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四十壹年,潘雲端出仕,無暇建園。他的《禦苑集》說:“我做了二十年,沒有壹點成績。”萬歷五年(1577),潘雲端被革除四川布政司壹職後回到家鄉,後又專心經營、擴建園林,“年年耕耘、歲歲收獲,全為春之介”,並聘請著名園藝家張南洋為設計者、疊山。
從此,花園越大,水池越寬。萬歷末建成,總面積70余畝。全園亭臺樓閣,曲徑通幽,奇峰異石,池塘溪流,古樹參天,規模宏大,景色秀麗。
明朝中後期恰逢江南文人造園的鼎盛時期,上海附近的私家園林數以千計。豫園的風景、布局和規模不亞於蘇州拙政園和太倉園。山園相媲美,是公認的“東南名園之冠”。
潘雲端在《禦苑集》中註意到“匾上寫著‘禦苑’,是老親們的樂事”。“宇”就是“安泰”、“平安”的意思。說明潘雲端建園的目的是讓父母在園中安度晚年。但由於久拖不決,潘恩在花園剛建好的時候就去世了,豫園實際上成了潘雲端隱居享樂的地方。
潘雲端經常在園中設宴遊玩,請神仙女神,講算命,祝壽祭祖,寫歌書,打蛐蛐,放風箏,買賣古玩字畫,甚至用鐐銬懲罰仆人。僧尼、算命先生、妓女、三教九流以及食客頻繁出入豫園。
由於長期的揮霍和園藝的花費,家族生意衰落了。潘雲端在世時,靠賣田地和古玩為生。潘雲端去世後,花園日漸荒蕪。明朝末年,潘氏豫園曾屬於總政治部成員張兆林(潘雲端的女婿)。清初,豫園幾易其主,其址也以洋名劃分。
康熙初年,上海的壹些士紳將豫園的幾個廳堂改建為清河書院,供奉松江知府張生渠的奏折。書院還沒建成,張生渠就被降職,立即停工。園中亭臺樓閣錯落有致,草滿池塘,有的地方成了菜地,美麗的景色變得荒涼。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上海士紳在城隍廟東側買下2畝多土地,修建寺廟園林,即陵園,又稱東園(今內園)。乾隆二十五年(1760),壹些富紳富商集資在廟堂北面和西北面買下了豫園的壹大片舊地,以恢復當年的園林風貌。
四十九年(1784)完成,歷時二十余年。因現存“東園”,因西有復園,故稱“西園”。園林基地原稱70多畝的廣大地區,但清同治七年(1868),不到37畝。修復後的西園、東園,本質上並不是私家園林,而是成為了城市中士紳、士紳們高雅聚會、嬉戲的廟堂園林。但規模布局仍是按照潘氏豫園,文人家花園的風格是明凈中透著清麗淡雅。
原本在荷花池附近的樂壽堂已經年久失修。西園重建時,在原址上修建了高大華麗寬敞的三穗殿。豫園在鴉片戰爭中被毀。道光二十二年(1842),農歷五月十壹,英軍從北門開進,駐紮在豫園和城隍廟,指揮部設在湖中央的亭子裏。豫園“如畫,春石無色”。
鹹豐五年(1855),小刀會起義失敗,清軍進駐豫園。香雪堂、點春堂、桂花堂、德悅樓、花神閣、蓮花堂均有損毀。鹹豐十年,太平軍東進,清政府邀洋槍隊入城防守。豫園也被用作兵營,“西園滿巖山”,建造西式兵營。
清朝嘉慶、道光年間,上海商業發展迅速,壹些商業行會在豫園設立貿易所,作為祭祀、議事、宴請和觀光的場所。同治七年,西園分設各貿易處,各自集資修繕。
此後,園中茶館、酒館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出現,攤販成群。在荷花池西南的壹片空地上,壹些江湖藝人如相面、賣梨糊糖、拉丁片等在這裏擺攤,逐漸成為固定的廟會市場,後來演變成商場。光緒元年(1875),豫園內有豆米、糖、布等21工商業設立了辦事處,部分辦事處還設立了學校,昔日的歷史遺跡正在逐漸消失。
民國時期,豫園被壹條東西走向的小路(今豫園路)分割成南北。古建築殘破不堪,面目全非,有的還被改造成了民房。寧惠閣、清芬館、好樂坊、綠波畫廊分別成為餐廳、點心店、茶館。香雪堂在八·壹三淞滬會戰中被日軍焚毀。除了堂前玉質精致的假山,只剩下壹片空地。
好在園中的壹些重要部分,如點春堂、三穗堂、假山、亭臺樓閣、古樹名木等,還保留著。解放後,豫園得到了妥善保護。65438至0956年,經市政府批準,撥付專項資金,由市文化局直接組織專門隊伍,聘請上海市土木設計院、同濟大學建築專家和能工巧匠,歷時五年,投資數百萬元,對豫園進行了全面修復。
修復重建三穗堂、雨花廳、匯景樓、九獅軒等被毀古建築,疏通淤塞的池塘,種植大量樹木花草,連接豫園與內園。
園主潘雲端,四川布政,從1559(明嘉靖末年)開始,在潘家所居石春堂西邊的幾塊菜地上建園。經過20多年的苦心經營,豫園建成了。“玉”意為“和平”、“安泰”,故名“豫園”,意為“玉玥老秦”。
豫園,當時占地70余畝,由明代著名園藝師張南洋設計,並親自參與建設。古人稱贊豫園為“東南壹絕”、“東南名園”。
潘雲端家到了晚年就沒落了。潘雲端於1601年(明萬歷二十九年)去世,潘氏家族日漸衰弱,無力承擔花園修繕和管理所需的巨額開支。明朝末年,豫園被張兆林收購。後來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為了不使這個景點消失,當地壹些富商、士紳聚錢買下了豫園。
重建這座塔並建造更多的巖石花了20多年的時間。當時城隍廟東邊有壹座東園,就是現在的內園,豫園略西,所以改名為西園。
第壹次鴉片戰爭爆發於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外國侵略者入侵上海,英軍占領豫園,大肆蹂躪。清鹹豐三年(1853),上海孝道會響應太平天國革命,在上海發動起義。起義失敗後,清兵在城內燒殺搶掠,豫園損毀嚴重。點春堂、香雪堂、桂花堂、德悅樓等建築均被縱火。
1860年(清鹹豐十年),太平軍進占上海,滿清政府勾結英法侵略者,利用城隍廟和豫園作為駐紮洋兵的場所,在園內挖石填塘,修建西式軍械庫。風景已經認不出來了。
清光緒初年(1875)後,全園被上海豆米業、糖業、布業等20余個工商業分割,建為公所。解放前夕,豫園的亭臺樓閣破敗不堪,假山坍塌,池水幹涸,樹木枯萎,昔日的景觀逐漸湮滅。
擴展數據:
自從豫園成為城隍廟的西園後,壹直免費開放,東園也在每月的第壹天對外開放。豫園是城市觀光和舉辦各種活動的主要場所。豫園有舉辦各種花卉展覽的悠久歷史,還有登高重陽節、元宵節燈會等娛樂活動。平時經常舉辦奇石、書畫展、茶道活動。
這些傳統的民間活動,在日本人占領上海後,基本上中止了。1979之後,花展、燈會、書畫展等活動陸續恢復。
百度百科-豫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