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樸為壹絕。
鐵畫有國畫黑白相間的風韻美,也有西畫層次分明的立體美。
鐵畫的種類很多:有人物木石,山川風景,花鳥草蟲,總之凡能在紙上畫出來的,鐵畫均可壹展其風韻。
至今人民大會堂還懸有巨幅鐵畫《迎客松》。
概述鐵畫——孔雀鐵畫的歷史說來已有300余年,但它並非是出自什麽大畫家之手,而是誕生於壹些名不見經傳的民間鐵匠錘下。
捏泥人出了個“泥人張”;捏面人出了個“面人郎”,雖然鐵畫沒有出什麽“鐵畫劉”“鐵畫李”什麽的,但照樣“錘錘出精品”。
鐵畫的十分繁瑣,又十分精細。
它的材料大都是壹些毫無光澤的鐵板,工匠們以錘代筆,把鐵板敲出大致的形狀,再精雕細琢,壹錘壹錘地把鐵板修整成形,再用剪刀剪出壹些修飾物。
最精細的工序要數焊接了,它的焊接不同於壹般焊接,它是用純銀加上點銅粉,壹點壹點焊,不能有半點馬虎。
這還不算完,打制成形的鐵畫還要去噴漆。
將要噴漆的鐵畫先是經過酸水清洗,去銹,再噴上黑漆。
待漆幹後再將其釘到白色的底板上,這樣壹幅鐵畫才制成。
壹種以低碳鋼為原料,按照設計畫稿,經過鍛錘、焊接而制成的金屬工藝畫。
安徽蕪湖著名傳統工藝美術品。
又名“鐵花”。
相傳系明末清初安徽蕪湖鐵匠湯鵬所創造,以後逐漸流傳到北京和山東等地。
題材有人物、山水、花鳥等。
形式有立體和半立體的。
品種除立軸、中堂、橫幅和條屏(壹般都用外框)外,還有合四面以成壹燈的鐵畫燈。
中國鐵畫主要產於安徽蕪湖。
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
,蕪湖鐵工藝人湯鵬首創鐵畫。
湯鵬又名湯天池,自幼在鐵器作坊學藝,因與畫室為鄰,每日窺畫家潑墨之勢,久而久之,精通畫理,並受到啟發,於是以鐵作墨,揮錘代筆,創制出以山水花卉為題材的鐵畫,有揉鐵作畫之稱,被譽為“巧前代所未有”之絕技。
由於蕪湖地處長江中下遊,水陸交通便利,鐵畫很快馳名遐邇。
中國藝術畫蕪湖鐵畫吸收了中國水墨畫的筆意和章法,並綜合運用了首飾、剪紙、雕塑等多種藝術的表現手法和工藝特色,畫面黑白相襯,虛實結合,利用鐵線的粗細、疏密和凹凸,巧妙地表現畫面的遠近、濃淡和向背,立體感強。
表面經過烘漆處理,可經久不銹。
鐵畫的題材,有山水人物、樹木花草、鳥獸蟲魚、名人書法等。
品種主要有掛屏、座屏、盆景、燈彩等陳設品。
80年代又創作了微型瓷板鐵畫以及鍍金、鍍鉛、鍍琺瑯等新品種,並且創制出壹些結合實用的鐵畫工藝品。
鐵畫的,是以畫稿為藍本,取紅爐熔融的低碳鋼材,經過鍛打、修理、校正、接火、整形、退火、烘漆等多道工序,然後裝配成畫,最後按品種配以襯底、框架、花盆等附件。
鐵畫技術要求較高,僅鍛打壹道工序,藝人們每天需揮錘1萬多次。
鐵畫無論是表現精細的松針、苔跡,還是雄勁的山石、馬,都具有良好的藝術效果。
特點鐵畫,又叫鐵花,是安徽蕪湖的傳統民間工藝。
它是以砧為硯,舉錘當筆,鍛鐵為畫的藝苑奇葩。
鐵畫歷史悠久,由清朝康熙年間著名藝人湯天池所創,是我國工藝美術中的壹枝奇葩,被譽為“中華壹絕”。
“鐵畫”兼國畫,雕塑,剪紙等多種藝術手法為壹體,以錘代筆,以鐵為墨,經過“治”,“鍛”,“鉆”,“銼”等工藝技巧,鍛鐵成畫。
鐵畫欣賞鐵畫以低碳鋼為材料,藝人們依據畫稿,取料入爐,經過鍛打、修鉆、校正焊接、整形、退火、烘漆等工序,然後裝框成畫。
鐵畫借鑒國畫和水墨畫的章法布局,融民間剪紙、木刻、雕塑、金銀首飾等多種工藝品技藝於壹爐,使爐錘之巧同畫理相通,繪畫與工藝品結合,它畫面黑白分明,粗細適度,顯得端莊凝重,蒼勁古樸,豪放瀟灑,饒有韻趣。
它酷似國畫和水墨畫,但更富立體感,構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鐵畫”題材廣泛,內涵豐富,它包括花鳥蟲草,蒼松翠柏,山水風光,風景名勝,各種動物,吉祥如意,古色古香,情趣盎然。
金畫融合了鐵畫和金銀首飾之精華,采用24K或18K金精工而成,還有純金,純銀,銅質,鉑金等。
金畫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鐵畫有國畫黑白相間的風韻美,也有西畫層次分明的立體美。
鐵畫的種類很多:有人物木石,山川風景,花鳥草蟲,總之凡能在紙上畫出來的,鐵畫均可壹展其風韻。
鐵畫工藝綜合了古代金銀空花的焊接技術,吸取了剪紙、木刻、磚雕的長處,融合了國畫的筆意和章法,畫面明暗對比鮮明,立體感強,在古代工藝美術品中獨樹壹幟。
湯鵬所創作的鐵畫,是我國工藝美術寶庫中的壹顆明珠。
現陳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中的巨幅鐵畫《迎客松》和紀念堂內的《長征》詩詞巨型鐵畫是我國當代鐵畫工藝的傑作。
鐵畫的歷史說來已有300余年,但它並非是出自什麽大畫家之手,而是誕生於壹些名不見經傳的民間鐵匠錘下。
捏泥人出了個“泥人張”;捏面人出了個“面人郎”,雖然鐵畫沒有出什麽“鐵畫劉”“鐵畫李”什麽的,但照樣“錘錘出精品”。
鐵畫的十分繁瑣,又十分精細。
它的材料大都是壹些毫無光澤的鐵板,工匠們以錘代筆,把鐵板敲出大致的形狀,再精雕細琢,壹錘壹錘地把鐵板修整成形,再用剪刀剪出壹些修飾物。
最精細的工序要數焊接了,它的焊接不同於壹般焊接,它是用純銀加上點銅粉,壹點壹點焊,不能有半點馬虎。
這還不算完,打制成形的鐵畫還要去噴漆。
將要噴漆的鐵畫先是經過酸水清洗,去銹,再噴上黑漆。
待漆幹後再將其釘到白色的底板上,這樣壹幅鐵畫才制成。
難怪郭老(郭沫若)形容其“以鐵的資料創造優美的圖畫,以鐵的意誌創造偉大的中華。
”
民族鐵畫藝術湯天池的鐵畫,有山水、人物、花鳥、樹木等,是“以錘代筆,以鐵當墨”熱煆冷作,揉鐵而成半浮雕的完整畫面,成為能獨立成畫的欣賞藝術品。
它區別於單枝鐵花。
因為鐵花只是壹枝枝的花,而不是壹幅畫;也區別
於鐵花燈上的鐵花,那種鐵花,只是依附在其它器物上的裝飾。
所以鐵畫壹出現,立即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和喜愛,不僅本地人求購者甚眾,連外地人亦聞其名而“遠客多購之”;不僅為普通群眾所喜愛,同時“豪家壹笑傾金貲”,購作“齋璧雅玩”,湯天池與鐵畫皆“名噪公卿間”了。
湯天池初期所作的鐵畫,多系“徑尺小景”,且技藝亦未臻成熟,藝術效果尚不理想,至於藝術性更高、技術更復雜的大幅鐵畫,尤其是容納眾多景物的大幅山水鐵畫,就更難以了,“第惜山水未能也”、“法無從得心煩憂”,湯天池很感煩惱。
恰因湯鵬家煆竈“與肖尺木鄰”,而肖尺木是蕪湖的壹位大畫家,其畫粗中具工細,筆墨高簡潔凈,於疏淡中見精神,是他山水畫中的獨特風格。
湯便想求教於肖,幫助解決“技”與“藝”的溶合方法。
故常至肖家看作畫,學習繪畫技藝和畫面的“經營位置”的藝術處理方法,以便引用到鐵畫上來。
除“日窺其拔墨勢”外,當看到精妙處時,“嘗綴業觀肖作畫”,連營業也不顧了。
此外,湯天池覺得肖尺木的畫很適合煆制鐵畫,便“往詣肖尺木,求其稿”。
創始人鐵畫鼻祖湯天池,名鵬,江蘇省溧水縣明黨鄉人,幼年時為避兵荒而流落到鐵冶之鄉——蕪湖定居,當時蕪湖鐵業十分興盛,且又集中許多技藝精湛的鐵工,所以,民諺有“鐵到蕪湖自成鋼”的美譽。
湯初學鐵工技藝,清康熙年間租賃乾隆進士黃鉞的曾祖父之臨街門面,自營鐵業作坊。
當時蕪湖既是水陸交通要道和各種物資集散中心,又近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壹的九華山,不僅萬商雲集、人流如潮,其間也有眾多香客,他們皆喜購蕪湖鐵鋪中生產和的彩色鐵花枝、鐵花燈,作為上山敬佛之用。
湯天池也打制這些制品。
後又將鐵花和鐵花燈的內容,移植到壹起,先“冶之使薄,且縷析之,以意屈伸”,再經錘煆“為山水、為竹石、為敗荷、為衰柳、為蜩螗。
郭索點綴位置,壹如丹青家”,制成“山水花卉,各極其妙”的別具藝術風格的鐵畫。
鐵畫—湯天池湯天池的鐵畫,有山水、人物、花鳥、樹木等,是“以錘代筆,以鐵當墨”熱煆冷作,揉鐵而成半浮雕的完整畫面,成為能獨立成畫的欣賞藝術品。
它區別於單枝鐵花。
因為鐵花只是壹枝枝的花,而不是壹幅畫;也區別於鐵花燈上的鐵花,那種鐵花,只是依附在其它器物上的裝飾。
所以鐵畫壹出現,立即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和喜愛,不僅本地人求購者甚眾,連外地人亦聞其名而“遠客多購之”;不僅為普通群眾所喜愛,同時“豪家壹笑傾金貲”,購作“齋璧雅玩”,湯天池與鐵畫皆“名噪公卿間”了。
今日蕪湖鐵畫以低炭鋼為原料,藝人們以錘代筆,以爐為硯,以鐵當墨,以鉆為案,依據畫稿取料入爐,經過鍛打、焊接、鉆挫、整形、防銹烘漆等新技術、新工藝,然後襯以白底,裝框成畫。
畫面保持鐵的本色,不塗彩。
構圖采用中國畫的章法布局和筆意,遠景賦以疏細線條,近物則以粗獷布勢,使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能得透視之感,人物能具傳神之態,花鳥能顯栩栩之姿,錘鍛之巧與畫理相通,繪畫與工藝品結合。
近年來,藝人們不斷創新,又開創了立體鐵畫、瓷版鐵畫、純金和鍍金畫。
鐵畫品種繁多,題材廣泛,規格齊全,有可供裝飾在各種建築大廳內的巨幅鐵制壁畫,立體鐵畫,也可供普通室內裝飾的掛屏鐵畫和各種精巧的鐵畫擺件。
國畫鐵畫自然風景國畫大師肖尺木,見湯時常來看畫,覺其既勤學而又意誠可教,便滿足了湯的要求,“肖君隱德如沈周,寄情詩畫娛清修,湯亟造請遂所求,皴為減筆林不稠。
寒山古寺宜深秋,間有衰柳維扁舟,請看真本鐵筆遒,果與肖畫
無別不”。
這就使鐵畫的藝術性得到很大提高。
由於高手鐵工與藝術家的結合,擷取了藝術的意境美,摒棄了以往的“太似”的匠氣,使鐵畫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
故人們都稱湯為“錘鑄之巧,前此未有”的鐵冶神工。
這段藝壇軼事也就流傳下來。
清乾隆舉人、侍講學士,梁同書對湯天池為制鐵畫而拚搏的精神,深有感觸地指出:“此技亦可喻至學,研穿鐵杵吾儒硎”。
以勵後人,還作鐵畫歌兩首與友人唱和。
湯天池所作的鐵畫作品,流傳下來的很少,現知僅有《四季花鳥》(藏故宮博物院)、草書對聯“睛簾流竹露,夜雨長蘭芽”(藏安徽省博物館)、山水《溪山煙靄》(藏鎮江市博物館)。
既然鐵畫“名噪公卿間”、“豪家壹笑傾金貲”,湯可以由此而發跡了,可是,由於湯天池因“性頹放,不受促迫”之故。
所以他仍然是生活在民間的壹個清貧的鐵工。
有時臨晚收工後,也無余錢買酒驅除壹日之辛勞。
所以清詩人韋謙恒不無同情的唱出:“獨憐奇技坐天窮,江天日暮酒錢空”。
更為甚者,辛苦勞作壹年,到年終竟連房租也付不出,只得用鐵畫等去作抵。
房主人的曾孫、蕪湖大書畫家黃鉞,在所著“湯鵬鐵畫歌·引”中記有:“鵬字天池,鉞鄉人,幼聞先大父言甚詳,初賃屋於先曾祖,貧甚。
”所以當黃鉞看到其家所收藏的湯天池抵作房租的鐵畫時,不禁慨然嘆到:“我家有屋臨莊馗,湯久賃之緡未酬,歲終往往以畫投,燈屏獨檠多藏收”。
從這些資料看,足以說明湯天池的錚錚鐵工本色。
名家鐵畫過程儲炎慶,安徽桐城縣樅陽鎮人,生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世為鐵業,有兄妹六人,自己排行第四。
六歲時父親去世,到舅父家放牛。
十二歲時母親又亡故,大哥大姐及五弟也相繼夭折,二姐被人領去當養媳。
自己年幼,生活無著,只得領著小妹沿街乞討過日。
街坊鄰裏都很同情他兄妹的不幸遭遇,後經鄰居汪興發的介紹,儲才進汪永和鐵鋪作學徒。
1917年三年徒工期滿,被介紹到安慶壹楊姓鐵鋪幫工。
後又經該鐵鋪楊老板壹位在蕪湖的親友楊吉年介紹,於1920年到蕪湖西花園楊同興鐵鋪幫工。
後因意見不和而離開。
以後則流落街頭,夜晚便棲息在老城隍廟裏,與壹群乞丐為伍。
儲炎慶從乞丐們閑談的民間的傳說中得知清代蕪湖鐵工湯天池創制了鐵畫,還知道了湯天池為提高鐵畫藝術水平而向畫家肖尺木學畫的曲折經過。
這故事是說鐵匠的事,而自己也是鐵匠,所以特別感興趣,記憶也特別深刻,當時雖未見過鐵畫,但已產生要學打鐵畫的念頭。
儲炎慶傳世珍品《綠竹垂蔭》第二年,當他聽說開設在寺頭的沈義興鐵鋪老板、綽號沈胖子的會打鐵畫,便央人介紹拜沈為師,學打鐵畫。
以前多年的打鐵生涯,幫助他較快地掌握了鍛打、接火和疊形等鐵工技法。
這樣,經過壹年多的刻苦學習,自己也能獨立鍛制鐵畫了。
1957年到1959年,儲炎慶連續出席了安徽省手工業先進生產者代表會,中國手工藝老藝人座談會,中國社員代表大會。
在手工藝老藝人座談會上,服務人員向朱德委員長介紹了儲炎慶是鐵畫藝人時,朱委員長緊握儲的手詢問鐵畫情況,儲講述了清代蕪湖鐵工湯天池打鐵畫的故事和解放後蕪湖發掘、恢復鐵畫的經過。
朱委員長聽後笑著對儲說:“老儲啊,窮人總是有誌氣的,湯天池就是壹個有誌氣的人,湯天池的鐵畫好不好呢,當然好得很,但是只要我們肯努力,就壹定可以超過他!”不久,北京新建的人民大會堂訂制壹批大型鐵畫作室內裝飾,這任務由儲帶領藝徒赴合肥模型廠進行鍛制。
當1960年朱德委員長視察安徽時,再次接見了儲炎慶,緊緊握住儲的手說:“三年不見了,妳那個湯天池打鐵畫的故事,還記在我腦子裏。
妳們現在打鐵畫的班子怎麽樣?”聽了儲的匯報後又說:“老儲啊,妳看看,我們都老了,各項事業都該考慮後繼有人的問題。
鐵畫工藝也要好好地培養人啊!”1959年,主席視察安徽時,參觀省博物館陳列的鐵畫說:“很好”,並在儲的“奔馬”鐵畫前與省委書記曾希聖合影。
1962年,年已花甲的儲炎慶,對鐵畫藝術更是精益求精。
還將木刻、剪紙、金銀首飾鑲嵌等技法,溶進鐵畫技藝中,鍛制時碰到在藝術手法上存在的問題,常和畫家王石岑、張貞壹、黃近玄、黃葉村及堆漆畫老藝人吳思才、通草畫老藝人謝白水等進行探討。
盡最大努力使鐵畫作品的藝術性得到最大提高,還將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藝徒們。
1964年,郭沫若副委員長來廠參觀,他仔細地看了鐵畫和鍛制過程,連聲贊說:“是個創造,是個創造!”並當即揮寫了“以鐵的資料創造優美的圖畫,以鐵的意誌創造偉大的中華”題詞,高度評價了鐵畫藝術和鐵畫藝人的貢獻。
同年,儲炎慶當選為第三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赴京開會,會間與國家領導人同桌***餐,鄰座是中國末代皇帝溥儀。
面對此情此景,儲心潮澎湃,思緒萬千,心想:“我從壹個乞兒到窮鐵匠,能有今天這崇高的榮譽,是黨的恩情。
我粉身碎骨也難以報答黨的恩啊。
”“文化大”開始不久,鐵畫被說成是“封、資、修”的“黑畫”。
鐵畫工藝品被砸爛,工藝美術資料被銷毀,工藝廠被並轉為汽車電機廠,儲炎慶先被批鬥,後調去看大門,其他藝徒也都改行。
經過千辛萬苦挖掘、整理出的鐵畫,就這樣被壹刀砍掉了。
儲炎慶目睹這壹切,憂憤成疾,他躺在病榻上還時時惦念著鐵畫的命運,反復叨念著說:“鐵畫是黨用心血培養的花朵啊。
”1973年市革會根據中央文件精神,以革生字(73)08號文件,批準以汽車電機廠鐵畫藝人與另兩單位組建蕪湖市工藝美術廠,鐵畫得以恢復生產。
儲炎慶和藝徒們都欣喜若狂,儲以病後虛弱的身子,帶領藝徒們為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制出了“松鷹”、“黃山山水”等精品及傳統的普及型的“四君子”、“奔馬”等鐵畫。
但是,在“文化大”期間,精神和肉體都遭受嚴重摧殘的、年逾古稀的儲炎慶再次病倒,經多方無效,終於在1974年12月28日離開人世,終年七十二歲。
在鐵畫藝術的繼承和發展上起著“承先啟後、發揚光大”關鍵作用的壹代藝術大師儲炎慶與世長辭了,治喪委員會收到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中央部、安徽省輕工業廳、蕪湖市人民代表大會、蕪湖市手工業局等單位及儲的生前友好送來花圈,深致哀悼。
發展1949年4月,蕪湖市委根據黨中央的文藝方針,發掘民間工藝,經市手工業部門多方調查、訪問下,方才了解到儲炎慶有打鐵畫的技藝,但已有二十多年未此業了,並且也是幸存的唯壹的鐵畫藝人。
現人已年近花甲,技藝也
已荒疏,如不及時搶救,鐵畫技藝將瀕臨“人亡藝絕”的險境。
蕪湖市委當機立斷,指定市手工業局負責抓鐵畫的恢復工作。
局技術科派人與儲炎慶組建鐵畫恢復組,儲感慨頗深地說:“我是壹個扁擔長的‘壹’字,認識不滿壹擔的鐵匠,黨和政府這樣看得起我,我壹定要把鐵畫技藝獻出,為人民服務”。
經過籌辦設備、購置原材料、搜集資料、設計畫稿、選取藝徒工作,並在自家屋後小院內砌了壹個紅爐,架起鐵砧,帶著藝徒們經過半年的試鍛,壹幅取材於白蛇傳的“斷橋相會”鐵畫誕生了。
儲和藝徒們興高采烈地擡著披紅掛彩的鐵畫向市委報喜。
蕪湖市委、市政府領導,熱情接待了他們,表示衷心祝賀,並勉勵要再提高技藝,打出更美更多的鐵畫。
鐵畫試制成功後,得到省領導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並委派安徽師範大學藝術系王石岑和宋哨虎兩位老師來廠幫助設計畫稿和對鐵畫工人進行藝術教育,以提高鐵畫的藝術性。
儲和兩位老師朝夕相處,談論國畫和鐵畫的溶合問題,談論鐵畫的藝術意境的表現方法等。
當鍛打老師們設計的鐵畫畫稿時,兩位老師都在紅爐邊當場講解畫上的筆意在鍛制時應具有的藝術效果。
儲和藝徒們因此不僅掌握了繪畫知識,並掌握將繪藝與鍛技溶合於壹起的技巧,故技藝提高甚為顯著,他們之間的友誼也與日俱增而成為知心好友,這次藝術家與鐵工的合作,勝過清代的肖雲從與湯天池的合作。
在此期間的“關山雪霽”、“黃山蓮花峰”、“松鷹”、“花蝶”、“牛郎織女笑開顏”的鐵畫,藝術水平較高,被選和應邀參加在布達佩斯舉行的
及在巴黎舉行的
受到中外人士高度評價,鐵畫聲譽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