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 5月1日,世界上第壹次博覽會在英國舉行。
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已經是世界壹流強國。沒有人懷疑英國的實力。因為它的偉大召喚,英國舉辦了第壹屆世博會。
維多利亞女王發出外交邀請函,10個國家接受了邀請。嚴肅刻板的英國人利用國家經濟實力為第壹屆世博會安排展覽。
維多利亞建築風格厚重,大多是巨大的石頭建築。在這次世博會上,英國人壹改往日風格,在著名的海德公司建造了壹座以鋼鐵和玻璃為主要建築材料的水晶宮。水晶宮高65,438+0,700英尺,高65,438+0,000英尺。它消耗4500噸鋼材和10公頃玻璃。
首屆世博會在熱烈的氣氛中開幕。在占地9.6萬平方米的展區內,展覽桌總長度約為13公裏。在為期23周的展覽中,有630萬人參觀。65,438+04,000件展品包括壹個24噸重的煤塊、壹個來自印度金剛鉆的煤塊和壹只標本大象,而發動機、液壓機和紡織機械則向參觀者展示了現代工業的發展和人類的無限想象力。
興奮的人很享受在水晶宮裏見證那個時代的驕傲,自然不會註意到工業文明已經讓泰晤士河逐漸變臟。後來在英國,清理泰晤士河的汙染花了將近壹個世紀。
現代世紀是歐洲人的世紀。在東方人眼裏,第壹屆世博會是招搖的,是自命不凡的。當他們參觀這些奇形怪狀的東西時,眼裏流露出驚訝和恐懼,但對歐洲人來說,與其說是展示東西,不如說是展示自己。沒有前三個世紀的基礎,沒有世界、人和科學的發現,人在世紀的進步是不可想象的,更談不上第壹次世博會的基石和英雄主義。
15世紀,世界發達。
16世紀,人類被發現。
17世紀,科學被發現。
三把鑰匙打開了第壹屆世博會的大門。
15世紀的探險家,在西歐人的想象中,中國和印度的杜蘭尼花生是用之不竭的寶石、香料和絲綢。去東方,去富饒的地方,歐洲水手無意間打開了世界地圖。面對壹片充滿無限神秘和誘惑的海洋,歐洲人試圖開辟壹條西行路線,尋找壹條東方致富之路。
1487年,葡萄牙人迪亞斯到達非洲最南端的海域,並將其命名為風暴角(後更名為好望角)。
1492年,意大利熱那亞壹個織布工的兒子哥倫布遊說西班牙王室成功,西班牙王室為他準備了三艘帆船。8月3日,這支艦隊駛入大西洋。10年10月12日,船隊抵達巴哈馬。哥倫布認為它已經到達了印度,所以他把當地居民稱為印第安人。這些土著人告訴哥倫布,南方有富饒的地方。哥倫布興奮地穿越巴哈馬,登上了古巴的土地。他誤以為這裏是日本。到1504年,哥倫布又三次揚帆起航,卻始終沒有找到傳說中的黃金之地,也壹直不知道這片土地是新大陸。
哥倫布首航五年後,葡萄牙人達·伽馬在裏斯本出海,170人的船隊也去尋找富饒的東方世界。5月1498,18,達·伽馬到達印度西南海岸的中心港口卡利庫特。當時,印度居民對這些陌生人家鄉的偏遠感到非常驚訝。他們問:妳為什麽遠離家鄉來到這裏?葡萄牙人的回答是,我們在找香料。
哥倫布沒有找到黃金之地,但西班牙王室對黃金之地的向往並沒有就此結束。1519年,西班牙王室資助葡萄牙人麥哲倫繼續探索東方之路。那年的9月20日,壹支由五艘帆船和265名水手組成的西班牙船隊啟航了。到達美國東海岸後,艦隊向南行駛。5438年6月+次年10月跨過壹個海峽(今天的麥哲倫海峽)後,浩瀚的海洋改變了它殘酷的面孔,優雅地接納了這些遠道而來的陌生人。船員溫柔的海洋叫太平洋。1521年,艦隊停靠在菲律賓。此時,大量船員已經死於壞血病。到1522,也就是第壹次博覽會前三個世紀29年,船隊回到西班牙,人類首次環球航行宣告成功。雖然只帶回了壹船香料,卻在不經意間證明了地球是圓的這個事實。
不管探險者的動機是什麽,探險者的足跡讓壹個完整的人類世界脫穎而出。
摔跤手與神的中心地位的確定和地理發現是在15世紀同時開始的。
首先,意大利人以人為中心重新詮釋了世界。詩人彼特拉克發出了震驚世紀的呼號。他指責梵蒂岡是詭計的熔爐和黑暗的監獄。善良在那裏枯萎,邪惡在那裏滋長!
用人類的知識代替上帝的知識;以人性取代神性;用財富、藝術和愛情代替禁欲主義;用人類的創造力取代上帝的力量...整個歐洲沸騰了!新的創世紀開始了。
哥白尼在教會統治的陰影下,小心翼翼地提出了太陽中心論,說教會的宇宙結構開始瓦解。意大利人布魯諾接過哥白尼的衣缽,大聲說出了自己的秘密。梵蒂岡宣布他為異端,並將他燒死在火刑柱上。他留言:他們看判決書的時候,比我聽的時候還害怕!
在歌唱、實驗和犧牲的驅使下,人被發現了,人開始知道人和神壹樣崇高。
在德國,教會的豁免權象征引爆了重創自身的炸彈。這種聲稱硬幣‘叮當’進入金庫,靈魂立刻走出煉獄的豁免符號,是受威登堡大學神學教授馬丁的影響?路德的挑戰,與上帝摔跤的最偉大的巨人在威登堡教堂張貼“95條論綱”,壹夜之間,路德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1519年,當麥哲倫踏上漫長的東方不歸路時,德國萊比錫爆發了路德與教會的論戰。威登堡大學校長親自將路德送到那裏,200名學生手持戟和頭盔充當路德的護衛。這是壹個百年後依然會讓人落淚的場景。
對教會缺點的攻擊讓教皇怒不可遏,他不再輕率地認為路德所說的是壹個喝醉的德國人的胡言亂語。公元1520年,教皇發布詔書,宣布路德的論點為異端,並命令他在60天內撤回主張。當最後期限到期時,路德應該把教皇敕令扔進火裏,與梵蒂岡決裂。路德的聲音震撼了整個歐洲:無論現在還是將來,我都不會撤銷任何事情,因為違背我的良心是不安全和不誠實的。
在歐洲文明發展的思想基礎中,路德對信仰思想自由、個人主義和自由平等的熱情,是神權政治漫漫長夜中最閃亮的火炬。
啟蒙運動的大航海時代就像壹個神話。無法與海洋的浩瀚相提並論的人,劈波斬浪,讓不同的大陸互通有無。在拓展人們視野的同時,人們開始探索大自然的秘密。與此同時,人類的理性像水銀壹樣溢出,四處蔓延。從自然科學到精神科學,敢於與上帝角力的人層出不窮。在哥白尼的指引下,宇宙的圖景正逐漸顯現輪廓。在路德的指引下,人的世俗生活得到了肯定,人的中心意義也逐漸成為無可爭辯的歸宿。到了18世紀,啟蒙運動和進化論再次被定義,這不僅是對宗教組織的挑戰,也是對宗教本身的直接挑戰。
那是壹個群星璀璨的時代,那是壹個為後世定位的世紀。
什麽是信仰自由?
這是人類的特權。
伏爾泰對人很有把握。18世紀的巨人,以伏爾泰為首,以精進不退的思想,結束了宗教時代,開啟了新的理性時代。
啟蒙運動的英雄都是極端分子。他們不遺余力地挑戰宗教。他們心裏有壹個很大的願望,就是建立壹個新的體系。遠大的抱負讓他們為理想而痛苦,為理想而痛苦。他們有路德的熱情和水手的毅力。
伏爾泰把流放和坐牢視為人生的壹種幸福。1715年寫了壹首諷刺攝政奧爾良公爵的詩,被逐出北京,流放到奧爾良附近的蘇裏。1717年被赦免回京。5月,他又因為寫作惹上了麻煩。壹個年輕詩人的詩像他的筆跡,他被判代表他人。這壹次,他的目的地是巴士底監獄。次年4月出獄,依法流放至查泰內。1726年,他和壹個無恥的貴族騎士發生了爭執,作為血源。他出獄後,被迫流亡。今年下半年,他住在英國。這壹打擊讓伏爾泰頓悟,於是伏爾泰和權貴階層勢不兩立。在後來的日子裏,他與他所敵視的腐敗社會越來越格格不入,於是他壹邊賺錢壹邊寫作,這讓歐洲的權貴們,確切地說,對這個法國人恨之入骨。
同時,孟德斯鳩、狄德羅和盧梭也像伏爾泰壹樣,為人類的自由和權利睜大了眼睛。在他們的犀利曝光下,大時代的序幕緩緩拉開。從平民到貴族,他們知道去哪裏以及如何到達那裏。
科學的發現,哥白尼學說是科學革命的轉折點,它改變了西方天文學的基本概念;改變了人們對自然的認識;改變了西方人的價值觀。這是現代科學革命的源泉。
科學革命得益於人民中心地位的確定和人民思想的解放。16世紀,科學掙紮著走出了神學的陰影,它慢慢掀開了臉上迷信的面紗。它告訴人們,人可以用自己的頭腦去探索世界,人本身在壹切都是被寬恕的;在科學的旗幟下,人可以考慮和上帝壹樣的東西。
如同地質歷史時代的生物大爆炸壹樣,本世紀是科學的大爆炸,各種基礎學科相繼出現,令人目不暇接。
博物學、醫學、化學、解剖學、生物學、植物學、數學、物理學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而且不同的研究方法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它們逐漸獨立於神學,形成人類知識,體現了技術時代的來臨,呼喚技術文明發光。
如同思想史上的巨人壹樣,科學也有自己的巨人,而這些巨人中的巨人就是英國的牛頓。牛頓的知識是非凡的。可以說人類歷史上只有壹個這樣不可思議的人。他在以下領域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純數學和應用數學
光學和光與色的理論
科學儀器設計
力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潮汐重力理論
新科學方法論
熱、化學和物質理論
煉金術,年表,聖經翻譯
18世紀科學史上的壹位學者甚至認為牛頓推翻或改變了所有的思想。
就像大航海時代壹樣,科學家帶路,描繪了大自然的各種畫像,大自然的秘密被公之於眾。民本意識與科學並肩前進,開放的世界第壹次呈現在人們面前,盡管迷信依然存在;雖然無知依然存在;雖然暴政依然存在;雖然不平等依然存在;雖然奴隸制依然存在,但世界未被發現、人未被發現、沒有科學的舊時代當然不存在了。
人們開始設計自己想象的自我;設計自己想象的社會;設計自己想象的自然。
18世紀,牛頓開創的科學時代繼續進步,取得了革命性的成功。這場革命的前兆來自化學革命。在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中,法國科學家的掌門人拉瓦錫被送上了斷頭臺,但他的政治保守主義和反動並沒有影響這位自信的科學家為人類進行的寶貴的科學實踐。
拉瓦錫領導了影響物理和生物領域的化學革命。這場革命利用了物質守恒的壹般原理,世界在壹個小實驗室裏被重新稱重。同樣,其他學科也在16-17世紀的基礎上,迅速展現了自己的輪廓,拓展了自己的深度和廣度。科學發展帶來的技術創造是無窮無盡的。18世紀,人類上演了激動人心的壹幕——工業革命。1851年的倫敦世博會就是這場工業革命的見證。
輝煌的水晶宮18世紀70年代,有人從中國漂洋過海來到外面的世界。這些人中有壹個是王濤,他原來是壹個桀驁不馴的名人,也是壹個浪漫機智的人。但舊國家的破碎現實,讓這個聰明人更在乎現實。他寫信給太平軍,因此被朝廷稱為賊,不得不匆匆逃到香港,幫助華英公學校長李雅格翻譯中國典籍謀生。他於1867抵達法國馬賽,然後被送往倫敦。他記錄了第壹屆世博會的紀念建築——浪漫中國風的水晶宮。
這座輝煌的建築被王濤稱為巨大的玻璃房。
王濤看到的水晶宮已經被壹家私人公司買下,搬出了海德公園,搬到了倫敦南部的西德納姆,還加了兩座塔樓,周圍是美麗的花壇和綠樹。
王濤被這個巨大的玻璃房間弄得眼花繚亂。他是這樣描述水晶宮的——地勢又高又陡,看起來像個土丘。廣廈滿崇,建於其上,蜿蜒曲折,煙霞亭雲窗,空靈超越天際。南北各有壹座塔,高聳入雲。北塔有十四、四十英尺高。磚瓦檁條、窗臺、玻璃也;視野裏,壹片純瑩。其中的亭臺樓閣、園林池塘、花草鳥獸蟲壹應俱全。.....此時的水晶宮仍然是展覽、慶典和表演的勝地。
水晶宮以第壹屆世博會聞名,尤其是其建築風格,是19世紀下半葉以來功能主義的代表作。
西方傳統建築模式的代表是神社、教堂和宮殿,在工商業和大眾傳播日益發達的18世紀下半葉顯得笨重而不實用。相反,功能主義主張建築的結構應該取決於它的功能。傳統的建築概念將工程師和建築師的工作範圍完全分開,而功能主義則希望將他們整合成壹個整體。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商業需求是功能建築風格的有力支撐。
帕克斯頓爵士設計的水晶宮是功能主義的傑作。這座晶瑩剔透的建築采用預制組合,整個結構由鋼架完成,舊的墻體支撐已經消失,作為覆蓋物和裝飾玻璃創造出夢幻般的美感。
歷屆世博會都充分追求對建築的貢獻。在1967蒙特利爾世博會上,蒙特利爾世博會美國館這壹綜合性的傑作,如同水晶宮壹般耀眼奪目。我們將在世博會上再次推出。
從集市到大集市的雛形已經存在很久了。19世紀20年代,有的集市叫集市,有的集市依次叫集市。
這個市場起源於中世紀歐洲商人的定期聚會。市場的英文表達源自拉丁語,意為犧牲和程序,與早期天主教會的節日密切相關。這個市場的功能主要是商品的現場交易。
歷史上最突出的市場是北歐香檳區的香檳市場。12-13世紀是香檳市場最美的時候。每次市場密集6周,商人來自歐洲、中東、非洲。根據13世紀香檳市場的記錄,市場上交易的商品來自40個地區和城市,包括25種不同的羊毛,以及多種絲綢、亞麻、棉花、金銀花,還有皮革和皮革制品、藥品、調味品、水果、石油、奶酪、啤酒、葡萄酒、貴金屬、珠寶和木材等24種商品。
隨著商業的發展,集中交易逐漸讓位於固定經營,市場開始衰落。到19世紀,市場的功能主要是商品批發。
脫胎於市場的博覽會,最終確定為1851第壹屆世博會。這個博覽會的英文名稱是Great Exhibition,英文可以翻譯成great Expo和huge Expo。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的全盛時期。工業革命的完成使英國成為歐洲壹流強國,殖民主義的擴張使英國自詡為日不落帝國。從當時英國人的驕傲和自豪來看,翻譯成大論述似乎更準確。壹個是展現工業的偉大,壹個是展現偉大背後的驕傲。
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認為,舉辦博覽會可以向世界各國介紹英國的產品和制造程序,促進產品需求,對英國大有裨益。他的熱情是世博會成功的關鍵。
這次博覽會的初衷是展示英國工業技術劃時代的成就,但維多利亞女王通過外交手段邀請各國參與其中,形成了世博會的格局。
在這次博覽會上,美國展示了500多種產品。願意這樣做的美國人展出了各種創新產品,如麥考密克收割機、柯爾特左輪手槍、固特異橡膠和嚼煙。然而,美國人不與英國人或世博會現場的任何其他人做生意,展覽的精彩足以讓參展商滿意。
從博覽會到大博覽會,人類已經從單壹的商業交易擴展到以文明展示為主題的博覽會。從大博覽會到世博會,世博會的雛形初現。它更加註重交流和發展,將文明與天地寬容的情懷融合,寄托了更多的人類思想。這也是世博會日益濃厚的人文氛圍的最初來源。
作為歷史,保存在人類歷史中,博物館的歷史值得了解。最早的時候,博物館是收藏室,是皇室收藏珍寶的地方。到18年底,博物館逐步對外開放。比如法國的盧浮宮,在16世紀是弗朗斯壹世的宮殿,開始收藏繪畫、雕塑等藝術珍品。達?那是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進藏的時候。路易十四時,藝術收藏達到2000件。它的開放是在18世紀法國大革命之後。
與博物館相比,世博會的基石不是豐富的藏品,而是廣泛的接觸和交流,其展示內容的精彩程度遠超博物館。可以認為,世博會是當代文明的記錄,也是對未來發展的展望。但很多博覽會最終成為了博物館的立身之本,壹些令人驚嘆的博覽會新鮮展品成為了博物館的永久藏品和人類文明發展的見證。
1851年的倫敦世博會為英國的兩個博物館奠定了展品基礎:1852年建立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1853年建立的肯辛頓科技博物館。
1876費城世博會後,工業展品被送往華盛頓史密森尼學院,這是美國工業博物館的基礎。
在博物館裏,世博會的展品成為歷史,成為人類發展的見證,促成了現代博物館的形成,並以這種形式傳承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