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真,宋女作家。號幽棲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縣),南宋初年時在世。生於仕宦家庭,相傳因婚嫁不滿,抑郁而終。能畫,通音律。詞多幽怨,流於感傷。也能詩。有詩集《斷腸集》、詞集《斷腸詞》。《斷腸集》有宋鄭元佐註本。(《辭海》1989年版)
朱淑真是我國明代以前女作家中寫作詩詞數量最多的人,被認為是可以與李清照齊名的宋代女詞人。她不僅善於填詞賦詩,彈琴繪畫,還寫得壹手“銀勾精楷”的好字,是壹位才貌出眾的女子。
朱淑真不同於前三位才女的是她生於仕宦家庭,在後人眼裏似乎比魚玄機等人要體面壹些,但是這位才女的命運並比前幾位幸運。
淑真出身官宦名門,這個在錢塘的湖光山色氤氳中成長起來的女子,果真集了天地之靈秀,她自幼聰慧好讀書,才貌俱佳,風流蘊藉,詩詞書畫琴無壹不擅。待字閨中時的淑真,年少不識愁滋味,懷春含情,對未來充滿憧憬。“初合雙鬟學畫眉,未知心事屬他誰。待將滿抱中秋月,分付蕭郎萬首詩。”這首《秋日偶成》,活脫脫顯現出壹個懷春少女的浪漫心態。但是事與願違的是淑真在19歲那年由父母做主,嫁給了壹個俗吏,丈夫平庸而無情趣,這對於壹個多愁善感的詩人朱淑真來說,實在是災難。於是,她不得不把滿腹情懷,付諸丹青,寄予詩詞,淡淡筆墨間,我們仿佛看見了壹個嫣然極致的女子,幽居深閣,獨自淚垂,憂傷著,嘆息著,豈盼著,又無奈著。“鷗鸕鴛鴦作壹池,須知羽翼不相宜。東君不與花為主,何以休生連理枝。滿眼春光色色新,花紅柳綠總關情。欲將郁結心頭事,付與黃鸝叫幾聲。(《愁懷》)”“黃昏院落雨蕭蕭,獨對孤燈恨氣高。針線懶拈腸自斷,梧桐葉葉剪風刀。(《悶 懷》)” “婦人雖眼軟,淚不等閑流。我因無好況,揮斷五湖秋。(《秋日述懷》)”“上花能白又能紅,晚節由能愛也工。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黃花》)”
“鷗鸕鴛鴦作壹池,須知羽翼不相宜。”從這四首詩中我們不難看出淑真對於她的丈夫的態度,是極其鄙薄厭惡的,同時她也為自己命運的不幸,感嘆和不甘。她陷在痛苦的深淵裏,不能自拔. 她只能用筆書寫著內心的悲情,這種種無可奈何的悲哀情調,是她《斷腸集》的主旋律。
《菩薩蠻》
濕雲不渡溪橋冷,娥寒初破東風影。溪下水聲長,壹枝和月香。
人憐花似舊,花不知人瘦。獨自倚闌幹,夜深花正寒。
秋聲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蕭索。欹枕背燈眠,月和殘夢圓。
起來鉤翠箔,何處寒砧作。獨倚小闌幹,逼人風露寒。
2、李清照(北宋)
(生於宋神宗七年壹零八四,約卒於高宗紹興二十五年壹壹五五),號易安居士,是濟南章丘(今山東章丘)繡江人。李清照在詩、詞、文、賦皆有成就,以詞最膳擅長、著名,詞作風格婉約為主;雖然流傳下來的僅有五十首,可其格律、內容、修辭和當代大詞人柳永、蘇軾、秦觀,不分軒輊。她善長白描,用語精煉格調清新,寫景抒情切感人,在用事、構思、煉字琢句上有不少的獨特性,言語明白如話而情味深長,特重音律,富聲調美,是婉約派代表作家,後期兼有蘇辛豪放派之長,獨樹壹幟於兩宋詞壇,影響後世極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註》。
李清照的詩文賦,多引經據典,非常博學。她出生於貴族書香世家,父親李格非曾任官禮部侍郎,提點京東刑獄,是位身上帶點風雅氣息的官員。擔宋史本傳說,李格非工於詞章,文字活潑,敘述傳情生動清洵,生平祈慕陶淵明,帶點出世之人的傾向。可惜他的作品失傳,我們已無緣見到。清照的母親九氏,是王拱辰的孫女,王拱辰是狀元,據說也很淵博,因此,李清照所承籍家學可說是十分淵博。
清照“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瞻,逼近前輩”(宋·王灼《碧雞漫誌》)。早期的作品,綽約輕倩,嫵媚風流。
《點絳唇·蹴罷秋千》: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刬襪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寥寥41個字塑造了壹個純潔、活潑、聰敏、頑皮、勇敢、多情而又有幾分矜持的少女形象:明朗的早晨,園中的纖花俏蕊盈著清亮的露珠,活潑的少女剛剛蕩完了秋千。她稍感倦怠,慵懶而愜意地揉摩著自己細嫩的纖纖玉手,整理著身上被薄汗浸濕的薄薄的羅衣。突然,有客人來到了花園,少女窘迫含羞,急忙回避,連鞋子也來不及穿。金釵滑墜,松散的頭發也顧不得挽起。然而來的客人是壹位英俊的少年,抑或正是自己的心上人。她跑回繡房,卻忍不住要倚門回頭張望。哎呀,不好,客人也正朝她這裏引頸翹望呢!她急忙用壹枝青梅遮住自己羞赧的顏面,兩只撲閃撲閃的大眼睛,卻壹直盯在客人的身上。——這是壹幅多麽美妙的工筆春光少女圖啊!少女的輕靈秀姿、情態神韻,都躍然紙上。這首小令文筆清新細膩,生動有致,細微傳神,情調健康明快,可以說是李清照待字閨中時輕松愉快生活的寫照。
清照十八歲(哲宗元符二年壹零九九)時嫁給太學生趙明誠;明誠,字德父,密州諸城人,這年是二十壹歲。他父親乃當時有名的政治家趙挺之,正官拜吏部侍郎。而明誠的母親是提點夔州刑獄、東平郭概之女。
明誠博學多才,與李清照意趣相投,感情甚好;在此有壹段故事:據說趙明誠幼小時,夢見壹本奇書,醒來時只記得三句――『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不解何意,以告伊父趙挺之。挺之是位圓夢專家,笑著說:「孩子!『言與司合』是『詞』字,『安上已脫』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妳將來可能是『詞女之夫』啊!」後來格非以清照妻明誠,而清照正是壹位優秀的女詞家,這離奇的夢,不期而然的應驗了。新婚蜜月期間,小夫妻倆感情恩愛融洽,況兩家正值顯赫時,是以生活之豐腴自是不必說了。初為人婦的滋味竟是如此甘甜,清照整個身心都陶醉於初婚之歡愉中,其情致和意緒皆表現於詞中:
〈減字木蘭花〉
賣花擔上,買得壹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到: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用花自比,活生生寫出壹幅新婚少婦向丈夫撒嬌的柔媚形象。
又如〈浣溪沙〉:
繡幕芙蓉壹笑開,斜偎寶鴨親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壹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壹種風流瀟灑的韻度,洋溢在筆墨之間;飛揚的文采,寫出旖旎的年華,熾熱之情感;全闋詞極力描摹了夫妻愛情生活之纏綿。
因夫婦二人感情很好、愛好相同,是故有壹半以上的時間都醉心於詩詞和金石書畫;當時明誠對於考古學極下功夫研究,在十多年的鄉居生活中,明誠在萊州、青州、淄州做官時,圖書曾搜集多達數數萬冊,也羅致不少金石彜器,這些珍貴的資料,使他們研究考證的工作,細密有條理、眼界更擴大、見解更趨於客觀。他們倆合作著了《金石錄》,其書著錄著三代及漢唐以來石刻凡二千種,***有三十卷,是歐陽修《集古錄》後壹部最有系統的著作;然他們收藏金石文物,主要在考證古來聖賢的遺跡及君臣行事,明誠的金錄序有述:「因次其先後為二千卷,余之致力於斯,可謂勤且久矣。非特區區為玩好之具而已也。 明誠與清照,每晚的工作以點完壹枝蠟燭為度,有時整理書籍,加以題簽;有時相互評論前代的書畫彜鼎。而據《易安居士事輯》記載:「易安性強記,每飯罷,與明誠同坐,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幾卷,幾頁,幾行,以中否決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往往大笑,茶傾覆懷中,反不得引而起。」這是他們倆別有風味的閨房之樂;由此可見,他們夫妻倆皆是聰敏、記憶力強、閱書量特多,且學識相訪的人。
婚後不久,明誠因事遠遊,相親相愛的小倆口眼看就要暫時別離了,清照情緒怏怏,依依不舍送走了明誠,這是她新婚以來,首次品味到這離別孤獨難奈的滋味。於是她在錦帕上寫了〈壹剪梅〉寄給明誠: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壹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趙明誠對妻子才氣的折服,使得李清照雖為舊時代的女子,而能充分展現她的才能。有壹段趣事流傳下來――有壹年重九,清照填了壹闋《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寄給丈夫明誠,詞情繾綣。明誠接到這闋詞後,嘆絕,壹心想勝過清照,竟閉門數日,窮三日夜之力,填了五十闋,把妻子的那壹闋也抄雜在裏面,不標明作者,送去給好友陸德夫品評。德夫玩誦再三,以為有三句最佳「莫道不消魂,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此三句正為清照所作,自此以後,明誠便對妻子甘拜下風了。這首〈醉花陰〉是李清照前期的詞作的代表,她前期的作品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如這二首,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壹灘鷗鷺。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活潑秀麗,語新意雋。通過描繪孤獨的生活和抒發相思之情,表達了對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轉曲折,清俊疏朗。
〈蝶戀花〉
昌樂館寄姊妹
淚濕羅衣脂粉滿,
四疊陽關,
人道山長水又斷,
瀟瀟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
忘了臨行,
好把音書憑過雁,
東萊不似蓬萊遠。
這首詞寫對女伴們的留戀,感情也極其真摯。她的詞雖多是描寫寂寞的生活,抒發憂郁的感情,但從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對大自然的熱愛,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對美好愛情生活的追求。這出自壹個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間派"代言體的閨怨詞來要有價值得多。
在清照年輕時,北宋已瀕臨危亡的邊緣。宋欽宗靖康元年壹壹二六金兵攻下汴京,時勢十分危急,這時清照仍跟隨明誠在淄州內,夫婦倆得知此訊,好不憂心忡忡。金兵來勢洶洶,京師不保,而淄州眼看不久也將淪陷。兩人開始整理行囊,將經史書卷、金石鼎彜壹壹打點裝入箱內。清照在〈金石錄後序〉有描寫當時的心情雲:「且戀戀,且悵悵,知其必不為己物矣!」 靖康二年丁未春三月,金人冊立張邦昌於汴京,僭號楚,清照聽到此訊,大為憎惡,寫下壹首詩雲:
兩漢本繼紹,新室如贅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徽、欽二帝被俘之後,高宗南遷,北宋滅亡,趙明誠時在山東做官。第二年(建康二年壹壹二七)金兵陷山東,他倆不得不把歷代收集的金石書畫拋棄壹大部分(明誠藏書甚多,書畫金石古器物亦不少,此次流亡,自不方便攜帶,但隨行帶出來的古物書籍,計有十五車之多,其數可觀)。 建炎元年,他們由山東入蘇北,渡江至金陵,夫妻倆南逃到建康(南京)。這時,高宗已在南京登基。明誠壹至金陵,便向朝廷報到,高宗委他湖州太守。可是,從山東流亡至南京,沿途風霜勞頓,明誠的健受損很大,湖州太守尚未到任,先行病倒;而後建炎三年壹壹二九明誠為了哭母奔喪,舊病復發,是年八月,清照連夜趕至,病已不起,卒年四十九歲於南京(清照四十七歲);是以清照寫了壹篇沈痛的祭文,文中有:「白日正中,嘆龐公之機敏;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等句,令人怵惕惻隱。
鎮日的哀思愁苦,教她瘦骨嶙峋的身子如何受得了,終於大病壹場。病中唯有玩詩書自娛,苦笑的寫道: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明誠的病故帶給清照精神上受到殘酷無比的打擊;何況在傳統的社會中,丈夫幾近是女子壹生的全部,壹旦失去了丈夫,便可說是完全孤弱無依了。從此,清照只身飄泊於江浙間,抱著壹顆支離破碎的心,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就在這壹年(建炎三年壹壹二九),江南局面亦起了大變化,金兀術引兵南下侵宋,於建炎三年九月攻打南京,是故清照又倉皇走上流離之途。她由南京至杭州,年底杭州又陷,清照只好渡錢塘江入浙東避難。
在兵荒馬亂中的清照逃難到臺州(今浙江臨海縣),找到為敕局刪定官弟弟,從此姊弟二人相依為命的生活在壹起。
當時的南宋,已有土崩瓦解之局,金兵勢如破竹,金兀術從海路追宋帝,直闖浙東,高宗匆促逃至溫州,兀術之大兵海上遇難,損失慘重,且嶽飛等在湖北帶兵擒王,襲金兵之後路,於此,金兵退兵,始成南宋偏安之局。 清照在浙東走過不少地方,紹興、今華、寧波和溫州等,其後臨安(杭州)光復,她才回至臨安居住。
親人的死別、收集的金石古器書物依次失去,加上山河色變,使她有著滿腔悲憤的心情。 靖康之變將她的生活劃分為美滿幸福(前期)與流離困苦(後期)前後兩個不同的時期。而生活的巨變也正是清照作品風格的壹個分水嶺。清照後期的作品將她個人在流亡生活中,所經歷之悲酸淒苦,對死去丈夫的懷念和對故鄉淪陷的感慨,反映在詞上,她的詩文的思想性提高了,表現出密切關懷國家命運的高度愛國精神。
《漁家傲》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裏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此作氣勢磅礴、意境闊大,想象豐富。是壹篇不可多得的浪漫主義名篇。詞人南渡之後,顛沛流離,涉江渡海,歷盡風濤,既親身體會到了落難流浪之苦,又親眼看到了南宋小朝廷昏庸無道、茍且偷安的黑暗現實。她憧憬著失土盡收、鵬舉萬裏的理想境界,向往著盛世清平、民富國安的海上仙境。
李清照完全不抒個人悲歡、盡由春秋大義落筆、有巍然將軍氣概的詩作當推她的——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對南宋政權的政治現狀,充滿了極度的不滿和失望。她企盼著有忠烈之士橫刀立馬,抵禦強虜,收復失地,重整山河。甚至她自己以壹“閭閻嫠婦”也“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壹抔土”。因此,她更加推重那種以死報國、不屈不撓的英雄主義精神。她臨烏江,思項羽,追先賢,發感慨,展抱負,抒寄托,向世人大聲宣示:人,活要活得有氣節,活得出類拔萃,昂揚有為,有聲有色;死要死得有價值,死得英武豪壯,壯懷激烈,慷慨悲歌。因此,縱然項羽時乖命蹇,是壹個失敗的英雄,但其慷慨赴死,寧死不肯屈辱偷生的英雄氣節,是值得人們景仰的,也是當時的南宋統治者所不具有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就是李清照的人生觀。
此時清照的詞作壹變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了淒涼、低沈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弟,怎壹個、愁字了得!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連用十四個疊字盡寫孤寂無依的處境。為此,鄭振鐸甚至稱之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清照曾為「玉壺事件」,幾乎將下獄;又因對時政的不平,才鋒過露,以及批評文學作品之水準太高,自然得罪不少人,因此有人捏造壹些謠言來毀謗她,說她在投老之年,改嫁壹位品德不好的人――張汝舟,辱罵她失節。嫠婦再嫁,對於道德並無損:如範文正公(仲淹)小時,曾隨她母親到朱家去(意謂母親改嫁);王安石在王(王安石之子)死後,硬把守寡的兒媳婦改嫁她人。 是以,若清照改嫁,並無過錯,何況她實際並未改嫁;其造謠者之目的是要損害已病逝的趙明誠和活著的才女李清照,並要給予世人以為清照淫蕩之印象,這些造謠者還假托清照之口吻說這次再嫁曰:「猥以桑榆之暮景,偶茲但僧之下材。」這謠言雖再歷史上曾起了小小的作用,但吳衡照的《蓮子居詞話》(煩見附錄),俞正燮的《易安居士事輯》以及李慈銘的《越縵堂日記》,皆證實她再嫁此事全為小人捏造的,而胡適也說:「改嫁並非不道德之事,但她根本不曾改嫁,那是小人行為。」 清照晚年之生活孤苦伶仃,居無定所,大致在金華的時間為多清照晚年之生活孤苦伶仃,居無定所,大致在金華的時間為多,她的祖父、丈夫、家翁皆是名人,而她自己也負壹時重譽。但她的暮年是孤獨的,南渡之君臣,在紹興後已逐漸安定下來,大家在山明水秀的臨安享樂,清照行吟雙溪,不與當時權貴同調,且還受這批人的汙。在這樣的環境中,她時有悲吟,如:「南來尚怯吳江冷,北去應悲易水寒。」等句,皆感慨深沈。
她是被南渡的權貴們遺忘的了,在滿口酸楚中,她也嘗出生命永恒的欣愉滋味了。就這樣,她悄然自人群中退隱,晚節流落江湖,從茫茫人海中消失了她孤弱的身影,連卒年都不可考,據壹般推斷約活了六十歲。李清照詞風婉約,她的藝術特征表現在:1?善於抒情造境。她善於把強烈的感情熔鑄在藝術形象裏,造成壹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她還善於從描繪壹段情節、壹個思想曲折中,顯示出感人的意境來。2?造語淺顯新奇。李詞語言既淺顯自然,又新奇魂麗,富於表現力。她的詞用典不多,卻善於運用口語、市井俗語,使詞寫得明白而家常。李詞的音節和諧,流轉如珠,富有音樂美。壹偉大的作家,他之獲致成功,必須具有三個優越的條件:第壹、要有豐富的情感;第二、要有超奇的理想;第三、要有獨特的創造力。因為沒有豐富的情感,無異喪失文學的生命;沒有超奇的理想,不易達到空靈博大的境界;沒有創造的能力,險是模仿前人,絕不能樹立特有的作風。在北宋詞人中,情感、理想、創造力,三者俱備,而能獨往獨來而自成壹體系的,只有蘇軾和秦觀;其次應該數到的,那只有李清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