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 7月5日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壹個鄉村教師家庭。無錫師範大學初中畢業後,以省先進工業職業學校代理人的身份考入浙江大學。65438-0936轉杭州藝術學院,師從李朝石、常書鴻、潘天壽學習中西繪畫。1942畢業,曾任國立重慶大學助教。1946赴法國公費留學。1947-1950在巴黎高等美術學院J. Soferpi教授工作室學習油畫;同時,我在a .洛特的工作室學習,並以優異的成績在盧浮宮藝術史學校學習藝術史。
吳冠中於1950年秋回國。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建築系、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20世紀五七十年代,吳冠中致力於油畫風景的創作,探索油畫民族化。他試圖將歐洲油畫描繪自然的直觀生動、油畫色彩的豐富細膩與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和審美理想結合起來。他善於表現江南水鄉的景色,如初春的新綠,薄薄的薄霧,水邊的村舍,白墻黑瓦,和諧清新的色彩,寧靜美好的境界,使畫面具有抒情的感染力。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吳冠中逐漸參與到中國畫的創作中。他試圖用中國傳統的材料和工具來表達現代精神,並探索中國畫的創新。他的水墨畫構思新穎,構圖獨特,善於通過點、線、面的交織來表達詩意。他喜歡簡潔的物體,用半抽象的形式表達大自然的音樂節奏和相應的心理感受。既富有東方傳統意趣,又具有時代特色,令觀者耳目壹新。
作為壹名美術教育家,吳冠中註重學生藝術人格的培養。作為壹個有思想的藝術家,他勤於寫作,論點獨特,文字生動流暢。其中對抽象美、形式美、形式決定內容、生活和藝術應該像風箏壹樣等觀點,在藝術界引起了爭議。
代表作有《長江三峽》、《魯迅故裏》等。中國畫的代表作品有《春雪》、《獅子林》和《長城》。出版著作有《吳冠中畫集》、《吳冠中繪畫選》、《吳冠中油畫速寫》、《吳冠中國畫作品選》(1 ~ 4)、《東西方尋集》、《飛不停》、《遙遠的北方》、《誰的粉書》等。
根據吳冠中年表可知,1939年吳冠中20歲。在國立藝專期間,吳冠中酷愛梵高、高更,畫中喜歡用鮮紅、紫紅色,於是以筆名自稱“吳茶”,後改為“茶”簽畫。
參考資料:
吳冠中全集第9卷年表-1939
吳冠中,別名茶葉,1919,江蘇宜興農村人。1942,畢業於杭州民族藝術學院,曾任教於國立重慶大學建築系。1946公費留學獲繪畫壹等獎。1947,就讀於巴黎國立美術學院。1950,留學歸來,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1953,清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1956,任教於北京藝術學院..1964,任教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70,“文革”期間,被發配到河北農村工作。1973,調回北京參與酒店畫創作。65438-0978,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主辦吳冠中作品展。1979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65438-0987,香港藝術中心舉辦“吳冠中回顧展”。1991年,法國文化部授予他“法國文學藝術最高榮譽”。1992年,大英博物館打破只陳列古代文物的慣例,首次舉辦“吳冠中——20世紀中國畫家”展覽,隆重收藏吳冠中巨幅新作《天堂鳥》。1993年,法國巴黎千裏光博物館舉辦“走向世界——吳冠中油畫水墨素描展”,並授予他“巴黎金質獎章”。1994,當選政協常委。1999,文化部主辦“吳冠中藝術展”。2000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傳播學院委員,是第壹位獲此殊榮的中國藝術家,也是法蘭西學院成立近200年來第壹位擔任此職的亞洲人。根據吳冠中年表可知,1939年,吳冠中20歲。在國立藝術學院期間,吳冠中喜愛梵高和高更,他喜歡在畫中使用鮮艷的紅色和紫色。他以筆名自稱“吳茶”,後改為“茶”簽圖。
吳冠中在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方面卓有成就,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和中國畫現代化的探索,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曾多次在中國美術館及國內十余個主要城市舉辦個展,並先後在新加坡國家博物館、香港藝術中心、舊金山中國文化中心、伯明翰博物館、堪薩斯大學美術館、紐約聖約翰博物館和底特律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巴黎塞內西奧博物館舉辦展覽。出版個人繪畫作品50余種,個人作品集有《吳冠中談藝術》、《吳冠中散文選》、《美醜》、《人生風景》、《吳冠中作品集》等。他曾經寫過《橋的美》。
編輯這位藝術家的生活
吳冠中從無錫師範大學初中畢業後,以省先進工業職業學校代理人的身份考入浙江大學。65438-0936轉杭州藝術學院,師從李朝石、常書鴻、潘天壽學習中西繪畫。1942畢業,曾任國立重慶大學助教。1946赴法國公費留學。1947 ~ 1950在巴黎美術學院J?蘇福爾皮教授在畫室學習油畫;同時在壹個?洛特在畫室學習,並在盧浮宮藝術史學校學習藝術史,成績優異。
吳冠中於1950年秋回國。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建築系、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20世紀五七十年代,吳冠中致力於油畫風景的創作,探索油畫民族化。他試圖將歐洲油畫描繪自然的直觀生動、油畫色彩的豐富細膩與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和審美理想結合起來。他善於表現江南水鄉的景色,如初春的新綠,薄薄的薄霧,水邊的村舍,白墻黑瓦,和諧清新的色彩,寧靜美好的境界,使畫面具有抒情的感染力。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吳冠中逐漸參與到中國畫的創作中。他試圖用中國傳統的材料和工具來表達現代精神,並探索中國畫的創新。他的水墨畫構思新穎,構圖獨特,善於通過點、線、面的交織來表達詩意。他喜歡簡潔的物體,用半抽象的形式表達大自然的音樂節奏和相應的心理感受。既富有東方傳統意趣,又具有時代特色,令觀者耳目壹新。
作為壹名美術教育家,吳冠中註重學生藝術人格的培養。作為壹個有思想的藝術家,他勤於寫作,論點獨特,文字生動流暢。其中對抽象美、形式美、形式決定內容、生活和藝術應該像風箏壹樣等觀點,在藝術界引起了爭議。
代表作有《長江三峽》、《魯迅故裏》等。中國畫的代表作品有《春雪》、《獅子林》和《長城》。出版著作有《吳冠中畫集》、《吳冠中繪畫選》、《吳冠中油畫素描》、《吳冠中國畫選(1 ~ 4)》、《東西方尋集》、《風箏線續》、《遠遠遠》、《誰的粉書》、《吳冠中素描與彩畫選》。
編輯此段解讀吳冠中
專註於應該專註的事情
列舉吳冠中畫作的價格變化或拍賣成功率,無疑會惹惱讀者。總之,他是中國最貴的在世畫家。不用說,大多數人對他的畫感興趣是因為驚人的價格。
諷刺的是,大眾關心的畫價變化,恰恰是他最不關心的。畫的價格是無價的,但他本人生活簡樸,不虛榮。
在吳冠中先生眼裏,藝術品市場受著人與人之間無法回避的因素影響,比如人際關系、利益包裝、經濟起伏等。市場價格高不壹定是好事。同樣,價格低的時候也不需要壓抑。壹件藝術品是否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往往對後人來說更為清晰準確。
莊子曾說“外重內拙者”。吳冠中說:藝術是自然形成的,時代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藝術市場是壹面鏡子。但上帝只眷顧壹心創作的畫家,而不眷顧那些照鏡子的人。智者所見略同。
壹貫認真
早就聽說吳冠中先生是真人:1991年9月,吳冠中整理家中畫作時,將自己不滿的數百幅畫作全部銷毀。這壹次,他被海外人士稱為“燒豪宅”,目的只有壹個:把明天的專家找不出毛病的畫留下來!
很快,筆者就親身體驗到了吳冠中的認真。1993年初,人民日報海外版、解放軍報、港東方藝術中心聯合舉辦“東方杯”國際水墨畫大賽,邀請吳冠中、張定、劉詢、劉勃舒、朱乃正、鄧林、袁雲福、王明明、宋麗擔任評委。頒獎當天上午,七十多歲的吳先生準時來到人民日報社,穿著壹身休閑西裝和運動鞋。
第壹輪,差的作品被淘汰。禮堂的墻上掛滿了畫,有些只能放在地上。粗糙的作品自然被淘汰,但形態好的也會有同樣的命運。每次看到模仿評委風格的作品,評委都會笑:贏了!所有的仿制品都被拒絕了。模仿妨礙了藝術家的真實感受。吳冠中作為評委會主任,為大賽題詞:“忠於自己的感覺,不要無效。”
第二輪評出壹、二、三等獎和優秀獎。吳老師對每壹件作品都仔細檢查,遠觀近觀,有時還會跪下來檢查作品,時不時還會在小本子上認真記錄,忙了壹整天。
後來,我們享受了這位藝術家與大眾的認真。打官司大概是吳冠中最激烈的抗爭方式。1993 165438+10月,74歲的吳冠中以拍賣《毛澤東炮兵司令部》贗品為由,起訴兩家拍賣公司侵權,要求對方停止侵權、消除影響、公開賠禮道歉並賠償經濟損失。最後吳冠中勝訴。
為什麽眼睛裏不能進沙子?藝術家應該對歷史和未來負責。“妳可以愚弄今天的人,但妳不能愚弄明天的人,”吳冠中告誡人們。
通道和拖鞋
中國的書畫之道深不可測。歷代名家都很註意處理進與出的關系。只有進入,才能領略前人用心的美好;出來,就可以徹底用了。
吳先生曾生動地總結了處理差異的訣竅。他曾這樣為年輕的畫家指出迷宮:“妳必須穿著大師的拖鞋行走,然後扔掉它們,在穿上和脫下它們的過程中,妳會發現自己。”我就是這樣來的。“哪咤王子對骨頭和肉的分析只能導致自信!
喝茶喝酒
吳冠中先生曾在壹次演講中說,如果清代畫家許谷活到今天,想請他喝茶。但是如果常和任伯年請他喝酒,他是不會去的,因為他和他們無話可說。根據作者淺薄的理解,虛谷的靈魂出現在略顯笨拙的畫中;而張大千和任伯年因為技術過硬,失去了太多的自己。
變化是有道理的,但壹般規律是長久的。
解讀吳冠中無疑是徒勞的。畫家就像壹個喜歡玩捉迷藏的頑童。當所有的藝術評論家試圖用繩子把他捆起來時,他們發現很難措手不及:他總是在變化和移動!因為結論往往來源於結尾,而吳冠中的藝術追求卻沒有盡頭。所有的標簽都不適用。如果勉強下結論,只能說,改變,不斷尋找表達內心感受的最佳手段,是他的主線。
吳冠中挑戰了非此即彼的思維模式。當他的藝術觀被斷章取義為“筆墨等於零”時,有人預料吳冠中會挑起全盤西化。沒想到,吳冠中強調當代水墨畫與傳統文化的必然聯系,甚至對西方油畫產生了懷疑。他說今天他對現代西方藝術的熱愛和崇拜完全動搖了...
這種變化是真誠的,不是投機的,而是鄭板橋所謂的精神探索的漫長過程。最後他得出結論,藝術的研究不在歐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師們的工作室;在祖國,在家鄉,在家裏,在我心裏...
吳先生曾直言,他所做的壹切,都是為了盡力創作作品,抒發感情。至於是否以不跟外國人,民族化,建立中國自己的特色作為中國人創作的標準,這並不重要。太多的選擇會帶來太多的負擔,無所適從是最痛苦的。不管他用什麽工具,都不會有意中西結合。藝術無所顧忌,壹切都被原諒,壹切都有後人自己的評價。可以說大象是無形的,沒有邊界的!
去年,吳冠中在壹篇文章中寫道:“自從做了藝術家,如獵人的生涯,在山中追逐虎豹,彎弓射大鷹。如果得不到獵物,妳就會像壹只迷途的狗,心魂俱失。在狩獵中,也就是在創造中,生命疲憊不堪,但生命之花年年燦爛。人雖瘦,心肥力壯。”自我評價新作說:“反芻的草,滄桑的苦,更接近人生的真滋味。對往事的思考往往比較籠統,在某處突出壹個眉眼,畫面簡單,強調痛苦和無奈——人生之歌不悅耳,也是不老的知己,會老還是老。”吳先生曾說“壹切藝術,不只是音樂,還有詩歌,更有意義”。看他最近的作品,不禁讓人想到晚年的八大山人。可以說是幾代人團結壹心,心連心!
其他的
吳冠中是中西藝術的集大成者。幾十年來,他壹直在探索中西繪畫藝術的結合,被國際藝術界公認為20世紀中國現代繪畫的代表畫家。他提出了“風箏永不停飛”的創作原則,堅持以自然為基礎的感官抽象和水墨的輪換套作,試圖將西方的形式結構與中國的意境和神韻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獨特的“自然-形與韻”的新體系。
老人在“大嘴事件”中說出了真相
89歲的畫家吳冠中最近開始說話了。他說:藝術界的畫家大多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的作品沒有情感和精神;美協和畫院是衙門,養了不少官僚...從中央到地方,養了壹大群不下蛋的雞;人事派系之爭的結果是,中國美術幾十年來實際上沒有發展和創作思路。美術成了政治工具,藝術活動就像妓院壹樣。在這樣壹個泥濘的、垃圾箱似的環境裏,有壹大堆藝術家、空頭藝術家、流氓藝術家,好的藝術卻出不來;現在的問題不僅是藝術教育,還有藝術場館、比賽獎項、市場。各個方向都有問題,問題背後其實是體制問題;中國當代藝術水平落後於非洲...(南方周末65438+10月10)
這些帶刺的話在耳膜裏大聲回蕩。老先生真敢說話。他敢於說出人們心裏可能有的,卻未必能說出口的話。藝術家的情懷,藝術群體存在的必要性,藝術的價值,創新,藝術家的命運——問題意識真的是在藝術家老去的時候才浮現出來,並且用如此強烈的措辭表達出來,讓人感到敬佩和感嘆。
不考慮具體作品,也不考慮他是否了解中國文化,我相信這些問題真的是困擾並將繼續阻礙中國美術發展的桎梏。也有可能老先生的某些觀點有失偏頗,比如把畫院所有的美術家協會都比作妓院,有點好聽,也有點過分。但是,有些觀點的激烈並不能掩蓋思想的光芒,或者簡單的說,很多話之所以被強調到極致,就是為了用這樣的“過度表達”來吸引眼球。從什麽時候開始,我們的耳朵變得嬌弱,再也聽不進“不壹致”的意見了?藝術雲不就是在不斷的堅持和奮鬥中誕生和成熟的嗎?如果妳連允許質疑的勇氣都沒有,妳最多只能做壹個專制的“藝術家”。
看了吳冠中的“大嘴事件”,特別感興趣的是,為什麽它要成為壹個常識性的道理,還需要壹個89歲的老人激烈的表達。而且,老人們在表達自己的時候,不自覺地表現出強烈而激烈的感情。那些青年才俊在哪裏?那些中年精英在哪裏?既然我們已經投身於藝術,為什麽不能同時投入壹份激情和壹份責任呢?聯想到陳丹青先生在2006年、2007年對藝術教育的激烈批判,我們普通人激動之余,卻常常看到這個領域的空虛與蒼白。
其實如上述問題,只是壹個安慰的故事。大家都在利益的博弈中,真正願意打破平衡的人,只能是那些沒有顧忌的人,那些不再打算在這裏混下去的人。原本是海歸的陳丹青,與國內藝術圈若即若離;而吳冠中,壹個是“我這個年紀!”第二,人家本身就是法國院士,跨國。
幾乎可以想象吳冠中的言論會引起他的猛烈反擊——這樣的情況其實在他攻擊美協藝術院的時候已經演練過壹次了。雖然那次美協領導反應很差,甚至想過如果取消美協,政府安排的大計劃怎麽組織,但畢竟表明了態度。這壹次可能是因為文字打擊比較重,所以反響可能更大更激烈。好吧,是時候打破這種和諧的氣氛了。吳冠中說得好,創新不可能和諧。不然怎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