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陶庵夢憶佳句賞析

陶庵夢憶佳句賞析

1. 急求張岱《陶庵夢憶序》後兩段賞析

曉得我誰賽!

張岱《陶庵夢憶序》賞析

本文是張岱為自己的文集《陶庵夢憶》所作的自序。該文集中,多為回顧自己過去豪華生活之作,而作者寫此書時,已窮困潦倒,兩相對比,不由人不生慨嘆,如大夢方醒,猶憶夢中美境,眷眷不能舍,又自知其不可復得,於是故作瀟灑幡悟貌,將壹切歸之因果,歸之大夢。

文章起首,簡述國破家亡後,自己的思想矛盾和貧困生活。次以簡凈的句法,將早年的豪華生活與今日的蔽敗潦倒作種種對比,認為這都是現世的因果報應。第三段用黃粱夢、槐安國的典故,點明“五十年來,總成壹夢”的主旨,自比“癡人”,猶喜說夢。末段承認,自己雖大夢將寤,仍舊難舍名根,故有種種記敘。全文字數有限,但作者的生活變遷、心路歷程 、著文淵源清晰可見,自嘲、自悔、自詡之情畢備,可謂言約而意豐。

本文在對比方面最具特色。尤其第二段中,用七個排比句,作十四種對比,生活的巨大轉變,歷歷如在目前。末段以幻想真事成夢的腳夫與惟恐真事乃夢的寒士故事作比,指出自己與他們壹樣,俱為“癡人”。這些對比,正是建立在作者個人生活的前後對比之上,“夢”的命名,意味深長。而作者早年的豪華生活均在明代,這憶舊便不免有對朱明王朝的緬懷和留戀,遺民情結暗蘊其中。

《陶庵夢憶序》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學家張岱為其傳世之作《陶庵夢憶》所作的序。張岱是官宦世家子弟,前半生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隨著明清政權的更替,張岱“披發入山”,隱居不仕,生活窘迫,“常至炊斷”。作為“故國不堪回首”的明朝遺民,今昔對比,現實與夢幻交織,作者滿腔的亡國之恨、滿腹的思鄉之情,便化做了《陶庵夢憶序》寫夢寫幻的追憶之作。

壹、放逸優遊的前塵往事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將自己晚年國破家亡、捉襟見肘的潦倒境況與當年繁華靡麗的生活對舉,昔日“甘旨”“ 溫柔”“ 爽塏”“ 香艷”“ 輿從”的優遊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報肉,以糲報”“以薦報床,以石報枕”“以繩報樞,以甕報牖”“ 以煙報目,以糞報鼻”“以途報足,以囊報肩”,讓人不得不感慨“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壹夢”。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饑餓歸於往日奢華,把五十年來的盛衰榮辱看成人生大夢壹場。正如他在自作的《墓誌銘》中說:“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勞碌半生,皆成夢幻。”這壹切,他在晚年回憶往事的時候,悔恨有加。所以“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壹壹懺悔”。於此可見其著書旨趣及以“夢”名書的緣由,更讓人感嘆遊走在現實與夢幻中的作者的神筆。

二、信手拈來的恰切比喻

在簡括了本書“不次歲月”“不分門類”的特點之後,作者對自己癡迷本書的現實狀態自嘲為“癡人前不得說夢”。為了將自己的“癡”狀形象化,他寫了兩個“癡人”的舊事。與其說是聽似言之鑿鑿的舊事,不如說是作者興之所至、信手拈來的兩個貼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為真,只需領會其意趣便可。西陵腳夫“惟恐其非夢”,而中試寒士則“惟恐其是夢”,雖然願望不同,但作為癡人的本質和作者是壹樣的。這樣,看似虛化的比喻,在作者的信手點染下,化虛為實,與作者的實際狀態相連,讓人心領神會。

三、真切可感的精當典故

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發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斷炊”地步的心理時,聯想到了伯夷、叔齊二老餓死在首陽山的事跡;繁華過後,最終歸於滄桑幻滅之時,寫到《枕中記》中盧生在邯鄲旅店中晝寢入夢,歷盡富貴榮華,醒來之後黃粱尚且未熟的典故;而提到自己寫作時仍舊“名心難化”“名根不失”時,再次寫到夢中盧生在遺表中還想把其摹拓二王的書法流傳後世的典故。這樣,作者現實的心理狀態就在這看似不經意的典故引用中,從無形無聲走向了具體可感。

總之,在《陶庵夢憶序》裏,作者的國破之恨、故園之思和親歷滄桑易代巨變後的心靈之痛,在亦真亦幻、虛實相生的表達形式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2. 陶庵夢憶序的作品鑒賞

在此序中作者以雅潔優美散文形象,敘述了作者繁華生活過後最終歸於滄桑的經歷,作者把今日的饑餓貧窮歸於以前奢華生活的報應,並認為五十年來的生活不過是夢壹場,全篇體現了作者因改朝換代巨變的心靈痛楚。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將自己晚年國破家亡、捉襟見肘的潦倒境況與當年繁華靡麗的生活對舉,昔日“甘旨”“ 溫柔”“ 爽塏”“ 香艷”“ 輿從”的優遊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報肉,以糲報粻”、“ 以薦報床,以石報枕”、“ 以繩報樞,以甕報牖”、“ 以煙報目,以糞報鼻”、“ 以途報足,以囊報肩”,讓人不得不感慨“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壹夢”。 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饑餓歸於往日奢華的果報,把五十年來的盛衰榮辱看成人生大夢壹場。

正如他在自作《墓誌銘》中說:“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勞碌半生,皆成夢幻。”這壹切,他在晚年回憶往事的時候,悔恨有加。

所以“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壹壹懺悔。”此序的著書旨趣及以“夢”名書的緣由更是由此而來。

在簡括了本書“不次歲月”、“不分門類”的特點之後,作者對自己的癡迷本書的現實狀態自嘲為“癡人前不得說夢”。為了將自己的“癡”狀形象化,他寫了兩個“癡人”的舊事。

與其說是聽似言之鑿鑿的舊事,不如說成作者興之所至、信手拈來的兩個貼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為真,只須領會其意趣便可。西陵腳夫“惟恐其非夢”,而中試寒士則“惟恐其是夢”,雖然願望不同,但作為癡人的本質和作者是壹樣的。

作者用看似虛化的比喻與其實際狀態相連,突出了作者寫此序時的”癡“狀心態。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發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斷炊”地步的心理時,聯想到了伯夷、叔齊二老餓死在首陽山的的典故;在文中描摹自己繁華過後,最終歸於滄桑幻滅的心理時,聯想到《枕中記》中盧生在邯鄲旅店中晝寢入夢,歷盡富貴榮華,壹覺醒來,主人黃粱尚未熟的典故;在文末描摹自己寫作時“名心難化”、“ 名根不失”的心理時,再聯想到邯鄲夢中盧生在遺表中還想把其摹拓二王的書法流傳後世的典故。

這樣,作者現實的心理狀態就在這看似不經意的典故引用中,從無形無聲走向了具體可感。在《陶庵夢憶序》裏,作者的國破之恨、故園之思和親歷滄桑易代巨變後的心靈之痛,在亦真亦幻、虛實相生的表達形式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3. 陶庵夢憶 《柳敬亭說書》譯文及賞析

譯文:南京柳麻子,面色黃黑,滿臉長著瘡疤、小疙瘩,行動隨隨便便,身體象木偶壹樣呆板。

他善於說書,壹天說書壹回,定價壹兩銀子。請他的人在十天前送去請貼、定金,約好時間,他經常不得空。

南京同時有兩個走紅的人,就是王月生、柳麻子。 南京柳麻子,黧黑,滿面疤槃,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善說書。

壹日說書壹回,定價壹兩。十日前先送書帕下定,常不得空。

南京壹時有兩行情人:王月生、柳麻子是也。 我聽他說景陽岡武松打虎,與《水滸》的描述大不相同。

他描寫刻畫,細致入微,但又直截了當、幹凈利落,並不嘮嘮叨叨。他的吆喝聲有如巨鐘,說到關鍵地方,大呼叫喊,聲音震得房屋象要崩塌壹樣。

他說武松到酒店買酒,店內沒有人,武松猛然壹吼,店中空缸空壇都嗡嗡作響,在壹般人不經意的情節細微的地方著力渲染,細致到這個地步。主人壹定要不聲不響地靜靜坐著,集中註意力聽他說,他才開口;稍微看到奴仆附著耳朵小聲講話,聽的人打哈欠伸懶腰、有疲倦的樣子,他就不再說下去,所以要他說書不能勉強。

每到半夜,抹幹凈桌子,剪好燈芯,靜靜地用白色杯子送茶給他,他就慢慢地說起來,聲音或快或慢,或輕或重,或斷或續,或高或低,說得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把世上其他說書人的耳朵摘下來,使他們仔細聽柳敬亭說書,恐怕都會驚嘆得咬舌死去呢! 余聽其說《景陽岡武松打虎》白文,與本傳大異。其描寫刻畫,微入毫發,然又找截幹凈,並不嘮叨。

勃夬聲如巨鐘,說至筋節處,叱咤叫喊,洶洶崩屋。武松到店沽酒,店內無人,謈地壹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甕甕有聲。

閑中著色,細微至此。主人必屏息靜坐,傾耳聽之,彼方掉舌。

稍見下人呫嗶耳語,聽者欠伸有倦色,輒不言,故不得強。每至丙夜,拭桌剪燈,素瓷靜遞,款款言之,其疾徐輕重,吞吐抑揚,入情入理,入筋入骨,摘世上說書之耳而使之諦聽,不怕其不齚舌死也。

柳麻子相貌十分醜陋,但是他口齒靈利,眼神流動,衣服雅靜,簡直與王月生壹樣地美好,所以他們的聲價正好相等。 欣賞: 《柳敬亭說書》全文可分為五個段落,首言柳麻子的外形長相,續言柳麻子說書的行情,接著舉實例說明柳麻子說書的景況,再以其他說書人的羞愧說明柳麻子之好,最後則是總結他有好行情的原因.第壹段 介紹柳麻子的外貌,從「南京柳麻子」到「土木形骸」.古代稱呼他人時,習慣將他人的省籍或是郡望放在姓名前,柳麻子為江蘇泰州人,南京在江蘇西南部,泰州則在江蘇中部,此處的南京應是指柳麻子生活所居的地方,即柳麻子在南京壹帶說書,而非他的省籍.接著介紹他的外貌,從皮膚的顏色,到臉部皮膚凹凸小瘤,將整個人集中焦點到他的臉部.接著又將註意力轉到柳麻子的性格以及行為表現,描述他性格率真不做作,表現在行為上予人壹種放蕩不羈的感覺.從外表寫到臉部,再放大敘寫他整個人的外顯行為表現,文字精簡,筆力分明,寫得很有層次.第二段 從「善說書」到「王月生,柳麻子是也.」主要介紹柳麻子的才能,並從時空兩個向度說明柳麻子的行情.本文篇名為〈柳敬亭說書〉,可知柳敬亭(柳麻子)的才能即是說得壹口好書,壹天的價錢定為壹兩,「十日前先送書帕下定,常不得空」,這是從時間方面來談,說明了柳麻子的炙手可熱;又說到「南京壹時有兩行情人,王月生,柳麻子是也.」南京是當時長江流域繁榮的文化城市,說書人必定不少,這裏從空間方面點出柳麻子是說書界的佼佼者,再度突顯了柳麻子的獨特之處.第三段 從「余聽其說『景陽岡武松打虎』白文」到「入筋入骨」.主要說明柳麻子說書時的景況,此段又可分為兩部分:前段舉說「武松打虎」白文的實例,後段則是描述他說書的習慣以及語調的轉換.作者透過柳麻子說書的片段,描寫他說書時對人物動作的細致刻劃,「找截幹凈,並不嘮叨」說明了恰到好處的拿揑工夫.「哱力 夬聲如巨鐘」和「叱咜叫喊,洶洶崩屋」兩句,將剛脆的聲音,叫喊的氣勢作出生動的譬喻.柳麻子說武松故事,就把武松本人的精神樣貌清晰的呈現.作者為了加深對柳麻子說書的陳述,特地舉了武松到店裏買酒壹段為例,武松大吼壹聲導致店內酒缸,墻壁震動作響,展現武松的氣魄,這般文字雖寥寥數語,卻將柳麻子說書時模擬武松威武的形態,表露無遺;非柳麻子不能盡情刻劃武松沽酒時的神情,不是作者不能盡情刻劃柳麻子說書時的神態,從這壹段文字,讀者仿佛真在聽柳麻子說書,好像真見到武松在面前喝酒,柳麻子之口,張岱之筆,均稱神妙.第三段後半部則是從柳麻子說書的習慣講起.柳麻子只要發現有人交頭接耳,或是伸懶腰出現疲倦的樣子,就停止說書,這看出了柳麻子對說書藝術的某種堅持.即使說書說到半夜,配合有氣氛的油燈,白色淡雅的瓷杯,表現了柳麻子說書的從容自若;至於他說書的語調速度,快慢輕重,配合著文氣的起伏以及自己的呼吸吐納.作者將柳麻子說書的精彩程度,以「入情入理,入筋入骨」八個字呈現.第四段 從「摘世上說書之耳」到「不怕其齰舌死也」.此段從其他說書人對比柳麻子說書的功力,是壹種「借賓顯主」的寫法.說來有些誇張,但正以此表示柳麻子說書的技巧是其。

4. 如何閱讀《陶庵夢憶》

《陶庵夢憶》中所寫大多為瑣碎的事物,在所寫中寫出真性情、寫出心境的孤獨與超脫。

紹興的燈景,天童寺的僧人,朱氏的收藏,血漬覆蓋的松花石,都是些不起眼的小東西,有誰會津津有味地欣賞?張岱是壹個敏感的人,更能註意到瑣屑的東西,並用它們醞釀出壹段深遠的情緒。 我們常聽說,世界上不缺乏美,缺乏的只是發現美的眼睛。

張岱就是有壹雙發現美的慧眼的人。“真性情”是張岱散文的美感之源。

“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入山,為野人……。自挽詩,每欲引訣。”

最終張岱選擇了放棄,古稀之年,在幽獨的回憶中寄托深沈真摯的情思。 張岱記百姓日用,寫時俗風物,繪百姓生活。

這裏有張岱昔日的追憶,《孔廟檜》中追述孔子手植柏的榮枯盛衰,描繪杏壇曾有的煌煌上庠,能看到落拓士子的內心情懷。《魯藩燈火》中陸離的世界,異彩流光的境界,“燈中,光中,影中,火中,閃爍變化”的人間仙境,形成“天上被煙火擠往,無空隙處”的情景,顯示了往曰的繁華與回憶的落寞。

張岱著力表現盛大的文化生活和民間活動,其中既有達官貴人的種種清娛——戲曲、賞景、音樂、園林、書畫、古董、珍玩也有民間裏巷的各種遊樂——燈火、龍舟、蹴鞠、觀潮、演武等。

5. 張岱為什麽要寫陶庵夢憶序,表達了他什麽情感

《陶庵夢憶序》是明代文學家張岱為《陶庵夢憶》壹書所作的序言,是壹篇“說夢”的散文佳作。

文中描寫了張岱在國破家亡後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作者把今日的困苦饑餓歸於對昔日奢華的果報,並且認為五十年盛衰榮辱的生活不過是人間大夢壹場。

賞析:在此序中作者以雅潔優美散文形象,敘述了作者繁華生活過後最終歸於滄桑的經歷,作者把今日的饑餓貧窮歸於以前奢華生活的報應,並認為五十年來的生活不過是夢壹場,全篇體現了作者因改朝換代巨變的心靈痛楚。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將自己晚年國破家亡、捉襟見肘的潦倒境況與當年繁華靡麗的生活對舉,昔日“甘旨”“ 溫柔”“ 爽塏”“ 香艷”“ 輿從”的優遊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報肉,以糲報粻”、“ 以薦報床,以石報枕”、“ 以繩報樞,以甕報牖”、“ 以煙報目,以糞報鼻”、“ 以途報足,以囊報肩”,讓人不得不感慨“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壹夢”。

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饑餓歸於往日奢華的果報,把五十年來的盛衰榮辱看成人生大夢壹場。正如他在自作《墓誌銘》中說:“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勞碌半生,皆成夢幻。”

這壹切,他在晚年回憶往事的時候,悔恨有加。所以“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壹壹懺悔。”

此序的著書旨趣及以“夢”名書的緣由更是由此而來。在簡括了本書“不次歲月”、“不分門類”的特點之後,作者對自己的癡迷本書的現實狀態自嘲為“癡人前不得說夢”。

為了將自己的“癡”狀形象化,他寫了兩個“癡人”的舊事。與其說是聽似言之鑿鑿的舊事,不如說成作者興之所至、信手拈來的兩個貼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為真,只須領會其意趣便可。

西陵腳夫“惟恐其非夢”,而中試寒士則“惟恐其是夢”,雖然願望不同,但作為癡人的本質和作者是壹樣的。作者用看似虛化的比喻與其實際狀態相連,突出了作者寫此序時的”癡“狀心態。

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發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斷炊”地步的心理時,聯想到了伯夷、叔齊二老餓死在首陽山的的典故;在文中描摹自己繁華過後,最終歸於滄桑幻滅的心理時,聯想到《枕中記》中盧生在邯鄲旅店中晝寢入夢,歷盡富貴榮華,壹覺醒來,主人黃粱尚未熟的典故;在文末描摹自己寫作時“名心難化”、“ 名根不失”的心理時,再聯想到邯鄲夢中盧生在遺表中還想把其摹拓二王的書法流傳後世的典故。這樣,作者現實的心理狀態就在這看似不經意的典故引用中,從無形無聲走向了具體可感。

在《陶庵夢憶序》裏,作者的國破之恨、故園之思和親歷滄桑易代巨變後的心靈之痛,在亦真亦幻、虛實相生的表達形式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6. 《陶庵夢憶》中《孔林》壹篇最後壹句話是“至泰山頂上,乃勒石曰

蓋自兗州至曲阜道上,時官以木坊表識,有曰“齊人歸讙(huān)處”,有曰“子在川上處”,尚有義理;至泰山頂上,乃勒石曰“孔子小天下處”,則不覺失笑矣。

大概是說,因為這是聖人孔子以及後代埋葬的地點,從兗州到曲埠的官道上,人們就用木頭做的標牌寫著齊人歸 讙(huān 古地名。

在今山東寧陽北而稍西三十余裏。)、以及孔子到過的地方、說的壹些話,來表示壹種 “嗯,我們這個地方出過大聖人孔子,他說過什麽什麽,是我們的驕傲”到了泰山頂上還有 刻石說孔子來過這怎樣怎樣,官道上歌頌紀念就算了,登過泰山的名人何其多,魯地百姓依舊不忘炫耀壹下孔子

所以張岱的不覺失笑其實是覺得(只是我認為) 這些當官的或者是百姓立木坊“炫耀我們這地兒出過孔大聖人”這種行為十分可愛

7. 選自《陶庵夢憶·西湖尋夢》的《燕子磯》原文及其翻譯.

燕 子 磯燕子磯,余三過之.水勢湁潗,舟人至此,捷捽抒取,鉤挽鐵纜,蟻附而上.篷窗中見石骨棱層,撐拒水際,不喜而怖,不識岸上有如許境界.戊寅到京後,同呂吉士出觀音門,遊燕子磯.方曉佛地仙都,當面蹉過之矣.登關王殿,吳頭楚尾,是侯用武之地,靈爽赫赫,須眉戟起.緣山走磯上,坐亭子,看江水潎洌,舟下如箭.折而南,走觀音閣,度索上之.閣旁僧院,有峭壁千尋,碚礌如鐵;大楓數株,蓊以他樹,森森冷綠;小樓癡對,便可十年面壁.今僧寮佛閣,故故背之,其心何忍?是年,余歸浙,閔老子、王月生送至磯,飲石壁下。

  • 上一篇:閱讀器怎麽使用?
  • 下一篇:青花瓷在瓷器中的地位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