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晉江西溪河中遊,距安溪縣城17公裏,毗鄰清水巖。金谷鎮轄24個行政村,面積108平方公裏。金谷鎮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氣候溫和,資源豐富,環境優越。鎮政府駐於海。漳泉孝鐵路和205省道過境。名勝古跡包括暮雲山新石器文化遺址和泰王陵。神宮,古稱“谷口”。相傳,從晉代末年天府時期(936-942),谷口就是廣澤尊王迎香之地,故又稱“佛口”。有壹個人遊到了山谷口,擡頭看了看境內壹座形似“金”字的山,山前是山谷和農村。他不禁脫口而出:“真的是金谷園啊!”後人取“金谷園”之意,稱之為“金谷”,此後壹直如此稱呼。原來的“金谷”是指“三金村”,即金谷村、金山村、靳東村,現在是鎮名。
宋代,金谷屬修仁鄉來蘇裏和李崇善;明清時期屬於李崇善和萊蘇裏;民國時期隸屬興山區、來甘區、二區、壹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10年建立董熙鎮。新中國成立後,先後隸屬清溪區、三區、蓬萊區,1958蓬萊人民公社,1961蓬萊區,1965四月金谷人民公社成立。1984年4月,改為鄉鎮建制;1991年11月改為鎮建制。現轄金谷、靳東、金山、塘內、梅韻、華雲、尚雲、井坑、和美、鶴山、東陽、沈陽、揚中、楊梅、西浜、源口、三元、陽內、歷山、圓鬥、大堰、山嶺、中都、田頭等24個行政村。截止2010年末,全鎮人口35822人。
1965,金谷公社成立。1984年改為鄉鎮。1991年改為城鎮。1997,面積101.6平方公裏,人口4.8萬。金谷是壹座歷史悠久的文明古鎮。有始建於五代的王泰陵和韋真寺,有千年古寺的定明院,有古韻新貌的奇真院,有集石景、參天古樹於壹身的大石竹寺,有滿山遍野、氣象萬千的檀林巖、聖峰巖、官道巖。此外,還有古遺址、古墓葬、古窯址、明代官學等等。
金谷是壹片紅色熱土。是安溪縣第壹個* * *黨員陳體、延安頌歌制作人莫耶的故鄉。1929年,陳體在安溪建立了第壹個黨團支部,領導了東溪、佛在閣的農民武裝,成立了安溪遊擊隊,打響了安溪武裝鬥爭的第壹槍。1933年,革命先輩在東溪建立了“安、南、永、德蘇維埃政府”,領導群眾挖溝分田,打擊反動派。革命先輩不屈不撓的革命鬥爭,在泉州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壹頁,激勵著壹代又壹代人。莫耶故居,安南永德蘇維埃政府舊址,已列入紅色旅遊線路,是全市保持黨員先進性教育基地,全縣青少年德育基地。金谷是閩南主要的僑鄉和臺灣同胞的祖籍地。金谷現有華僑7萬多人,分布在世界1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歸僑1萬多人,僑眷1.2萬人。海外鄉親熱愛桑葚,熱心公益事業,辦學創健。金谷的辦學條件、教學質量和衛生設施得到了改善。考古發現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古人類就在金谷王雲居住,留下了創業的足跡。在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王雲山、洋內村瓊林寨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收集了大量的石斧、長矛等遺物,成為研究閩越人類發展史,確認安溪文化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實物依據。悠久的歷史為金谷留下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豐富多彩的文物。
在金谷鎮和美村蜈蚣腳下,有壹座建於五代的王泰太妃墓,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墓俗稱“聖王墓”,是閩南名神郭忠甫的父母墓。兩宮並列,左為“王泰”,右為“太妃”,中為“帝王宮”,規模巨大,氣勢恢宏。在古代墓葬建築史上,這種結構是罕見而獨特的。墳墓前面有壹口井。泉水純凈甘甜,茶特別香。叫做《聖泉經》。陵墓所在的山脈蜿蜒於永春和南安之間,峰巒起伏。陵墓對面,山巒疊嶂,重18倍,形態各異:咆哮如獅,向天焚香,山鷹啄蛇,母雞孵蛋...景色自然生動。墳山上,茶青草綠,樹木茂密,眼前的小溪繞流而過,宛如壹幅大自然的彩色山水畫。它是著名的旅遊和避暑勝地。楊內村有兩座著名的古墓。首先是明代東山的龜形墓。葉公寅(1519—1596),本名西爵,號陽春,四兄弟,才華橫溢,是壹個學者型的人,愛惜朋友和鄰居,努力工作,崇尚節儉,樂善好施。當他的事跡在報紙上被聽到時,他被授予“恩施行走”的牌匾,並將他的地方列為“楊春景”。他去世前,兄弟同心;他死後,昆仲隨他而去。墳墓由糯米和灰色混凝土制成,呈椅子形狀,前面有四根旗桿。第二個是明代奇真元佛塔,位於大尖山南麓。啟真書院始建於唐天佑四年(907年),毀於1971,僅存墓塔。佛塔由糯米灰混凝土制成。寬闊的祭壇上,築有六邊形,三層檐,蓮蓋葫蘆頂,前後護坡。塔中那和尚的骨灰甕。2002年,華僑親屬葉昌鵬捐資重建,規模宏大,建築獨特。神宮歷史悠久。在鐘靈這片肥沃的土地上,誕生了許多天才和英雄。
陳錚,又名瑞金,原名鐵青。光緒十六年(1890)生於緬甸仰光。後來隨父回國,就讀於兩廣師範,在龍坑壹角當老師。民國11 (1922)年,陳錚棄教從軍,賣業買槍,投靠陳悅、楊漢烈領導下的人民軍,任第三旅少將旅長,後任縣長,於是辦學校、修路、發“建昌稿”。18 (1929)年,他離開部隊,住在廈門,開了鐵峰茶樓。民國21 (1932)年,陳國輝被國民黨十九路軍鏟除後,陳錚開始東山再起,回到家鄉擔任安南龍山縣邊區聯防負責人,收繳民間槍支,支持民眾自衛,並大力開墾茶園,開店經營糧食。在家鄉打造“晚香別墅”。他的女兒莫也,原名陳淑媛,筆名白冰、椰子和沙島。自幼聰明,10歲時,當場吟詩:“春色新,山中亭真清,風吹野花。”被老鄉誇為才女。民國26年(1937)5438+00年6月到延安,後入魯迅藝術學院第壹戲劇系學習,創作《延安頌》,成為激發愛國抗日熱情的戰歌,至今傳唱。
吳宗海,清光緒十八年(1892)生於安溪縣金谷村,緬甸中華同盟會成員。19歲出國謀生,在緬甸待過6次,在印尼待過1次,做過文員、會計、教師。清宣彤二年(1910),伯勝接受革命思想後,立即投身革命事業,到處宣揚革命,秘密發展團員,開展革命活動,成為伯勝港最早參加和組織同盟會的始祖和骨幹。他的代表作《七次海外訪問日記》和《每次寄回家的匯款》是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收藏和展出的珍貴史料。
神宮是革命的熱土。民國17年(1928)初夏,獵戶陳緹第壹個在鐮刀斧頭紅旗下宣誓,成為安溪第壹個黨員。次年,東溪黨支部成立,成為安溪最早的黨組織,領導安溪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鬥爭。民國二十三年(1934)三月,陳體夫婦雙雙壯烈犧牲。在這片土地上,劉友、陳中奇、曾奎(女)等壹大批革命先烈為中國革命英勇犧牲。
當代神宮人才濟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羅生於新加坡,祖籍在金谷。他在20世紀50年代回到中國學習。他以深厚的法律功底,為國家的法制建設、僑聯工作和統戰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致公黨主席、政協副主席。工作之余,他多次回到家鄉,關心家鄉的建設和發展。
安溪縣第壹位清華學子吳秀水,出生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七月。他是金谷鎮金谷村人。1963清華大學畢業後,在交通部科學研究所工作。1980後在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工作,歷任高級工程師、中國理論與應用力學學會理事、中國建築學會計算機應用組成員等。還受聘為香港理工學院研究員,主要從事高層建築和橋梁結構的力學分析。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0余篇,參與了52層的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和中央彩電中心主樓的設計計算,主持了世界上最大的球形水塔(建於阿爾及利亞)的設計。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部級二等獎2次。此外,還有福建省林業廳原廳長傅桂碧、福建省審計廳廳長溫海曙、現任福建省水利廳廳長楊誌英等。
金谷是閩南主要僑鄉和臺胞祖籍地,僑居海外7萬人。長期以來,旅居海外的金谷華僑深情慷慨,關心和支持家鄉建設事業。出生在金谷元鬥村、生活在印尼的華僑親戚沈清江,於1957年受華僑委員會邀請,擔任回國代表團團長,赴北京參加國慶大典,並回鄉捐建清江小學。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莊錫泉為他題寫了校名。2002年,海外僑胞沈福坤、沈、沈福元坤鐘捐資2654.38億元支持清江學校建設。20世紀90年代,華僑陳松吉在陳嘉庚弘揚“全資辦學”精神,捐資3000萬元創辦了陳力職業中專,現被泉州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市級重點職業學校。旅居泰國的陳創辦了東西中學,先後捐建了“勤奮樓”、“忠誠樓”、“艾博樓”、“活力”、“創新”學生宿舍和“啟智科技樓”,還與葉德龍分別捐建了金谷醫院門診樓和宿舍樓。廣大僑胞捐資助學,他們的愛心和愛心為後人樹立了榜樣,在歷史上立下了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