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園詩共讀袁枚的古詩1的華陽人苗文經。
春天就像壹場短暫的夢,人們在東風中倚著籬笆。(茶太山)
在風雨中是不合適的。(黃石木)
每個月都變成壹個大秘密,又因為雲的熱度變成瘋狂。(嚴穗成)
不知道黃昏飛還急不急,但我好像很迷在晴天跳舞。(王菊莊)
為什麽漂浮的玉片是軟的?看到梅花還是覺得自己胖。(於)據
在院子裏,吳平白點了些青苔,叫他過來猜。春園不是壹家之事,花可以離樹。幹凈的質量會汙染道路,但重量輕的容易上樓。風好像怕被小朋友抓到,就跳到欄桿上,感覺後背。(燕山君)
摸摸襯裙好像給衣服添了毛,拍打帽子應該憐惜有霜的鬢角。"如我辭家同路人,流君歸不歸. "(蔡)據
捕食水的燕子扇些雪,窺窗者隔著壹重沙。願他與鴛鴦共度壹生,身披綠衣小鴨。(楊方燦)
春去春來,不忍看舊,風停,可解虛行。(創始人樹)
風有時會到硯北,月不到墻東。(錢魯青)
《訪友》:亂中已是子夜,樓上銀燈明。記得不要鎖門,在華陰靜靜地聽讀書的聲音。(王在元)
訪友:壹路輕舟繞煙雲,我愛山前花。不為尋君而留,方知家在花中。(方)據
《詠梅》:青楊相視而笑。是誰泄露了春光?(宋人)
《紅梅頌》:牧童睡眼朦朧,誤以為桃林要放牛。(宋人)
《隨園詩話》內容簡介
袁枚生活在所謂的“盛世”,學術思想十分活躍。提倡理學與反理學、強調國學與反國學的鬥爭十分激烈,袁枚堅定地站在反理學、反國學的立場上。與學術思想上的鬥爭相對應,文藝上復古與復古、再教育與主觀精神的鬥爭從未停止,袁枚是乾隆詩壇復古思潮與主觀精神的傑出代表。
袁枚提倡“性靈說”和“詩品說”,以反對乾隆詩壇流行的沈德潛的調論,主張復古和詩教,批評翁方綱以漢學為基礎寫詩的不良風氣。他倡導的心靈詩學促進了清代詩歌的健康發展,在清代詩歌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蔣湘南《娛記》說:“袁建齋獨倡性靈論,江南江北繼之。毛遂自薦沈先生抓為他贏得壹句話,比登龍還光榮,神壇不同。”可見袁枚的廣泛影響力。
以園詩讀袁枚古詩(二)壹、言誌詩
原文
古之英雄未遇,未有大誌,不僅鄧禹文學,馬杜佑也。晉文公有妻有馬,不肯去齊。窮的時候,他狀告李通,租給燕友。尤琪和眼睛。光武回李通曰:“龔燕願見汝?”得到嚴君的希望,我很自豪。漢齊王還是小卒的時候,算命的說他以後要稱王。韓大怒,以為他侮辱了自己,奮勇壹拳打去。都是壹般意見。鄂西林相公《辛醜元日》雲:“照鏡者將老,草不生。”《詠懷》雲:“看來四十如是,百年方知。”都是閬中寫的詩。
玩弄它的文字,如果妳不指望它以後出來,妳就進入階段。作為七省之策,《晉中丞席》中說:“問心賞客,唯誰能濟天下?”《登甲秀樓》中的絕句說:“炊竈煙散於午後,十萬人熟之時。妳什麽時候請求幫助的?夕陽滿樹,無相寺,自詡為吳侯,與不成功時的天氣大相徑庭。張桐城的相公自翰林以來壹直是宰相,他的詩都是獨壹無二的。
最美的壹句:“柳吟春水調,帶多落霞山外花。”葉底的花看不見,壹對蝴蝶已被預言。“水中種花是有意的,壹枝變成了二枝。”《與帝風箏》雲:“九天漸彩,四野風更彩。”賭“繩”的韻,放在遠處。
翻譯
古代英雄在沒有找到用武之地的時候,大多沒有立下大誌向。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鄧禹的希望只有通過文學,馬武的希望是壹個小小的杜佑官。晉文公不想離開齊國,因為他有妻子和馬匹。光武帝落魄的時候,他和李通因為稅延的事去找燕友打官司。
顏尤因因為驚訝,瞪了他幾眼。光武帝回來對李彤說:“龔燕盯著妳看了嗎?”他的言外之意是,被顏友看中是壹種榮幸。當漢齊王還是個無名小卒的時候,算命先生就斷定他將來會加冕為王。
韓大怒,以為算命先生在嘲諷自己,便揮拳相向。這些人都表現出了壹個特點,就是沒指望將來有所作為。鄂西林相公曾在《辛醜元日》中寫過這樣壹句話:“照鏡子看自己,開門卻見春草尚未長。”
他在《詠懷》中也說:“看來四十歲已經是這樣了,可以推斷百歲的樣子。”這些都是他當醫生時寫的詩。如果妳品味這些詩,妳絕對想不到他以後會出門。他在簡述了七省之後,《論金鐘誠的位子》中說:“捫心自問,我們都是有幸被提拔的。誰是真正幫助世界的巫師?
他還在《登上甲秀樓》的絕句中說:“廚房煙囪裏冒出的煙,像成千上萬根輕絲,飄在正午的天空。這個時候,就是千家萬戶煮香菜的時候了。那壹年,那月會吸引拯救世界和人民的火焰嗎?我透過樹縫看到武侯老廟被夕陽照得金黃。”他把自己比作壹個勇士,沒成功的時候天氣很不壹樣。張桐城的相公不是這樣的。從當院士到當宰相,他的詩都是壹個風格。他最細膩的詩句是:“柳蔭下壹灣春水滿,重重疊疊山旁花開。
”“雖然人們看不見葉下的花,但壹對蝴蝶已經知道了。”“溪邊種花,方知意境。當花映在水中,壹枝會變成兩枝。”他在《秋胡》中說:“看來,慈眉善目的隆中對老人,可以壹邊騎著馬踩著冰,壹邊占著星星的便宜。在他的《皇帝的風箏》中,他還說:“風箏飛過天空,在陽光的照射下,它們絢麗多彩。雖然四周狂風大作,但風箏仍因繩子的穩定性而放心。“這裏放著‘繩’的韻,把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放在心中。
第二,詩在骨而不在案。
原文
楊承齋說:“從來沒有天賦的人,都喜歡談格調,卻不懂幽默。這是什麽?風格空洞,好形容;搞笑又致力於寫靈魂的,不是天才。”我深深地愛著他的文字。要知道,有氣質就有節奏,節奏不在妳的氣質之外。“300條”就是壹半擔心女人,壹半說實話。誰對此負責?法律是誰?今天講風格的人,能不能超越它的範圍?匡高,於之歌,異於《三百篇》;“國風”的風格不同於“雅”、“頌”:是嗎?
有壹定?許渾說:“詩如仙骨,骨中無詩。”詩在骨,不在案。
翻譯
楊承齋說:“古往今來,才情低下的人,大多喜歡談論詩歌的風格,卻不知其中的風情。為什麽?因為風格只是壹個空架子,只要妳有嘴,就能描述出來;而幽默是對靈魂的特殊描述,沒有天才是不可能的。”我很喜歡這段話。要知道,有了氣質就有了節奏,節奏不會脫離氣質。
《三百條》有壹半是勞動者和有思想的女性的坦誠和深情。誰為他們設定了格式?誰給他們定了節奏?而現在談風格,能不能超越這個範圍?況且高煜那個時代的歌謠和三百篇不壹樣。國風的風格不同於雅頌。風格可以被某些規則限制嗎?許渾說:“詩如求仙。如果妳骨子裏沒有詩根,就不要亂背。”可見,詩歌的價值在於風格,而不在於格調。
第三,生存還是毀滅
原文
前明之學,不僅在朝廷,也在詩歌。鼎盛時,高、楊、張、徐各結了婚,沒有家庭。壹是為七子,再為鐘、譚,為公安;然後傳為玉山。
率全是攻擊批判,獨樹壹幟,可笑至極。普通人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悖論,所以要時刻保持冷靜,保持對的,忘記錯的。試想想七子鐘繇。沒有那壹天的名氣,玉山在選朝代的詩詞時,會在荒村孤獨的故鄉搜尋,得到半句訴說他的故事。敵將稱王,先射馬,累那些有好名聲的人!
翻譯
明代的“門戶”概念不僅見於朝廷,也見於詩歌創作。明詩全盛時,高、楊、張旭三人各自成家,卻沒有門戶觀念。但在他們之後,從明七子到後來的鐘、譚、公安派,再到後來的虞山派,都是互相攻擊詆毀,打自己的旗號,實在可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我們應該保持正確的,冷靜地擺脫錯誤的。
試想明朝七子鐘繇,如果當時還沒有成名,那麽玉山選本朝的詩,就要從荒村野嶺這個不為人知的地方收集,只有寥寥數語流傳後世。攻敵必先擒王,射人必先射馬。批評者會壹針見血,傳送門這個概念只是拖累喜歡出名的人。
第四,管理簡單,處罰明確
原文
21歲多的人,住在廣西,富君金先生看國士的眼光,推薦有學問的話。先敘說年齒,再贊文學,說:“我日夜看他,氣質從容,神態安詳。”國家要遠,人才要多,壹定是大有作為。”這時候,經理據理力爭地發問了。公職人員每次見到下屬,談及業務,都會說起於之的壹首詩、壹句話,津津有味地談著,在容止行動。我在屏風後面偷偷聽到的。
當妳看到壹個訪客,妳會偷聽他。有詩七行,有雲:“萬裏修薦表闕前,嘆文章百官座上。”掩蓋事實。有幾卷公詩集,死後無法編輯。只記得《答簾友生辰》中雲:“浮生空追黃雲,高士群唱《白雪公主》。”《八貴堂》雲:“天天花戟滿天,有時鶴舞到曠床。”我想去廣東玩九年。
翻譯
在乾隆陳冰年間,我二十壹歲,去廣西看望我的叔叔。金先生,傅俊,壹見到我,就視我為國家有用之材,特意推薦我進入博學鴻圖之科。他先問我的年齡,然後稱贊我的文采和學識,說:“我早晚觀察到他很平靜安詳。”
當國家出人才的時候,他壹定會成為壹名偉大的球員。”這時候管事忙不叠地前來請安。王老師每次和下屬見面,談生意,都要說到我的壹句詩壹句話,用表情和動作津津樂道。我在屏幕後面聽了之後暗暗高興。
壹知道金公公的客人要來,我就偷偷跟在後面偷聽。我曾經送給他壹個七律,其中有壹條說:“萬裏之境,妳要寫壹張推薦別人的表,在官位上誇別人的文章。“這些都是事實。
金公公有幾卷詩集,死後無人編輯。我只記得他的壹首詩《給壹個屏友的生日》,裏面寫著“我的生命飄如浮雲,關聯的貴族們壹起唱《白雪公主》這首歌。”《題八桂堂》說:“滿天都是香。在我放畫戟的房間裏,我有時會夢見鶴在枕頭上跳舞。”從這裏可以想象,公瑾在桂為官九年,政治簡明,刑法明確。
五、不要抄襲。
原文
在古代,沒有任何種類的書,沒有誌向的書,也沒有詞匯。於是,“三都”“兩都”被賦予了幾個木字,幾個鳥字。要搜羅編纂壹批書,廣泛搜集民風、土壤,然後再寫。如果只能開花,就晃壹陣子。洛陽,所以紙貴,家裏壹直留著壹本書,是書的壹種,縣誌讀之。
所以要十年五年才能實現。這種書,詞匯,應有盡有。如果左思生在今天,他絕不會做這樣的分配。就這麽做吧,不過要壹兩天才能把舊紙撿回來。而那些臨摹和背誦的,什麽都沒有。今人寫詩寫賦,用雜事用韻,更貴是不對的!
翻譯
在古代,沒有書籍,沒有地方誌,沒有字典。因此,在《三都賦》和《梁靜賦》中,有許多樹和許多鳥。壹定要等到自己翻遍了書,廣泛收集了風土人情之後,再寫文章。如果能做到半富才情,五顏六色的文字,就會引起贊嘆和轟動。左思的《三都賦》這本書之所以在洛陽貴,只是因為這樣的書是家裏購買的,可以算是縣誌看的壹種書。
所以寫這樣壹頁需要十年八年的時間。現在的書和字典都很齊全。如果左思生在今天,就不會做出這樣的詞。就算做了,也只是從那堆舊論文裏摘抄出來,壹兩天就能寫完。也不會有人轉錄和背誦。現在的人寫詩、寫賦都喜歡用瑣事、晦澀的韻腳,認為篇幅越多越好。這其實是壹個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