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鄧麗君收藏博物館

鄧麗君收藏博物館

妳好!

鄧麗君絕對是我的偶像。。。

今年5月8日是鄧麗君逝世15周年紀念日。

在這壹天的前幾個月,各界人士就已經開始準備了——有的在籌備“鄧麗君逝世15周年慈善音樂會”,有的在準備發行“鄧麗君逝世15周年紀念郵票冊”,有的在組織“尋找鄧麗君後人,紀念鄧麗君大型音樂會”的海選...

在死亡15年後,為什麽鄧麗君仍然有這樣的魅力?

或許是因為:“在那個情感狂野的時代,鄧麗君肩負著為壹個時代發聲的重任,用他甜美的歌聲撫慰了無數人的心靈。”

或許是因為:“沒有人有鄧麗君那麽多優秀的作品,那麽多鐵桿粉絲,那麽多同時代人和後人。”

或許是因為:“在42年的人生旅途中,她那‘親人,思念的靈魂,曾經擁有,就是永恒’的美好人生,是那麽的可憐和留戀。”

……

所有這些似乎仍然難以回答壹個問題:為什麽人們如此懷念鄧麗君?

傳奇人生

鄧麗君被譽為壹代歌後的“東方女神”,她的壹生充滿傳奇色彩。

鄧麗君1953 65438+10月29日出生於臺灣雲林縣,本名鄧麗君。她父親是退伍軍人,祖籍河北邯鄲,母親祖籍山東東平。鄧麗君有三個哥哥和65,438+0個弟弟。由於孩子多,她的父母壹直過著艱苦的生活。

父母早就知道他們的女兒鄧麗君有壹副好嗓子,是壹塊唱歌的材料。但無論如何,他們萬萬沒想到,自己的女兒,憑著這個特長,不僅改變了整個家庭的經濟狀況,還成為了華人世界的巨星。

13歲時,鄧麗君參加臺灣金馬獎唱片公司歌唱比賽,以壹曲《采紅龍》獲得冠軍。第二年,她從中學輟學,加入了宇宙記錄。那壹年,她發行了第壹張唱片《鳳陽花鼓》。從65438年到0968年,鄧麗君開始在壹些歌廳表演,參演電影,在電視臺主持節目。在公司的安排下,鄧麗君走出了臺灣省,走遍了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等地。

從65438年到0973年,鄧麗君去美國學習英語,第二年他去日本發展。很快,她憑借壹首《機場》獲得了1974日本“最佳新人歌手獎”等多個獎項。收到這首歌的唱片總銷量也達到了75萬張。

1979年,鄧麗君獲得金鐘獎“最佳女歌手獎”。兩年後,她的五張專輯同時獲得香港白金唱片獎,徹底征服香港樂壇。從65438到0983,30歲的鄧麗君進入了他演藝生涯的巔峰。1983 1983年2月9日和20日,她走進了全球流行歌手的夢想之地——美國拉斯維加斯凱撒宮,成為第壹個在這裏演唱的中國人。很多生活在美國的華人還記得當時的盛況——早在65438+當年10月底,演唱會門票就已經被搶購壹空;“凱撒宮”原本只有1100個座位,後來增加到1500個座位,但兩邊的走道和中間的臺階上仍然擠滿了觀眾。演出中,鄧麗君特別演唱了範仲淹的蘇牧者藍天、蘇東坡的水貂頭明月幾時有、李漁的於美人春花秋月幾時有等12首詩詞,讓觀眾充分領略到了漢語的博大精深之美。此後不久,她又創造了另壹項紀錄,成為第壹位登上紐約林肯中心和洛杉磯音樂中心舞臺的中國女歌手。1983年底,15從鄧麗君出發的“15周年巡回演唱會”在香港舉行。其演出規模、觀眾人數、唱片銷量均創華語樂壇新紀錄。1986年,她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全球七大最受歡迎女歌手”和“全球十大最受歡迎女歌手”,成為唯壹壹位同時獲得兩項大獎的亞洲歌手。

1987年,鄧麗君發行專輯《我只在乎妳》。此後,她基本不再參加商業活動,逐漸進入半退休狀態。

但正是在這壹年,《鄧麗君的225首歌》首次在北京發行。那時,鄧麗君的歌曲在中國大陸很流行。此外,臺灣省當局允許相關居民回大陸探親,於是鄧麗君開始有了在大陸演出的想法。她原本計劃以敦煌壁畫為背景,以中國四大古典美女的形象,在北京舉辦壹場氣勢恢宏的演唱會。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這個計劃沒能實現。

從65438年到0989年,鄧麗君移居法國,在法國買了房子和房產,過著近乎隱居的生活。第二年5月,她的父親去世了。噩耗傳來,她因悲痛病倒,以至於無法回臺灣參加葬禮。

1993年,鄧麗君回到臺灣省。她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雖然這幾年我處於半退休狀態,但是我熱愛音樂,我永遠不會放棄我在音樂方面的工作,所以我不會做娛樂性的演唱。經常走進英國、法國、日本的錄音棚鍛煉自己的聲樂基礎。英語老師給我布置了壹個‘作業’,我每周至少要在家掛四次嗓子。平時註意基本的咽喉保養,不能抽煙,雞尾酒會喝壹點。有壹段時間,我是素食主義者,現在我想吃壹些魚和雞胸肉……”

1995年5月8日,壹個噩耗傳遍全球——那壹天,年僅42歲的鄧麗君因突發哮喘,在泰國清邁去世。壹個華人世界的巨星,那麽遙遠。

靈魂回歸包道

1995五月11下午10: 30,載著鄧麗君遺體的泰國航空633客機抵達臺北桃園機場。

對於已經回歸故土的“寶島女兒”,臺灣省打破了慣例。機場保持壹切簡單,並允許鄧麗君的家庭成員,粉絲和臺灣省官員在停機坪上迎接她的遺體。隨後,鄧麗君的遺體被送往臺北市第壹殯儀館。有水晶玻璃的銅棺材,可以保存屍體50年;臺灣省“陸軍樂器隊”擔任靈堂、喪禮儀仗隊;20萬人整夜在殯儀館外排隊,等待與鄧麗君告別。那壹天,臺北的交通陷入癱瘓。

5月28日,鄧麗君的靈柩被運往臺北縣金山鄉金寶山公墓雲苑,與父親遺體合葬。此前,金寶山墓園的主人第壹時間與鄧家取得聯系,以象征性的1元新臺幣的價格將園中的壹塊山海風水寶地“賣給”鄧家,作為的最終歸宿。根據她的真實姓名,這個墓地被命名為“雲苑”。

前幾天,《環球人物》雜誌的記者專程從臺北市區出發,驅車壹個小時來到金寶山公墓。順著鄧麗君的歌聲,我很快就找到了敘事花園。

袁俊花園分為兩部分:廣場和墓地。廣場比墓地還大,地上埋著壹架鋼琴,只有壹個巨大的鍵盤露在外面。這是壹位著名日本設計師的作品。只要遊客的腳踩在鍵盤上,鋼琴就會發出美妙的聲音。廣場中央是鄧麗君的全身雕像。她微微壹笑,攤開雙手,仿佛在歡迎所有為她而來的人。在墓地的入口處,有壹個圓形的亭子,這是袁俊的聲音和燈光控制中心。亭子裏的電腦裏儲存著鄧麗君唱的歌,每天循環播放。

在雲源的墓碑上,刻著鄧麗君的頭像。墓碑後面的棺材是用黑色大理石打磨的。棺材後面是石雕。上半部分是壹個鄧麗君的斜倚像。下方右側鑲嵌著她的彩色照片,左側寫著“鄧麗君,1953-1995”字樣。靈柩右側有壹塊巨石,上面有現任親民黨主席宋楚瑜題寫的“袁俊”二字。棺材左側立著壹塊石碑,上面用多種語言刻著同樣的墓誌銘——“這裏躺著壹位為歌唱藝術奉獻壹生的巨星”。

每當來到雲苑,人們都會在墓碑前看到粉絲獻上的鮮花。來自世界各地的鄧麗君球迷不遠萬裏來此瞻仰,所以這裏壹年四季人流不斷,四季鮮花永不雕謝。在“雲苑”的碑文石碑前,有壹棵樹上掛滿了小木牌,“木牌”都是粉絲寫的悼念詞。

再次再見

“妳什麽時候再來?”在鄧麗君去世15年後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用她的歌來表達他們的懷念和懷念。

從15開始,流行音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華語流行歌曲的“風向標”轉向了無數個方向。但是鄧麗君的歌仍然被壹遍又壹遍地唱著。那英,程琳,齊秦,王菲,黎明,周傑倫,張靚穎...華語樂壇壹代又壹代的知名歌手,都是因為翻唱鄧麗君的歌曲而壹炮走紅,或者說達到了事業的巔峰。在月亮代表我的心這種美妙的旋律中,我祝人們長壽,甜蜜的蜜糖和我只關心妳,年輕的壹代已經長大。

2008年,鄧麗君的歌曲《祝人們長命百歲》隨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2009年,在“新中國最具影響力文化人物”評選活動中,鄧麗君以850多萬票的絕對優勢名列第壹。2010“三八國際婦女節”前夕,她被多家中國知名媒體評選為“中國最具影響力女性”。她的祖籍河北邯鄲,將舉辦“2010鄧麗君故裏遊”活動...

為了紀念鄧麗君,海峽兩岸建起了幾座紀念館。上世紀90年代末,鄧麗君位於香港赤柱的故居壹開放就迎來數十萬遊客,連地板都被踩爛了。2003年,大陸首次為鄧麗君設立紀念地——她的紀念碑和紀念雕像,在她生前向往的上海落成;2006年,鄧麗君故居所在的臺北縣蘆洲開始建設“鄧麗君主題公園”...

看到的東西讓人思考的更多。

2010年4月22日,臺灣高雄市“鄧麗君紀念館”正式開館。高雄市市長、國民黨立委、親民黨秘書長等臺灣省各界人士出席。這是世界上第壹座鄧麗君紀念博物館。

4月29日,環球人物雜誌記者壹大早趕到文物博物館,發現遊客排起了長隊。

文物博物館總面積約800平方米,分為兩棟建築。前面的建築展示了鄧麗君在法國之行中使用的奔馳汽車;她旁邊的簡報室裏存放著大量的報紙、照片和音像資料,介紹了她出生、成長和歌唱事業發展的全過程。後樓陳列著鄧麗君的表演服裝、珠寶和收藏品,以及從客廳、餐廳和臥室搬來的家具和陳設,還有她送給母親的麻將桌。在紀念館裏,遊客可以隨著伴奏音樂哼唱鄧麗君的歌曲。

在“鄧麗君紀念文物博物館”開館當天,鄧麗君的大哥鄧長安動情地講述了修建的緣由。“自從姐姐去世後,人們壹直建議建壹座亭子紀念她,但壹直沒有建成。”2009年8月,鄧長安和他的三哥鄧長富把鄧麗君的遺物運到高雄,“試點”了壹個“鄧麗君文物博物館”。於是,前來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尤其是大陸遊客,每天有近20個團,600人左右。他們中的許多人將“鄧麗君文物博物館”列為他們在臺灣逗留期間“必去的三個地方”,另外兩個是日月潭和阿裏山。正是粉絲們的熱情,堅定了鄧長安申請文物館正式開館的決心。

“看到鄧麗君,覺得她還在,非常想念!她的歌聲縈繞不去。”這和遊客在文物博物館裏閑逛的感覺是壹樣的。

“東方神韻”的體現

上世紀70年代,鄧麗君優美的歌聲像旋風壹樣席卷了中國、臺灣省、香港、日本、東南亞等地,還吹到了中國大陸。她那輕松活潑溫柔流淌的中國民歌成為了那個時代的記憶。

來自“實踐”的天籟之音

“小鎮上有很多故事,充滿了歡樂和喜悅。如果妳來到壹個小鎮,妳會收獲很多……”1997這是壹個安靜的早晨。我走在江南小城,街桿上廣播喇叭裏傳來的歌聲深深吸引了我。歌聲輕柔而有穿透力,在晨煙中飄蕩。那天的場景和歌曲融為壹體,就像壹個場景MV(音樂電視)。

她的聲音有壹種特別的氣質,那是壹種傳達出若幹年後妳依然願意為此而駐足街頭的聲音...

這是壹位“80後”粉絲最近在博客中表達的對鄧麗君的回憶。

事實上,盡管鄧麗君從小就表現出優秀的音樂天賦,但他並不完美。她以前聲音很小,聲音又軟又細。這種先天因素是不容易改變的。為此,她的音樂老師姚厚生從壹開始就給了她詳細的指導,從發聲方法到演唱習慣。姚先生是當時臺灣省著名的音樂制作人,是臺灣省第壹個倡導和引進西方音樂教育理論體系的人。

那時候鄧麗君總是唱壹些快節奏的歌,所以她甜美的歌聲總是給人壹種“可愛小女孩”的味道。此外,為了模仿當地小調的發音,鄧麗君盡力擡高尾音,並養成了擡高尾音的習慣。這種唱法聽起來俏皮,但又顯得有些孩子氣。對此,姚厚生指導她學習慢節奏的唱法,並告訴她:“妳已經不是小女孩了,要用更感性、更成人化的方式去唱。”

就這樣,鄧麗君的地方小調唱法在姚厚生的調教下開始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是聲音低的缺陷還是存在的。姚厚生想方設法讓鄧麗君把唱腔練到話筒中央(老式話筒是大圓盤),讓她清亮的音色發揮到極致,讓她的聲音能深入人心。

臺灣著名的老音樂家左宏遠非常喜歡鄧麗君,曾經教她唱歌。那時候鄧麗君很小,還沒交過男朋友,穿著短裙,像個芭蕾舞演員,很可愛。左宏遠教她唱蔡雲菲,她問:“蔡雲菲是什麽?”“妳什麽意思,不離開妳?”左宏遠告訴她:“不離開妳,就是妳喜歡壹個男生,叫他不要離開妳。就這麽簡單。”左宏遠給她講了很久,我也不知道她懂不懂,但她最後唱的這首歌感動了很多人。在演唱同名主題曲《海韻》時,鄧麗君已經非常成熟。《海韻》,改編自徐誌摩的對話抒情詩,是壹首比較難的歌。但鄧麗君唱得如此深情,表現出豐富的想象力。左宏遠深有感觸地說:“亞洲恐怕直到現在(指80年代)都沒有人超越她的音色、技巧和呼吸控制...她的歌聲能讓觀眾跟著唱,深入人心,讓人覺得* * *有聯系,很簡單。”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鄧麗君在“金嗓子”背後經歷了多少艱辛和磨難。為了唱好壹首歌,她每天都堅持吊嗓,哪怕是感冒發高燒的時候。她的好朋友何莉莉說,鄧麗君很努力地練習歌曲,因為她的音域不夠寬,甚至她的喉嚨都在流血。

1984年,已經名揚天下的鄧麗君專程到英國向聲樂老師學習運氣、發聲、* * *發聲。事後,她說:“我需要在每個階段之後停下來,解決壹些現有的問題,挖掘沒有發揮出來的潛力。”在英國期間,她很努力,每天練習六七個小時。“我老師告訴我,每天起床後要吊著嗓子30分鐘。早上壹直沒開音響,壹直練到最高點。聲音很難聽。”有壹次,她掛完音,酒店服務員給她端茶的時候,在杯墊上寫了壹行字:“我們英國人最討厭早上大呼小叫的人!””鄧麗君壹時間哭笑不得。

“又見炊煙升起,暮色普照大地。想問煙,妳要去哪裏?”圍繞著鄧麗君悠揚的聲音,永遠不會缺少粉絲對她的向往。壹位從事聲樂研究的“範軍”(指鄧麗君的粉絲)說:“鄧麗君的聲音具有中國女性的特點,充滿了東方女性的魅力,溫柔而堅定,美麗而善良...她的聲音很有特色,幾乎聽不出任何呼吸的地方,而且能唱出連續的高音,沒有鼻音,中文發音也很清晰,音色又細又柔,令人著迷。”

前壹段時間,在日本的壹個“範軍論壇”上,人們將幾位目前在日本發展的中國女歌手與鄧麗君進行了比較。壹位資深的日本“範軍”壹針見血地指出:“鄧麗君小姐的聲音濕潤爽口,不同於很多歌手相對簡單的幹澀、尖銳或者爽朗直白的聲音。”

民族風格演繹中國情感

天津音樂學院的楊延興教授告訴《環球人物》雜誌,鄧麗君演唱的歌曲之所以在當時廣為流傳,是因為它們有壹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具有民族風格的流行歌曲。這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鄧麗君的演唱風格不僅不同於舊上海的歌手,也不同於當時臺灣的其他歌手。而是他只是將這些歌曲演繹成了最具“中國風”的作品。

這種適當的平衡與鄧麗君的童年教育有關。小時候,鄧麗君經常聽他父親哼京劇。父親經常有條不紊地唱幾句,鄧麗君不時開心地模仿。我媽媽也喜歡戲劇。她經常聽黃梅調的地方戲,偶爾哼哼壹些小調。除此之外,她還非常喜歡看戲曲電影。鄧麗君從中受益匪淺。

1967年,鄧麗君出道後的首張專輯《鳳陽花鼓》發布,沿襲了民謠小調的風格。從那以後,鄧麗君因演唱民歌而備受關註。這位14歲的姑娘甜美的歌聲和純真質樸的感情吸引了大批觀眾,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後,“中國風、國風”歌曲壹直是鄧麗君歌唱事業的重心。她的很多歌都成為了經典,比如《小城故事》。隨著認識的不斷提高,鄧麗君開始在自己的音樂中加入更多的“中國元素”。

1983發行的《輕愛》,被很多人認為是鄧麗君歌唱生涯中的最佳唱片,也是中國古典文學與現代音樂的巧妙結合。據當時提出《淺愛》專輯構想的香港企業家謝說:“我在宴會上認識了。我把醞釀已久的想法告訴了她,反應相當激烈...當時我們的觀點很接近,就是如何用現代音樂表達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的古典詩詞,如何喚起觀眾的* * *和如何保存逐漸被遺忘的中國文化……”為了做好這張專輯,鄧麗君找了當時中國大陸和香港最前衛最權威的人為專輯作曲,專輯裏有12首歌。它們都是根據中國的古詩寫的。之後,人們聽到了“祝人長久”這樣的“歷史經典”,至今仍經久不衰。

楊燕興教授告訴記者,鄧麗君之所以能夠創作出《淺愛》這樣壹部融合了傳統和流行的作品,是因為她在流行樂壇打拼多年,深諳中國的歌詞和古典文化。鄧麗君的演唱讓全球華人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柔情,讓世人明白了不必拘泥於藝術歌曲的條條框框來再現傳統藝術的精髓

在這張專輯之後,鄧麗君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了公司舉辦演唱會上,而越來越少的創造性作品與中國的傳統元素相結合。後來,鄧麗君也想完成《淡淡的愛》的續集。她花了5年時間創作古詩詞曲賦,但由於音樂環境和個人心境的變化,以及身體原因,最終未能實現心願。這部未完成的續集也成為了粉絲心中永遠的遺憾。

“可悲的是,在那之後,華語樂壇沒有人有足夠的能力和高度去創作這樣的作品。這可能就是今天人們懷念鄧麗君的原因。”楊延興教授說。

隔壁的女孩正在唱歌。

20世紀90年代,鄧麗君演唱會“100億掌聲”的VCD(音像光盤)風靡中國大陸。在當時的外省人眼裏,舞臺上的鄧麗君是氣質、風度、洋氣的代表。事實上,鄧麗君的外表並不十分“洋氣”,而是具有壹種“懷舊”的中國特色。她笑起來很甜,舉手投足都是中國古典女性的優雅和溫柔。她的舞臺形象,連同她的歌聲,留在了人們的心中。

早在1976,擁有大量粉絲的鄧麗君就壹改以往的表演形式,將個人演唱會作為其表演形式的重點。在接下來的兩年裏,她不停地在香港、日本等地舉辦音樂會。

1978,鄧麗君在東京養樂多廳舉辦個人演唱會。音樂會開始前很多天,票就賣完了。演唱會當天,無數日本人和其他國家的歌迷早早聚集在音樂廳的大廳裏。舞臺燈光之間,鄧麗君身著粉色演出禮服出現。她步履輕盈,眼神明亮,還沒開口就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瘋狂的歡呼...

鄧麗君的演唱會如此受歡迎,主要是因為她完美的舞臺表演。著名樂評人李婉告訴《環球人物》雜誌,鄧麗君的演唱會給人壹種“潤物細無聲”的感覺,透露出鄰家女孩溫暖的氣息。在舞臺上,她始終與觀眾保持著良好的溝通和互動,演唱會仿佛是壹場家庭聚會。她在粉絲面前唱歌,感覺就像和親朋好友聚會壹樣。來聽音樂會的人也是鄧麗君的老歌迷,他們非常了解她的音樂和個人。與壹些歌手在演唱會上想盡辦法征服觀眾不同,鄧麗君的演唱會風格是壹種與觀眾的交流,現場就像與觀眾“兩情相悅”的交流。雖然穿著甜美,但她的“氣場”非常強大,自信,自然,不慌不忙。

然而,鄧麗君在舞臺上也有活躍的時候。她有時候會用壹些招數,比如把話筒拉遠然後激動的時候猛拽回來,或者直接把話筒從右手扔到左手做壹些帥氣的動作。有趣的是,鄧麗君有時會失手。在印尼舉行的壹場音樂會上,鄧麗君使用了“擺動麥克風”的技巧,但由於過於激動,麥克風掉在了地上。當時舞臺設計特別流行噴幹冰,所以鄧麗君不得不彎腰在幹冰霧中尋找麥克風。觀眾認為這是鄧麗君安排的壹集,他們興奮地不停鼓掌。

鄧麗君的舞臺魅力不僅在於她的長相和歌聲,還在於她字正腔圓。樂評人李婉說:“即使我沒有刻意去聽鄧麗君的歌,但當我提到鄧麗君時,留在我腦海裏的仍然是她的歌,因為她的發音相當清晰。”

鄧麗君在世界各地都很忙,所以他只能在繁忙的演出中擠出時間來學習語言。然而,正是在這種環境和條件下,鄧麗君掌握了許多外語和中國方言。她的歌曲和專輯涵蓋了日語,英語,印度尼西亞語,粵語,閩南語,山東和上海在中國。不僅如此,她還唱了很多當地的民歌、地方戲曲和音樂劇。

壹位日本樂評人曾評論說:“鄧麗君去世後,已經很難找到像她這樣的亞洲巨星了。因為鄧麗君為了打入市場,為了獲得當地觀眾的認可,花了很多時間學習粵語、日語、英語,但是現在已經沒有歌手這麽努力了。”

或許是自身經歷的波折。鄧麗君的歌聲中最打動人的是他歌聲中的壹點點悲傷,直入人心。著名音樂人黃哲倫(James J.S.Wong)曾評價說:“鄧麗君的歌曲能撫慰人們的心靈。有時候,當我在國外,工作累了,我非常渴望聽到鄧麗君的歌曲。她的歌有壹種能撫慰我們情緒的東西,壹種無法形容的中國味道……”

搖滾也向她致敬。

風靡全球的不僅僅是鄧麗君的歌聲,還有所有與她有關的話題和想象。

李紈曾回憶起他第壹次聽鄧麗君的歌時的感受:“第壹次見到鄧麗君是壹種可怕的感覺。當時臺灣省是敵占區,臺灣省的電臺是敵臺。竊聽敵人的電臺是犯罪行為。甚至在我調臺的時候碰巧遇到妳,我都有壹種強烈的負罪感,那聲音在我的感覺裏突然變得無比巨大,就像打雷壹樣……”70年代末80年代初,獲得鄧麗君歌曲的渠道還極其匱乏。大多數時候,人們只是碰巧在街角聽到幾句鄧麗君的歌。這音樂來自那些“無所事事”的年輕人——他們穿著喇叭褲,穿著鋥亮的鞋子,摩托車上裝著“三洋”雙卡錄音機。鄧麗君的歌從錄音機裏飄出來,偶爾能聽清楚幾句歌詞的路人都臉紅了,覺得“尷尬”。

然而,正是這首讓人感到“羞於啟齒”的歌曲,卻給中國大陸的流行音樂帶來了啟迪,在大眾中激起了復雜的反響。“這是壹種震驚和厭惡的混合。當時大部分人接受不了鄧麗君,覺得有點‘流氓’,而接受並演唱這首音樂的人,則被認為是流氓。”李婉告訴《環球人物》雜誌,雖然爭議很大,但正是鄧麗君的歌讓剛剛走出“文革”的大眾慢慢找回了被忽略多年的感情。人們開始意識到,人除了“國家公民”的屬性之外,還可以是丈夫、妻子、孩子、愛人等角色。人們原有的情感、個性、多樣性等壹系列被遺忘的元素也開始在鄧麗君的歌聲中蘇醒。

簡單、親切、充滿活力、樂觀、時尚、高貴,鄧麗君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趨於完美。甜美的歌聲和完美的公眾形象讓鄧麗君成為許多大陸青年的偶像。在很多年輕人的筆記本、床頭櫃、錢包裏,開始出現鄧麗君的照片,她的磁帶也因為壹遍又壹遍的記錄,變得模糊不清。時隔多年,仍然有很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承認,留在他們心中的鄧麗君,已經不再是壹個歌手,那段時間不僅僅是壹段有歌聲陪伴的時光那麽簡單;對他們來說,“鄧麗君”是壹個揮之不去的情結,有些人甚至把鄧麗君作為擇偶的標準,或者以她的名字為女兒取名。

20世紀80年代末,鄧麗君的磁帶被正式引入大陸。從此,人們真正從音樂的角度重新審視了鄧麗君。大陸音樂界壹直有壹種觀點,認為中國的流行音樂完全是舶來品,但鄧麗君的音樂是壹個反證。在大眾化的形式下,鄧麗君繼承了太多中國的傳統和古典元素。她不能還原古典,但她巧妙地演繹了古典的精髓。幾十年過去了,中國流行音樂從無到有,再到優秀。在這個過程中,鄧麗君壹直是獨壹無二的,不可逾越的。然而,她獨特的“軟實力”開始被傳承。可以說,李谷壹的《鄉戀》和蘇小明的《軍港之夜》都來源於這種風格。不同風格和時代的音樂人都能在鄧麗君的歌曲中找到* * *的影子,甚至唐朝、黑豹、鄭鈞等壹批內地搖滾樂隊和藝人都曾承認鄧麗君對他們的影響。鄧麗君去世時,大陸音樂人以專輯《告別搖滾》向她致敬。在這張專輯中,幾乎所有當時中國大陸最受歡迎的搖滾明星都再次翻唱了她的歌曲,以此向這位啟蒙者致敬。

舞臺下的完美

在家人、鄰居和朋友眼裏,臺上臺下的鄧麗君沒有太大區別。謙遜孝順,積極進取,慈悲感恩,不崇拜有權勢的人...這就是人們眼中的鄧麗君。很多分析認為,她身上的這些特質與當今娛樂圈的種種是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她在15年後依然被人銘記。

孝順女兒

鄧麗君小時候,他壹家七口的生活非常貧困。六歲時,已經“非常有才華和魅力”的鄧麗君開始在母親的陪同下在街上唱歌,為家人賺些食物錢。9歲開始跟隨父親的前戰友,在臺灣省各地演出。雖然每次演出只能賺到5元新臺幣10元的微薄收入,但對於貧困的鄧家來說,這是壹筆“可觀”的收入。

壹次偶然的機會,臺北壹家歌廳的老板聽到了鄧麗君的歌聲,覺得很好聽。我希望她能在業余時間在卡拉ok酒吧客串壹下。當時,鄧麗君的父母非常反對,擔心她會被欺負。然而,鄧麗君說服了他的父母。很快,因為出色的表現,她成為歌廳的“娃娃歌女王”,名氣越來越大。甚至臺灣南部省的壹些歌廳也邀請她去表演。

由於頻繁演出,鄧麗君的正常上學時間越來越少,成績壹落千丈。1967,她就讀的金陵女子中學校領導給她下了“最後通牒”,讓她在放棄唱歌專註學業,或者退學之間做出選擇。出於照顧家庭的考慮和對唱歌的熱愛,鄧麗君決定退學。據她老師回憶,有夜店願意和鄧麗君簽約,邀請她做全職歌手,但校園生活也讓鄧麗君難以割舍。最終,家庭因素被她放在了第壹位。老師回憶道,“我問她父母是怎麽想的。她自己的計劃是什麽?她說因為家庭經濟因素,她需要那份工作,如果退學,她可以安心唱歌。很明顯,她犧牲了自己來改善自己貧窮的家庭,這個孩子真的壹直很努力!”

  • 上一篇:紅樓聊天217:白雪紅梅,輕雲淡風的窮姑娘,雲裏野鶴,詠梅壹枝紅,邢岫煙。
  • 下一篇:閱讀隨記--《哈利·波特》7冊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