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豫劇派別

豫劇派別

大家公認的是

壹、旦角是六大名旦:常(香玉)派、陳(素真)派、崔(蘭田)派、馬(金鳳)派、閻(立品)、桑(振君)派(這是大家公認的,尤其是桑派當時未參加流派匯演,但是絕對算壹派),另外還有壹個在臺灣的張(岫雲)派(常被人忘記但也應算壹派)

其余的有待時間驗證。

二、非旦角的有:唐,王,牛,高。其余有待時間考驗。

唐派有二:壹是由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唐喜成創建的“唐派”,二是由豫東“紅臉王”唐玉成創建的“唐派”。前者龍吟虎嘯,金玉鏗鏘,張馳得體;後者蒼涼悲壯,氣勢幽遠,板正腔平。

唐派弟子有:賈廷聚、李秀花、楊誌禮、葉華、張富成、顏永江、袁國營、楊少龍、周建誼、索景池、趙懷信、李素琴、任家波、郭來喜、尚廷紅、王東宣、張保國、趙秀峰、馮振庭、孫英傑、王東堂、楊少龍、劉小軍等。

9、王派由著名豫劇小生王素君創建的,在音聲、旋法及韻味等方面具有個人鮮明特色的唱腔流派。評者謂其風流倜儻,瀟灑飄逸,腔柔韻甜。

高派由著名豫劇醜角高興旺創建的,在音聲、旋法及板式調整等方面具有其鮮明特色的唱腔流派。評者謂其上抑下拔,心機通透,天賦靈氣。

10、牛派由著名豫劇“官醜”牛得草創建的,在音聲、旋法及板式調整等方面具有其鮮明特色的唱腔流派。評者謂其傳神寫意,寓莊於諧,趣味盎然。

已有二百余年歷史的豫劇,經過無數前輩藝人,藝術家的豐富與革新,在各流派的競爭與融合中,相信會得到更加繁榮的發展。

1.陳派

陳素真,1918 年出生。本姓王,從小跟隨義父陳玉庭先生學戲,也因而改名陳素真,踏進了豫劇表演世界。豫劇界提到流派壹定先想到陳派。陳素真以幹練簡潔、端莊大方的表演風格、質樸娟秀的聲腔,征服了觀眾與戲劇評論家。她心思細膩,擅長刻劃劇人物性格並做適當的表達,唱作並茂而不過度誇張,又積極向其它劇種看齊,為豫劇表演截長補短,開啟「陳派」的表演風範,所以豫劇界推崇她為「河南梅蘭芳」、「豫劇皇後」。陳素真的代表劇作有「宇宙鋒」、「三上轎」、「 鹿馬記」、「春秋配」…等。

2.常派

常香玉,1922 年出生於河南鞏縣董溝村。由於她的父親張福仙先生悉心栽培,十三歲就以文武雙全的本事(唱得好、武功也好)風靡整個開封城。常香玉的表演特色不僅在於嗓音寬厚宏亮、武打俐落,在調合豫劇唱腔方面曾經致力兼並豫西調與豫東調的特點,勇於創新的精神造就她開創了「常派」的表演藝術。常老師代表劇作有「紅娘」、「白蛇傳」、「花木蘭」…等多出。

3.馬派

馬金鳳,1924 年出生在山東省曹縣。六歲開始向父親學唱河北梆子,後來改學豫劇。馬金鳳的身段、作表都很精彩,尤其在聲腔方面以小嗓為主、並混合大嗓、小嗓的發音模式,音質柔韌;特別要求咬字清楚、唱詞易懂、唱腔要有「腔頭」28。馬金鳳在處理「二八板」唱腔常用大段並連、垛唱的方式來強調節奏,這些都成為馬派的主要表演風格。因為找到了能夠發揮自己特點的表演方法,所

以創造出「馬派」表演藝術,馬金鳳的成功在於用心了解自己。她的代表劇作有「穆桂英掛帥」、「花打朝」、「對花槍」……等等。

4.崔派

崔蘭田,1926 年出生於山東省曹縣。十壹歲進入周海水科班學戲,壹開始學的是老生,後來改學旦角,努力的結果使她成為豫西調著名演員「十八蘭」的代表。崔蘭田特長在悲劇,悲劇的人物性格比較復雜,因此唱腔、念白與身段作表必須更細膩而真切,才能充分表現悲劇的哀怨深沈、感人肺腑!「崔派」的表演風格就在悲劇的表演基礎上發展起來。她的代表劇作有「桃花庵」、「三上轎」、

「秦香蓮」……等等。

5.閻派

閻立品,1920 年生。九歲學戲,主要學習目標是旦行中的「閨門旦」,長年辛苦練習帶來的成就是:以能將閨門旦的優美發揮得淋漓盡致而成名。閻立品對於表達閨門旦的含蓄娟秀有極深的領悟,由內而外展現婉約清麗的身段風範、不慍不火的甜潤唱腔更美化了劇中人物形象。為求技藝更上層樓,1954 年拜梅蘭芳先生為師鉆研表演藝術,在融合京劇與豫劇的旦行表演程式之後,閻派藝術趨向成熟。閻老師的代表名劇有「秦雪梅」、「蝴蝶杯」、「玉虎墜」……等等。

6.張派

張岫雲,民國十八年(1929)出生於河南省臨潁縣崗張村。啟蒙於高保太(藝名玻璃脆),受教於楊金玉、馬雙枝(傳授青衣、閨門旦)、王金玉(藝名筱火鞭,傳授彩旦)。十五歲已經學會了三十多出戲;十六歲那年在鄭州演出「桃花庵」,大受戲迷們贊賞,名聲越來越響亮!原本學戲時以青衣、閨門旦為主,但是強烈的求知欲促使她快速地擴充表演領域,而博得「全才旦角」的美譽,也就是她能演優雅的青衣、俏皮的花旦、武功高強的刀馬旦……等等。

張岫雲被豫劇界公認為具有獨特表演風格的壹派,主要是因為她融合前輩們的特色、苦心研究其它劇種的唱腔,經過細心整理後創出別致的聲腔、身段作表而重新塑造角色性格,豐富了表演內涵。代表戲碼非常多,例如「楊金花奪印」、「秦香蓮」、「平遼東」、「秦雪梅」、「 桃花庵」、「鴛鴦盟」……等等。扮相俊美、表演細膩、能文能武的張岫雲,來到臺灣之後兼顧表演與教學,培育出許多優秀的臺灣豫劇演員,延續梆子戲在臺灣的生命,而被推崇為「臺灣豫劇皇後」、「臺灣豫劇皇太後」。民國七十四年(1985)獲頒教育部第壹屆「民族藝術薪傳獎」,成為當代國寶級藝術大師;民國八十三年(1994)在紐約林肯藝術中心獲頒美華藝術協會「亞洲終身藝術成就獎」。

7、桑振君,豫劇表演藝術家,生於1929年,卒於2004年7月9日,祖籍開封縣仇樓鄉東馬莊。她6歲隨母學唱墜子,9歲進杞縣戲班,宗“祥符調”,工小旦,兼學青衣。14歲領銜。解放後加盟許昌豫劇團,1964年受邯鄲東風豫劇團的邀請,前去河北任教,***在邯鄲教了4批學生,其弟子胡小鳳、牛淑賢、苗文華等均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桑派代表劇目有《對繡鞋》、《桃花庵》、《秦雪梅觀文》、《打金枝》、《下陳州》、《八件衣》、《白蓮花》、《黛玉葬花》、《英雄山》等。

2000年,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化廳、河南省文聯主辦,河南省藝術研究所、河南省戲劇家協會、邯鄲市文化局承辦的“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桑振君從藝66周年暨桑派藝術研討會”在鄭州隆重召開,有關領導和專家對她給予了高度評價:桑振君是壹位久負盛名、深受人民群眾愛戴的老壹代豫劇表演藝術家,和常香玉、陳素真、馬金鳳等齊名於觀眾心中。她在長期的舞臺藝術實踐中,勤於學習、勤於探索、不斷創新、獨辟蹊徑,形成了自己特色鮮明的藝術風格,她的表演藝術被戲劇界和人民群眾譽為“桑派”藝術,為豫劇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以下不是所有人都認可的流派)

8、宋派

宋桂玲(1933-1999),豫劇表演藝術家,河南開封人,國家壹級演員。

她8歲進開封快樂戲院學戲,專攻刀馬、花旦。曾從師豫劇老藝人趙清和,後又隨京劇老藝人金絲猴學練武功。10歲唱紅開封,12歲擔任主演。在《鬧書館》中飾秦雪梅、《大狼山》中飾九花娘、《大破天門陣》中飾穆桂英、《刀劈楊藩》中飾樊梨花等,文武雙全,很受歡迎,轟動壹時。建國後,主演過《穆桂英下山》、《擡花轎》、《三哭殿》、《蝴蝶杯》、《陳妙常》等傳統劇目及《李雙雙》、《鐵流戰士》等現代戲。1952年獲中南區第壹屆戲曲觀摩會演演員壹等獎。1953年赴朝鮮慰問演出,被評為人民功臣。1954年起先後擔任開封民樂劇團和安陽地區豫劇團團長,開封市戲曲學校校長等職。1956年參加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會演,獲演員壹等獎。她主演的豫劇《黃金蟬》、《茶瓶記》等灌制了唱片。1985年任河南省豫劇壹團藝術指導。生前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劇協理事。

尤其是《擡花轎》(原名《香囊記》)壹劇,她在50年代初已把“瘋丫頭”周鳳蓮唱紅後,又不斷揣摩,不斷改進,為使周鳳蓮的性格更豐滿,於20世紀70年代末第壹次在新娘子坐花轎時加上了壹節歡快活潑的唱段。韻味醇厚的祥符調[二八板]把這個戲唱得歡,唱得活,唱得熱鬧騰天。宋桂玲又根據自己嘴皮子快、吐字清晰的特點,還在該劇中加進了難度很大的兩段唱——誇香囊和誇妹妹,聽來如珠落玉盤。後學者則因難度過大,對此兩段唱腔很少問津,令人抱憾。

9、王派

王秀蘭 女 民權縣人。著名的表演藝術家,早年主要活動在豫西和陜西,曾跟常香玉合作演出, 與小生之帝著名藝術家王素君及豫劇名旦王敬先長期合作近20年,被譽為“汴京三王”。驕傲的開封人從不買誰的帳 但是把她列為三王(王秀蘭 、王素君、王敬先)之首。可見王秀蘭的演唱水平非同壹般。早年 ,王秀蘭曾創壹場戲60大洋的戲價記錄。王秀蘭給劇團,給家庭(當時的)帶來很大財富。 解放後,王秀蘭老師淡泊名利與世無爭除了演戲外,很少參加社會活動,以至於八十年代 出磁帶的熱潮興起時,王秀蘭仍然沒想到自己要留名於這個社會,所以世面上很少見她的音像資料,她的名字也很生疏,盡管她也有大師級的水平。 因為身體發福,王秀蘭解放後以青衣為主,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陳妙常》的妙常《借糧》中的嫂子,《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對花槍》中的姜桂芝,《紅燈記》中的奶奶,《李雙雙》中的雙雙,河南人民廣播電臺錄制了她的壹些唱段,聽起來朗朗上口,不愧為是藝術名家。 老年的王秀蘭,因為手術不成功,說話演戲都困難 ,更少外出了,我想每壹個聽過王秀蘭優美唱腔的人,都不會忘記這樣壹個傑出的藝術家。 主要代表劇目有《王金豆借糧》《風雪配》《劉金定下南唐》關於王秀蘭的情況知道只有這些了。

作者:123.4.181.* 2008-3-17 21:26 回復此發言

--------------------------------------------------------------------------------

3 豫劇流派

10、徐派

徐艷琴(1920- )原名楊玉枝。旦行女演員。河南夏邑人。9歲隨父母討飯到新密市後,拜師學戲。12歲登臺演出,受到觀眾歡迎,被譽為“十二歲紅”。14歲在鞏義市搭周銀聚戲班演唱,先後主演了《玉虎墜》、《紅月娥背刀》、《老征東》、《樊梨花征西》等。30年代到開封搭班永安舞臺,與著名演員馬雙枝、王潤枝等曾壹度同臺演出,主演了《二龍山》、《興漢圖》、《春秋配》、《杭州打擂》等多出戲。1937年她與著名武生徐文德結婚,改名為徐艷琴。抗日戰爭爆發後,她與徐文德在豫聲劇院合演蔣文質新編古代戲《守湖州》,歌頌抗敵殉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受到觀眾的歡迎和好評。由於日寇飛機不斷襲擊開封,後即到漯河參加了由王福臣、徐文德為掌班的景樂班。不久又隨景樂班到安徽界首,首演打炮戲《守湖州》,引起轟動。張介陶看戲之後,深受感動,到後臺表示願為徐艷琴編幾出新戲。在界首的幾年裏,張介陶和蔣文質先後編寫了《壹門忠烈》、《韓世忠抗敵》、《陳圓圓》、《庚娘》等戲,都由徐艷琴主演。在界首,徐艷琴先後與馬金鳳、毛蘭花、閆立品同臺演出,並稱為界首豫劇“四大名旦”。徐艷琴還與常香玉同臺演出愛國劇目《守湖州》、《克敵榮歸》。他們謙恭互讓,爭演配角,配合默契,使演出水平大為提高,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和好評。抗日戰爭勝利後,與1946年徐艷琴與徐文德等又回到開封,演出了《壹門忠烈》、《陳圓圓》、《守湖州》等戲,又壹次受到開封觀眾的好評。新中國成立後,徐艷琴落戶徐州,先後為豐縣大眾劇團、徐州專區實驗劇團、江蘇省梆子劇團的主要演員、副團長。

徐艷琴扮相俊美,文武兼工。其唱腔優雅,高低自如,剛柔相濟,緩急有致,刻畫人物聲情並茂,扣人心弦,喜、怒、哀、樂,聲聲入耳,唱出人物性格恰到好處。她基本功紮實,武打精湛,身姿矯健敏捷,跌撲摔打,舞槍弄刀,樣樣身手不凡。她表演眉目傳神,神形兼備,壹招壹式皆能從人物性格出發,表現出人物的不同心理狀態。無論是刀馬旦、帥旦,還是青衣、花旦,都得心應手,演的惟妙惟肖。她在《守湖州》中扮演的柳長青、《洪月娥背刀》中扮演的洪月娥、《花打朝》中扮演的七奶奶、《破洪州》中扮演的穆桂英、《陳圓圓》中扮演的陳圓圓、《胭脂》中扮演的胭脂等人物,運用唱做念打,把這些人物刻畫的各有個性,形象鮮明,風采動人。1957年,她在江蘇省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演出《胭脂》,獲演員壹等獎。1958年背江蘇省評為“三八”紅旗手。她主演的《戰洪州》主要唱段,與1959年被中國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她為豫劇在江蘇壹帶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

11、李派

李景萼(1926—— )河南封丘人。原名李玉枝,自幼家貧,8歲時在開封拜祥符名藝人史寶生,張金發為師學藝。11歲登臺演出便以純凈柔美的童聲得到了觀眾的喜愛。抗戰爆發後隨父逃往西安, 遇樊粹庭先生,由此入獅吼劇團學藝,因屬“景”字輩,便更名為李景萼。在獅吼期間先後主演了《西廂記》《秦雪梅》《鐘蕪焉》等劇目。不久因嗓子“倒倉”開始攻刀馬旦 ,同時苦練本嗓和學習豫西調。經過磨練,終於練出壹副純厚洪亮的大本嗓.1946年她和徐鳳雲等壹批名藝人返回河南。先後與湯蘭香,王秀蘭等合演壹批“樊戲”《淩雲誌》《霄壤恨》《三拂袖》《女貞花》等,以唱念俱佳深得觀眾歡迎,在河南的影響逐漸擴大。新中國成立後,李景萼南下武漢,加入武漢市群眾豫劇團,並出任團長。從上世紀50年起,李景萼常年率團深入礦山,農村演出,使豫劇在武漢及湖北都有較大的影響。李景萼獲得多次湖北省戲曲會演壹等獎。文革期間受到殘酷迫害,身心遭到極大摧殘。文革後,重返舞臺,她的復出在武漢三鎮引起巨大轟動,從此老藝術家又開始了藝術的第二次青春。她在完善自己的唱腔的同時,廣泛學習“京昆”的表演手法,完善了她的做工和表演。演出之外,她開始收徒傳藝。其弟子任秀霞,楊素蘭在湖北戲劇屆都有廣泛影響。李景萼的代表劇目有《秦香蓮》《穆桂英掛帥》《桃花庵》《佘太君掛帥》,現代戲《羅漢錢》《南海長城》《朝陽溝》等。

  • 上一篇:誰知道在哪裏可以看到人民幣版本的最新行情?
  • 下一篇:超自然現象的例子,它們的起因和解決它們的原因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