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清代後妃的發式是壹件神秘的事情:直到慈禧聽政,以“母儀”出名之後,這個秘密才被揭開。流行於清末的“大翅膀拉”被世人公認為後宮妃嬪的官方發型,宦官、宮女、民間婦女紛紛效仿,流傳至今戲劇舞臺。其實清代後妃的發式也經歷了和清代社會發展壹樣的過程,由低到高,由簡到繁,由簡到奢。
統治清朝的滿族曾經生活在中國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他們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他們漁獵農耕采摘的生活方式。為了行動迅速,便於騎射,滿族男女都有區分長髻的習慣。就是把頭發攏在頭頂,編很長的辮子,盤成發髻。那時候不分地位、貧富,發型都是統壹的。後來努爾哈赤建立晉國後,建立了冠服制度。為了在儀式中戴上皇冠,貴妃的終身妻子將頭上的發髻松至腦後。清初,冠服制度再次完善。除了隆重的儀式,後妃們還要戴上王朝的皇冠,在喜慶的節日,後妃們還要戴上骰子。不適合戴發夾,掛在腦後。結果後妃們梳了兩個長長的橫髻,看上去就像壹個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穿起來很穩。摘下發髻,這種發髻也可以當家居服。因為這個發型,所以平分,每個都是紮的。宮中嬪妃稱之為“小二頭”。清朝初期,幾位後妃和皇後都過著節儉的生活。她們戴小頭的時候,只戴花,不戴首飾。《小二頭》在清宮流行了很久。直到乾隆朝,孝賢皇後只戴草帽,不佩戴金銀首飾。用來督促宮裏的嬪妃節儉。“小二頭”的特點是用我的頭發做的,不能佩戴厚重的金銀首飾。“小二頭”的出現是基於實用性。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和經濟的發展,後妃的發式也從小到大,從實用到美觀。
清朝中期是壹個黃金時代,被稱為乾隆盛世。這壹時期,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發展,珠寶制作技術也不例外。清代宮廷地位特殊,來自全國各地的貴重珠寶源源不斷地繳入清宮,極大地刺激了宮廷後妃們追求精美飾品的心理。但如果要把這些重量相當的金銀玉器珍珠寶石首飾戴在頭上,“小二頭”發髻就會顯現出很多缺點。比如“小二頭”下垂,幾乎碰到耳朵,發髻松散,壹碰就會散開。如何佩戴這些美麗的珠寶?於是,壹種新的梳理工具——發架就應運而生了。發架是用木頭和鐵絲絞成的,形狀像橫放的眼鏡架。梳頭時,先將頭座固定,然後放在發架上,將頭發分成兩截,交叉放在發架上。中間橫插壹個長方塊(在發架的兩個孔裏),然後用針把發尾和碎發牢牢固定,這樣就可以抓到妳戴的是什麽樣的首飾了。兩個手柄後面垂在耳朵上的頭發梳成扁平狀,兩端用發帶紮起來,微微上翹,形似燕尾。整個發髻看起來像壹只等待飛翔的燕子。清朝的後妃和嬪妃也是按照年齡來梳頭,佩戴首飾。年輕人,佩戴華麗的首飾,展現青春活潑的活力。老人們梳“兩頭”,選擇高貴的首飾,說明老女人端莊穩重。皇室女子頭上戴著兩個頭,佩戴著昂貴的首飾,與腳下的高幫鞋相呼應。走路時上身直立,挺胸收腹,似乎很有節奏感。頭頸不能左右擺動,前後擺動。它為封建社會樹立了女性行為規範的最佳形象。
到了清末,清朝的嬪妃們流行頭飾式的“大翅膀拉”發型。“大拉翼”是壹個形似扇面的硬殼,高約壹尺,裏面根據頭圍大小用鐵絲做壹個箍和骨架,再用布做壹個輪胎。用綠色緞子和綠色法蘭絨覆蓋,做成固定的純粹裝飾性的頭。需要的時候戴在頭上,不用的時候摘下來放在壹邊。既能美化頭發,又能自由脫發,可謂兩全其美。《清宮詞》曰:“鳳髻兩線立,珠釵影護蟋蟀。城高壹尺有余,叉平分燕尾底。”大拉翼代替了用發架梳的兩個頭,據說是慈禧的獨創,與她在清宮的地位有關。慈禧以女修的身份被選入清宮,被貴妃、嬪妃、嬪妃封為貴妃。鹹豐帝在承德去世後,慈禧的獨子戴春繼位。她尊慈禧為皇太後,開始聽政,操縱清朝政權長達半個世紀。慈禧名義上是慈禧太後,實際上是壹代皇後,地位與清朝的慈禧太後和皇後不同。此外,她生活奢侈,開銷很大。衣食住行都要符合她追求“美”的標準。
可見慈禧打造“大翅膀”發型是她權力欲和地位的真實寫照。
清代皇後的發式從簡單的“小二頭”到“叉頭”,再到“大翅膀”,都具有明顯的滿族傳統特色,用這些發式點綴的頭飾也有其獨特的民族風格。下面分別敘述:扁方:扁方是滿族婦女梳“二頭”時的主要首飾在和雲的《晚清貴族的生活》壹書中,曾說“滿族婦女壹般梳‘二頭’,式樣簡單,都是在玉的‘平邊’或者有真發的玉。”扁平的正方形壹般長32-35厘米,寬4厘米。0.2-0.3厘米厚。它是尺子形的,壹端是半圓,另壹端是卷軸。梳“叉形頭”或“大拉翼”都起到橫向連接的作用。漢代流行男子佩戴冠、飾、冠作裝飾。王冠、裝飾品和王冠由壹個12英寸長的發夾連接,發夾從左到右。
清代滿族婦女的扁方與漢代的長簪功能相似,大小相同。只是對象不同而已。可以推斷,長方形可能是由長簪演變而來的。不過也有長方形的,尺寸小的。在葬禮上,妻子是她的丈夫戴孝。放下“兩個頭”,在頭部插入壹根3寸左右的小扁骨。如果媳婦是戴孝,應該插壹個銀或銅的小方塊以示區別。
清朝的後妃和嬪妃佩戴的多為扁平質地,有金、銀、玉、翡翠、龜甲、康乃馨、檀香、珍珠、寶石等。其做工之精細,世所罕見。比如金絲沾玉,銀鑲寶石,金花玉雕,各種各樣。在正方形寬度只有壹寸的狹小平面上,可以做出花鳥魚蟲、亭臺樓閣、瓜果等精致逼真的圖案。後妃、嬪妃穿扁方,故意露出兩端的花飾,有的甚至在扁方壹端的軸孔裏掛壹串綠色的尖刺,讓她們行走有節制,增添女性端莊美麗的儀態。
發簪:發簪用得很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中,有壹枚圓錐形的骨簪出土。春秋戰國時期,金釵、玉釵相繼出現,成為奴隸主貴族身份的象征。皇帝裝飾玉簪,皇後裝飾金簪。其次,象牙簪、玳瑁簪都是朝臣佩戴的。從清代後妃留下的簪飾來看,有實用和裝飾兩種。實用的發夾多為素色長型,質地多為金、銀、銅等。,在卷發髻時起到固定頭型的作用。裝飾發夾由珍貴的材料制成,圖案精美,專門用於梳理發髻,佩戴在明顯的位置。清代後妃、嬪妃多以黃金、玉珠、寶石為材料,工藝精湛,造型精美。比如故宮現存的“白宇壹手字針”就是用壹塊純白的羊脂玉雕刻的“手”字,針是“手”字的最後壹筆。同樣雕刻的翡翠盤香腸簪和紅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飾中的佳作。金釵、喜鵲梅釵、五蝠壽釵,以雕工精美而著稱。再者,鑲嵌在金銀底座上的各種珍珠、寶石的頭部,大多由壹個頭部和壹個針座組成。用粗細不同的銅絲做花枝和葉枝,然後
在寶石制成的花苞和花蕊底部鉆孔,穿上細銅絲,繞成彈力彈簧。輕輕地移動它們,並來回擺動。使鳥類的眼睛、觸須、植物的胡須、樹枝栩栩如生。戴在女性頭上無疑增添了幾分魅力。
頭花:頭花是慈禧太後梳“叉頭”和“大翅”發髻的主要首飾,多鑲嵌首飾。如故宮的紅寶石串珠花、鑲珍珠(松、竹、梅)的羽點祖母綠、藍寶石蜻蜓花、紅寶石花疊花、金絲絞絲雙龍戲珠花、雙錢鑲金串珠花等,都以制作精美、形象生動而著稱。清朝的皇後和妃子都喜歡戴頭飾。因其花大、覆蓋面大,穿在“兩頭”中間,顯得氣勢磅礴。清朝的皇後和嬪妃戴頭飾是為了美化她們的發髻,顯示她們的地位。在慈禧的許多肖像和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她高聳的發髻和戴著大頭飾的形象。慈禧不僅喜歡首飾頭飾,還喜歡佩戴大絨花。這是因為漢語中的“絨花”和滿語中的“榮華”相似,佩戴絨花就是榮華富貴的意思。因此,清朝的嬪妃常年佩戴絲絨頭飾以求好運。特別是時令絨花,要按季節順序佩戴:立春佩戴絨花春旗,清明佩戴絨花柳芽,端陽佩戴絨花艾草,中秋佩戴絨花菊花,重陽佩戴絨花山茱萸,冬季至日佩戴葫蘆絨花...
邊緣:1904年,美國女畫家卡爾為慈禧畫了幾幅油畫。其中壹個穿著黃底紫藤繡的壽衣,頭上梳著“大翅膀”,上面插著許多珍珠和珠寶:綠釵、鳳釵、金方、寶石頭飾、珍珠頭帶和下垂的細繩。古代八大首飾中的流蘇和踏腳,極富想象力。“步搖者,以金珠玉,垂於釵上,步搖之。”蔔瑤在漢代開始出現在後宮嬪妃的祭祀首飾中。漢代以後,布瑤逐漸在民間流行,成為女性喜愛的首飾之壹。清朝的後妃稱之為搖纓步。形態多樣,有龍鳳頭、麻雀頭、蝴蝶、鴛鴦、蝙蝠等。,或是掛在嘴邊或頭頂的珠子。珠子也有壹層,兩層,三層。故宮珍寶館展出的壹件“糜竺雙喜纓”,是同治皇帝大婚時皇後佩戴的。流蘇頂端是壹只羽毛精致的大蝙蝠。它的嘴裏有兩個小金領,下面連著壹朵羽毛精致的雲。雲頭下有三串長珍珠。每串珍珠平行分為三層,層與層之間用紅珊瑚雕刻的雙喜隔開。紅寶石用作珠子底部的落角。整個流蘇長28厘米,戴在發髻頂端,珠子垂下,齊肩。這是最長的流蘇。清宮收藏的流蘇多為後妃佩戴,鳳凰的珠滴數量最多。比如壹龍壹鳳的對峙叫“龍鳳呈祥”,兩鳳的對立叫“彩鳳齊飛”,牡丹花和鳳凰叫“馮丹朝陽”、“鳳凰戴牡丹”等等。皇帝自稱是真正的龍天子,皇後是百鳥之王鳳凰。封建帝王希望多子多孫,所以皇後的頭飾中有很多鳳凰和鳳鳥孵卵的題材。此外,皇後的頭飾還包括滿族風格的首飾,如樂子、結花、結針、老鴉瓢、挖耳勺等。,都是清朝的後妃用來固定和裝飾發髻的。隨著滿漢風俗和服飾文化的融合,清代後妃的頭飾逐漸被人們所吸收,演變成許多深受女性喜愛的頭飾,至今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