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們的爹娘》有感
很難想象,擔負著高檢重要領導職務的趙誌剛,接連推出《我們的爹娘》《新的人生》等數部專著,並在網絡開辟平臺,撰寫了大量的文章。工作勤勉,文筆斐然,情感豐富,積極向上,是人們對他的高度評價。
記得2012年9月4日下午,我收到趙誌剛從北京發來的郵件,急忙打開壹看,是他的仍然散發著墨香的新作《我們的爹娘》。就在那幾天,我在沈重的心情中寫下了壹段文字。八年過去了,我再把這些文字呈獻在讀者面前,讓我們***同緬懷天堂裏的親人。逝去的歲月,飽含著太多的辛酸和淚水,我們不能忘記也永遠無法忘記。
....…
我知道這部著作誌剛醞釀了許久,宕至今年這個時候面世,我知其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他母親已去天國十個年頭,父親也在四年前追隨母親而去。這部著作既是為紀念、祭奠、緬懷父母,更是有人生的熱情展望。
很多朋友都知道,趙誌剛在這幾年裏,經歷了人生重大的精神壓力與身體挑戰,他在極度的悲傷與痛苦中肩負著重要工作的同時,與自己展開精神與肉體的搏鬥並取得令人贊嘆的成果。從雙親的離去中,誌剛領悟到人生的真諦。他除了追思感恩父母之外,還不遺余力地歷練自己,向生命的極限挑戰,這是在延續和珍惜父母給予的生命,是大孝之人。他把對父母追思用細膩的文字記錄下來,昭示社會,是有德之人。相信很多人看了《我們的爹娘》之後,心靈壹定會顫動,也壹定能夠得到凈化。從這種意義上講,趙誌剛對社會的這種貢獻,是壹般教科書所達不到的——《我們的爹娘》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字裏行間滲透著血與淚,蘊藏著愛與恩,展示著父母與子的密不可分的靈魂與肉體的關聯。
我用極快的速度翻閱了這部書,是因為我對書中的許多文字與章節比較熟悉。趙誌剛幾年前就出版了《我的母親》壹書,我在讀後寫下了《悲歌祭奠》的文章。那時候我了解到誌剛對母親有著無限的追思與眷戀,對母親的壯年早逝扼腕痛惜。想不到這樣的切膚之痛在幾年之後又發生在趙誌剛的身上——父親患了不治之病。在父親病重、手術以及生命彌留的日子裏,誌剛把對父親的愛凝於筆端,用文字記錄下了父親108天的治療或者說是與生命搏擊與命運抗爭的壹些感人情節。我因為是誌剛的老鄉,也是寫作上的朋友,就天天在博客上看誌剛的更新博客。那100多天,我想象趙誌剛遭受著身心的折磨,父親的病重無疑會讓他無時無刻不勾起對母親的懷念。我天天慨嘆,趙誌剛是個苦命的孩子,雙親連壹個60大壽的機會都不留給他,這真的是太殘忍了。對壹個大孝之人,還有什麽比這更殘忍的呢?所以那些日子,我從誌剛的字裏行間猜測著他父親的病情。當終於有壹天誌剛在電話裏告訴我這壹驚天霹靂時,我在驚呆之後寫出了108天這壹組數字。當時我就想寫壹篇文章,可是悲痛中竟無語,壹擱就是四年。還有,誌剛出版的《2010我的微博生活》送我後,我仿佛看到了誌剛已經從噩夢中走出來,真的為他高興,遂寫下了《真誠的碎片》壹文,想不到誌剛把我的這些文章都收藏在如此珍貴的《我們的爹娘》裏,這也讓我倍感榮幸。我說了這麽多,實際上我是想說,我對誌剛有壹定的了解,對《我們的爹娘》中的文字比較熟悉,所以接到獲贈的新書後,我就認真看了莫言老師、尹洪東老師所作的序言以及誌剛自己的前言。著名作家莫言老師做出了高度概括:“他筆下的爹娘,也正是我們的爹娘……他們勇敢善良,他們在黑暗中不絕望,他們慷慨大度,樂善好施,他們為了追求光明不怕犧牲……他們是最普通的人,也是最偉大的人。他們生前是我們的靠山,死後是我們足下的大地。他們的身體化為泥土,但他們的精神會代代傳承。”尹洪東老師從孝道的角度對誌剛的書做了中肯的評價:“《我們的爹娘》這本書,字裏行間充滿了誌剛的孝親之思、孝親之行。對母親的追憶,真實地再現了壹個平凡而偉大的鄉親母親,感人至深;對父親的追懷,特別是救治父親的那些過程和細節,給人以揪心之痛。”憑我對誌剛的了解,兩位老師對他的評價恰如其分。我在反復看著書中的文字時,總感到有壹種沈重,這種沈重如其說是來自於誌剛的文字,倒不如是說來自誌剛的內心。我以為,他所作的前言,實際上就是他如泣如訴的內心獨白。母親的猝逝,是“毫無準備的突然離去”,而父親是在病床上度過了人生最殘酷的壹百多天。盡管誌剛動用了全部精力和壹切可用的資源,不惜巨額醫療費,不怕傾家蕩產,但是仍然沒有挽留住父親的生命。為人子還能怎麽著?面對著蒼天的不公,誌剛只能是仰天長嘆,壹路哭著從北京回山東老家安葬了父親,又壹路哭著從山東回到北京。這種與親人的永世分離,對趙誌剛的打擊壹次比壹次沈重,終於使得他的身體出現了不測。“父母雙親於壯年的早逝給我莫大心靈創傷,因過度悲痛,加上工作繁重,生活方式不健康,身心俱損,不到40歲就處於系統性崩潰的前夜,每日服用多種降壓藥物,註射胰島素,‘三高’、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征等嚴重威脅著我的生命。”因此,這幾年,誌剛不得不對自己的身體重視起來,他甚至進行了壹次脫胎換骨式的修行,對自己的身體進行了壹次革命性的顛覆。不到兩個月體重減掉了70斤。當他把兩個月的親身經歷成書《新的人生》寄給我後,我真的是大吃壹驚!不可思議。然而不可思議的奇跡在誌剛身上真實地發生了,我看了他“重生”後的照片,簡直是與之前判若兩人。我讀了後想說點什麽,可是無從下筆。這種修行需要壹種境界,需要壹種天分。我自知寫不了,也就緘其言。可是,當接到《我們的爹娘》後,我就有壹種不壹樣的感覺,心裏有壹種莫名的躁動。晚飯後我捧著書讀了很久,躺在床上竟然迷迷糊糊,紛亂的思路無法濃睡,翻來覆去老想著《我們的爹娘》。我已經買好了6號的飛機票,也是在中秋節前回去看看81歲的老母親。我原想從山東回到深圳之後為《我們的爹娘》寫點什麽,也在QQ上跟誌剛說了。可是讀了這本書,似乎就不能等下去了,心裏就像有千百只手在抓撓著,讓我不能安然入睡。那些生命、感恩的詞句在腦海裏疊現;那些曾經鮮活的影子,如今在天堂過得好嗎?我又聞訊誌剛近期要為母親做10年忌日,我是不是應該說點什麽?還能等著探家回來嗎?我翻身起來,打開燈,看了看墻上的掛鐘,正好淩晨3點。我想,盡快寫出來,也許心裏輕松些。
我以為,誌剛的《我們的爹娘》這本書,已經超出了文字本身的意義。之前我看了山東廣播電視臺生活頻道《生活幫》2012年08月18日播出的——“感動!《我們的爹娘》出版發行”。該欄目主持人說:今天上午,咱們的山東老鄉趙誌剛的新書《我們的爹娘》在濰坊昌樂舉行首發儀式。這本由莫言和尹洪東作序的《我們的爹娘》是作者趙誌剛壹次跨越十年的寫作,文字雖然樸實無華,但字字句句飽含了熱淚呼喚。十年間,母親與父親相繼壯年離世,讓他扼腕嘆息,為了追憶,為了緬懷,他將紀念父母的碎片化篇章集結成書。妳能想象得到嗎?眼前這位健壯的中年男人,在壹年以前體重還高達230斤。40歲的趙誌剛疾病纏身,生命面臨威脅,在遭遇雙親病逝的悲痛之後,他卻悟出愛護自己就是對先人行大孝的道理,在壹個半月的時間裏,以堅強的毅力“脫胎換骨”。莫到晚年再思親,重在當下善盡孝,趙誌剛說,書的出版除了追憶父母的養育之恩外,也希望能讓更多的人不要像他壹樣追悔,遺憾,更好的孝順父母。子欲養而親不待,希望大家能夠多關心壹下自己的父母親。
這就是說,這本書的影響將會很大,將會根植於讀者之心。
追思是壹種源自本性發自內心的愛。誌剛愛他的父母,這是因為他的父母給了他生命並且培育了他,給了他無限的愛。當父母都離他而去後,誌剛很長時間把自己封閉在回憶之中,父親的音容笑貌,母親的慈眉善目都根植在誌剛的腦海裏,很多時候他甚至不能自拔。記得2010年清明節誌剛回家為父母掃墓,那壹天中午我們坐在壹起吃飯。誌剛悲痛地告訴我,從北京回來幾乎是哽咽了壹路。我望著這個粗壯的漢子(那時他還200多斤),壹時不知道說什麽好,我知道此時的安慰是多余的,無言也許是壹種默契。吃了飯我說,趕快走吧!他說,晚上回北京還有會議。我點了點頭,他也點了點頭。等他上了車,我們幾個人站在那兒,仿佛看到誌剛眼裏的淚珠在打轉,我也情不自禁地抹起了眼淚。過了好長時間我還在想,為什麽誌剛的這種愛比起他人更強烈些?在讀了《我們的爹娘》後,這種答案便十分明了。誌剛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盡管那時候父親在外當壹個煤礦工人,他也從來沒認為自己是工人的孩子。因為他的母親在農村,他就有了壹張農村大地上的綠卡。他玩耍,他上學,他工作,都維系著父母的心。當誌剛以為自己有了反哺的能力,發誓要好好孝敬雙親時,母親卻無緣享受兒子的孝敬,因心肌梗塞猝然離世。這根本就讓人無法接受,母親畢竟才56歲!母親離世留給誌剛的最多的是追思,這種追思在很多時候占據了他的全心。在母親60年冥壽時,誌剛終於把這種追思付諸文字,為天國的母親獻上了壹首挽歌。之後,誌剛把對母親的思念,對母親的愛轉到了父親身上,用各種方式讓老人歡心。可是,僅僅6年,父親竟然有了這樣的結果。誌剛哪裏想到會是這樣?如今的醫學這麽發達,不到60歲的年齡,看起來身體很強壯,怎麽……誌剛被無情的生活打懵了,他無所適從。把父親帶到北京,帶到最好的醫院。當第壹次手術失敗後,他明明知道父親已經無緣這個世界了,但是還是要堅持再次手術。108天啊!煉獄般的煎熬。父親在煎熬,脆弱的生命無限眷戀著這個世界,無助的眼神看著自己的兒女親人!兒子在煎熬,誌剛日夜奔波,他決定傾其全部為父親治病,挽留父親在這個世界上多住些日子。可是,父親還是走了,盡管父親沒有多少遺憾,兒女都已成人,也為他掙足了面子。然而,他不想這麽早就離去,他不能為孩子做點什麽,但是能看著孩子們健康快樂幸福,是他最大的知足。我想誌剛肯定還有很多情節沒有記敘下來,父親期待什麽?兒子想做什麽?那壹段時間誰還有心思梳理這些事情?壹切都被痛苦掩埋。我還想誌剛的身體後來出現了非正常狀況,與那些日子的身心操勞斷然有關系。有這麽個父子母子背景,誌剛的追思強於壹般人是在情理之中的。這也是他孝心的體現。
感恩是壹種本質的生命姿態。人都會說要懷抱壹顆感恩之心、感激之情。這種感恩是最基本的人性常識,是壹種本質的生命姿態。許多人做不到,不是社會的原因,而是自己心底裏荒蕪。任何年代,任何社會,人都需要感恩,尤其是對父母。懷抱壹顆感恩的心,猶如在生命的旅途中點燃了壹盞明燈;懷抱壹顆感恩的心,猶如掌握了人生宮殿的鑰匙;懷抱壹顆感恩的心,猶如在人生的海洋中擁有了壹艘堅固的船;懷抱壹顆感恩的心,猶如鳥兒擁有了調節平衡的尾巴……孟郊在《遊子吟》中寫道: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字裏行間流露著母子深情,字字句句傾訴母愛之魅力。趙誌剛說:“感恩父母給予我生命,感恩諸多親朋好友、同事、網友在我哀傷哀痛無法振作的時候給與的關心與溫暖,讓我有力量站起來,重新行走在陽光下……感恩痛苦與不幸,讓我的心靈成長,重獲新的人生,新的生活,讓我學會愛惜肉身,品味生活,珍惜親人朋友與人生。感恩壹切。”趙誌剛之所以懂得感恩,就是因為他經歷了這麽多事情,懂得了感恩是人身心的需要,是人達到心理平衡的需要。作為壹種生命姿態,只要去感恩了,妳就會心裏得到平穩。
歷練使心靈得到升華,精神得到飛躍。人生的災難雖說是不幸也是人們非常所不希望的,但是畢竟它來臨了。那麽怎樣對待人生的災難?換句話說,怎樣扛得住人生壹次次的撞擊?我覺得趙誌剛很不簡單!作為他這個年齡,按說抗壓的能力還不是十分堅強,還有很多夢想要去實現,夢想多了對生活或是生命的打擊就有些猝不及防,很多人30來歲或是40歲左右在被生活或是生命重創之後,顯現得不知所措,無所適從。在這個時候,很容易擊垮壹個人的意誌。而趙誌剛堅強地走過來了,《新的人生》昭示了他的生機再次勃發,人生的又壹個春天終於被誌剛牢牢抓住。家庭的不幸,讓他更加懂得了生活,學會了生活,駕馭了生活。他在家庭跌宕不安幾年後,在自己的身體獲得重生後,更加懂得了熱愛生活。生活的歷練,讓趙誌剛的心靈得到了洗禮,精神有了更高的飛躍。假若她的父母九泉有知,壹定會為誌剛的身心變化而高興。
南方的天氣仍然還炙熱,尤其是中午,太陽高高地掛在中天。而我們北方,6號我即將回去的家鄉,已是秋天的氣爽,恰逢趙誌剛回老家為母親逝世十年祭。在回家鄉前,我坐在電腦前,伴著淚水寫下了這些文字,也算對故去的亡靈有所慰藉吧!
……
正如趙誌剛《新的人生》壹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