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鍍金掛鉤

鍍金掛鉤

腰帶鉤

鍍金又稱火鍍金,是古人用來裝飾青銅器和銀飾表面的壹種方法。這個過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金和汞按壹定比例混合形成金汞齊。手繪金汞合金在表面進行裝飾,然後加熱蒸發汞,黃金將留在物體表面。如此重復數至十層,視黃金層的飽滿度和對稱性而定,然後用瑪瑙按壓。這種傳統工藝由於金層豐富,裝飾性強,不易磨損。

灑金即蒸餾黃金,人為地在紙上形成壹種像碎金箔壹樣的灑金效果,多用於銅爐的裝飾。我用在蒸餾鉤上,鉤頭的斑點都是撒金的。

在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遺址中,多次出土過玉帶鉤,多來自人肋骨的下肢。在商周時期,腰帶大多由絲綢制成。詩曹鋒鸕鶿鳩:“君子是君子,他穿絲綢。”簡媜:“據說有壹條帶雜色裝飾的大絲綢帶。”大帶也被稱為士紳帶。《禮記·玉藻》說士紳帶的長度是“三尺、二尺、五尺”。紳士是絲帶系在腰上後垂下來的部分。女用腰帶也是絲制的,下垂的部分叫“先禮後兵”。女人的長腰帶是出了名的雨天。打成環形結就叫容易解開的扣子,打得緊就叫難解開的結。因為士紳腰帶上不容易掛飾品,所以都是用皮腰帶綁的。剛開始的時候,皮帶兩端都綁著短絲繩和環,不美觀。只有窮人把皮帶綁在外面,有地位的人把皮帶綁在裏面,再把士紳的皮帶綁在外面。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中國人用銅帶鉤固定在皮帶的壹端。只要帶鉤掛在皮帶另壹端的環或小孔上,皮帶就能被鉤住。用起來很方便,也很美觀,所以外面直接綁了皮帶。據古代文獻記載,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追趕,拔出箭來射,正好射中的鉤子。齊桓公裝死躲過了這場災難,後來成了齊國的國君。他知道管仲有才,不忘前嫌,重用管仲,最後把思考的故事講完了。據《淮南子說荀琳》記載,“滿屋異鉤”都表明皮帶已露。在這種情況下,皮帶的制作變得越來越精致華麗。後來不僅把鈸(Tοtong Tīng)塗上了顏色,還鑲嵌了玉飾。據考古發現,早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山東蓬萊村的墓葬收藏中就出土了壹件方形的平原銅帶鉤。春秋中期,河南洛陽中州路西段、淅川司夏、湖南湘鄉韶山灌區、陜西寶雞汝家莊、北京懷柔等地的墓葬中均有銅帶鉤出土。山東臨淄郎家莊1號和陜西鳳翔高莊10號春秋墓已出土金帶鉤,河南固始後古堆春秋墓發現玉帶鉤和銅環,以及玉、玉、玉制的飾品。戰國時期也有鉤環合出的情況,如河南省薊縣5號戰國墓的鐵鉤骨環,6號戰國墓青銅中嵌綠松石的鉤環和羊脂中的玉環,安陽大寺孔村131號戰國墓的框腹中銅鉤玉髓環合出。所以帶鉤有幾個作用,壹個是水平安裝在帶端使皮帶兩端重疊,另壹個是配合圓環直接掛在皮帶上,鉤住配件。另壹種較長的衣鉤可以安裝在衣服的肩部以鉤住衣領,或者安裝在衣服的肩部以鉤住衣服的肩部。這種衣鉤現在還用在和尚的長袍上。

戰國時期的鉤,材質高貴,工藝精湛,制作精美。形式很多,但掛鉤都是S形的,下面有柱子。它的形狀有八種類型:

第壹種:體似螳螂腹,鉤短,龍頭或鳥頭狀,下有壹柱,靠近壹端,頂圓。

第二種:腹部呈方形,鉤短呈獸頭形狀,下方有壹方柱,靠近壹端,柱頂比城頭粗。

第三種:短身長鉤。

第四種:體長方形,鉤短,柱方,柱居中。

第五種:腹有短鉤,背有柱。

第六種:體圓,頸細長,鉤短,下有圓柱體。

第七:身體是動物形狀的。

第八:器身琵琶形。

帶鉤的材料有玉、金、銀、銅、鐵。除了雕刻花紋,有些工藝品是在青銅上鑲嵌綠松石,有些是在銅或銀上鍍金,有些是錯在銅和鐵上鑲嵌銀,也就是金銀錯工藝。1951年,河南輝縣谷瑋村5號戰國墓出土壹件鑲金玻璃銀鉤。它長18.4厘米,寬4.9厘米,底部為琵琶形,用銀面包金制成壹個浮雕獸首。兩邊纏繞兩條龍,鉤頭組合成壹個龍頭。掛著鴨頭的白玉被鉤住了,兩邊還鉤著兩只鸚鵡。1965江蘇漣水三裏墩戰國墓出土的蛟龍金帶鉤,鑄造而成,經過雕琢,末端為獸頭,柄部雕有兩條龍,鉤身雕成獸形。這件作品長12厘米,重275克。現被南京博物館收藏。另壹塊1長7厘米,重56克。山東曲阜古城出土的猿形銀帶鉤,長16.7厘米,猿臂擺動,身體微弓,十分傳神。眼鑲藍珠,鑲金,背面有圓鈕。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四件金帶鉤,每件長10 cm,用鑄造法制作。鉤子像鴨頭,鼓鼓的肚子,沒有紋路,腹部下面有壹個圓扣。現被湖北省博物館收藏。河北邯鄲白家村戰國墓的兩次發掘中,出土了60件形狀各異的銅帶鉤。1件四川趙華出土的戰國時期金銀交錯犀牛,均布滿花紋。1957年,河南信陽長泰關戰國楚墓發現5件金銀鐵交錯鉤,包括2件圓柱形、3件覆有交錯金銀、三角雲紋、斜卷雲紋的平條。其中兩個扁平的長條鉤上鑲嵌著黃金和藍寶石,每個長條上鑲嵌著四塊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黃金和三塊正方形的玉石。金和玉交替排列在鉤的背面,幾條盤根錯節的龍和鐵浮雕在金塊的表面。1978年,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壹件玉帶鉤。上面已經描述的是中國使用的掛鉤。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民族居住。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吸收北方遊牧騎兵的服飾風格進行服飾改革,加強軍隊戰鬥力,這在前面已經敘述過了。過去,研究中國服飾史的學者經常說,中國古代的鉤子是比齊桓公晚300年的趙武靈王從胡夫吸收的,而鉤子在戰國中期就已廣泛使用。

生活在我國北方的匈奴人和東胡人也在皮帶上使用壹種類似鉤子的金屬裝置,即在鐃鈸上安裝壹個有戰鬥動物圖案的青銅牌匾,並用銅釘固定。嬴是壹種有舌或喙的環,可以用來固定腰帶。春秋晚期的墓葬中發現了匈奴帶紋龍。內蒙古杭錦旗陶紅巴拉、毛青溝匈奴墓葬中曾出土過環帶狀龍,有穿絲孔,前部有喙狀突起,尾部有扣眼。每條帶上只生產1件,相當於帶扣。國內外出土了許多匈奴和東湖青銅器(又稱鄂爾多斯青銅器)中的雕花扣,其中有許多鑄有喙狀突起和穿帶用的孔。這些突起往往由於磨損而不明顯,雕刻的戰鬥動物圖案又極其復雜生動,所以往往被忽視,被當作簡單的裝飾性的盤子,從春秋晚期壹直延續到東漢。這種皮帶在鐃鈸的扣、飾卡等方面與中原皮帶的帶鉤不同,是另壹種皮帶裝飾體系。在古代文獻中,他們被稱為鮮卑、釋比、徐誌、西皮、私秘等。顏師古《匈奴史》註:“犀為胡岱之鉤,亦稱鮮卑,亦稱師比。總有壹件事,語重心長。”接著張炎說:“鮮卑、郭洛也有瑞獸之名,東胡易取。”郭洛帶是突厥的皮帶,鮮卑相當於蒙古的〓敖包〓五爪虎。因為鮮卑人崇拜它,所以把它作為自己部落的名稱,鑄在皮帶上作為裝飾。

鉤是古代貴族和文人武士佩戴的腰帶的鉤。它主要由青銅鑄造,也有金、銀、鐵和玉制成。鉤起源於西周,戰國至秦漢時期廣泛流行。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消失,取而代之。

1951年11月,輝縣市谷瑋村戰國墓出土壹件金包玉銀帶鉤。它精致、清新、華麗、美麗,是壹件不可多得的精美絕倫的古代藝術珍品,珍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此鉤銀質鍍金,全長18.4厘米,寬4.9厘米。鉤體鑄有浮雕獸首和長尾鳥。動物頭分別呈背靠背對稱排列在鉤體的前後兩端,形似牛頭,耳朵呈扁圓形。長尾鳥居鉤體左右兩側呈S形,尾部曲折扭曲,鳥身飾以爪、尾、反復結,裝飾效果突出。鉤體正面鑲嵌3塊白玉* * *,玉塊表面雕有谷紋,大小從前到後依次遞增。在玉塊的中央,鑲嵌著壹顆球形的彩色玻璃珠(俗稱蜻蜓眼)。鉤體前端鑲嵌有白玉制成的天鵝頭形狀的鉤,鉤上的出口和眼睛等細節都雕刻有公線,從側面看起來像壹只昂著脖子的天鵝。鉤體上還鑿有小斑點,用黑漆勾線,突出輪廓,豐富了色彩層次,顯示了我國戰國時期古代金屬工藝的高水平。

市場價格不確定~

可以去古玩鑒定處,詳細了解年代,然後出具證明

讓典當行或者拍賣行來評估吧。

  • 上一篇:金壇哪裏有免費的古玩鑒定交易?
  • 下一篇:陳文南的大師點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