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 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釋 義::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前都嘗壹嘗苦膽。原指中國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復國的事跡,後演變成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出 處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臥薪:伐倒的大樹,象征:學業以成。嘗膽:鍛煉意誌。(藏龍臥虎) 語 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示 例 明·李贄《詠古》之壹:“臥薪嘗膽為吞吳,鐵面槍牙是丈夫。” 近義詞 發憤圖強、宵衣旰食、勵精圖治 名 言 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沈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蒲松齡(清)蒲松齡壹生熱衷科舉,卻始終不得誌,於是寫了這副自冕聯.(有誌向的人,做事都會成功,就像項羽破釜沈舟,最終的百二秦關都歸於楚;苦心人,天也不會辜負他,就像勾踐臥薪嘗膽,僅以三千越甲,吞並了吳國。 這句話就是告訴人們,做事壹定要有恒心,有毅力。想成功,就要做壹個有誌者,壹個苦心人。) 典 故 公元前496年,吳王派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吳王也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準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準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國大臣伯喜否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著美女西施和珍寶賄賂伯喜否,伯喜否答應帶西施和文種去見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西施,說:“越王願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請您能饒恕他。”伯喜否也在壹旁幫文種說話。伍子胥站出來大聲反對道:“人常說‘治病要除根’,勾踐深謀遠慮,文種、範蠡精明強幹,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後就會想辦法報仇的!”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不足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投降,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吳國撤兵後,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範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於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後,他們被釋放回國了。 勾踐回國後,立誌發憤圖強,準備復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誌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裏掛上壹只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嘗嘗苦膽,門外的士兵問他:“妳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範蠡管理軍事,他親自到田裏與農夫壹起幹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越國終於兵精糧足,轉弱為強。 再說吳王夫差自從戰勝越國後,以為沒有了後顧之憂,從此沈迷於西施的美色,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不顧人民的困苦,經常出兵與其它國家打伏。他還聽信伯喜否的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壹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後,急忙帶兵回國,並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壹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屢戰屢敗。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範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編輯本段事件詳述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圖
越王勾踐夫婦在吳國,對夫差恭恭敬敬,相傳他在吳3年,為吳王夫差駕車養馬,夫人打掃宮室,住在潮濕的囚室,受盡屈辱。伍子胥多次建議吳王夫差將勾踐殺掉,靠著伯嚭的保護,才免於被殺,終於得到赦免歸國。 勾踐歸國後,決心報仇,於是"目臥則攻之以蓼,足寒則漬之以水,冬常抱冰,夏還握火",又"懸膽於戶,出入嘗之,不絕於口。"這就是歷史上相傳著名的"臥薪嘗膽"的故事。 勾踐身自儉樸,"出不敢奢,入不敢侈","食不重味,衣不重彩",日勤於政,"未嘗壹日登玩"。他自己耕田而食,夫人織布而衣,節省開支,以增強國力。 勾踐返越後,大力發展生產,繁息人口。他下令10年不收租稅,讓百姓"居有三年之食"。獎勵生育,以繁衍人口。禁止壯男娶老婦為妻,老男娶壯女為妻。女子17歲不嫁,男子20歲不娶,父母有罪。婦女將分娩時,報告官府,官府派醫生守護接生。生男孩,送給兩壺酒、壹只犬;生女孩,送給兩壺酒,壹只小豬。若壹胎生兩個,官府供給衣食,若壹胎生3個,官府給請保姆餵養。對鰥寡孤獨都有相應的照顧。緩刑薄罰,以安定民心。 整飭內政,招賢納士。重用文種、範蠡、計然等人。選國內"達士",給以上等住宅,供給上等的衣食,使他們為國效忠出力。招募賢才,有從諸侯國來越的遊士,勾踐壹定在宗廟中舉行隆重的接待禮,並根據各自的特長任用。如勾踐以文種治內政,範蠡治軍事、外交,計然管理財政等。 加強軍事訓練。按裏閭的行政組織征集、編制兵員。制造利劍強弓,訓練"習流"水軍。用重賞嚴刑教育士卒勇於聽命,樂於立功,"進則思賞,退則避刑",建築城郭,加固邊防。 這就是勾踐實行的"十年生聚,十年教養"的策略。 與此同時,勾踐聽從大夫扶同"親於齊,深結於晉,陰固於楚,而厚事於吳"的外交策略。在"厚事於吳"的方針裏,主要實行文種的"九術"中有關的計策,即"重財幣以遺其君,多貨賄以喜其臣",經常送些玉帛珍玩給吳國君臣,使他們高興;"貴糴粟稾以虛其國",勾踐回國後假報國中受災,向吳國借糧1萬石。次年越國選上好的糧食,經過蒸熟後還給吳國。吳國見越糧種優,於是用來作種子,致使吳國無收;"遺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越國向吳獻上西施、鄭旦二美女,夫差由是荒於政事;"遺之巧工良材,使之起宮室,以盡其財"。勾踐派3000木工到山中伐大樹,並將所伐木材雕刻上花紋,然後獻給吳國。夫差用這些木材,大興工程,修造宮殿,耗費民力;"遺之諛臣,使之易伐","強其諫臣,使之自殺",加深夫差、伯嚭與伍子胥之間的矛盾,使夫差逼伍子胥自殺,除掉了阻撓同越親善的憂患。越國壹方面積極支持夫差北上同齊、晉爭霸的方針,壹面暗中同齊、晉、楚等國聯絡通好。為了麻痹吳人,越國還對楚佯攻壹次,楚國也派兵追擊越軍。吳、楚是世仇,吳人見越攻楚,對越更加放心。 越國經過多年的準備,兵強馬壯,只等有利時機,向吳發起攻擊,以洗國恥。
2負荊請罪
解釋:負:背著;荊:荊條。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示例:我今特來尋賢弟,~。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四十六回
近義詞:引咎自責
反義詞:興師問罪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於賠禮道歉的場合
3指鹿為馬
指鹿為馬壹詞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相傳趙高試圖要謀朝篡位,為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願,特地呈上壹只鹿給秦二世,並說這是馬。秦二世不信,趙高便借故問各位大臣。不敢逆趙高意的大臣都說是馬,而敢於反對趙高的人則說是鹿。後來說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用各種手段害死了。指鹿為馬的故事流傳至今,人們便用指鹿為馬形容壹個人是非不分,顛倒黑白。
近義詞:混淆是非、顛倒黑白 反義詞:是非分明、循名責實、實事求是 同韻詞:裝聾作啞、敲敲打打、涉筆成雅、動靜有法 謎 語:點石成金 語 法:兼語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讀 音:zhǐ lù wéi mǎ 解 釋: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翻 譯:英文:call white black / deliberately misrepresent
出處
漢·陸賈《新語·辨惑》:秦二世之時,趙高駕鹿而從行。王曰:‘丞相何為駕鹿?’高曰:‘馬也。’王曰:‘丞相誤也,以鹿為馬。’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願問群臣。’臣半言鹿, 指鹿為馬
半言馬。當此之時秦王不能自信自而從邪臣之說。” 譯文:秦二世的時候,趙高駕著壹頭鹿隨從二世出行,二世問他說:“丞相為什麽駕著壹頭鹿呢?”趙高說:“這是壹匹馬啊!”二世說:“丞相錯了,把鹿當做馬了。”趙高說:“這確實是壹匹馬啊!(如果)陛下認為我的話不對,希望(陛下允許我)問壹問群臣。”群臣之中壹半說是鹿,壹半說是馬。這時,秦王不能相信自己,卻相信奸臣的話。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二世時,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布,有多少人反對。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壹個辦法,準備試壹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壹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壹只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臣獻給您壹匹好馬。”秦二世壹看,心想:這哪裏是馬,這分明是壹只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此乃鹿也!”趙高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 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壹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 說法,對皇上說,“此乃千裏好馬也!”
編輯本段原文
《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大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
編輯本段譯文
趙高想要謀反,恐怕各位大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計謀進行試探,帶來壹只鹿獻給二世,說:“這是壹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把鹿說成是馬。”問身邊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沈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後,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編輯本段註釋
1.為亂:作亂,指篡奪皇位 2.驗:試驗 3.二世:指秦二世皇帝胡亥 4.陰中諸言鹿者以法:暗地裏假借法律懲處那些直說是鹿的人。中(zhòng),適合,這裏指借法律條文扣以罪名 5.左右:身邊的人 圖片(1):《指鹿為馬》連環畫封面
6.阿順:阿諛順從 7.法:刑法 8.欲:想要 9.恐:害怕,恐怕 10.或:有的 11、半:有壹半 12、自信自:自己相信自己 13.因:於是,就
4.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近義詞:華而不實。
漢語文字紙上談兵 漢語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英文翻譯attend to trifles and neglect the essentials;to concentrate on details but forget the main purpose or objective;to sacrifice (or drop, lose) the substance for the shadow 詞語解釋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而沒有實際經驗,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示例:新近有個大挑知縣上了壹個條陳,其中有些話都是窒礙難行,畢竟書生之見,全是紙上談兵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壹回 字詞解釋紙:書 上:上面 談:談論 兵:用兵 紙上談兵
成語性質貶義詞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 近義詞 坐而論道、華而不實、畫餅充饑、誇誇其談 反義詞 埋頭苦幹、腳踏實地、兢兢業業
5口蜜腹劍
解釋:嘴上說的很甜美,凡裏卻懷著害人的主意。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
出自:《資治通鑒·唐紀·玄宗天寶元年》:“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示例:這廝~,正所為慝怨而友者也。 ◎明·王世楨《鳴鳳記》第二十五出
近義詞:甜言蜜語、佛口蛇心
反義詞:心直口快、心口如壹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6入木三分
王羲之的書法,可以稱得上冠絕古今,他的字秀麗中透著蒼勁,柔和中帶著剛強,後代的許多書法家,沒有壹個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學習書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範本。現今在他留下來的書帖中最著名的有《蘭亭集序》、《黃庭經》等。
讀 音rù mù sān fēn 英 文written in a forceful hand 主人公書法家王羲之 釋 義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三分等於1cm) 深。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用 法偏正式;作謂語、定語、狀語、補語;含褒義。 近義詞力透紙背、鐵畫銀鉤 反義詞略見壹斑 同韻詞略跡論心、九五之尊、敬布腹心、壹揮千金、擊玉敲金、壹夜夫妻百日恩、石火光陰 對 聯隔靴搔癢贊何益,入木三分罵亦精。 歇後語錘子打釘子——入木三分;啄木鳥啄樹——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的英文翻譯以下結果由譯典通提供詞典解釋 1.written in a forceful hand
編輯本段成語出處
唐朝·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詩句:寫人寫鬼高人壹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郭沫若評價《聊齋誌異》
7雪中送炭
解釋:在下雪天給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別人急需時給以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
出自:宋·範成大《大雪送炭與芥隱》詩:“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
示例:對於他們,第壹步需要還不是“錦上添花”,而是“~”。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近義詞:雪裏送炭
反義詞:落井下石、投井下石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8破釜沈舟
破釜沈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壹切地幹到底。釜:鍋。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沈。《孫子兵法》所說的“焚舟破釜”雖然也表示誓死決戰的意義,但尚未形成後世常談的典故故事。至《史記》所載“項羽破釜沈舟”事,才具備了典型性:項羽前鋒軍救巨鹿,初戰少利,項羽便率大軍渡過漳河,破釜沈舟以激厲士氣。終於殺蘇角,虜王離,大敗秦軍於巨鹿之野。 後以“破釜沈舟”表示下定決心,義無反顧。
讀音: pò fǔ chén zhōu 破釜沈舟
英譯:Crossing the rubicon,cut off all means of retreat;burn one‘s own way of retreat and be determined to fight to the end 近義詞 : 義無反顧、背水壹戰、決壹死戰、背城借壹、孤註壹擲、濟河焚舟 反義詞: 優柔寡斷、瞻前顧後、舉棋不定,抱頭鼠竄,望風而逃 用法: 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做事的決心很大。
編輯本段詳細釋義
《孫子兵法·九地》:“焚舟破釜,若驅群羊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已殺卿子冠軍(楚軍統帥宋義),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春、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漳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壹還心。” 明史可法《請出師討賊疏》:“我即卑宮菲食,嘗膽臥薪,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之物力,破釜沈舟,尚恐無救於事“。(見《史忠正公集》
9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典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為激勵士氣曹操說:“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同義詞:畫餅充饑。
漢字形體望梅止渴 漢語註音wàng méi zhǐ kě 英文拼寫console oneself with false hopes 詞語解釋人想到可以吃梅子就會流出口水,這樣能解渴。後來比喻願望無法實現,便用空想來安慰自己或他人。 感情色彩貶義詞 語法結構連動式; 成語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 近義詞畫餅充饑 反義詞名副其實 成語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jué)》
成語辨析
“望梅止渴”和“畫餅充饑”:都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常可通用。但“望梅止渴”表示空等、空想、沒有實際行動;而“畫餅充饑”往往有聊以替代的畫餅的行為。
成語示例
①鸞拆書看了,雖然不曾定個來期,也當畫餅充饑,望梅止渴。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四) ②官人今日見壹文也無,提甚三五兩銀子,正是教俺望梅止渴,畫餅充饑! (《水滸傳》五十壹回) ③元·賈仲名《對玉梳》:“妳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 元·賈仲名《對玉梳》)
編輯本段成語典故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出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jué)》
註釋
役:打仗 失:喪失,失掉,沒 汲:水源 三軍:三支部隊,喻指全軍
乃:就 饒:富足,多 饒子:果實結得多 聞: 聽說 乘:利用 源:水源 及:到了
譯文
曹操行軍途中,失去了有水源的道路,士兵們都很渴,於是他傳令道:“ 前邊有壹片梅子林,果實非常豐富,又酸又甜可以解除我們的口渴。”士兵聽後,嘴裏都流出了口水,利用這個機會把士兵們帶領到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作者
劉義慶,字季伯,南朝宋政權文學家。《宋書》本傳說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到任壹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於建康(今南京)。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誌怪小說《幽明錄》。
10初出茅廬
註 音 chū chū máo lú 解 釋 茅廬:草房。原比喻剛露頭角。初次出來做事,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剛到工作崗位上,缺乏經驗。 出 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九回:“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壹功。” 用 法 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剛出道 示 例 那傻小子是“~”,我們準可以掃光他!(魯迅《仿惶·高老夫子》) 近義詞 初露頭角、乳臭未幹、初露鋒芒 反義詞老成持重、老馬識途 歇後語 劉備三請諸葛亮——誠心誠意 英 文 wet behind the ears <as green as grass; lacking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of life; young and inexperienced >
編輯本段典 故
三顧茅廬
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並拜為軍師。而關羽、張飛對他不以為然。沒過多久,曹操派大將夏侯惇領十萬大軍攻打新野,劉備找諸葛亮商議,諸葛亮說:"怕眾將不聽我令,願借主公印劍壹用。"劉備忙將印劍交給諸葛亮。諸葛亮開始集眾點將。命關羽帶壹千人馬埋伏在豫山,放過敵人先頭部隊,看到起火,迅速出擊。張飛帶壹千人馬埋伏在山谷裏,待起火後,殺向博望城。關平、劉封帶五百人馬,在博望坡後面分兩路等候,敵軍壹到,立刻放火 。又把趙雲從樊城調來當先鋒,只許敗不許勝。劉備帶壹千人馬作後援。關羽忍不住問:"我們都去打仗,先生幹什麽?"諸葛亮說:"我在城中坐等。"張飛大笑說:"我們都去拼命,先生妳好逍遙!"諸葛亮說:"印劍在此,違令者斬!"關羽、張飛無話,冷笑著走了。在戰鬥中,各將按諸葛亮吩咐行事,直殺得曹兵丟盔棄甲。諸葛亮初次用兵,神機妙算,大獲全勝。關羽、張飛等佩服的五體投地。 博望坡
11完璧歸趙
完璧歸趙,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藺(相如受命帶寶玉去秦國換15座城池,見秦王沒有誠意,便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終於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
拼 音wán bì guī zhào 完璧歸趙典故漫畫
釋 義本指藺相如將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趙國。後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主要人物主要人物:藺(lìn)相如,秦王和其他的大臣們。 用 法作謂語或賓語;指物歸原主。 結 構主謂式 近義詞物歸原主 反義詞久假不歸[1] 押韻詞活蹦亂跳、枝葉碩茂、荒淫無道 燈 謎物歸原主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比喻原物完整地歸還本人。後來,大家就用“完璧歸趙”來形容將別人的東西完整的歸還給別人的意思。 造句我借了別人的東西,現在完璧歸趙了。 我今天要去舞會 ,妳的禮服借壹下,明天壹定完璧歸趙。 英語的解釋to return the jade intact to the State of Zhao; to return a thing intact to its owner; to return something to its owner in good condition 歇後語藺相如護璧使秦[2]本詞語已被選入北京2011中考說明。
編輯本段成語出處
來源典籍
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藺相如受命帶寶玉去秦國換15座城池,他見秦王沒有誠意,可玉已經在秦王手裏,他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終於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
12神機妙算
〖解釋〗神、妙:形容高明;機、算:指推測 。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計謀。形容善於估計復雜的變化情勢,決定策略。 成語出處 《後漢書·王渙傳》:“又能以譎數發擿奸伏,京師稱嘆,以為渙有神算。”李賢註:“智算若神也。”引
〖意義〗形容善於估計形勢有很強的預見性 〖註音〗shén jī miào suàn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人的決策等[1] 〖近義詞〗錦囊妙計 料事如神 反義詞:無計可施、束手無策
編輯本段出處
成語出處 《後漢書·王渙傳》:“又能以譎數發擿奸伏,京師稱嘆,以為渙有神算。”李賢註:“智算若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