著名歷史學家的史記,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 上一篇:評趙樹理的小說《傳家寶》
  • 下一篇:誰知道關於趙雅芝的信息?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