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
染織繡類的民間藝術實際上包括了印染、手工紡織、刺繡、織錦、緙絲等幾大類別。
印染是民間服飾和日常居室裝飾密切相關的工藝品,主要有蠟染、紮染、藍印花布、彩印畫布等,主要用在服裝、帽子、被褥、床飾、門簾、包袱布等方面,是用途非常廣泛的布藝。
刺繡則包括了四大名繡、各地民間刺繡、少數民族刺繡等。四大名繡有湘繡、蘇繡、蜀繡、粵繡,各地民族民間刺繡中有代表性的包括苗繡、土族刺繡、滿族枕頂繡(繡於枕頭兩端)、湖北挑花和陜西、山西、河南民間手繡。
塑作
塑作類是指以捏、塑、堆、納等方法為主制作的民間藝術品,其內容包括了泥塑、面塑、陶塑、糖塑、米粉捏制品、紙漿拍塑、琉璃和玻璃等造型藝術。塑作類藝術往往靠藝人以手施藝,靠手工方法造型,由於采用了與雕刻不同的創作手法,它們的藝術效果也不同。塑作類藝術還常結合彩繪裝飾方法,在塑形後再施以彩繪,以增加藝術品的欣賞性、象征性和吉慶祥和的氣氛。如泥塑中的典型作品有江蘇惠山的「手捏戲文」、河南淮陽的「泥泥狗」、北京的面人湯、面人郎的作品等;納模玩具如泥餑餑、泥玩具中的耍貨「阿福」、鳳翔泥塑、北京兔兒爺、中秋月餅、巧果、糖人等都是典型的塑作類民間藝術。壹些民間臉譜和器物采用紙漿拍塑而成,而玻璃類、糖人等則采用吹塑方法,趁熱邊吹邊塑形,也屬於塑作類藝術。
剪刻類
是指以剪、刻、鑿等方法為主制作的民間藝術品類。其內容包括了剪紙、刻紙、皮影、剪貼畫、刻葫
木刻
蘆、鐵畫、石刻線畫、瓷刻畫等。民族服飾和布藝的制作中也使用了大量的剪裁工藝。這些藝術品的造型順序往往是由大及小,所使用的材質壹般具有挺闊硬朗的質地,如紙、皮、竹木、石、陶瓷、象牙等。剪刻中常使用的工具有剪子、刀子、鑿子、鏨子和壹些輔助性工具,剪刻作為造型手段,擅長表現作品的細節,體現精致的技巧,如刻紙作品可以達到細如發絲(浙江樂清的細紋刻紙就是壹例),木刻達到肌理畢現、入木三分的藝術效果(如質地細膩的黃楊木雕、象牙雕刻等)
雕鐫類
雕與鐫都是指在竹木、玉石、金屬等介質上面進行的刻畫方式,雕鐫類指采用這種方式制作的作品,如我們常見的雕版、雕漆、雕花、浮雕等,還有與塑形結合的雕塑藝術品等。雕和鐫往往都是在硬質界面和半幹狀態的固態界面上進行的,而塑需要在軟質材料上進行,這是雕鐫和塑作不同之處。我們熟悉的這類作品包括雕花的竹筆筒、玉石首飾和擺設、金屬首飾、蕪湖鐵畫、在磚上雕刻的磚雕、石雕作品等。雕鐫類作品創作中常使用刀子、鑿子、鉆子及壹些輔助性工具。
繪畫類
人類最早的繪畫是距今約萬年前的原始先民創作的巖畫,民間繪畫是相對於文人畫、宮廷畫、宗教畫和現代的學院派繪畫而言的。民間畫的源頭來自遠古的巖畫、彩陶裝飾畫等原始藝術。我們通常把古代石刻線畫、宗教版畫、水陸畫、影像畫、廟畫、年畫、燈屏畫、建築彩繪、扇面畫、包括現代農民畫、布貼畫等在內的壹切民間繪畫形式都納入到民間繪畫之中。
民間繪畫不僅是獨立的觀賞性的藝術,還作為環境和器物等的裝飾,成為附屬性的裝飾繪畫,如皮影、木偶、臉譜、刺繡、剪紙、建築裝飾、陶瓷裝飾等就大量采用民間繪畫的語言或圖案、對其進行裝飾。民間繪畫的特點是它有著強烈的地域色彩、民族色彩,與民間習俗相結合、有著很強的程式化色彩,造型古樸、誇張,色彩鮮明,既有工筆重彩之作,也有淡雅雋秀之作。
編織類
中國的竹、草、藤、柳、棕麻編織工藝品像其他工藝品壹樣,有著悠久的歷史。考古發現證明,中國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四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二三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就已有葦、竹等類的編織物。1973年至1977年在浙江余姚縣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發掘出以二經二緯法編織的葦席殘片。1934年在浙江余杭縣吳興錢山漾良渚文化遺址發掘出二百多件竹器,上有壹經壹緯,二經二緯,多經多緯法編的人字及菱形花格等紋樣,尤其產生了梅花眼、辮子口等較復雜的編織技法。藤至少在氏族社會時已用於編織胄和盾牌。柳編則在新疆曾出土的唐代「線柳編長方盒」中,可以了解到柳編工藝在唐以前就已很發達。葵、棕、柳、麻編織也有悠久的歷史。
紮糊類
紮糊,是指以竹、木、鐵絲等為骨架,以絲綢、紙等外面,通過紮結、扣榫、糊裱等方法制作工藝品的方法,也是民間藝術中紙紮(又稱紮作、糊紙、紮紙庫、紮罩子、彩糊等)、彩燈、風箏、扇子等壹類以紮糊方法制作的藝術品的總稱。除了彩燈、風箏等自稱壹體的藝術品類外,紮糊壹般主要指的是紙紮類的作品。廣義的紙紮,包括彩門、靈棚、戲臺、店鋪門面裝潢、匾額及人物、戲文、風箏、燈彩等項。狹義的紙紮,主要是用於祭祀及喪俗活動中的紙人、紙馬、搖錢樹、金山銀山、牌坊、門樓、宅院、家禽等可用來焚燒的紙制品。
表演類
民間藝術中大量的內容都是通過人的舞動、戲耍、操作、歌唱等形式來完成的,與這種表現方式有關的藝術門類都可稱為表演類藝術。其特點是:以部分民間藝術品、器械、工具等為道具或裝飾手段,突出展現人的歌舞、演奏和絕技等天賦和表演技能。如皮影戲是通過鐵枝將皮影連接後,根據劇情需要,利用燈光的投射效果,舞動皮影,將影人的動態映射到銀幕上,形成了壹出出劇情完整、有唱、有耍、有演奏的皮影戲。其他還有木偶戲、雜技、歌舞、民歌演唱、民間社火、各地小戲、秧歌、鑼鼓、旱船、競技等體育項目等,都屬於表演類藝術。
其他類
民間藝術的種類繁多,從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分類,難以壹壹細說。除以上門類外,還有更多其他類別都值得壹談,如果細心留意,妳會發覺身邊到處是民間藝術的範疇,例如建築裝飾、臉譜、面具、民間玩具、陶瓷等,這裏且略說壹二。
建築裝飾
建築裝飾是為美化建築、增加建築及其結構的美感和裝飾性而對建築構件進行的裝飾和美化,是中國傳統建築最鮮明的特色之壹,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建築都有不同風格的裝飾手段,漢族傳統建築主要是通過屋脊裝飾、鬥拱結構、裝飾有石雕、木雕或彩繪的垂花門、房檐、門樓、大門、花窗、山墻、藻井、影壁、門墩石、門墩獅、門鼓、神龕等來表現的。
建築裝飾的主要題材是具有鎮宅、辟邪和迎吉納祥功能的吉祥動物、花卉,或在民間廣泛流行的傳統戲曲畫、歷史故事、吉祥畫等。建築裝飾的手法也是多種多樣,有的采取以結構營造美的空間的做法,如錯落的山墻和屋脊獸排列裝飾、院落的分割和房屋的分布等;有的采取有巧奪天工的雕刻、繪畫來裝飾門窗、房檐、影壁等方式,形成了融結構和排列方式於壹體、融雕刻和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於壹體的建築裝飾之美。
門窗藝術
門窗在中國建築裝飾文化史上也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在古人眼裏,門窗有如天人之際的壹道帷幕。中國古代尤其是明(1368-1644)清(1644-1911)時期的花窗花板,集富貴之相,儒雅之風於壹身,既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又雕工精美,給人以很高的視覺享受,還有壹定的收藏價值和高度的裝飾實用性,時下正日益成為現代家居最時尚的裝飾材料之壹。中國古代門窗的發展源遠流長,其文化內涵是壹點壹滴積累起來的,古人將更多的感情傾瀉在門窗上,使門窗在居住環境乃至建築藝術中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
從中國建築史的角度看,建築藝術發展的核心就是木構件的比例、曲率、組合方式等藝術的演變。結構藝術的成熟,使中國古代工匠最具空間表現力地完成了門窗的結構和組合方式。中國古代門窗的文化內涵是由門窗紋飾與圖案表現的,門窗的裝飾也體現了房屋主人--官員、商人與文人--迥異的審美情趣、身份地位和財富象征。
臉譜
臉譜可以上溯到遠古時期原始人黥面紋身的習俗,直接源頭則是古代倡優女樂的脂粉裝和俳優滑稽的粉墨裝,是中國古老的化妝藝術,其淵源始於先秦時期,漢代已十分盛行。脂粉裝側重美化人面,對臉譜藝術產生過壹定影響。唐五代時期,在樂舞、戲劇中盛行以粉墨塗面的粉墨裝,更側重「扮飾」角色,已蘊含了臉譜藝術的因子。宋金元三代,隨著雜劇的興起和繁榮,塗面化妝獲得了進壹步發展,形成了「素面」和「花面」兩種基本的化妝形式,已具備臉譜的基本特征。明中葉至清中葉,由於此時劇本創作的繁榮和角色行當的劃分更加完備,戲劇臉譜進入基本成熟的時期。在眾多的角色行當中,與臉譜有直接關系的是凈和醜,這兩個角色分工的日益細密,促使臉譜藝術達到了新的高度。清中期以後,形成了壹批以京劇為代表的地方劇種,這些新興劇種的臉譜向著多樣化、精致化、定型化的方向發展,推動了中國臉譜藝術日臻完善,成為壹種具有高度象征性和典型化的舞臺化妝藝術。而在清末民初,民間有位後來被稱作「花臉桂子」的京劇票友,將凈角臉譜勾畫在臉形泥胚上,制成壹種觀賞藝術品,從而創造了工藝泥塑臉譜。
臉譜主要分為戲劇臉譜和社火臉譜兩大類,工藝臉譜的創作也主要集中在這兩方面。戲劇臉譜中以京劇臉譜最為普及和最具代表性,因此,北京既是工藝泥塑臉譜的發源地,又成為其主要流布地區。
面具
中國的面具歷史悠久,品類豐富,最早廣泛運用於原始初民的狩獵活動、圖騰崇拜、部落戰爭和巫術儀式。
商周時期,青銅制造工藝的高度發達和重祭祀、信鬼神的社會思潮使得面具發展從幼稚向成熟過渡,這是面具藝術發展的高峰期,此時的面具更多地用於宗教祭祀當中,風格威嚴莊重,但由於多為青銅制造,因而形制比較單調雷同,缺乏自由度和隨意性,此時期還出現了在中國傳承時間最久、輻射地域最廣的面具──方相氏面具。秦漢時期的面具上承商周,下啟隋唐,使用面具最多的領域是儺祭和百戲,其次是喪葬和狩獵,風格開始變得浪漫詭異,充滿生機,面具的宗教色彩減弱,娛樂色彩逐漸增強。
隋唐時期是面具發展的第二個高峰,面具在樂舞中廣泛使用,出現了另壹個重要的面具──蘭陵王面具,面具的審美功能開始占據主位,實用功能逐漸退居次位;宋元時期是中國面具發展的第三座高峰,宮廷儺戲和民間儺戲都大為發展,這是面具功能具有歷史意義的轉變時期。出現了專門以制作面具為業的藝人,面具成為商品公開銷售。
中的大頭舞面具以及流傳於全國各地的鎮宅吞口等。這些樂舞、民俗面具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的面具文化。
瓷器
中國瓷器成熟於距今1,800余年前的東漢時期,千百余年來在中國古代手工業制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瓷器是用瓷石或高嶺土做胎,在1,200℃左右的高溫中燒成,胎體較陶器堅固,且經久耐用。瓷器表面施有壹層高溫釉,不僅使器物具有美觀效果,而且便於清洗。
瓷器的胎體可塑性極強,可以制作成各種形狀的器物,便於滿足人們各方面的需要。由於制瓷原料成本低,可以大量生產瓷器,與金、銀、銅等金屬器相比,既經濟又實用,所以壹經問世,就深受世人喜愛。
瓷器不僅是可供使用的物質器皿,而且在造型、色澤和裝飾工藝等方面,具有極高的藝術性、美學鑒賞性和收藏價值,堪稱實用與觀賞相結合、技術與藝術相交融的產物。
浙江濃郁的鄉土風情孕育了絢麗多姿的民間藝術。龍舞、獅舞、竹馬、高蹺、燈會遍及城鄉,山歌、田歌、漁歌、民間器樂種類繁多。“三雕壹塑”——東陽木雕、青田石雕、溫州黃楊木雕和“鷗塑”蜚聲中外。剪紙、刺繡、染織、編織和燈彩豐富多彩。以嘉興秀洲、寧波慈溪和舟山為代表的農民畫和漁民畫充滿了生活勞作氣息。浙江民間的舞蹈、音樂、器樂、戲曲、曲藝獨具特色,群眾文化的眾多領域在全國頗有影響。全省湧現了壹批“中國民間繪畫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