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陶器的起源?

陶器的起源?

中國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之壹。中國人民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其中陶瓷的制造技術和發展是絢麗奪目的壹頁。

人類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實踐中,經常與泥土打交道,逐漸發現泥土摻入適量的水後會有粘性和可塑性,用手可以隨意塑造成各種形狀,在強烈的陽光下曬幹,泥坯變硬,這樣就可以拿幹的東西了。當然,這些陶制器皿因為沒有經過烘烤,並不牢固,使用時容易破碎,尤其是在水中融化時。但是,隨著壹代又壹代人長期用火經驗的積累,人們對用火有了進壹步的認識。火與土的結合以及社會生活的需要,為陶器的出現準備了必要的條件。考古資料證明,陶器的發明並不是某個國家或地區古代先民的專屬產物。只要滿足必要的條件,任何壹個古代農業部落和民族都有可能獨立制作陶器。它是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獨立創造的。陶器的出現揭開了人類利用、改造和對抗自然的新篇章,標誌著新石器時代的開始,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裏程碑。同時,陶器的發明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開辟了人類生活史上的新紀元。

陶器的出現也與農業經濟的發展有關。壹般先有農業,後有陶器出現。這些發明無疑是女性的功勞。因為在性別分工的基礎上,女性是家庭的主人,必須首先從事這些活動。在雲南景洪傣族婦女的慢輪制陶中也可以看到這壹習俗。要詳細解釋中國陶器的起源,目前的考古資料和文獻資料不足,但最近在河南新鄭裴李崗和河北吳安磁山出土的陶器比較原始,根據碳14測年,可追溯到公元前56000年,是華北地區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這些發現不僅有助於探索陶器的起源,而且揭示了後來廣泛分布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正是在這些遺存的基礎上發展成為階級社會的商周文明,在制陶技術和類型的發展上基本是壹脈相承的。此外,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廣西桂林竹皮巖的陶器也具有壹定的原始性,其碳14測年也在公元前45000年以前,同樣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它們也與後來華南地區陶器的發展有關。考古發掘表明,新石器時代全國很多地方都廣泛使用陶器,但當時的制陶只是把土搓成條狀,然後圈起來,壹層層疊起來,內外抹平,這就是所謂的板築法。比如仰韶文化中的小口尖底瓶,底部內部仍有泥條板構造的痕跡。通過盤構建方法制造的器件的形狀不能是規則的,並且在器件的壁上經常會留下指紋。後來,經過不斷的實踐和反復的探索,人們發明了車輪系統來修整陶瓷坯料。就是把陶土放在陶輪上,借助其旋轉的力量,通過扭拉成型。輪法制作的陶器,形狀規則,厚薄均勻,器物表面有圓形的輪紋。在壹些新石器時代陶器的內壁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輪紋。從出土的陶器分析,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制輪器具可分為快輪和慢輪兩種形式。慢輪修整的陶器往往有局部輪紋,如仰韶文化的壹些陶器上,輪紋多出現在器皿的口部,這是慢輪修整口邊留下的重要證據。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尤其是龍山文化時期,車輪系統已經廣泛使用。從器皿內外同心輪紋來看,無疑是在快速旋轉的輪子上制作的。輪法的使用標誌著制陶技術的發展和成熟。

隨著制陶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工藝水平的提高,人們也對陶器進行裝飾。為了美觀,用赭石、紅、黑、白等彩色顏料在陶器表面作畫,於是為了達到實用美觀的效果,誕生了各種圖案精美、色彩鮮艷的彩陶。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中,陜西、甘肅、青海出土的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尤為精美。長江中下遊河姆渡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出土的陶器屬於另壹種類型,即黑陶。尤其是有著“黑如漆、薄如紙”美譽的山東龍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是新石器時代陶器中的壹朵奇葩。

商代青銅器的制作特別輝煌,但青銅器的使用不能代替陶器,於是陶器成為普通百姓的主要生活用品而盛行,並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主要生產灰陶。商代晚期,灰陶的制作變得更加粗糙。雖然呈下降趨勢,但白陶和浮雕陶有較大發展,尤其是白陶潔白細膩,質地堅硬,花紋精密,吸收了同時期青銅藝術的特點,成為不可多得的藝術品。

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制陶業主要生產民間實用器皿。除了繼承商代的壹些陶器形制外,沒有太多創新,但建築陶器有了新的進展。

秦代陶器種類繁多,大部分是仿照青銅器制作的。最引人註目的是兵馬俑,它被譽為世界奇跡。每具軀體高大,大小與真馬相近,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整個軍陣整齊統壹,氣勢磅礴,充分展現了秦始皇“擊百萬”、“戰車千倍”統壹中國的壯麗景象。由於陶俑身材高大,在制作時,首先要考慮如何使其穩穩地站立起來,於是陶工們想了兩個辦法:壹是將腿部做成實心圓柱體,以承受腿部以上身體的重量,使其不容易倒塌;其次,在陶俑的腳下粘結了壹個腳踏板,不僅可以增加下部的重量,降低重心,還可以增加陶俑與地面的接觸面,從而大大提高陶俑的穩定性。秦兵馬俑的燒制是陶瓷技術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它不僅反映了當時的文化、藝術、科技和生產水平,也為我們研究秦代的陶器燒制技術和雕塑藝術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

漢代陶俑的制作也極具藝術性,出土的說書人俑都是造型,令人嘆為觀止。漢代的磚瓦藝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畫面精美,內容豐富,富有時代氣息,從多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西漢時期最常見的陶器是泥質磨光灰陶,同時還有壹種釉中加入熔劑的鉛色釉陶。鉛釉陶器的成功制作是漢代制陶技術的又壹成就。在釉料中加入鉛,不僅可以降低釉料的熔點,還可以增加釉面的亮度,使釉面光滑平整,並使鐵、銅著色劑呈現漂亮的綠色、黃色和棕色。但多為青釉,青翠如玉,光彩照人。墓葬中出土的鉛釉陶器表面常帶有銀白色光澤,稱為銀釉。銀釉形成的原因是釉面長期潮濕,釉面上析出多層次的沈積物。在光線的折射下,產生銀白色的光澤,並不是因為釉中加入了銀。1984年,漢青釉銀白壺、獵壺在香港價格漲到2-3萬美元,隨後隨著青釉壺的大量出土,價格下跌。

漢代鉛釉技術的發明和發展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為唐代著名的三彩瓷器的出現鋪平了道路,也為明清時期景德鎮彩釉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漢代的釉陶館雖然是陪葬品,但也是我國燒琉璃瓦的先行者,在我國建築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陶器,由於瓷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使用,逐漸被人們所忽視,所以制陶業出現了衰落。陶器制品壹般比較粗糙,不僅種類不多,而且灰陶火候低,質量差。陶塑藝術水平不高,制作程式化,表面呆板,比例失調,非常粗糙。北朝的陶俑和動物可以代表這壹時期陶器的藝術水平。它的形狀特別生動。陶俑中,文人俑壹般頭戴皇冠,身穿長袍,腰系腰帶。或雙手下垂,或弓袖而立,溫良恭儉讓,具有北方藝術的特點。武士俑以騎著帶甲的馬,壓著盾牌而聞名。勇士們披甲上陣,威武勇猛,體現了朝鮮北方軍隊的戰鬥力。在陶器動物中,馬和駱駝是突出的。馬的蹄子矯健,馬鞍華麗,有壹定的藝術水準。陶駱駝從北朝就有了,制作也達到了相當的水平。袁紹墓出土的壹只駱駝,昂著頭,兩峰之間有壹個馬鞍,上面橫著壹條長毛毯和壹個貨袋,似乎在長途跋涉。它是北朝陶瓷藝術中壹件獨特而令人喜愛的作品。

在南北朝陶塑藝術的基礎上,唐代三彩陶俑的出現將陶塑藝術推向了壹個高峰。無論是造型、繪畫還是制作,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是後人所不能及的。三彩女俑、墓獸、文武俑、鍋碗瓢盆等。,都成了文物交易中的寵兒,身價倍增。三色女俑,每件壹萬元,高等平民三色俑,每件五萬元,三色鍋碗瓢盆等。,都在壹萬元左右。三彩陶俑壹直流行到宋元遼代,但從樣式和風格上看,整體水平不如唐代。就在三彩陶器發展後勁不足的時候,江蘇宜興紫砂陶器異軍突起,成為陶器的壹個獨特品種。紫砂陶器產生於宋代,自明代中期開始盛行。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至今依然繁榮。特別是紫砂陶器的質地細膩、美觀、色澤古樸典雅,吸引了古代文人墨客,於是紫砂陶器茶具上的詩詞、書籍、繪畫、篆刻成為中國茶文化的組成部分。古樸典雅的紫砂陶器壹直為收藏者所珍視,成為壹種獨特的文物品種。

  • 上一篇:通常辦公室讓不讓放私人物品
  • 下一篇:兩宋書法家的故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