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吃了大苦頭,不是死就是傷,家裏的牲畜都吃光了。因此,在除夕夜,每個家庭都離開家,以避免年獸的危害,這就是所謂的“中國新年”。
又到除夕了,村裏的男女老少都準備上山躲避年獸。但是正當每個人都要離開的時候,壹個老乞丐來了。老人胡子花白,雖然衣衫襤褸,但看起來不像普通人。人們忙著收拾東西,沒有人關心那個乞討的老人。只有壹個老婆婆勸他趕快上山,避開年獸。
老人堅持住在村子裏。半夜,年獸闖進村子,看見門上貼著紅紙,晃動著身體。年獸氣得尖叫,沖進院子。就在這時,院子裏傳來鞭炮聲,同時起火了。年獸的眼睛被耀眼的紅光照得睜不開。
原來年獸最怕紅色,最怕噪音,最怕火。於是年獸害怕地轉身逃跑。
從此,人們知道了壹個敢走年獸的好辦法。每年除夕都會在門上貼紅對聯和“紅福”二字,在窗戶上貼紅窗花,燃放鞭炮和煙花。
擴展數據
春節的習俗
1,貼春聯
春聯又叫門聯、春貼、對聯、對聯、桃符等。它們以工整、對偶、凝練、細膩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表達美好祝願,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春節期間,每家每戶都要挑選壹副紅色的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
這種習俗始於宋代,流行於明代。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鉅的春聯專著《春聯的故事》論述了春聯的起源和各種作品的特點。
春聯種類繁多,按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反串、春條、鬥方。
2、貼窗花和反“福”字
窗花不僅烘托了節日的氣氛,還集裝飾性、觀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是中國非常流行的民間藝術,幾千年來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多貼在窗戶上,所以又叫“窗花”。窗花以其獨特的概括和誇張,將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祝願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異彩紛呈。
在貼春聯的同時,有些人還要在門上、墻上和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由來已久的民俗。“福”字寓意吉祥如意,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為了充分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的人幹脆把“福”字倒貼,表示“福到了”、“福到了”。還有人把“福”字精心制作成各種圖案,如長壽、壽桃、鯉魚躍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等。
3.張貼年畫
年畫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們淳樸的習俗和信仰,寄托了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年畫的內容不局限於門神等單調的題材,而是變得豐富多彩,以滿足人們慶祝和祈求新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收藏是南宋木刻年畫,表現了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趙、班戟和綠珠。民間最流行的是嫁鼠年畫。描繪了壹個老鼠按照人類習俗娶新娘的有趣場景。
民國初年,上海的鄭將月份牌與年畫相結合,形成了壹種新的年畫形式。這種合二為壹的年畫,後來發展成為日歷,壹直風靡全國。
4.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活動之壹。守歲的習俗由來已久,最早見於西晉地方誌。除夕之夜,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年夜飯,點上蠟燭或油燈,圍坐在火爐旁聊天,等待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驅除壹切邪氣,期待新的壹年裏有好運氣。
這個習俗逐漸流行起來,在初唐,唐太宗李世民寫了壹首詩“壽歲”。直到今天,人們都習慣守著年夜飯,迎接新年。在古代,守歲有兩層含義:老人守歲即“辭舊”,表示珍惜時間;年輕人保持年齡是為了延長父母的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間壹般在午夜。
5.燃放鞭炮
又稱鞭炮,中國民間有“開鞭炮”的說法。也就是新年到來,家家戶戶開門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聲辭舊迎新。鞭炮起源很早,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燃放鞭炮可以營造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裏的壹種娛樂,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好運。隨著時間的推移,鞭炮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和顏色也越來越多。每逢重大節日和喜事慶典,以及結婚、建房、開業等。,應該燃放鞭炮來慶祝和交好運。
6.新年快樂
新年的第壹天,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戴整齊,出門走親訪友,互相祝願來年好運。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是由同壹個族長帶隊挨家挨戶拜年。有的同事請幾個人拜年;還有人聚在壹起互相祝賀,這叫“團拜”。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他們健康長壽。長輩可以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都說壓歲錢可以鎮邪,因為“老”和“特”諧音,晚輩可以用壓歲錢平安度過壹年。
壓歲錢有兩種,壹種是把彩色的繩子穿成龍的形狀放在床腳,這是燕京年記載的;另壹種是最常見的,就是父母把分發給孩子的錢用紅紙包起來。
壓歲錢可以在晚輩拜年後當眾給,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入睡時,由父母偷偷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還是很流行的。
百度百科-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