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幾年的情況來看,中學生在青少年中偷的很多。應該說,很多中學生的盜竊行為都是小偷小摸,有的既不構成犯罪,也不受治安處罰,都是輕微的。但也有少數中學生盜竊行為嚴重,甚至觸犯刑法,構成犯罪。如南京兩所中等技校學生結夥入室盜竊,壹次盜竊國庫券、債券、金飾等財物價值7000余元,被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兩個中學生墮落成罪犯是多麽可悲啊!
所以,輕微盜竊和受到處罰的小偷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是小賊的人也可以發展成小偷。現實生活中,很多小偷在鐵窗後懺悔時,往往會回想起自己年輕時學生時代行竊的劣跡。如果不是受了偷竊這種不良行為的影響,或者改了,以後可能就不會成為小偷了,真的很遺憾。同時,妳是盜竊,是小偷小摸還是盜竊犯罪,最終是由危害結果的大小決定的。“臟手”想把手伸進別人的口袋裏,偷點零花錢,卻能壹下子偷到幾萬元的存折,夠得上盜竊的標準。所以,對壹些中學生的小偷小摸,不能掉以輕心。
通常情況下,中學生盜竊公私財物。往往包括少量的錢、自行車、鋼筆、手表、玩具、書籍、食品、小商品、衣服、鞋帽等。贓物先兌換成錢再花掉;二是自用,派上用場;第三,我丟棄它們,以為丟了也無所謂。
從盜竊的對象來看,有的青少年是從自己家裏偷的。這往往是從小被父母慣壞的。他們喜歡亂花錢。錢不夠揮霍,就偷父母的錢用,或者拿出家裏的物品賣錢,以為偷自己家裏的東西沒什麽大不了的。也有壹些青少年從學校偷東西。從社會上、從鄰居家、從商店、車站、電影院、公共汽車、餐館、廁所等地方偷竊較為常見。應該說盜竊社會財物比較嚴重。
青少年偷竊是秘密偷竊的壹種方式。通常,有兩種情況。壹個是“偷”。事先沒有計劃,但在外部場景的誘惑下,激發了盜竊動機,立即實施盜竊。例如,壹個中學生走過壹家商店,看見許多人在買運動鞋。他發現秩序混亂,他可以利用他們,他們是他最喜歡的運動鞋。於是他拿了壹雙,偷偷放在書包裏,然後溜了。再比如另壹個中學生,在回家的路上,不時看到壹個門品曬衣服,沒人在看。男孩很貪心,路過的時候拿了壹件衣服。我們說這種盜竊行為是在有盜竊機會的情況下發生的,看似外部機會誘發了盜竊行為,但究其根本,主體內部不良的心理素質才是盜竊行為發生的基礎。如果心理素質好的青年學生面對以上兩種場景,可以說是完全不會有邪念的。還有壹種方法是讓青少年提前偷竊,就是主動尋找偷竊的對象和場合。相比之下,這種有計劃的盜竊更為惡劣,體現了其自身品行障礙的嚴重性。
青少年獨自或合夥偷竊。應該說合夥盜竊比個人盜竊危害更大。因為合夥盜竊是可以商量的,相互鼓勵和相同的設計增加了做壞事的勇氣;同時,相互配合,盜竊容易得逞,造成的損失更大。在這種合夥盜竊的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感染,品行更加惡劣。
另外,還有壹種特殊情況。壹些中學生在壞人的唆使下偷竊。教唆者經常使用利誘或威脅手段,促使不懂人情世故的中學生去偷東西。比如,壹些有不良賭博習慣的中學生,輸錢後無力償還,被債主逼迫盜取財物償還賭債。這類學生壹開始並不是自願偷的,但壹旦同意偷,在被引誘或強迫的情況下,就成了自己的意誌。這是壹個從被動到主動的發展過程。
二、心理分析:
人的行為總是在壹定的心理控制下進行的。那麽,是什麽樣的機關報心理主導著青少年的偷竊行為呢?國內外多項研究表明,14歲至18歲是盜竊的易發期。心理學家認為,童年和少年時期的盜竊往往是由於自我意識和自控能力的不成熟造成的,而青少年盜竊則不同,如中學生盜竊,是非社會性不良心理支配的結果。
哪些心理因素與青少年盜竊有關?青少年的偷竊行為是由錯誤的認識主導的。壹些品德不好的中學生,他們認知特征的主要缺陷是以自我為中心,非常自私。雖然家裏溺愛他們,給了他們豐富的物質生活,但滿足不了他們貪婪的欲望,於是他們用偷竊來滿足自私的個人需求。在他們看來,“臟手”是真的買得起。伸手就能拿到可以花可以玩的財產。既然得到了甜頭,又何必在乎別人的苦呢?這些小賊們剛剛忘記了壹個道理:在所有貶低人格的不道德品質中,貪婪是最可恨最可恥的。就像伊索寓言裏說的:有些人因為貪婪想要更多的東西,但是他們現在已經失去了壹切。
青少年的偷竊行為是與不良情緒和情感聯系在壹起的。有些年輕的朋友可能會想,把別人的財物偷為己有不可恥嗎?會安心嗎?我們說,如果我們有這樣的自尊和同情心,偷竊是不可能的。相反,偷竊的青少年往往缺乏正義感。他們願意把自己的享受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或者他們根本想不到別人受到的傷害。他們情緒的低俗、不穩定、沖動與他們錯誤的認識是壹致的,起到了鼓勵青少年偷竊的作用。
青少年偷竊的常見動機之壹是物質動機,這種動機是由物欲驅使的。當他們看到壹些東西時,他們經常會嫉妒:他們想騎自行車,得到零花錢,玩電子遊戲,去看電影等。滿足物欲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通過偷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這裏,往往是道德觀念的墮落,確保了自控能力的缺失。下面的例子充分說明了這種情況。
王* *,男,年齡15,孤兒。原上海* *中學初二學生,1985年7月被徐匯區工讀學校收留。王出生沒幾天,母親就私奔出去了,這讓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親生母親是誰。他1歲多,父親因盜竊被判10年有期徒刑。將來,孩子們的生活將由他們的祖父母來照顧。沒想到,在他5歲的時候,爺爺去世了。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奶奶又去世了,剛出獄的爸爸又因為盜竊入獄了。從那以後,居委會和學校壹直照顧他的生活和學習,國家每月給他生活費。學校和社會給他的溫暖並沒有抹去他心中的陰影。沒有母愛也沒有父愛,父親的罪行留給他的只有痛苦。後來,他進了初中。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物質需求增加了。他的生活條件無法滿足他的欲望,他微弱的道德力量無法控制自己。於是他開始偷竊。
此外,自我展示的需要也是青少年偷竊的動機。這是為了提高自己在合夥人中的地位。平時在班級群體中,要靠學習成績等方面來提升自己的地位。但在不良少年團夥中,盜竊可以是壹種自我展示,讓同夥對他格外尊重。
好奇心是青少年偷竊的另壹個動機,這使得青少年偷竊帶有遊戲色彩。“偷東西有什麽好玩的?”“如果他偷了他的東西,他會怎麽做?”這種好奇心誘使不良少年去偷竊。
也有發泄感情的動機。比如有的中學生的筆被別人偷了,很不滿意,但又不知道是誰偷的,於是壹怒之下偷了另壹個同學的筆。這是挫折後的情緒反應。主要目的不壹定是貪圖什麽財產,而是消除自己的不滿。在這裏,偷竊成了除了壹些感覺之外的壹種做事方式,可以說是壹種情感需要。
值得註意的是,青少年的盜竊動機很容易受到外部誘因的影響。外界的各種誘惑很快就會激起他們的需求,讓他們著迷。有時候他們不需要反復思考,就會神不知鬼不覺地伸出“臟手”。
青少年以壹種秘密的方式偷竊。偷竊的手段,有壹定的智力和技術。比如北京市崇文區有壹個15歲的初中生。他多次觀察到,壹個個體旅館的老板總是在下午2點左右午睡。按照這個時間規律,他連續三次潛入酒店,從熟睡的老板手裏拿走鑰匙,打開抽屜,偷了錢然後把鑰匙放回原處,* * *偷了380元。
另壹個特點是青少年的偷竊行為具有傳染性,在模仿和暗示的影響下容易偷竊。比如某地壹所中學,平時品德不好的學生很多。有壹次,發生了壹起學偷的事件。因為學校壹開始的教育和防範非常不力,導致其他班七八個品德不好的同學被感染,跟著去偷東西,導致學校盜竊團夥形成,讓學校壹時間惡俗風氣。心理學研究表明,模仿是人類行為的壹個重要特征。通常,青少年的模仿能力很強。心理學理論認為暗示是在非對抗態度的條件下,影響人的推理和行為的壹種隱含的、間接的方式,表現為使人接受某種觀點,並以某種方式行動。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有第壹次盜竊但沒有被有效制止的環境和氛圍下,盜竊會產生連鎖反應,有時還可能傳染壹個。所以壹定要警惕這種危險的傾向。
不良習慣對青少年盜竊有推動作用。壹些中學生有吃零食、吸煙和玩電子遊戲的習慣。當他錢不夠的時候,他就受不了了,就會伸出“臟手”去偷,以滿足自己的習慣需求。
三、盜竊行為的糾正:
1,教育和待遇
社會主義道德的形成、鞏固和發展有賴於教育和法制。教育和治療也可以采取價值觀教育和法制教育兩種措施。
價值教育就是通過價值辨別的方法,讓偷竊的中學生改變認知錯誤,深刻認識偷竊的危害。經常有壹些中學生參與盜竊。他們不以偷竊為恥,反而極力美化自己,企圖將自己的偷竊和失業“合理化”,胡說八道“我順手帶的東西怎麽能偷”、“家裏給我的錢太少花不完”、“我真的很喜歡這樣的東西。”不清楚盜竊的危害,就不可能擺脫這種行為。針對這個機關報的情況,我們要認真幫助學生分析,盜竊體現的是損人利己的價值觀。讓他們真正明白盜竊的價值觀是對是錯?是美還是醜?是極性還是負極性?這樣做的目的是督促他們學會正確的評價,學會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行為的選擇,知道錯誤的行為選擇會付出巨大的代價。需要註意的是,價值觀教育是糾正錯誤價值觀的有效途徑,從改變錯誤認識入手是根本的糾正措施。
偷竊的中學生往往缺乏遵紀守法的觀念。所以要加強他們的法制教育,主要是從法制的角度分析盜竊,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克雷洛夫的寓言說:“壹個守法而有良心的人,即使有急用,也不會偷竊。然而,即使他給壹個小偷壹百萬美元,也不能指望他從此去偷。”這種法制教育要把講法律和實際情況結合起來,讓他們明白法律的嚴肅性、權威性和不可侵犯性。我們應該警告他們,法律是無情的。如果我們不擺脫今天的小偷小摸,我們將來可能會成為小偷。那時候我們就毀了,後悔都來不及了。通過法制教育,強化他們的守法意識,同時讓他們明白法律的威懾力,讓他們用法律約束自己,是另壹種很好的教育和治療措施。
2.獎勵和懲罰
根據心理學理論,直接獎勵和懲罰某種行為是壹種行為矯正的方式。對於偷竊的中學生,學校和家庭可以采取聯合措施。當他們無限期不偷的時候,應該給他們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這就是正強化法,鼓勵他們繼續保持不偷的狀態。另壹方面,當他們在壹定時期內再次盜竊時,應在精神上予以譴責,在物質上和活動上予以限制,目的是遏制盜竊行為。我們要盡量減少懲罰的副作用,比如,強烈的懲罰會讓他們產生不良的情緒反應。所以處罰要適度。在獎懲的運用上,要特別註意學校班級的集體氛圍和環境對集體和家庭的影響。比如在壹個家庭裏,父母之間要保持步調壹致,在有爺爺奶奶的家庭裏,要防止老人對他們特別寵愛,同時也不能粗暴的虐待。賞罰要用得及時、巧妙,要註意辯證性和藝術性,對糾正盜竊行為才會有真正的效果。
3.模型律
所謂示範法,就是通過榜樣的作用來糾正青少年的偷竊行為,這也是壹種重要的方法。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指出:“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說,教育是壹種社會過程。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所有的現象都在教育孩子,但最重要的是人。人與人之間,父母和老師占據首要地位。”榜樣具有形象化和感染力的特點。父母自身的行為是壹種示範,父母良好的行為規範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樣,教師行為的良好榜樣是其教育影響力的前提。如果妳不是直的,妳就做不到。呂星缺少家長和老師,影響力會大打折扣。中學生盜竊行為的矯正,也需要家長和老師的道德示範。
同時,為了做好榜樣教育,老師和家長可以利用其他青少年(如同學、鄰居等。)為例來教育正在偷竊無業的中學生。妳甚至可以讓他們直接和榜樣接觸、交談,在比較中感到卑鄙和醜陋,同時為自己的錯誤感到羞恥。痛恨盜竊是改正錯誤的開始,向往模特的高大形象是追求進步的起點。有條件的話,可以讓偷竊的中學生有目的地在壹個好的學生群體中生活壹段時間,讓他們受到同齡人各種優秀品質的示範影響,促進偷竊行為的矯正。
還有壹個示範法,讓改變了偷竊行為的中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談談偷竊的醜惡及其對靈魂的毒害,談談如何棄惡從善,重新做人,與偷竊行為決裂。這對仍陷在盜竊的泥淖中無法自行撥號的青少年會產生震懾作用,使其情緒產生波動,提高認識,從而從行為上逐漸停止盜竊。
4.人格矯正
偷竊是不良人格特征的深層反映。只要改變自己性格上的壹些缺陷,偷竊行為自然會逐漸得到控制。現代心理學中關於人格矯正的理論和方法多種多樣。我們認為在矯正中學生偷竊行為的過程中,壹個很重要的措施就是消除與偷竊行為相關的壹些人格缺陷的條件。比如有的中學生在同夥的影響下偷竊,我們要迅速有效地切斷偷竊同夥對他的影響;又如,有的中學生喜歡賭博,輸錢時經常偷竊還債,這就要求同時糾正偷竊和賭博行為;還有,對於因為忠誠而和別人壹起偷東西的中學生,首先要解決他對“哥們忠誠”危害的認識。應該說,對青少年盜竊行為的矯正是有效的,也為培養良好的人格創造了條件。良好的人格是道德發展的基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尤其是變不良人格為良好人格,不是壹朝壹夕就能實現的,而是可以在現實生活的長期鍛煉中逐步形成的。培養良好的人格是徹底糾正包括盜竊在內的各種品行障礙的根本措施,需要長時間的努力。(編輯:離地七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