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閱讀筆記:曾國藩傳

閱讀筆記:曾國藩傳

壹、“尚拙”的人生哲學

曾國藩從小資質普通,考了七次才中秀才,這個期間,他壹直很用功,把時間都花在了學習上。他對自己的認知也很清楚,所以他不氣餒,反而讓他越挫越勇,最後,終於功成名就。

面對別人的嘲笑,他也能淡然置之,他專註在自己的目標上,所以他人的評價和眼光並不會影響他。這樣的經歷恰恰磨煉了他的心智,可以在復雜的生活中越來越強大。

“尚拙”是曾國藩的人生哲學,就是要肯下笨功夫。這樣有三點好處:壹是讓人更謙卑,願意付出。二是逆商高,能在困境中越挫越勇。三是不走捷徑,做事踏實。

科舉考試的經歷,讓曾國藩的知識和心性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後來才能走得更順、更遠。

二、學做聖人

曾國藩在三十歲的年紀,痛下決心,學做聖人。

之所以要這樣立誌,源於他對自己的清醒認識。從湖南到京城做官,他的天地發生了質的變化,在更大的世界裏,他發現了自己的渺小。

閉塞的環境讓人狹隘偏執,只有走出去才能打開眼界,更好地看見自己,看見他人。

過去接觸的人都是鄉親,學識修養壹般;讀的書都是應試書籍,其他的智慧無從獲得,跟京城裏的人壹比,相形見絀。因此,他陷入了自卑和焦慮中。

同時,他發現自己性格上也很多缺點,浮躁、傲慢、虛偽,以及有些好色。他想改變自己,通過身邊優秀之人的引導,他看到了自我升級的希望,那就從當下開始努力學習。

由此開始,他堅持記日記,目的是反省自己。學習他人的日記之法,並把日記公開來,讓別人點評,更好地約束自己,改正缺點。

在改變的路上,曾國藩戒掉了煙癮,與根深蒂固的性格缺陷做鬥爭,壹點點提升自己的修養。這些都是痛苦的,開始要“猛火煮”,過程中持之以恒地“慢火溫”,才能慢慢化解。這是自我磨礪的必經之道。

立誌,讓曾國藩開始了成長路上的蛻變,這是人取得成功的第壹步,也是最重要的壹步,能給我註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三、進階之路

曾國藩在京城做官時期,可謂是“十年七遷,連躍十級”。背後的原因值得探究。

1、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他有十二條做人的規矩和標準,通過自我約束,讓自己在行為習慣和綜合能力上不斷突破。早起、靜坐、保身、謹言,讓他修身養性;讀書、練字、作文讓他才情躍升。這些都是他給自己攢下的能力財富,奠定了紮實的內在基礎。

由此可以看出,壹個人的自我管理能力決定了他能走多遠,只有通過自律的踐行,才能掌控前進的方向。對於這樣的榜樣,我們能獲取到光輝力量,對比自身,學習踐行。

2、廣交朋友,樂於助人。

人脈是人生進階的壹大利器。曾國藩在京城交友廣闊,且有選擇的結交有質量的朋友,不超越規矩,不攀附權貴。這讓他收獲了好人緣,自然能得到更多的推薦機會。

同時,立誌“學做聖人”之後,他處處替人著想,幫助他人,受到恩惠的朋友,也會對他感恩,盡力地幫助他,助力了他的整個仕途。

平時,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多去鏈接他人,朋友越多,路也寬敞,但需要有自己的標準,選擇誌同道合的朋友。多給他人提供幫助,讓自己成為有價值的人,從而助人達己,自然會收到福報。

3、深得皇帝欣賞。

道光皇帝就是曾國藩的貴人,而且還是絕對的最高層級的貴人。兩人性格相投,理念相同,加之曾國藩的做事風格踏實認真,讓皇帝放心,當然要為之重用。

面對我們生命中出現的貴人,我們壹定要抓住機會,跟著貴人,找到成事兒的方向,並積極向上,不斷打磨自己,讓能力匹配得上別人的信任。

四、官場楞頭青

1、郁悶的“副部長”

當曾國藩生補禮部右侍郎之後,算是有了實權,這讓他覺得自己可以壹展宏圖,為國為民做更多的事。

雄心勃勃的他沒過多久就陷入了困境,愈發郁悶。晚清帝國,內部腐朽,外部受敵,高官們都在混日子,沒人願意沖破表面的安逸,任由國家的衰敗。

曾國藩痛恨官場的汙濁之氣,但發現自己位卑權輕,想要做大事,進行變革,沒有任何可能,即使偶爾提些主張,也會被棄置壹旁。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國家壹天天腐爛下去,自己憋屈難受。

2、開罪鹹豐皇帝

新帝上任,仿佛帶來了轉機。鹹豐帝罷黜無能之人,下旨求言,曾國藩覺得這是壹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開始上疏奏言,直指官場問題,讓鹹豐帝大為欣賞,也兼任了更多的職務。

但擺出雄才大略姿態的鹹豐帝只是個平庸的主子,沒過多久,壹開始的精神頭耗光之後,就沒有任何的雄心壯誌,加之剛愎自用和強烈的自卑心,讓他聽不進別人的話,拘泥於小事,疏於大計。

天真的曾國藩仍想用當頭棒喝的方式警醒皇帝,大膽上疏,直接坦率地批評皇帝。敏感脆弱的皇帝大發雷霆,對他有了戒心,不再信任他。

3、艱難的北京時刻

曾國藩不僅得罪了皇帝,更得罪了某些大人物。面對有罪之臣,堅持原則,打破了“官官相護”的潛規則,讓很多人對他頗有微詞,因而孤立他。

他憨頭憨腦的言行,也讓普通同僚看不慣。上疏的奏折中,他大罵京官,有壹種人人皆濁我獨醒的境界,因此,他成了人人唾罵的人物。

曾國藩的日子愈發難過,精神十分痛苦,多次萌生退誌,但他卻拿不出回家的路費,這也緣由他“學做聖人”,低薪的他從不謀灰色收入。

終於喜從天降,皇帝派他去江西任鄉試正考官,他可以離開京城,並獲得假期回老家探親。

五、長沙之辱

1、赴任路上遭遇家庭變故

曾國藩赴任江西路上,就得知自己母親去世的消息,他悲痛欲絕,母親與他及整個家庭來說,都是偉大的支柱,壹生勞苦,無私奉獻。鎮定之後,他做了最合適的計劃,繞道江西,回家奔喪。

2、再出山

喪事料理完之後,曾國藩決心在家休息壹段時間,好好學習。但朝廷再次想起了他,安排他協助地方官員興辦“團練”。本打算拒絕,但朋友的壹番話點醒了他,這正是自己實現人生價值、實現拯救天下的機會。他再次出山。

3、成為眾矢之的

到長沙之後,曾國藩大展身手,剿匪、打擊黑惡勢力,用鐵腕手段進行社會治理,略顯殘忍的政策之下,社會秩序的確得到了安定。但他壹系列的組合拳,撼動了當地整個官場的利益,壹心要打破腐敗官風的他,遭到了湖南省其他官員的壹致痛恨。

4、遭遇生死劫

大興練兵的曾國藩要鍛造壹支強大的軍隊,不惜得罪了當地駐軍。即使上疏奏折批判武將,得到了皇帝的贊賞,卻實實在在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

與文官形於辭色的痛恨不同,武將們直接付諸行動,開始鬧事。壹次軍隊私鬥之風,經過推波助瀾,就演變成了聚亂爭鬥,曾國藩的公館被圍攻,自己也差點被殺。

如此之辱,曾國藩並沒有因此作出沖動的事,而是冷靜思考,不斷反思。

六、牛氣的湘軍

1、創建初心

曾國藩忍著長沙之辱,赤手空拳創立湘軍。皇帝本是讓他幫辦團練,但他誌不在此。

面對腐朽的正規軍,早已沒有了戰鬥力,而根深蒂固的軍風,也無法改造,因此,他想創建自己的軍隊,挽救朝廷,再造國家。

這是壹步險棋,他的出發點挑戰了國家提防漢人掌握兵權的根本原則,有著毀家滅族的危險。

但曾國藩還有另壹方面的考量,太平軍不是普通的敵人,他們代表了異質文化,以西方基督教為基礎,到處消滅中國文化,是整個傳統文化的敵人。而曾國藩是理學家,崇尚儒學,他要竭盡全力捍衛心中的信仰。

2、迎難而上

創建軍隊,談何容易。壹無所有的曾國藩要解決用人、籌餉、購械、建制,以及與皇帝的博弈。

他的初心,皇帝豈能知曉。還沒練兵多久,皇帝就讓他去增援鎮壓太平軍。不成氣候的軍隊,出兵肯定是送死,所有心血必付之東流。

權衡利弊之後,他只能找各種借口推脫,與皇帝周旋,哪怕面對恩師與摯友的求援,他也只能忍痛回絕,按兵不動。

終於在重重困難中,他用“挺”的精神,楞是練成了壹支萬人湘軍。

3、首戰的悲與喜

當太平軍揮師南下,攻打湖南時,曾國藩親率大軍迎戰。經過周密布局,兵分幾路。壹心想首戰必勝的他,在靖港卻迎來了意想不到的慘敗,損失嚴重,千頭萬緒中,壹心求死,跳入河中,幸虧被護衛們及時救起。

當帶著殘兵回到長沙後,受到了眾人嘲罵,心灰意冷的他不吃不喝,起早遺折。此時,喜從天降,前方傳來自己的另壹路部隊在湘潭大勝太平軍,且是清軍第壹次取得的勝利。這讓他重獲信心。

4、湘軍的團隊建設

湘軍的戰鬥力之所以強,來源於曾國藩的反向思考,把正規軍弱的原因分析出來,然後反著來,在制度上進行建設。

正規軍實行低餉制,軍人錢少,為了謀生只能做其他副業,不會好好練兵。還有軍隊本身極其腐敗,沒有任何的凝聚力。

曾國藩就實行厚餉制,解決士兵的生存問題,讓大家願意積極投入,加入軍隊。

同時選人的原則是“將必親選,兵必自募”、“選士人領山農”。壹方面大家知根知底,有助於相互協作,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另壹方面,軍隊的素養會很好,紀律嚴明。

曾國藩非常註重精神力量,在軍隊中大力倡導政治教育,讓軍隊有信仰,創造昂揚的士氣。

曾國藩竭盡全力,壹心為國為民,憑著韌勁和智慧,終於成就了壹支牛氣的湘軍。

七、得而復失的湖北巡撫

曾國藩取得了重大勝利,按理說應該被大大嘉獎,提升官職,可偏偏有個昏庸無能的皇帝。

皇帝聽到消息之後的確很高興,立馬任命他為湖北巡撫。當召集軍機大臣後,壹位曾國藩的宿敵開始獻言,認為他有可能對國家安定造成威脅,讓皇帝謹慎提防。

毫無遠見的皇帝馬上出爾反爾,收回成命,甚至還在小節上指責曾國藩,倒打壹耙,徹底涼了曾國藩的心。同時,皇帝自己不顧實情,對鎮壓太平天國瞎指揮,完全打亂了曾國藩的計劃。

無論是壹個國家還是壹個團隊,領袖必須要有戰略遠見。像鹹豐皇帝這樣,剛愎自用,目光短淺,讓身邊人大失所望,最後個個只求自保,以至於國家不得不走向更腐朽的深淵,人民苦不堪言。

有如此的皇帝,曾國藩依然能堅守自己的初心,他要改變國家,更要維護文化道統,真的是國之大幸,不愧為大清王朝的最後領航人。

八、大悔大悟

曾國藩在江西陷入困境,軍隊在九江大敗,差點自殺。同時政治上也孤立無援,沒有實權,軍餉得不到保障,當地官員處處與湘軍為敵。痛苦萬分中,父親去世,幹脆回了老家,皇帝順勢拿掉了他的兵權。

蟄伏在家,曾國藩從氣急敗壞的狀態慢慢開始平靜,研究老莊之道,不斷反思,自我革新,大徹大悟後,決心壹改過去的處事風格,以弱勢強,靜待再次出山。

壹個人的成長,總是因環境而變化,所有的艱難困苦壹定會給我們帶來啟示,關鍵是要能找到自己進取的方向。

曾國藩的這段蛻變經歷,讓我們知道了在惡劣環境中,我們不能只有剛強和反抗,而是要改變自身心態,能容忍普世與自身的差異,能把小小的自己安好地放進社會大熔爐裏,在迂回中盤旋上升。

九、?拿下安慶

安慶是壹塊難啃的骨頭。曾國藩帶領軍隊,勢必拿下安慶,它采用的戰術就是“結硬寨,打呆仗”、以靜制動。

雖然這個戰術,風格就是笨,但卻是最穩的壹種方式。重視紮營,每天半天行軍,半天紮營,穩紮穩打。在安慶城外,通過挖戰壕,把城圍住,困住對方,同時,在城外打擊援兵。

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曾國藩終於拿下了安慶。但就在此時,鹹豐皇帝駕崩,自己最好的朋友胡林翼也去世,讓他悲痛不已。

曾國藩是壹個非常有定力的人,在攻打安慶期間,遭遇過很多的阻礙。既有來自外部皇帝的瞎指揮,也有內部之間的戰略觀點不同,但最後他都壹壹克服了下來,依靠強大的定力和決心,最終拿下安慶。

這也讓我想到了自己,很多時候因為定力不夠,即使有目標,但是在執行的過程當中,就會輕易地被其他因素影響,過於關註外界,最後沒有達成自己的目標,拿到想要的結果。

以後壹定要堅定信念,在行動中堅守最初的目標,有壹個有始有終的人。

十、與何桂清的恩怨糾葛

拿下安慶之後,曾國藩獲得了兩江總督的職位,既有了政治實權,又手握湘軍軍權,權勢地位有了絕對的優勢。

此時,朝中發生了宮廷政變,堅持支持湘軍的肅順被誅殺,曾國藩不但沒受影響,反而被進壹步提升,成為了節制四省的總督,並幫辦軍務。

由此,曾國藩借助朝廷的信任,開始清除宿敵何桂清集團的殘余勢力。何桂清集團在過往,處處與湘軍做對,害死了很多忠良,讓曾國藩恨得咬牙切齒。終於,自己可以慢慢扳回局勢,壹點點掃除障礙。

最後,曾國藩集團成功完勝,痛痛快快出了壹口氣。

十壹、太平天國最後的戰役

拿下太平天國的首都——南京,是太平天國戰爭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壹次攻堅戰。曾國藩布下了四路用兵之策,首當其沖的就是自己弟弟曾國荃部,直插南京城下。

但南京城原地想像的要難攻打太多。面對其他幾路援兵無法按期到達,加之瘟疫橫行,曾國荃只能頑強死守在南京城下。四十六天的雨花臺大戰,是曾家兄弟人生最焦灼的日子,湘軍靠著堅定的意誌力挺了過來。

而後,為了拿下南京,曾國荃想盡了壹切辦法,曾國藩也不斷向南京增兵,但糧餉供應卻無法跟上來,偏偏此時,曾國藩壹手舉薦的沈葆楨恩將仇報,不再把江西全省的厘金提供給曾國藩,這讓曾國藩忍無可忍,決定上奏還擊。

但此次爭鬥以沈葆楨的勝利而告終,這讓曾國藩意識到,朝廷已經在有意制衡他了。各方壓力下,曾氏兄弟陷入漫長的苦熬之中。

十二、樹大招風,需自剪枝葉

南京城被攻破,湘軍終於太平天國,曾氏兄弟立下了汗馬功勞。

本以為會得到朝廷超大獎賞,等到的卻是兩記悶棍,朝廷竟嚴厲指責其他不當之處。這讓曾國藩不得不警醒。

他們曾氏兄弟權勢達到巔峰,面對朝廷的猜忌,他不得不做出安排,讓自己全身而退。

因此,他壹方面安排自己的弟弟離職,另壹方面,裁撤湘軍,這讓朝廷頗為放心,終化險為夷。

在湘軍內部,曾國藩也遇到了另壹個危機,自己壹手提拔看中的湘軍領袖左宗棠,與自己公開決裂。

左宗棠雖然曾仰仗於曾國藩,但他內心壹直看不起曾國藩,覺得對方資質平庸,不及自己。後來在南京攻克之後,因為在追捕太平天國幼天王的事情上,將了曾國藩壹軍,讓曾國藩不得不還擊。

即便如此,曾國藩事後從沒說左宗棠壹句壞話,更是在左需要西征軍費的時候,極力幫他,這讓左大為感動,也是第壹次真正打心眼兒裏佩服曾國藩的為人。

曾國藩在功成名就之後,沒有膨脹,而是自知地退守,真正乃聖賢之人。

十三、兩江總督

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期間,專心民生和吏治,在他的壹手治理之下,江南很快恢復了生氣,重現繁華景象。

在任期間,曾國藩壹方面做壹個清官,絕不中飽私囊。不講大排場,只收小禮物,裁撤陋規,以身作則,問心無愧。另壹方面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遵守官場本分,融入官場大環境,不做極端的傳統清官,調動壹切力量,成就大事業。

曾國藩通過不斷地摸排滾打,看清官場的黑暗與光明,始終遵循自己的做事哲學,在清濁之間做出最合適的取舍,既能不違背本心,也能為天下謀福利,深得後世頌揚。

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審時度勢,不能壹味地銳意進取,在不改變初心的情況下,審視自身問題,適當改進方式方法,曲折前行也是壹種智慧。

十四、洋人也是人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之後,曾國藩看待洋人的觀點就發生了徹底變化,不再認為洋人是粗鄙的蠻夷,而是武力和技術都特別強大的西方列強。

因此,曾國藩開始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先進的西方技術,購買武器裝備,創辦“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局,致力於軍事工業,走自強之道。

在與洋人打交道中,曾國藩也總結了三個與時俱進的外交觀念。

壹是平等。過去的中國政府都輕視洋人,覺得自己是天朝之國,唯我獨尊的思想特別嚴重,在心裏上就鄙視洋人,即使國門被堅船利炮攻下,仍自欺欺人的不反省,在腐朽中風雨飄搖。

二是誠信。人與人,國與國的交往,都需要誠信,這樣才能合作***贏,友誼長存。即使被迫簽下求和的不平等條約,處於劣勢的清政府還耍滑頭,不信守約定,讓強大的敵人更加憤怒。

三是不爭面子,爭裏子。本就弱勢,不能再好面子,讓國家走向崩潰,但涉及主權的事不能讓步,哪怕損失金錢,也要據理力爭。

十五、曾國藩的師者風範 ?

壹個人能成才成事業,離不開名師的栽培,而名師本身,比人才更重要。

曾國藩壹生重視人才培養,賞識人才、提拔人才、重用人才,他的接班人——李鴻章,就是他傳幫帶造就國之棟梁的最頂級成果。

李鴻章能文能武,才智過人,曾國藩就給他各種機會,讓他建功立業。針對其德行上的弱點,則躬身示範,耐心引領,磨煉李鴻章的心性,教他做人。

李鴻章本身慧根不淺,情商也高,懂得進退,所以成長得很快,成為了曾國藩心中最佳的事業接班人。

曾國藩,壹生通透,作為文官,能為國分憂;作為武將,能帶兵平亂;作為師者,能授業傳道,此乃真正的民族聖賢。

十六、挑起辦理“天津教案”的大梁

曾國藩在升為直隸總督之後,決心對官場痛加整頓,清理積案,嘔心瀝血之下,吏治有了很大起色,就在此時,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發生了,需要有人挑大梁,收拾這復雜、兇險的局面。

曾國藩本可以以病拒絕,但為了家國人民,他再度挑起大梁,勉力為國分憂。

果然是內憂外患的局面,國民的情緒仍在高漲,洋人的武裝力量持續逼近,如何避免戰爭、避免國家陷入更深的深淵,以及如何撫平民眾的情緒,都是極大的困難。

此時的曾國藩早已顧不得自己是否會留下罵名和汙點,為國為民才是他壹生追求的道義。

盡管他想盡了辦法,兼顧各方面訴求,但現實的殘酷,以及朝廷的故意攪渾水,讓他背負了“賣國賊”的罵名。

他的無奈和苦心無人理解,最後,心力交瘁,身體愈發不支,精神也大受打擊。

在國家危難之際,曾國藩毅然從大局出發,從未考慮過個人得失,這是真正的大義,如此之人,值得我們世代敬仰。

十七、窮盡壹生,為國為民奮鬥至終點

曾國藩在最後的歲月,身體早已風燭殘年,精神上因天津教案而痛苦不堪,他不得不面對壹個殘酷的現實:自己忠誠奮鬥壹生的興國興民事業,根本無法扭轉時代的衰敗局面,大清王朝已經無可挽救了。

即使這樣,曾國藩仍然盡己所能,興辦洋務,推動留學計劃,從技術和人才上讓國家振興起來,至少這是最能行得通的希望。

曾國藩除了資質平庸,其身體素質也是極其差的,患有多種疾病,眼睛、耳朵都早衰,尤其皮膚病,壹直困擾著他,發作時,身上奇癢無比。

加之行軍打仗多年,身體得不到養護,官場的各種精神壓力,都不斷侵蝕他孱弱的身體,最後油盡燈枯,60多歲時,走向了人生終點。

曾國藩的壹生,做到了立功、立德、立言。壹介書生,在官場勵精圖治,徒手創建湘軍,救國家及傳統文化與水火中;在個人修養上,從立誌做聖人開始,不斷自我反省,克制欲望,改正缺點,被敬仰為聖賢;在學術修為上,發揚儒家思想,鉆研理學,以身作則,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家屬語錄等著作。

  • 上一篇:金文(殷周青銅器銘文)詳細資料大全
  • 下一篇:需要幾首經典古詩詞加鑒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