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巴比倫空中花園
建立時間:
公元前604年至562年間。
地點:
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56英裏處 。
歷史
由古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為他最愛的王後而建造的。王後是米底人,尼布甲尼撒二世為她建造了這座奇幻的高大建築以便使她可以經常望鄉。空中花園上栽滿了許多奇花異草,並有完整的供水系統。當時看到它的古希臘人稱之為世界奇跡 。
傳說
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rezzar II, 在位605 BC - 562 BC)娶了米底的公主米梯斯為王後。公主美麗可人,深得國王的寵愛。可是時間壹長,公主愁容漸生。尼布甲尼撒不知何故。公主說:“我的家鄉山巒疊翠,花草叢生。而這裏是壹望無際的巴比倫平原,連個小山丘都找不到,我多麽渴望能再見到我們家鄉的山嶺和盤山小道啊!”原來公主得了思鄉病。於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區的景色,在他的宮殿裏,建造了層層疊疊的階梯型花園,上面栽滿了奇花異草,並在園中開辟了幽靜的山間小道,小道旁是潺潺流水。工匠們還在花園中央修建了壹座城樓,矗立在空中。巧奪天工的園林景色終於博得公主的歡心。由於花園比宮墻還要高,給人感覺像是整個禦花園懸掛在空中,因此被稱為“空中花園”,又叫“懸苑”。
2、亞歷山大燈塔
世界公認的古代七大奇觀有兩個在埃及,壹個是名列八大奇跡之首的吉薩金字塔,另壹個就是名列第七位的亞歷山大燈塔(The Lighthouse of Alexandria)。它不帶有任何宗教色彩,純粹為人民實際生活而建,亞歷山大燈塔的燭光在晚上照耀著整個亞歷山大港,保護著海上的船只,另外,它亦是當時世上最高的建築物。 亞歷山大燈塔的遺址在埃及亞歷山大城邊的法羅斯島上。公元前330年,不可壹世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攻占了埃及,並在尼羅河三角洲西北端即地中海南岸,建立了壹座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這是壹座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城市,在以後的100年間,它成了埃及的首都,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壹,而且也是整個地中海世界和中東地區最大最重要的壹個國際轉運港。 亞歷山大燈塔的外觀 亞歷山大燈塔(The Lighthouse of Alexandria)高120米,加上塔基,整個高度約135米。塔樓由三層組成:第壹層是方形結構,高60米,裏面有300多個大小不等的房間,用來作燃料庫、機房和工作人員的寢室;第二層是八角形結構,高15米;第三層是圓形結構,上面用8米高的8根石柱圍繞在圓頂燈樓。燈樓上面,矗立著8米高的太陽神赫利俄斯站立姿態的青銅雕像。整座燈塔都是用花崗石和銅等材料建築而成,燈的燃料是橄欖油和木材。整個燈塔的面積約930平方米。聰明的設計師還采用反光的原理,用鏡子把燈光反射到更遠的海面上。這座無與倫比的燈塔,夜夜燈火通明,兢兢業業地為入港船只導航,它給舵手帶來了壹種安全感。 亞歷山大燈塔的歷史 公元前280年秋天的壹個夜晚,月黑風高,壹艘埃及的皇家喜船,在駛入亞歷山大港時,觸礁沈沒了,船上的皇親國戚及從歐洲娶來的新娘,全部葬身魚腹。這壹悲劇,震驚了埃及朝野上下。埃及國王托勒密二世下令在最大港口的入口處,修建導航燈塔。經過40年的努力,壹座雄偉壯觀的燈塔豎立在法羅斯島的東端。它立於距島岸7米處的石礁上,人們將它稱為“亞歷山大法羅斯燈塔”。 當亞歷山大燈塔建成後,它以400英尺的高度當之無愧地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他的設計者是希臘的建築師索斯查圖斯。1500年來,亞歷山大燈塔壹直在暗夜中為水手們指引進港的路線。壹位阿拉伯旅行家在他的筆記中這樣記載著:“燈塔是建築在三層臺階之上,在它的頂端,白天用壹面鏡子反射日光,晚上用火光引導船只。” 公元14世紀,亞歷山大城發生了壹場罕見的大地震,搖晃的大地以巨大的力量摧毀了這座古代世界的建築奇跡。這座亞歷山大城的忠誠衛士,這頂亞歷山大城的王冠就這樣消失了。又過了壹個世紀,埃及國王瑪姆路克蘇丹為了抵抗外來侵略,保衛埃及及其海岸線,下令在燈塔原址上修建了壹座城堡,並以他本人的名字命名。埃及獨立之後,城堡改成了航海博物館(Naval Museum)。1996年11月,壹組潛水員在地中海深處發現了據說是亞歷山大燈塔的遺留物。
3、羅德港巨人雕像
建造時間:公元前4世紀晚期,或2世紀早期。 羅德港巨人雕像建造地點:愛琴海,希臘羅德港。 公元前的羅德島是重要的商務中心,它位於愛琴海和地中海的交界處,羅德港於公元前408年建成。歷史上羅德島曾經被許多勢力範圍統治過,其中包括摩索拉斯(他的陵墓也是八大奇跡之壹)和亞歷山大大帝。但在亞歷山大大帝歸天之後,全島又陷入了長時間的戰爭。馬其頓侵略者德米特裏帶領四萬軍隊(這已超過了整個島上的人口)包圍了港口。經過艱苦的戰爭,羅德島人擊敗了侵略者。為了慶祝這次勝利,他們決定用敵人遺棄的青銅兵器修建壹座雕像。雕像修築了十二年,它有110英尺高,也就是說,和大家熟知的紐約自由神像的高度差不多。雕像是中空的,裏面用復雜的石頭和鐵的支柱加固。但這個偉大的雕像建成僅僅56年後就被強烈地震毀壞了。羅德港巨人雕像傳說中雕像兩腿分開站在港口上,船只是從腿中間過去(右圖為其假想圖),但實際上雕像不是跨越在港口上。
4、宙斯神像
英文:the temple of Zeus at Olympia 宙斯(Zeus)希臘眾神之神,是奧林匹亞(Olympia)的主神,為表崇拜而興建的宙斯神像是當世最大的室內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則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源地。拜占庭的菲羅撰寫記述世界七大奇跡說:“我們以其他六大奇跡為榮,而敬畏宙斯神像。” 據說奧林匹亞的祭師,對菲迪亞斯的傑作非常欣賞,就委任他的子孫負責好好保存宙斯的神像,永享榮華。 宙斯是古希臘神譜系中的第三代神王,他是全能之神,能明察、洞悉世間任何事物和事情,不管是人間還是在神山上,他都是神喻之源,他決定著神靈和人的命運。 宙斯(希臘語:Ζε?,或Δ?α?),天神,古希臘神話中最高的神,羅馬神話中稱朱庇特(拉丁語:Jupiter),為克洛諾斯(Κρ?νο?)與雷亞(Ρ?α)所生的最小兒子。克羅諾斯通過推翻他的父親烏拉諾斯獲得了最高權力,他得知他會和自己的父親壹樣被自己的孩子推翻,於是把他的孩子們吞進肚子。他的妻子瑞亞因為不忍心宙斯也被吞進肚子,於是拿了塊石頭假裝宙斯給他吞下。宙斯長大後,聯合兄弟姐妹壹起對抗父親,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經過十年戰爭,在祖母大地女神蓋亞的幫助下戰勝了父親。宙斯和他的兄弟波塞冬和哈底斯分管天界、海界、冥界。從此宙斯成為掌管宇宙的統治者。木星的拉丁名起源於他。 宙斯與多位女神和女人生下多位子孫,當中有阿波羅和阿爾忒彌斯兄妹、狄俄尼索斯、赫拉赫勒斯等。宙斯為了接近女神和女人,可謂無所不用其極,而且他總是偷偷摸摸的,所以總會令赫拉生氣。為了不被赫拉知道他的外遇的所在地,他總會以各種不同的方法去阻礙赫拉。宙斯也有壹些男性情人,如蓋尼米得。 位置:宙斯神殿是古希臘的宗教中心。神殿位於希臘雅典衛城東南面,依裏索斯河畔壹處廣闊平地的正中央,為古希臘眾神之神宙斯掌管的地區;目前這地方盡是壹片黃澄澄的丘陵,但是在古希臘時期,四周環繞翠谷和清冽溪水,景境幽雅,不遠處更有壹座密林,綠意濃郁,林中小徑兩旁更是花木扶疏,爭奇鬥妍,美不勝收,更是當時的宗教中心。在古希臘時代,那地位於雅典城墻外,到了哈德連帝時代為了擴大雅典城規模,將城墻往外擴展,才把神殿納入城內。
5、阿爾忒彌斯神廟
建造時間:公元前550年 建造地點:希臘城邦埃斐索斯,即現在的土耳其西海岸。
阿爾忒彌斯
古希臘神話中的狩獵女神、月神,奧林匹斯主神之壹,亦被視為野獸的保護神。阿爾忒彌斯為主神宙斯與暗夜女神勒托之女,阿波羅的孿生姊姐姐,生於阿斯特裏島(提洛島)。相傳勒托在阿爾忒彌斯出生九天後又在阿爾忒彌斯的協助下生下阿波羅(Apollo)。因此阿爾忒彌斯又被奉為生產、接生之神。在林莽和山野問,她手持弓箭,由眾犬伴隨,與眾女神壹起以狩獵為戲,有時乘坐兩牡鹿所曳之車出行。阿爾忒彌斯勇猛剽悍.有時又十分殘暴。她恪守自古已有之種種規習,並要人們嚴格奉守。凡違迕者,常以弓箭射殺。卡呂冬王奧紐斯因未——如既往地向她奉獻新鮮果實,她盛怒不已,竟將兇惡的野獵驅進卡呂冬。她挑唆圍獵者首領墨勒阿格爾與族人不和,致使大英雄墨勒阿格爾慘死。遠征特洛伊的希臘聯軍首領阿伽門農射殺她的聖鹿,並炫耀其射技優於狩獵女神。阿爾忒彌斯壹氣之下,令海風驟然停息,希臘聯軍的船只因而無法啟航。她執意要以阿伽門農之女伊菲格涅婭作祭品,抵償聖鹿,並通過預言家予以轉告。阿伽門農被迫依從,她又在祭壇上以鹿易人,瞞過眾人,將伊菲格涅婭攜至陶裏斯,使其成為自己神廟中的女祭,專司索取貢物。相傳,赫拉克勒斯曾殺死克律涅亞金角鹿,被迫在阿爾忒彌斯與阿波羅面前辯白自己無罪。阿爾忒彌斯在克裏特被視為獸類主宰,並以司獰獵的寧芙女神布裏托瑪爾提斯為化身。她最古老的形象,不僅為壹女獵者,甚至為壹牝熊。 阿爾忒彌斯曾被奉為植物的保護神,後又演變為豐產女神和生育的庇護者。其聖地多在象征著豐產和植物之神的泉水與池塘附近。她的奔放如同小亞細亞的眾神之母基伯勒。在以弗所神殿中,她被奉為多乳之神。她剛降生,就為其母接過隨之降生的阿波羅。她還有使人猝死之術,或通過生育神埃勒提婭為產婦助產。 關於阿爾忒彌斯的早期傳說與月神有關,她與塞勒涅近同,晚期神話則將她描述為愛戀美少年恩狄彌翁之月神。阿爾忒彌斯最初並不是月神相傳她像宙斯所要月亮壹職,宙斯默許了,此後她就與月神像混同了。 古希臘人便以月的不同形態來區分三位天界的月神,通常菲碧(Phoebe)代表新月、賽勒涅(Selene)代表滿月、阿爾忒彌斯(Artemis)代表彎月,中期神話以後赫卡忒(Hecate)也是月神之壹,她代表冥月。
神廟
神廟建築以大理石為基礎,上面覆蓋著木制屋頂.整個建築的設計師是Chersiphron父子,它最大的特色是內部有兩排,至少106根立柱,每根大約40至60英尺高。神廟的底座大約有200乘400英尺。
歷史
公元前356年7月21日的深夜,這座壯麗的神殿在壹場大火中變成了廢墟,在原址後建起的廟於公元262年再罹火難。這座神殿的遺址位於今天土耳其的愛奧尼亞海濱。現在,呈現在人們眼前的除了殘垣斷壁什麽也沒有。
6、摩索拉斯陵墓
摩索拉斯陵墓位於哈利卡納素斯,在土耳其的西南方,底部建築為長方形,面積是40平方米(120乘30米(100,高45米(140,其中墩座墻高20米,柱高12米,金字塔高7米,最頂部的馬車雕像高6米建築物被墩座墻圍住,旁邊以石像作裝飾,頂部的雕像是四匹馬拉著壹架古代雙輛戰車。 此陵墓著名之處除了它的建築外,還有那些雕塑。摩索拉斯陵墓的雕塑由四名著名的雕刻家Bryaxis, Leochares, Scopas,和 Timotheus制造,每人負責陵墓的其中壹邊。摩索拉斯陵墓在15世紀初哈利卡納素斯被侵占,新的統治者為了建壹座巨大的城堡,因此在1494年將摩索拉斯陵墓的壹些石頭用作建築材料。時至今日,有不少的雕塑仍然幸存,並存放在英國倫敦的博物館內。自從19世紀開始,摩索拉斯陵墓壹直有進行考古學的挖掘,這壹些挖掘提供不少有關摩索拉斯陵墓的資料,令我們對摩索拉斯陵墓的形狀和外觀有更多的認識。 摩索拉斯王陵(The Mausoleum of Mausolus)坐落於小亞細亞西南部哈利卡納素斯(今土耳其),市中心的大廣場。埋於陵墓內的人,是公元前四世紀中葉波斯帝國屬地卡裏亞的總督摩索拉斯(Mausolus)。 關於摩索拉斯王(King Mausolus),人們對他的了解,僅止於他精力充沛,喜好戰爭,曾經征服羅德斯島,短短時間就成為邦國的領主。
外形
7、埃及金字塔
建造時間:大約公元前2700-2500年 建造地點:埃及開羅附近的吉薩高原 金字塔(Egyptian Pyramid )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寢,都大小不壹,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高137.2米,底長230米,***用230萬塊平均每塊2.5噸的石塊,占地52000平方公尺。在那裏走壹圈大概要走1千米。埃及金字塔是埃及古代奴隸社會的方錐形帝王陵墓。世界八大奇跡之壹。數量眾多,分布廣泛。開羅西南尼羅河西古城孟菲斯壹帶最為集中。 在埃及已發現的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於開羅西南面的吉薩高地上的祖孫三代金字塔。它們是大金字塔(也稱胡夫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和門卡烏拉金字塔,與其周圍眾多的小金字塔形成金字塔群,為埃及金字塔建築藝術的頂峰。 大金字塔是埃及現存規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為“世界古代七大奇觀之壹”。它建於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統治時期(約公元前2670年),原高146.59米,因頂端剝落,現高136.5米,塔的4個斜面正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塔基呈正方形,每邊長約230多米,占地面積5.29萬平方米。塔身由230萬塊巨石組成,它們大小不壹,分別重達1.5噸至160噸,平均重約2.5噸。據考證,為建成大金字塔,壹***動用了10萬人花了20年時間。 第二大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約公元前2575年至公元前2465年)的第四位法老海夫拉的陵墓,因此被稱為海夫拉金字塔,塔高143.5米。舉世聞名的獅身人面像便緊挨著海夫拉金字塔,據傳人面是海夫拉的模擬像。長期以來,由於該金字塔內的濕度過大、通風較差,墓室內部的墻壁出現裂縫。1992年,海夫拉金字塔又經歷了壹次強度為5.4級的地震,受到了部分損壞。此後經過兩年多的全面修繕,於2001年7月重新開放。 門卡烏拉金字塔的底邊邊長108.5米,塔高66.5米。1839年,壹名英國探險家首次打開這座金字塔,在墓室中發現壹具花崗巖石棺及法老木乃伊。但裝運這些文物的船只在返回英國途中遭遇意外,石棺和木乃伊都沈入大西洋。 《金字塔銘文》中有這樣的話:"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妳,以便妳可以去到天上,猶如拉的眼睛壹樣"。後來古代埃及人對方尖碑的崇拜也有這樣意義,因為方尖碑也表示太陽的光芒。
8、秦始皇陵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它顯示出了古長安當年的繁華和強盛。1961年,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將秦始皇陵定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對秦始皇陵園第壹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於。1962年,考古人員繪制出了陵園第壹張平面布局圖,經探測,陵園範圍有56.25平方公裏,相當於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978年9月,法國前總理希拉克參觀後感慨地說:“世界上有七大奇跡,秦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於是,“世界第八大奇跡”的說法不脛而走。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排列方法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壹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壹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壹道東西向的承重墻,兵馬俑排列在墻間空檔的過洞中。 壹號坑最大,坑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6000余陶人陶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環形方陣。坑東端有三列橫排武士俑,手執弓弩類遠射兵器,似為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手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在11個過洞裏排列成38路縱隊。南北兩翼的後衛部隊。 在壹號坑中已發掘出武士俑500余件,戰車6乘,駕車馬24匹,還有青銅劍、吳鉤、矛、箭、弩機、銅戟等實戰用的青銅兵器和鐵器。俑坑東端有210個與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態、服式、發型各不相同,個個栩栩如生,形態逼真,排成三列橫隊,每列70人,其中除3個領隊身著銷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紮裹腿,線履系帶,免盔束發,挽弓挎箭,手執弩機,似待命出發的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個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個個手執3米左右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間隔在11條東西向的過洞裏,排成38路縱隊。南北兩側和兩端,各有壹列武士俑,似為衛隊,以防側尾受襲。這支隊伍陣容齊整,裝備完備,威風凜凜,氣壯山河,是秦始皇當年浩蕩大軍的藝術再現,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號坑位於壹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壹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壹解釋說:“壹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二號兵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是壹坐西朝東,由騎兵、步兵、弩兵和戰車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大致可分為弩兵俑方陣,駟馬戰車方陣,車步、騎兵俑混合長方陣,騎兵俑方陣四個相對獨立的單元。***有陶俑陶馬1300余件,戰車80多輛,並有大量金屬兵器。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余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壹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采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壹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禦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壹個,壹手牽馬韁,壹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壹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兵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約520平方米,它與壹、二號坑是壹個有機的整體,似為統師三軍的指揮部,出土68個陶俑和4 馬1 車。 三號坑在壹號坑西端25米處,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壹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從2個坑的布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復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作“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鉤連,折曲相對。”《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壹在於右,壹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家的理論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