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太極圖說》有這樣的描述:“無極與太極。太極動則生陽,動則極而靜,靜則生陰,靜極又動。動靜互為根。分陰陽,兩儀直立。”所以“易有太極,是兩儀之生”。”(陰陽)二氣(大道註:原為“易”)相合,萬物轉化。萬物皆生,變化無窮。”這是古代易學家對陰陽概念最好、最完整的論述。這種論述雖然詳細,但是太抽象太籠統,很難理解。我們從不同學科來分析壹下吧。我們都知道,二進制數的發現直接導致了電子計算器和計算機的發明,計算機得到了迅速普及,進入各行各業,成為人類生活和生產的重要工具。二進制的本質是用“0”和“1”兩個數字來描述事件。在人類生產生活等許多領域,我們可以通過計算機虛擬描述現實中存在的事件,可以通過給定的條件和參數模擬事件變化的規律。二進制計算機幾乎無所不能,可以完美復制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也可以根據我們人類給定的條件,模擬現實世界中難以實現的各種實驗。然而,無論計算機能給我們帶來多麽多變、完美、復雜的東西,它的原點也不過是“0”和“1”。“0”和“1”在計算機中通過不同的組合和重組,模擬出壹個復雜的、包羅萬象的虛擬世界。
萊布尼茨臨終前懺悔,承認自己的二進制起源於易經1716《致雷拉蒙先生的信——論中國的自然神論》。
在易學中,我們的前輩和先賢都毫無疑問地肯定了陰陽是世界的根本,並不斷地用陰陽結合重組來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規律——八卦。這裏我們用二進制代替陰陽的概念,用陰代表0,用陽代表1。二進制數相當於自然界中的陰陽,即自然界中對立統壹的兩種能量。所以也是二元的,也是陰陽的。既然二進制“0”和“1”可以通過計算機創造出壹個虛擬而復雜的世界,為什麽自然界的陰陽不能形成現實世界的萬物?當然,因為自然界真正的陰陽能量是計算機世界裏的虛擬二進制。所以自然界中的“陰陽”能量,就像計算機中的“二進制”壹樣,真正構成了我們復雜的“萬物”世界。區別在於自然界陰陽對立統壹的關系。陰陽兩種能量各有特點和規律,不斷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計算機中的“0”和“1”只能根據人類給定的條件進行運算,不能反映現實世界中陰陽能量對立統壹的特征,不能完全復制現實世界中陰陽的所有特征。
在《易經》中,我們知道所有的卦都是由陰陽兩種卦組成的。易經中的陰陽卦,既繼承了自然界陰陽的符號,又復制了自然界陰陽能量對立統壹的規律,貫通陰陽五行。雖然它不能像計算機壹樣生動、實用地給人壹種感性認識,但它可以通過陰陽變化規律和簡單的符號,抽象地告訴我們現實世界中“萬物”的存在和演化規律。
所以自然界的陰陽,其實已經創造了壹個復雜的現實世界。計算機的“0”和“1”形象地模擬了現實世界的壹切現象,易學中的“卦”和“陰陽”抽象地揭示了自然界存在的事件及其變化規律。
所以孔子說“壹陰壹陽為道”。(詳見《易經》和《萬物公式》。)
另外,陰陽是同壹類屬概念“對立統壹(全集U)”下的兩種概念“陰(集X)與陽(集Y)”之間的不相容關系。陰陽的內涵是相互否定的。壹個概念“陰集”肯定了客體陰的屬性,卻否定了“陽”的屬性。另壹個概念“陽己”通過否定陰概念所肯定的屬性來肯定“陽”的屬性。陰陽的外延是互斥的(X∩Y=0),而是互補的(X∪Y=U=1,1-Y=X),兩者之和等於其最近的類屬概念的外延(對立統壹),即兩個概念的陰陽外延之和或並(x+y)。孔子在《內聚》中說:“壹陰壹陽為道”。根據我們現代語言和科學研究的成果,對這句話的理解應該是:自然界有陰陽,是對立統壹的兩種能量,是壹切的基礎。世間萬物都是由基本的陰陽能量構成的。這兩種能量與無極元素的相互作用產生了陰陽兩種初級粒子,它們是所有更高級粒子,物質粒子和物質的基礎。
我們用來完整描述陰陽“粒子”和能量形成過程的模型應該是這樣的:
1.太極世界前期,無限元素零距離組合在壹起,形成太極世界;
2.當無限元素之間的距離從零增加到正距離時,無限元素之間就會有正能量,我們稱之為正“弦”。這種由陽“弦”和無極元素組成的整體稱為“陽粒子”,在形成過程中會釋放“陰能量”;
3.當無極元件之間的距離從零減小到負距離時,無極元件之間就會出現負能量,負能量的“弦”就是負的,負能量與無極元件結合的“粒子”稱為“負粒子”,在形成過程中會釋放出正能量;
4.“陰弦”和“陽弦”都是動態的;無論是“正粒子”還是“負粒子”,其結構都是三維的。
此外,陰陽在易學中分別用“-”和“-”來表示。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可以把它們轉換成我們常見的物理符號,用“E”來表示陽能,用“P”來表示無限元素與陽“弦”和能量的組合——陽粒子。用“E”代表負能量,用“P”代表帶負“弦”的無限元和能量組合——負粒子。這樣太極生二儀的模型就完成了,如圖太極生二儀圖。這幅圖不僅抽象地描述了太極世界的基本性質——空間,對於太極世界的基本特征,也參考了傳統易學中的宇宙觀,在此不再贅述。而且這張太極圖還抽象地模擬了太極世界分化的開始——陰陽能量和粒子的形成。(詳細論述請參考我的《陰陽能量與粒子》壹書。)在《莊子·天下》中,據說“易道陰陽”。陰陽五行是易學和中醫學的基礎。中醫強調人體的整體性,然後把整體分為對立統壹的兩個屬性——陰陽。中醫理論認為,人體之所以生病,是因為陰陽失衡,根本的治療方法是幫助患者調整陰陽,達到陰陽平衡。壹個人如果陰陽平衡,身體自然會健康。
中醫的表裏、寒熱、虛實是壹組對立統壹的陰陽現象。從各組的對立意義來看,表證、熱證、實證可歸屬於陽證範疇;內證、寒證、虛證都可以屬於陰證的範疇。因此,八陰八楊燦中的所有疾病和證候都可以歸為陰證或陽證。
陰證: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四肢冰涼,氣短,懶言,口渴,大便溏清,舌淡,脈細弱。
二、陽證:面紅體熱,煩氣厚氣,多聲大,口渴喜飲,小便幹,苔黃,脈強。
另外,臨床上還有陰虛陽亢,陰虛陽亢。
三、陰虛:由於陰道津液不足,“陰虛生內熱”。主要癥狀為低熱、顴骨紅、手腳發熱、盜汗、口幹咽燥、小便短黃、便秘、舌紅無苔、脈細而有力,再服則無脈。
四、陽虛:由於陽氣不足,“陽虛寒”。主要癥狀為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自汗、尿多、夜尿多、大便稀、苔白、舌淡、脈細而弱。
五、陰之死:煩躁,口渴,喘息,汗如油熱,四肢輕,舌質紅燥,脈沈或狂躁,不能按之。
六、陽之死:出冷汗,惡寒,手腳冰涼,氣短,喜熱飲,舌淡,脈微斷腸。多見於休克患者。
而五行已經成為中醫調節陰陽平衡的手段。比如肺屬金,皮毛和鼻子也屬金。如果肝屬木,那麽肝的主要肌肉和肝的“筋”和“目”的目的也屬木;腎屬水,“骨”、“耳”、“二陰”也屬水。心若屬火,脈、舌亦屬火;脾屬土,“肉”和“口”也屬土。中醫會以木生火,火生土,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圖科、土克水、水霍克、火金科和金克木用於調節陰陽平衡,以實現人體的整體健康。
雖然我們現代人還不能完全理解陰陽五行的本質,但是按照這種陰陽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確實可以帶來健康,減少疾病。有些醫學家主張拋棄中醫,就像我們拋棄易經和中國古代文化壹樣。我希望這種愚蠢的想法不會成真,因為中醫的理論是所有醫學中最好的理論,其研究內容已經深入到人體的起源,而西醫是通過我們眼睛看到的事物和現象,僅僅從解剖學的角度總結出來的規律和理論。這個理論和中醫不可同日而語。我們的壹些醫學專家過於浮躁,不理解這種先進的知識和理論,認為這是垃圾,應該丟棄。我個人認為,如果我們現代易學研究者真的、務實的去探索易學(而不是靠易學之樹,冒充易學大師去騙錢),中國醫學(包括針灸、筋脈)壹定會引領世界醫學的潮流。
醫學應用
在中醫理論體系中,陰陽學說的思想無處不在。陰陽學說用於解釋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古代中醫的表裏、寒熱、虛實都是疾病過程中既對立又統壹的正負現象。這些正負現象,用中醫的陰陽來概括。
陰證:面色蒼白,神疲乏力,四肢冰涼,氣短,懶言,口渴,大便溏清,舌淡,脈細弱。
二、陽證:面紅體熱,煩氣厚氣,多聲大,口渴喜飲,小便幹,苔黃,脈強。
另外,臨床上還有陰虛陽亢,陰虛陽亢。這些病名雖然有陰陽之分,但本質上主要是虛證,應該屬於陰證。
三、陰虛:由於陰道津液不足,“陰虛生內熱”。主要癥狀為低熱、顴骨紅、手腳發熱、盜汗、口幹咽燥、小便短黃、便秘、舌紅無苔、脈細而有力,再服則無脈。
四、陽虛:由於陽氣不足,“陽虛寒”。主要癥狀為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自汗、小便長、大便溏薄、苔白、舌淡、脈細而弱。
六、陽之死:出冷汗,惡寒,手腳冰涼,氣短,喜熱飲,舌淡,脈微斷腸。太極生兩器,即陰陽,成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這裏的每壹步生化都是太極兩器的進壹步體現。太極之初,有混沌,陰陽的出現是事物變化的第壹步。事物變化的第二步是陰陽結合形成四象,接著是八卦,六十四卦,甚至無窮。所以陰陽是易學預測和易學的基礎。要想真正掌握易學的預測,首先要了解陰陽,掌握陰陽的本質,否則就無法理解易學的真諦。陰陽是矛盾的對立統壹。壹般來說,陰陽有四個要素——陰陽對立、陰陽轉化、陰陽消長、陰陽互根。
陰陽對立
陰陽是對立的。在上面幾章中,我們討論了陰陽對立統壹的本質。陰陽對立統壹是太極存在的必要條件,也是太極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易學中,木火是陽極的陽,金水是陰極的陰。在八字預測中,壹個命運的確立,無論是什麽格局,都將永遠與神和禁忌同在。所以好的緣分必然是枝枝陰陽平衡的緣分。所以,人生之書上說:雖然很冷,但是要溫暖,要生氣。雖然溫暖,但要冷,要有根,萬物才能生成。如果寒冷甚至是溫暖的,沒有生命的,它將是無根的溫暖和寒冷,也不會有它的奇跡。天太冷了,但沒有溫暖是美好的。如果太暖和,最好不要感冒。覆寒暖機是自然界不可改變的規律,也是冷暖的標誌。所謂陰極為陽,陽極為陰。
陰陽轉化和陰陽消長
陰陽轉化和陰陽消長。易經說,“生活在和平中的紳士擁有變化的秩序。”。這裏的變化順序可以有多種理解。首先是六十四卦的序列;二是五行的順序;第三是四個圖像的順序。但不管是哪種順序,歸根結底都是陰陽的作用和轉化的順序。這裏我們先從四象五行的角度來闡述。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這是永遠無法打破的循環規律。從四季來看,春夏秋冬也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自然規律。春天過後壹定是夏天,“木能”會向“火能”方向發展。盛夏酷暑,陽氣會轉陰,也就是秋天,秋天過後就是冬天,“黃金能量”會向“水電”方向發展。這也深刻揭示了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規律。如果壹個人的運氣能適應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規律,就會得到自然和社會的幫助,這就是吉祥;否則不利。在八字預測中,陰陽的盛衰和陰陽的轉化壹樣,指的是陰陽(能量)在命運中的變化狀態。陰陽在變,但也表現出消長的本質。比如:壹天12小時,正午是陽的極點,這個時刻也是陰的時刻。久而久之,陽在不斷消失,陰在不斷生長,陽轉化為陰,而自身也在不斷消失。正午,是陰之極。從這壹刻開始,陰趨於消失,陽趨於增長。另外,八字原局是靜態的,只有大運的作用才會使八字-大運整體呈現動態的格局。大運是提醒日主這十年的運氣。某個大運是長是長,主要看大運是鼓勵用神還是忌神。用神忌神的盛衰,有利於八字命局的陰陽平衡,反之亦然。
陰陽互根
陰陽互根:陽不斷於陰,陰離不開陽;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沒有陽,陰就不能生存,沒有陰,楊燦就不能轉化,所以天地都是陰陽相配的。所以陰陽互根。只有陰和的和諧創造了壹切。金、木、水、火的長壽點都在後五行的起點,陰、申、巳、亥為四個長壽月。壹個五行的值,其實是表示接下來五行的攝入。春夏秋冬是四個循環,任何時候都不會單獨存在。極寒暖之機,也是極寒之兆。所謂陰極為陽,陽極為陰。這是天地自然之理。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不是孤立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沒有矛盾及其解決,就不會有發展變化。這種對立統壹的理論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之壹。陰陽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對立統壹的概念。
陰陽壹開始是壹樣的。因為陰陽都是由太極轉化而來,也就是太極生出兩器,所以它們的“身”是壹樣的,都來源於太極。陰陽之所以表現出不同的性質和特點,是因為它們的“用”不同。陰陽是相互依存的。沒有壹面,另壹面就無法產生。陰是陽存在的肯定,陽是陰存在的肯定。所以陰陽是壹樣的。
其次,陰陽雙方在互相爭鬥,互相否定,因為陰是非陽,陽非陰。這個概念就像我們把生物分為動物和植物壹樣。動物肯定不是植物,植物也肯定不是動物。
最後,陰陽的同壹性和鬥爭性是相互關聯的。同壹性是陰陽對立雙方的同壹性,是建立在對立面的差異和對立之上的。鬥爭是太極統壹內部的陰陽之爭。在陰陽對立的鬥爭中,雙方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甚至相互轉化。
陰陽哲學研究宇宙、空間、天地的起源和變化,根據自然的起源和變化來演繹生命和人類社會的變化。
壹是用陰陽學說來解釋空間和天地的生成和變化。中國古典哲學和相關宗教堅信,空間從無極世界產生後,首先以混沌狀態出現,然後清陽升天,濁陰沈地,所以清陽為天,濁陰為地。現代物理學研究的結果是,時空產生後,基本粒子進壹步形成物質粒子、原子、分子,進而產生物質,物質不斷相互作用聚合形成恒星。這壹研究成果是中國古典哲學的延伸和延續。也是對中國古典哲學理論,尤其是陰陽學說的肯定。(詳見拙作《物質、天體和生命的分析》)
第二,用陰陽學說來解釋萬物的規律。老子說:“萬物負而持陽,沖而以為和。”換句話說,陰陽的影響和作用是萬物運行的根本規律,也是推動事物變化的源動力。沒有陰陽的作用和影響,或者世界完全中和,就會回到零時空的無限世界。應用於人體時,《黃帝內經》說:“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引滯,濁陰引五藏;清陽固肢,濁陰屬六院。”
第三,用陰陽學說來解釋生命變化的規律。生命屬於自然的壹部分和子集,所以生命的變化規律必須服從自然的變化規律。中國古代用生、長、收、藏來解釋生命的變化形式和過程,而這個過程背後的驅動力就是陰陽。陰陽之間的影響和作用,產生了四個象:太陽太陰少陽少陰,陽為萌,陰為殺。所以構成了四象的“生、長、收、藏”。
另外,要理解四象,就不得不談到五行,因為生命過程中的生長和收藏都是通過五行的相互克制來實現的。在《五行通論》中是這樣描述的“大自然造的機器,沒有生命就不能誕生,沒有控制就不能制造。沒有出生,就沒有發展的理由,沒有控制,就是有害的。柯勝循環,永無止境。”;因為五行是易學的另壹個重要部分,我會在另壹篇文章中詳細闡述。
第四,陰陽學說也被用來解釋人類社會變遷的根本規律。如果理解了上面討論的所有問題,這個話題就不是問題了。因為人類社會是自然和生命的組成部分,它的發展變化也必須遵循自然和生命的規律。所以著名易學大師邵雍用四個形象來解釋中國幾千年來社會變遷的規律和過程。
總結起來就是“陰陽,天地之道,萬物之紀,變化之父母,生死之始,神明之宅。”【《黃帝內經·陰陽大論》】
摘要
總之,陰陽是自然界中對立統壹的兩種能量,形成對立統壹的兩種粒子。這兩種對立統壹的能量和粒子,是推動自然界萬物變化的充要條件,包括人類的誕生、成長、收獲和隱藏。中國先賢通過觀察天文地理,對自然陰陽進行觀察、總結、歸納、提煉,並應用於醫學、軍事學、哲學、預知等諸多領域。為我們後來的學生孫子留下了壹筆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