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隋代瓷器有什麽特點?

隋代瓷器有什麽特點?

581年,隋文帝吞並北周、南陳,統壹中原,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連年混戰。隋末大運河的開鑿,對中國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隋朝只有不到40年的歷史,卻是壹個承前啟後的朝代,為唐帝國的建立鋪平了道路。在陶瓷方面,隋代的陶瓷技術也為壹個新的陶瓷時代拉開了帷幕。隋代以前,瓷窯主要集中在江南和長江上遊的四川地區,北方瓷窯極為少見。隋朝以後,南北的制瓷業開始突飛猛進。窯及其燒制的瓷器明顯增多,各種顏色、款式、風格的瓷器開始出現,形成了競爭的局面。

隋代制瓷中心仍在南方,但有逐漸北移的趨勢。陶瓷的制作繼承了北方青瓷的傳統風格,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點。燒制器皿的品種明顯增多,日用瓷器發生了過渡性的變化。胎體壹般較重,胎色多為灰色。

隋代瓷器的技術取得了許多成就,超過了前代。瓷泥壹般都洗,掌握控制原料中鐵的比例的技術。

隋瓷主要靠支架支撐和燒制。當支撐物被支撐燃燒時,物體直接接觸窯內火焰,被窯內煙火熏到。釉面不均勻,經常粘很多灰和窯渣。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壹個圓柱形的匣缽出現了。雖然沒有馬上普及和發展,但也標誌著瓷器燒制技術的又壹次飛躍,逐漸改變了瓷器的制作和造型。

胎壁趨於輕薄,底足由平底、餅形足變為玉底、圈足,釉面不受窯內煙氣汙染,保持了色彩的純正,使器物造型趨於輕巧精致。

在造型上,隋代青瓷基本繼承了南北朝的造型,主要有四六個系列的盤口壺罐、龍把雞頭壺、吐壺、多格盤、五杯盤、高腳盤、瓶、硯、盤、碗。

湖南嶽州窯燒制的青釉八角短流壺是壹種新的壺型。安徽淮南窯青瓷四系瓶,其他窯也有缺失。而且全國各地的瓷窯都有藍釉高腳盤,是隋瓷器中的典型器物。

青瓷是隋代瓷器生產中的主要產品,但釉色仍不穩定。這時候用的釉還是石灰釉,透明度強。釉面無論是青色、黃色還是黃褐色,都是玻璃狀的,在高溫下流動性很大。燒制後往往出現珠狀,胎質偏硬。壹般容器都是滿釉的,底部不上釉,讓胎露在下部。

此時瓶罐的裝飾主要集中在肩部和腹部,壹般是由花朵和卷葉組成的條狀圖案。隋瓷的裝飾技法有印刷、雕刻、貼花、塑雕等。,還有的加入了黑色和棕色的色彩,其中以印花較為常見,最具代表性。

印花是在瓷胎未幹的時候,用瓷泥制成的陽印模壓成圖案,然後上釉燒制而成。其圖案有花卉、草葉、蓮花瓣、卷葉、波浪和弦等。,分別展示在三維物體的頸、腹、高腿盤的圓面上,看起來整齊、簡約、有圖案。此外,湘陰窯、淮南窯、安陽窯的產品多有印花裝飾。

隋代有壹種藍釉印花四系壺,高35厘米,長頸、長腹、平底。肩部有四條雙條線,頸、肩、線、腹四層印花裝飾。印花是由扇形花瓣組成的壹組花、葉圖案,體現了隋代瓷器的裝飾特點。

還有壹件隋青釉印花帶蓋痰盂,高14.cm,直徑8.4 cm,足徑10.6 cm。壺口向外翻,頸短,肩平,半腹下垂,腹下微縮,圓寬。蓋上槽,扣子像蠟串。全身施淡青色玻璃質透明釉,釉色不及底,近腳處露出灰色胎骨。肩部刻三角流蘇壹周,腹部印花朵、樹葉、金銀花圖案壹周。

雕花是在瓷胎未幹的情況下,用鋒利的工具刻畫出各種圖案,然後上釉,入窯燒制。

貼花紙是將瓷土填入模具中,壓制成各種圖案,在瓷胎尚濕的情況下,用瓷土水粘合在物體表面而成,十分罕見。`

隋代青瓷仍以越窯為主,典型器物為隋越窯蓮花紋四系罐,口直、肩滑、腹平、足實。路肩為方形橋系,對稱分布。裝置外壁粘貼兩層倒置的蓮花花瓣,采用浮雕的裝飾手法,立體感十足。施青釉,底部不上釉。

隋代青瓷的代表作是藍釉兔鈕蓮瓣紋,高12厘米,底徑12.7厘米。右平底,底部有圓孔,中空,頂部有兔子扣。坯體施壹層薄薄的青釉,釉變黃,釉未施到底。外墻用壹周的荷花花瓣蓋章,上面有6組花,中間有條紋。

此權造型端莊,兔扣栩栩如生,釉面玻璃質感強烈,折線細密,花紋清晰,布局規整,線條流暢,充滿藝術美。

隋朝時期,北方制瓷業有了新的發展,制瓷區大多集中在河南、陜西、河北、山東等省。隋代北方青瓷窯有河北賈壁村窯、河南安陽窯、安徽珙縣窯、安徽淮南窯。

他們的胎釉特點是:胎骨厚,胎土洗,胎色多為灰色。其中淮南窯的瓷體較厚,釉面呈玻璃狀,透光度較好。釉面常有條痕,外壁半釉,有釉流,釉色為綠色或略閃黃色。

北方瓷器的裝飾紋樣,既沿襲了南北朝時期盛行的蓮花紋樣,又采用了花卉、草葉、卷葉等紋樣,在布局上穿插、替換;裝飾手法包括印花、描繪花卉、貼花等。

有壹件安徽隋淮南窯制青釉花蓮花瓣紋四系盤瓶,高43厘米,直徑15厘米,足徑13.5厘米。瓶口、長頸、肩、肩設置四個由雙股泥條構成的垂直系統,呈鼓包狀,腹部以下逐漸收斂,靠近底部處留有空隙。青釉施於全身,釉只及腹部下部。釉下施白色化妝土,釉面有條紋。

盤口瓶的釉下彩紋飾為雕花印花,頸肩壓印圓形花紋。肩部有兩處雕花紋飾,上面壹處覆以蓮瓣,下面壹處為金銀花紋,腹部有三處雕花紋飾,上下各覆以蓮瓣,中間壹處為金銀花紋。每壹層裝飾音都被和弦分開。

隋代淮南窯產品還有黃釉高腳盤,高12.5cm,直徑27.5cm,腳徑14.5cm..此盤平直略向外,中心扁平,有印花裝飾,有五個支釘標記,由中空的喇叭形高腳支撐。通體內外施黃釉,外壁只施半釉。

高祖盤是中國北方和南方瓷窯普遍燒制的壹種瓷器。最早見於北朝,流行於隋代,在隋代的繪畫和壁畫中均可見到。研究發現,隋代燒制高腳盤的瓷窯有河北加比窯、河南安陽窯、安徽淮南窯、湖南湘陰窯和四川瓊瑤窯。

隋朝還生產了大量高質量的白瓷,特別是北方河北姚興的白瓷,與南方越州生產的青瓷形成了互補。北方瓷業的發展開創了唐宋瓷業繁榮的先河,名窯遍地開花。

但此時的白瓷釉並不是真的白,而是壹層透明的玻璃釉覆蓋在白胎上。器物胎質潔白,釉面光滑,基本沒有南北朝白瓷的青黃或閃黃痕跡。

這種在瓷胎上使用白色化妝土的成功工藝,是隋代制瓷技術的重要成就之壹。即施釉前,將含鐵量較少的白瓷泥小心地掛在坯體上,這對提高白瓷釉的透明度和顏色穩定性有重要作用。

有壹件隋白釉罐,高19.2厘米,直徑9.7厘米,足徑15.2厘米。能唇,無頸,肩光,肩垂至足,平底無釉。胎兒的骨頭又白又厚。內外施白釉,外墻近腳處釉不如底。釉面薄而均勻,潔白無瑕,覆蓋著細碎的碎片。坦克的造型飽滿凝重,優雅簡約。

隋白釉龍柄復式瓶是北方白瓷的代表。兩瓶相連,龍為柄,龍張開嘴,兩人托住瓶口,造型生動。此瓶胎色為白色,質地較硬,釉末未施,釉層較薄,略黃。自北朝、北齊出現長頸瓶後,到隋代瓶型更為豐富,以後各朝均有燒制,造型各異。

此外,608年李墓出土了壹批白釉瓷器,如白瓷雙系雞頭壺。與北齊範崔墓中發現的白瓷相比,琺瑯有了很大的提高,沒有早期白瓷閃黃或閃藍的痕跡,是代表隋代白瓷發展的珍貴資料。

  • 上一篇:閑著無聊 求個打發時間的遊戲
  • 下一篇:鞭炮和年獸的故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