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拖網——據說這個工具很早就用上了。早年沒有網線和麻,而是將野生植物的纖維紡成細線織網,網苗高約壹尺。網和線是用椴樹皮纖維或柳樹皮纖維撚成的繩子。壹百年前還沒有人用這種網,完全是棉網和麻網。線麻壹部分是赫哲族人自己種植生產的,大部分線麻和所有的棉網絲都是勃利街(蘇聯哈巴羅夫斯克)的俄羅斯人和現在依蘭縣的漢族人買的。
網的網孔直徑約為2平方英寸,網苗的高度約為15-30平方英尺,每張網片的長度約為50平方英尺。網的上部和網的底部用8或6股麻線編織成網。早些年,菠蘿皮或松木板被用作漂流物。每個漂流物大約五英寸長,三英寸寬,六七厘米厚。每隔壹平方英尺左右在網的頂部綁壹個漂流物。網墜是用黃粘土混合白粘土制成的陶瓷網墜。它的每壹塊都是長方形的,重約2個城市。在網的底部,每隔1平方英尺系壹個陶網掛件,使網底下沈,在水中形成壹堵墻。釣魚時,10-30網子連在壹起釣魚。
圓網-這種網在90多年前就被使用了。早些年,野生植物纖維也被用來織網。網口較大,尾尖呈圓錐形,無漂物和網墜。網的中間有三至五個用柳條或鐵絲做成的圈,會支撐住網,在網口和中間設置兩個“陷阱”。第壹個“陷阱”的入口應該更大,以便魚可以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在入口遊泳。如果入口小,魚就遊到入口,不願意進也不願意退。第二個“陷阱”的入口又平又小,魚可以擠進去。這種網有10多英尺長,它的口直徑約為4城市英尺。撒網的時候,網口有網。網的寬度和網口壹樣。釣魚時,網放在網口上。魚觸網後,順著網進入圓網。
環網制作成本很低,用1斤棉線就能織成環網。但是它的釣魚效果很低。如果魚多的話,也可以用這個網捕魚。這種網主要用於在小河和溝渠裏擋魚。現在魚少了,捕魚工具更先進了,所以用這種網的人就少了。
刮網——赫哲族在100多年前人均使用這種網。做網的原料是鉛和鐵絲,都是勃利街和依蘭縣買的。這種網是用麻繩制成的。頂部很寬,底部是圓錐形的。沒有網漂,而是每隔6寸左右在底部綁壹個鉛制的網墜,網墜下有壹個網兜用來抓魚。網的頂端有壹根繩子,大約3-4英尺長。目前這個網用的比較廣泛,主要是打漩渦。
等待河網——據說這種網已經在赫哲族中流傳使用了幾百年。它是用細麻布做的,是袋狀的。嘴和尾巴壹樣大,大約壹英尺五到兩英尺長,七八英尺寬。沒有凈漂移和凈下降。網目約2市寸,尾角有壹小口,用小繩系住,以便抓魚時,從小口中取出魚。壹根長約3英尺的細繩系在網尾的三分之壹處。釣魚時,將網下入水中後,將繩子的壹端拉到水面,握在釣者手中。如果有魚碰到網底,就拉著它把網口拖到船上,然後把網尾拉到船上把魚撈出來。
掛網——這種網已經用了很久了。是用麻繩編織的,沒有掉網。它是用菠蘿樹皮做的漂流物。每個網大約10英尺長,大約6英尺高。網目大小從3寸到6寸不等,視具體情況而定,這樣釣大魚的時候,眼睛大的放在河邊,眼睛小的放在河外側。這樣,較小的魚可以穿過大眼網,然後掛在小眼網上,大魚可以掛在大眼網上。現在沒人用了。
鼓形網——這種網是50年前使用的。這種網呈口袋狀,長約二三十尺,有漂網和墜網。適用於冬季和流量大的水域,漁獲量不大,不再使用。
絲掛網——這種網是松花江上遊的漢人傳入的。掛絲網有兩種:壹種是浮掛網,壹種是底掛網。每個浮動吊架大約6平方英尺高,大約10英尺長,網格大約4平方英寸。在網的頂部,每1.2平方英尺系壹個稻草漂,在底部,每1.4平方英尺系壹個鉛網墜。但是網墜的壓力要小於網漂的浮力。因此,這種網是浮在上層水面上的,在流動的河流上可以放下來。底掛網的苗高在3城尺左右,網的大小和網的長度與浮掛網相同,但浮的浮力沒有網下落的壓力大,所以網在水下會沈底。因此,這種網適合在死水或氣泡中捕魚。
這個網的上下網眼都是棉線,都是用豬血染的。“網衣”(即網片)是用八股絲織成的。所有網片織好後,用蘇油或桐油塗抹在網片上,晾幹後即可使用。
2.魚叉
魚叉是赫哲族最早使用的捕魚工具。制作魚叉相對簡單,使用方便,壹個人就可以操作。
魚叉有兩種:壹種是連接柄叉,壹種是活動柄叉。叉頭是鐵做的,有倒刺。帶柄魚叉是將叉頭固定在長約六七尺,直徑壹寸的木桿上。這種魚叉只能叉小魚(如鯽魚、狗魚、鯉魚等。),魚可以從岸上、船上或冰上叉起。活動柄魚叉,叉頭有庫,使用時,將叉頭安裝在叉柄上。叉柄大約178英尺長。它用繩子綁在叉庫上,另壹端綁在叉把的末端。叉子打到魚後,叉頭與叉柄分離,用繩子綁住,魚不易逃脫。如果魚奮力掙脫長途跋涉,叉柄浮在水面上,就有了追求的目標。魚叉壹直用到1950左右。
魚叉大部分是赫哲族人做的,做魚叉的廢鐵原料都是蘇聯的勃利街和中國的依蘭縣買的。以後,雖然漢族鐵匠不斷進入赫哲族地區,但赫哲族人仍然自己制作魚叉。他們認為自己的魚叉耐用,使用方便,成本低廉。
3.魚鉤
快鉤——這種鉤,也叫“滾鉤”,是從漢族地區傳入的,赫哲族人已經使用了80多年。制作這種掛鉤的工藝復雜,成本高。制作鉤子的原料有鐵絲、棉線、鐵皮等。使用時還用鋼銼銼成鋒利的鉤尖。使用幾天後,與“糊皮”和鉤類壹起放在鍋裏煮,防止鉤類腐爛。
制作鉤子的原料用10-12鐵絲剪成5寸長的段,然後用木炭燒紅,擰成四面尖,用準備好的模具彎成鉤子形狀,與適量的硝酸鈉、木炭屑、豆油混合,放入壇子或厚的半鐵桶中,放在特制的爐子上。燒了壹天壹夜左右,把鉤子或壇子放在水裏淬火使鉤子變硬,然後和小米拌在壹起,在鍋裏翻面不停地烤,經常用鋼銼銼,測試它的硬度,不僅銼動,而且脆,鉤尖不彎正合適。這樣魚鉤比較堅韌,鉤住魚後不容易拉直。將棉線擰成6寸長的鉤爪繩,壹端系在鉤把上,另壹端系在鉤類上。每隔5寸左右系壹個鉤,每隔24-28個鉤系壹個小白鐵浮漂,但鉤數也根據浮漂的浮力而定。主要標誌是鉤子把浮子壓入水中,好像是露出來的。
鉤繩長10-11丈,直徑70 mm,用麻或棉線撚制而成。將新鉤蟲浸泡在豬血中,豬血浸透鉤蟲後放入鍋中,取出晾幹,防止腐爛,經久耐用。壹個鉤子上綁200-260個鉤子,就是桿鉤。卷起來後,用小桿子串起來,放在木架裏,準備下壹次鉤。
快鉤在使用前,必須用“糊皮”在鍋裏糊,糊皮是從外地買來的。但也有人用橡樹皮或橡樹上的橡子在鍋裏煮,呈褐色,略粘,而不是“糊皮”。將鉤放入鍋中,用小勺將“糊皮”的湯汁澆在鉤類和爪繩上,使白色的鉤線變成“古銅色”,使鉤類抗腐。然後磨尖鉤尖銼,放入河中釣魚。這種掛鉤用起來很方便。兩個人可以鉤20多根桿子,釣什麽魚都行。生產效率非常高。
快速鉤釣對魚的繁殖和保護是不利的,因為有時候魚沒有牢牢的掛在鉤上,脫鉤後死的人更多,也就是無法繁殖。為了養魚,國家出臺了魚鉤開發管理條例。全省不再發展魚鉤,逐步減少,1958淘汰25%,1960基本根除,取而代之的是漁網。
魷魚鉤——這種鉤已有150多年的歷史,最早是從俄羅斯傳入的,所以被稱為“羊毛鉤”。這種鉤大小不壹,壹般可分為三種型號:1號鉤最大,鉤柄長約6-7寸;第二鉤小於第壹鉤;三號鉤最小,類似現在用的快鉤。這種鉤子是機器制造的。鉤子又圓又細又長。但是個別鉤狀莖也有三個或四個邊緣。用壹根長1-1.5英寸,粗約70厘米的繩子做壹根“鉤爪繩”,綁在鉤把上。每個鉤子上都系著壹個由黃色菠蘿樹皮制成的漂流物。漂移的大小要根據鉤子的大小來決定。黑魚鉤不是先固定在鉤類上,而是另有壹條約10英尺長的粗繩,由椴樹皮和柳樹皮的纖維纏繞而成。吊鉤下放時,先下入河中,然後每隔1平方英尺將吊鉤系在鉤類上。
架子鉤——這種鉤主要用於秋季釣三文魚,不適合釣雜魚。架子鉤和鯡魚鉤類似,但沒有漂移,而且降鉤方式不同。
毛毛鉤——是壹種非常簡單的釣魚工具,也是赫哲族最早使用的魚鉤之壹。這種魚鉤是用普通的“鯉魚鉤”或者赫哲族人自己制作的,比如厚厚的鐵皮和鐵絲。這種鉤有幾種不同的類型:有的用“鯉魚鉤”用鉛在鉤柄處鑄壹個半雙結;但是鑄鉛的時候要留個小洞穿繩。這條繩子大約有2英尺長。將繩子的壹端系在鉤子上,另壹端系在約5英尺長的木桿或竹桿上。釣魚時,在鉤柄上系上兔毛或麅子毛,蓋住魚鉤。另壹種方法是用鉛或鐵做壹個小勺,綁在鉤柄上,丟入水中拉動魚線使小勺發光,引誘吃活食物的大魚過來,使其誤以為是小魚在遊動,在大魚吞食小勺時鉤住。制作毛毛鉤的成本很低,生產效率不高。
底鉤——它是最早、最簡單、成本最低的魚鉤,打撈效率也是最低的。尤長友說:“過去沒有機器做魚鉤的時候,漁民就拿起壹根鐵絲,銼成尖,彎成鉤來捕魚。”現在是用機器做的小鉤子釣魚。這個鉤子系在壹根長約7-10平方英尺的木桿或木板上。釣魚時,把它扔進水裏。不用時,鉤線纏繞在木桿或木板上,方便攜帶。老人和小孩閑暇時用這種魚鉤釣壹些小雜魚做飯,沒有人用於捕魚生產。
楔形鉤——用三四個快速鉤,也可以用鯡魚鉤綁在壹起,形成三角錨形或方形,再用鉛鑄壹個大頭尖尾錐形的鉤柄。整個鉤子大概有半斤重,尾部有壹個小鐵環。用壹根長約1丈的細繩子系在小鐵環上,繩子的另壹端系在壹根長約5城尺的木棍上,這樣就可以放入水中達到釣魚的目的。
擺動鉤——這種鉤的制作方法和形狀與蒂亞達鉤完全相同,只是鉤桿長約8平方英尺。釣魚時,在鉤柄上拋壹塊紅布,引誘魚吞下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