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唐朝
規格:高7.2厘米,直徑15.7厘米。
特點:胎質白而密。通體施白釉,只有子口接觸部分不上釉。釉層潔白均勻。底部刻有“盈”字。
藏品:上海博物館年代:唐朝
規格:高12.5厘米,直徑2.2厘米,底徑12.5厘米。
特點:壺呈袋狀,上窄下寬,上端小流直口,中間凸出弧形提手。壺身兩側有兩條凸紋,中間有壹條凸紋,底部刻有四字工匠題字“許劉氏”。
此壺仿少數民族皮制容器而成,造型新穎,胎質細膩,釉色潔白,制作精美。唐代白瓷不是以紋飾取勝,而是註重造型與釉色的和諧及其相互對比。這件神器雕刻精美,有壹個作家的名字。是研究唐代白瓷的珍貴資料。
收藏地點:故宮博物院姚興白釉皮壺。
時代:唐朝
規格:高4.7厘米,口徑15.6厘米,腳徑6.7厘米。
特點:開碗,反唇,薄底,墻形足。內外滿釉,滿釉。
這只碗是上世紀70年代在河北邢臺的壹座唐代墓葬中出土的。其釉色鮮艷翠綠,是唐的佳作。長期以來,姚興窯址的調查、保護、發掘和研究經歷了壹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20世紀70年代以前,陳萬裏、傅振倫、馮先明、葉哲民、楊文山等古陶瓷專家根據文獻記載對邢臺、內丘、臨城、沙河等地進行了調查,但均未發現唐代白瓷窯址。1980年初,臨城縣二輕工業局成立“興瓷研究組”,恢復興瓷生產。在河北師範大學楊文山老師的指導下,在全縣範圍內進行了調查,最終在縣城北面的齊村發現了唐代的窯址,發現了“雪狀”、“銀狀”的精美白瓷件。4月25日至28日,1981,“邢窯、邢瓷藝術鑒賞會”在臨城縣舉行。與會專家壹致認為,在臨城發現的窯址是著名的邢窯或至少是它的壹部分。會後,國內外媒體紛紛報道,專家學者紛紛發表文章。這壹發現標誌著邢窯的研究進入了壹個嶄新的時期。
臨城窯址的發現使考古界開始關註邢窯。5月8日,1981,時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長的鄭紹宗趕到臨城,提出文物部門應對遺址進行保護,以備日後發掘。1982年7月23日,臨城姚興遺址被河北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姚興的研究和保護開始步入正軌。從1982到1984,內丘縣文化館還在內丘縣發現了20多處姚興遺址,被國內外媒體報道。1985夏季,內丘縣原縣委禮堂、商業街施工過程中發現8處堆積坑。尤為重要的是,首次批量出土了帶有“瑩”字的白瓷標本。至此,困擾陶瓷考古界多年的“邢窯之謎”正式揭開。
1988年,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為主組成的“姚興考古隊”對內丘、臨城兩縣的古瓷窯遺址進行了復查。截至1991年底,* * *已調查核實姚興遺址20余處(包括河北省文物局巴河流域考古)
從1988到1992,姚興考古隊試掘了內丘縣城關、臨城縣齊村、山下三處窯址。試掘面積385平方米,52個灰坑,6個窯,數萬件標本,涵蓋隋唐、五代、兩晉。這次試掘為邢窯的大致分期和了解不同時期的邢窯遺跡提供了可能。內丘縣西關北窯址隋代透明白瓷的發掘是這次試掘的最大收獲,填補了中國陶瓷史上的壹項空白。
1997年6月,邢臺市橋東區順德路壹院北側施工中發現隋末唐初窯址。經過邢臺市文物管理所的搶救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瓷器標本和窯具。遺物以粗白瓷和黑釉瓷為主。瓷器的種類有:深腹碗、杯、瓶、壺、罐、杯等。與內丘縣西關背、中峰洞和臨城縣劉晨莊窯遺址出土的基本壹致。此外,這裏還出土了許多黑色琉璃瓦等建築構件,為研究隋唐建築藝術提供了重要資料。
2003年7月,在原內丘縣委禮堂、電影院壹帶進行步行街改造時,發現了壹批窯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了大量帶有“應”“翰林”字樣的白瓷、雕花瓷、唐三彩,還首次出土了帶有“關”字樣的白瓷殘片。這次發掘的面積和出土文物的數量在姚興考古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特別是“官”白瓷的發現,為研究我國唐代遺址或墓葬中出土的“官”白瓷的歸屬提供了新的物證。
文物考古和文物部門的多次調查和三次發掘,使我們對邢窯的歷史淵源和分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解開了許多歷史疑團,為邢窯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姚興遺址主要分布在內丘、臨城、邢臺三縣的太行山東麓丘陵和平原地帶,大部分集中在京廣鐵路以西的溧陽河、巴河兩岸。這裏地勢西高東低,到處都是河流和溝壑。該地區的朱碧、奇村、城底、程楠村、賈村、、磁窯溝、顧雍等地分布著大量的粘土、鋁礬土、硬質耐火土和半軟質粘土。應時和長石礦物廣泛分布於內丘、臨城及邢臺縣西部山區。這些充足的制瓷原料為邢窯的燒制奠定了基礎。北起臨城西的雙井,南至邢臺縣西,長約60公裏,寬近30公裏,分布著26處不同時期的瓷窯遺址。現描述如下:
西雙井遺址1
位於臨城縣城西北8公裏的西雙井村東頭壹個三角形的平臺上,東鄰由北向南流淌的天然河溝。遺址遺跡約1400平方米,地表遺跡不多。平臺東崖上有壹座殘窯裸露,火室內有大量柴火灰和瓷片。出土標本有碗、壺、盒、碗、燈座、窯具等。這個時代是唐。
2.齊村遺址
位於臨城縣城西北7.5公裏處,西有白雲山,東有高港。齊村遺址可分為兩處,壹處主要分布在村東南,地表遺跡散落面積約6萬平方米。1981年,工業部門試圖在此挖掘恢復邢瓷的生產,清理出壹座殘窯,出土了更多的厚薄瓷和窯具。從1990到1992,姚興考古隊在這裏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白瓷標本和窯址遺跡。另壹個在村子的西部和北部,在那裏妳也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瓷器碎片和窯具,分布面積約為3萬平方米。經勘探,該村北部仍有窯址遺跡。兩處遺址的年代分別為唐和五代。
3.崗頭遺址
位於臨城縣城西北4公裏的崗頭北部,南臨北渠,崗頭至齊村公路穿境而過。地表遺跡眾多,面積約6000平方米。1980鳳起公路施工時,挖出兩個饅頭形殘窯。出土的標本包括碗、罐、瓶、盒和窯具。時代是晚唐五代。
4.成帝遺址
位於臨城縣城西北3公裏的城底村東北側,南浩公路穿境而過。據調查,修公路時挖了壹個窯,窯壁是耐火磚做的。今天,只有幾堆被破壞的瓷器留在高速公路的南邊。時代大概是五代北宋。
5.射獸網站
位於臨城縣城西北1.5km處。場地分為兩部分:壹部分在村莊的北部,另壹部分在村莊東南的北岸。村北損毀嚴重,堆積層厚0.6米,以燒制黑瓷為主;村莊東南部約30000平方米,堆積層厚1-2米。遺物以白瓷為主,黑瓷和三彩都有。出土標本有碗、盤、燈、碗、瓶、雞腿瓶、杯、爐、三色俑、窯具等。時代是北宋末年到元朝。
6.程楠村遺址
位於臨城縣西南1.5km程楠村北,遺址分布面積約9萬平方米,堆積層厚0.6-1.5m,窯具、瓷磚組成的堆積層局部出露2米。遺物以白瓷為主,包括黑瓷、醬瓷、褐瓷等。,而且有題字和題字。裝飾手法有銹花、梅花點、雕花,窯具主要有筒匣缽、托圈、窯高蹺等。時間是黃金。
7.解村遺址
位於街村西北,臨城縣東南3公裏,巴河南岸。* * *兩處:壹處距離解村80米,約2000平方米,文化層厚0.2-0.6米;另壹條距解村約1公裏,西臨吊盤山,文化層厚0.3-0.8米。兩地內涵相同,遺物主要有白瓷碗、杯、盤、黑釉盤等。,而窯具多為圈珠。時間是黃金。
8.山下遺址
位於臨城縣東南4公裏處,遺址位於該村的東部和東北部。村東部分遺跡散落面積約35000平方米,文化層厚0.4-1.6米。村東北部分遺跡散落面積約654.38+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4-0.8米。兩件遺物相同,包括壹個白瓷印花花碗、壹個印花腹盤、壹個瓜杯、壹個盒子、壹個瓶子、壹個雕花模具等。這種窯有壹個“石頭”形的桶形匣缽和壹個支撐環。1991,又發掘了兩座窯。時間是黃金。
9.劉晨莊遺址
位於臨城縣城東南約5公裏的陳劉莊村東,占地約3萬平方米。在村子的東邊,有壹條由西向東的古河道和壹條由北向東的古河道。由於兩條溝呈十字形相交,當地俗稱“十字溝”,窯址分布在溝的兩側。從遺存來看,東溝、北溝南端以隋代窯址為主,北溝北端以北朝窯址為主,南溝、西溝以唐、五代、宋、金、元窯址為主。標本以青瓷為主,也有壹些粗白瓷和細白瓷。主要器皿有杯、碗、盤、碗、瓶、粉盒、動物玩具等。時代以隋唐為主,宋、金、元、明、清各時期也有少量遺存。
戴家莊遺址10
位於臨城縣城東南6公裏戴家莊村東150米的梯田上,梯田北高南低,東臨巴河,南北溝壑縱橫。遺址東西、南北長約250米。地表遺跡包括陶器碎片、瓷器碎片、窯柱和三角支釘。時代是隋唐。
磁窯溝遺址11
位於內丘、臨城兩縣交界處的東西向磁窯溝之間,屬丘陵地帶,北面是矸石山,中間是白泉河。占地6000多平方米,堆厚4米多,灰坑、窯爐裸露。遺物為灰白色瓷器,但最多的是黑瓷。過去,有人在遺址北面的矸石山挖出了古代采礦留下的巷道舊址。遺址附近曾有窯廟,有明代碑刻,現已廢棄。時代是金,元,明。
12,南嶺遺址
位於內丘縣城西北約6公裏處,村北有兩個相鄰的平臺,高約4米。兩個平臺上只剩下壹部分場地。在北露臺的西北角,以前曾出土過青瓷碗和“開元鮑彤”銅錢。現在懸崖上可以看到厚約0.4米、遺跡眾多的堆積層,殘存面積約50平方米。南臺北面的懸崖上,有堆積層裸露,地表也能發現遺跡。采集的標本有碗、盆、碗、罐等。時代是唐五代。
北大風遺址13
位於李陽河北岸,內丘縣城西北約4公裏處。有兩處原址:壹處位於村東北80米處,現已發現殘窯遺跡,但現在地表已見不到多少遺跡;另壹個是村西北200米,面積約7800平方米。以前在耕地下面也出土過很多青瓷、白瓷、三彩、窯具。收集的標本包括碗、罐、碗、壺、三角支釘和瓷模具。時代是隋唐。
中風洞遺址14
位於內丘縣城西北2公裏的中峰洞村北,李陽河北岸,地勢較為平坦。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因破土建房,逐漸北侵北割,經常挖掘出殘窯、窯具、瓷磚等。目前遺址南北寬僅20米,東西不足100米。大多數遺址都被房屋覆蓋。南斷壁上至今仍有草木灰、燜土、骨頭、瓷器、窯具、黑土組成的堆積帶,文化層厚約2m。這是壹個以燒粗瓷為主的窯,其中青瓷最多,有少量黑瓷和白瓷。出土的標本有碗、罐、杯、瓶、壺、白瓷多尺硯臺等。該窯有三角支釘、墊圈、蘑菇窯柱等。,其中壹個窯柱上刻著“吉利”二字。時代是隋唐。
西樵遺址15
位於內丘縣城西6公裏的李陽河南岸,地勢較高。遺址大部分在村下,路兩邊的懸崖上可見斷斷續續的瓷器層,文化層厚度0.3-0.8米。出土的標本有碗、碗、罐、瓶、罐、壺、白陶俑、窯具等。時代是隋唐。
雙流北工地16
位於內丘縣西北部,占地2000多平方米,位於李陽河北支流西岸和南支流北岸。這裏不僅發現了瓷器標本和窯具,還發現了三處有燜土的窯址痕跡。出土的標本以青瓷杯、碗、碗、盤為主,也有粗白瓷碎片。除了北朝的標本外,隋唐、五代和宋金時期的標本也在這個遺址中發現。
17,內丘縣城關遺址
位於縣城西北的溧陽河南岸,南北長約1200m,東西寬約700m。按照今天的地理位置,大致可以分為西關北、西關西、步行街三個部分。
(1)西關北窯區,位於溧陽河支流東南岸階地上,蜂窩煤廠區域內,占地約3萬平方米。表面散落著許多瓷器碎片和窯具。瓷器有青瓷、白瓷、黑瓷、透明白瓷,器皿有碗、碗、盤、壺、罐、瓶等。窯有三角形支釘、齒形墊、蘑菇形和喇叭形窯柱、墊圈、墊、圓柱形匣缽等。時代是北齊到唐朝。
②西關姚希區,位於內丘縣西關村西頭原石英粉廠南部,占地約2萬平方米。雖為私宅所蓋,但房屋重建中常有瓷器標本,主要是杯、碗、盤、碗、鍋,包括青瓷和粗白瓷。時代是北齊到隋朝。
③步行街窯區,主要位於原縣禮堂、電影院、農貿市場、服務樓、交通局,面積約5萬平方米。這壹帶是唐代白瓷燒制最集中的地方,文化層厚,內涵豐富。2002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配合步行街建設工程,對原禮堂、電影院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1.224平方米,發現北朝至唐代灰坑1.74個、窯址1個,首次出土應、翰林白瓷、唐三彩等大量瓷器標本。總的來說,時代是從隋代到五代,唐朝遺存最為豐富。
張家莊遺址18
位於內丘縣城東北1公裏張家莊村北300米,東臨京廣鐵路。目前,遺址所在地城關鎮有壹家磚廠。取土時從磚廠挖出了大量窯具和瓷片。文化層距地表1-1.5m深,1.5-2m厚。現在大部分窯址都被破壞了。出土標本有碗、罐、盒、盤式匣缽和盆式匣缽。這個時代是唐。
19,廣北站點
位於內丘縣河曲鄉廣北村西南約300米的李陽河中,剩余面積3200平方米。窯址上散落著大量的瓷磚、管瓦、瓷片和窯具,剖面上可以看到許多含有瓷磚的灰坑和灰層。這個時代是唐。
20.白家莊遺址
位於內丘縣城東2公裏白家莊村東北500米處,占地約4萬平方米。磚廠取土形成的懸崖上已露出兩處殘存的窯體和不太豐富的文化堆積層,並挖有壹些灰坑。窯址地面上散落著瓷磚、瓦片和窯具。由於20世紀70年代大規模的土地平整,窯址遭到嚴重破壞。收集的樣品包括碗、罐、瓶、碗、馬、俑、三角支釘等。時代是隋唐。
豐塘遺址21
位於內丘縣城西南約8公裏的鳳堂村北約400米處的馬驍河南岸平臺上,土質沙質,地勢平坦,遺跡分布面積約4.5萬平方米。在遺址的南端,由於村民挖坑,可以看到幾個灰坑,大約有1.3米深。灰坑周圍散落著許多紅燒粘土、瓦片、瓷磚和窯具。遺址整體破壞嚴重,文化層不豐富。時代是隋唐。
22.順德路遺址
該遺址位於邢臺市橋東區順德路第壹醫院北側,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出土器物主要有白瓷碗、杯、壺、鍋、高腳盤和大量黑釉器皿,首次出土黑釉瓦、管瓦和寶頂建築構件,遺物豐富。時代是從隋朝到初唐。
23.西堅固的網站
位於邢臺縣西簡村以西約1.5km,邢臺市東北約30km的大沙河北岸。屬於太行山東麓丘陵地區。場地所在平臺呈階梯狀,東西長約200米,南北長約150米。由於大部分被金元時期的冶鐵廢渣所覆蓋和擾動,沒有發現原始堆積,地表的零星物件也不豐富。采集的標本有青瓷碗、壺、罐、窯具、三角支釘、齒墊等。時代大概是南北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