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開元寺,又稱“東大寺”,位於邢臺市邢州北路中段。建於唐朝開元年間(713-741),是佛教曹洞宗的發源地之壹。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至今仍是保存完好的唐代名剎。原廟前有壹面大影壁,影壁上有滾動的龍花和彩色的硫磺玻璃磚。飛龍身姿矯健,造型優美,沖出影壁數寸,栩栩如生,頗有躍躍欲飛之勢。雕塑的精致生動,做工的高超,在北方是少有的。據史書記載的盛況,每當方丈講經,都有“數千僧”前來聽講,“十裏之外都聽得見和尚嗖嗖的取經聲和砰砰的敲鐘聲”。開元寺雖歷經滄桑,但其雄姿猶存。1982年被河北省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0年代末,被邢臺人重建。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即,邢臺市決定再次修復開元寺,並修建占地200多畝的公園,幫助邢臺申報國家歷史。
二、介紹壹下河北省邢臺市的歷史【區域位置】。邢臺市位於河北省南部,太行山南段東麓,華北平原西緣。
位於北緯36度。50`~37。
47 ',東經113。52`~115。
49′,東臨山東省,西接太行山和山西省,南接邯鄲市,北、東北分別與石家莊市和衡水市接壤。轄區東西最長點約185公裏,南北最寬點約80公裏,總面積12486平方公裏。
市* * *距省會石家莊106公裏,距首都北京396公裏。【建立與演變】邢臺歷史悠久,龔宇是冀州的地盤。
同祖異曾遷都於都城邢。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封周公第四子姬姓為邢國公,建立邢國,統治邢國。
春秋時期是晉國的疆域。戰國時期是的首都,這壹地區屬於趙。因為“出生在鉛,它被命名為”,興說開始在這裏。
公元前372年,趙成侯改興為新都,秦統壹六國後,廢除封建,設郡,屬邯鄲郡(巨鹿縣)。秦末漢初,項羽奪取了趙國土地,“立為常山王,信任京師,改國號為”。
東漢屬魏縣,三國屬廣平縣、石碌縣。西晉末年,建後,趙國為項,郡為項,邢屬之。
隋開帝十六年,興州設縣。唐天寶元年改巨鹿縣,至德二年恢復興州。
宋宣和元年,興州改為新撫,金夫改為興州。元統壹三年,改順德府為興州,興州為金夫。
元三年,興州改順德府,元二年,改順德道。明洪武元年,順德道改為順德府,清代所制。
民國初期,棄府出縣,屬直隸。1914設置大明路,屬轄區。
1928年直隸省改河北省,道路廢棄。所有的縣都在省裏。1936,第十五行政督察署在邢成立。
1937年“七七事變”,以及15年10月日軍入侵邢臺,設置濟南路,不改順德路。與此同時,中國* * *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深入華北敵後,建立晉冀魯豫邊區抗日之家,隸屬晉冀魯豫邊區濟南行署、太行行署。
1945年9月24日,邢臺解放,邢臺市成立。1949年8月1日,華北人民* * *建立並恢復河北省建制,撤銷濟南部和太行行署,設立邢臺專員公署,轄邢臺、沙河、臨城、內丘、魏縣、南宮、任縣、隆堯、柏鄉、寧晉縣,邢臺市撤邢臺鎮。
清河縣1952劃歸邢臺地區,邢鎮1953升格為邢臺市。1958撤銷邢臺地區,寧晉、新河納入石家莊地區。
其他縣並入邯鄲地區。1961邢臺地區安置。
1964年,林西縣隸屬邢臺區,轄區為1市,17縣。1984,邢臺市升格為省轄市,雙面三刀地區劃歸邢臺地區。1986,邢臺縣劃歸邢臺市管轄。
1986、1987年,南宮、沙河先後改制為縣級市。1993,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邢臺地區,地市合並,縣工劃歸邢臺市管轄。
至此,邢臺市下轄2個區,15個縣,2個縣級市。
三、鷹潭村的歷史淵源在古代,邢臺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占領太行可以囊括三晉,躍入幽僻的河北,領兵齊魯,問鼎中原。
關於黃巢,太行山區有許多傳說和古跡遺存,如黃巢巖、朱文平、劉雪玉、天明關、何家坪等,都與黃巢有關。如山西和順縣城東的走馬朝村,因黃巢騎兵經過此處而得名;又如馬坪村圈,因黃巢在此圈過馬而得名;再如南天池村,因黃巢在此飲馬而得名。黃巢巖古建築群,位於邢臺大峽谷山腰的巖石下,是黃巢起義的歷史遺跡。可惜1972,當地鄉鎮中學建校舍,拆除了作為門窗材料的木材。黃巢祭旗、指揮戲臺、兩鬼偷油、黃巢道陵等與黃巢起義有關的傳說在當地廣為流傳。
據歷史考證,邢臺原是黃巢朱溫部的領地。朱溫出生於嵩州碭山(今安徽省碭山縣)。公元877年,即唐乾福四年,朱溫與其弟朱存加入黃巢起義軍,受到黃巢重用,被封為東南大營先鋒、同州防使。他負責保衛東線。黃巢攻占長安後,黃巢稱帝,他被提升為丞相。因為他多次為我軍在河中擊敗王崇榮,請求增援,黃巢沒有同意。882年9月,朱溫背叛黃巢,率軍投降唐朝,被封為沙金吾衛將軍。他被招為中國銀行駐崇和營的副大使,並被賜名鐘權。公元883年,被任命為我駐義烏(治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公使,與李克用等人共同鎮壓黃巢起義,並被提拔為校對司徒雷登,與中書門壹起負責平章事務。
黃巢起義失敗後,只有千余人逃到邢臺西部山區的大峽谷,在黃巢閆寨紮營,等待再次起義。黃巢、黃燁、黃培和他們的妻子後來被他們的侄子林炎殺害。在匯報成績的途中,魯玉堂兵殺了林炎,黃巢起義宣告了最後的失敗。可見,黃巢在太行山的行動是有史實依據的。在鷹潭村紮營是符合史實的。這些傳說為鷹潭村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和傳奇的神秘色彩。
四。開元寺的故事和由來壹千字開元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是中國四大名剎之壹。
傳說:壹千多年前,壹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到富人黃守恭家裏,請他在自己的桑園裏建壹座廟。黃守恭想拒絕,故意刁難老人,說:“如果我的桑樹三天能結出白蓮,我就捐地建廟。”不曾想,第二天,他的桑園開滿了白蓮。這個奇跡讓他目瞪口呆,知道這是佛祖自己許下的諾言,不能反悔,於是捐地建了這座寺廟。
正殿“大雄寶殿”據說修建時有紫雲繞地漂浮,故又稱紫雲殿。因全殿有86根大石柱,故又稱百柱殿。這些石柱有海棠花形柱、圓柱、方柱、梭柱(上下較細,中間稍粗像織梭)、龍柱等。,都是極其珍貴的建築古跡。特別是寺後遊廊間的那對16棱角分明的輝綠巖石柱,雕刻著流傳於古印度和錫蘭的印度教古神克裏希納的24個故事和花卉圖案,是宋元時期泉州繁榮的海外交通和中外友好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正殿屋檐下懸掛的巨型牌匾,用渭北體四個大字寫著“桑蓮法界”(“法”字的寫法實在不明),證明了“桑凱安百裏”的故事(本文開頭提到過)。現在,在白竹堂西側,還有壹棵據說開在白蓮花的千年桑樹,名曰“桑碑”。圍墻內圍著的老桑樹,看上去就像三棵同根的桑樹,宛如三條巨龍,向東西南北三個方向張牙舞爪,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大雄寶殿前有壹個大石場,是古今官民朝拜的地方。這裏香火極旺。雖然大雄寶殿中的佛像因修繕而被掩蓋,但許多善男信女仍虔誠地敬香。尤其是因為今天是觀音女神的生日,香客前所未有,香客絡繹不絕,煙香縈繞在石庭上空。在石婷的正面中間,有壹個做工精致的豪華香爐,長2米多,高2米多。八根盤龍柱子支撐著大屋頂,就像宮殿的屋頂壹樣。四條小龍立在四角,龍珠也刻在脊上。香爐上刻有“2551年佛祖釋迦牟尼的佛殿”、“大開元寺”等字樣。石婷的兩邊有四棵大榕樹,它們的根和樹冠在地面上交織在壹起,顯示出它們悠久的歷史。據記載,最小的已有200多年,最老的也有800多年。石庭兩側有十余座形態各異的唐宋明時期的小香爐、古建築、小佛塔。香爐兩側是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翔劉三娘修建的兩座方形石塔,塔上鐫刻著薩哈默王子舍命餵虎的故事。
大殿後面的嗎哪環壇建在中軸線的第二級臺階上。現存建築為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修的四檐八角結構。導遊特別註意環壇周圍每個柱子和作坊裏雕刻的24個“飛天樂師”。都是建築藝術的瑰寶,姿態各異,栩栩如生。
壇後是法堂,始建於元代,現為民國時期建造的水泥仿木結構兩層亭子。樓下現在是和尚念經拜佛的地方,樓上收藏各種版本的經書。
開元寺最著名的是它的雙塔,東邊的振國塔和西邊的仁壽塔。都是五層六角形,高度40多米。據說它們是中國最高的壹對石塔。塔各層門龕兩側,分別有武士、天王、金剛、羅漢等浮雕。在風暴中幸存下來的雙子塔仍然屹立不倒。是泉州古城的獨特標誌和象征,是中國古代石建築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