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侵占海城 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8月1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略中國和朝鮮的中日甲午戰爭,日軍兵分兩路,左路從朝鮮新義州渡鴨綠江攻陷清軍虎山前哨,先後占領安東(今丹東)、岫巖、鳳凰城、草河口等許多遼東城鎮;右路從大連花園口登陸,先後侵占金州、大連灣、旅順口、普蘭店、熊嶽城、蓋平等地。日軍向北深入,於11月中旬確定了派第三師團攻占海城的作戰計劃。 12月9日,日軍第壹軍三師團由日軍陸軍中將師團長桂太郎帶領,從岫巖出發分左右兩路向析木城進犯。右路軍經大偏嶺、王家堡子、中心臺、潘家堡子進攻析木城東北;左路軍經小偏嶺、小孤山、二道河子,襲擊析木城之南。當時清軍豐升阿、聶桂林兩軍分別在北路迎敵,馬金敘部隊防守析木城。12月11日10時,南路清軍在二道河子、龍鳳峪與來犯之敵展開激戰,將日軍少佐參謀擊成重傷。下午3時,日軍大部隊到達,清軍寡不敵眾,退出析木城。與此同時,清軍北路在潘家堡子也被擊敗。當晚,清軍退到海城縣城。12月10日,日軍侵占了析木城。12月13日,日軍大隊向海城發動進攻。海城雖然是軍事交通重地,但清軍防守的兵力十分薄弱,除豐升阿、聶桂林兩部由析木城退回海城的兵力外,只有城東蕎麥山、城西亮甲山設兵防守。9時,日軍步兵在大炮火力支援下,對駐守蕎麥山清軍發起進攻,清軍以三門連射炮還擊,但因炮火不及,退入城中。日軍分兩路由南門、東門攻入城內。清軍豐升阿、聶桂林兩部無力抵抗,棄城向牛莊、遼陽退去。12月13日中午,日軍完全占領海城。
海城義和團運動 鴉片戰爭以後,以反對帝國主義為宗旨的義和團運動遍及全國,波及鞍山地區,鞍山城區、海城、臺安、岫巖義和團運動興起,海城最為壯觀。而海城縣義和團運動最早興起於牛莊。1900年6月,以牛莊人齊鳳仙和西土臺人張某為首,分別號稱“嶽元帥 ”(嶽飛)、“楊元帥”(楊延昭)組織“神拳營”、“紅燈照”,壹時間發展到三四百人,男練神拳,女練紅燈照,這時,海城全縣發展到千余人。 農歷六月初十,當盛京(今沈陽)教堂被義和團燒毀的消息傳來時,牛莊義和團200余人,在“嶽元帥”帶領下、活捉和砍死作惡多端的法國傳教士大司澤,放火焚毀教堂,不久,義和團活動中心移到海城,拆毀了沙俄修築的中東鐵路、火燒海城車站。六月十九日(公歷7月15日),沙俄發兵進攻海城,義和團配合清軍還擊。迫敵潰退,義和團乘勝追擊到大石橋。後來,沙俄增兵,將海城義和團鎮壓,義和團勇士英勇就義。清政府卑躬屈膝,與洋人簽署了天主教案交涉案,重修牛莊天主教堂 。並為法國傳教士大司澤立碑,成為中華民族壹大恥辱。
日俄鞍山大戰 日俄戰爭是日俄兩個強盜在中國領土上進行的侵略戰爭,這場長達兩年的戰爭,壹直在遼東進行,戰火壹直在旅大、營口、鞍山、遼陽地區蔓延,特別是遼陽會戰,這是繼旅順口攻堅戰之後的又壹次重要戰役,就是在鞍遼交界地區進行的,日俄鞍山地區大戰,1904年8月27日日軍第二軍、第四軍與俄軍西伯亞第壹軍團、第二軍團、第四軍團交戰於今千山區的上石橋子、下石橋子 、湯崗子和今海城市的四方臺壹線。8月28日,日本西起劉二堡、南沙河、判甲爐、石灰窯、響山子、四方臺、小嶺子、栗子園、石嘴子至英守堡壹線。 這場歷時19天的大戰,給鞍山和遼陽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凡是日俄侵略軍經過的地方,這幫強盜野獸見房就燒,見人就殺,見物就搶,見錢就劫,見女就奸,無惡不作,日俄雙方對抓來的俘虜,優厚款待,及時釋放,而把中國人抓去之後,卻嚴刑拷打殺害 。在日俄遼陽會戰中,有幾百個富饒村屯被摧毀,樹木被砍光,豬、雞牛、羊全部搶光,殺盡遼陽鞍山不下三萬余人的難民,無家可歸,恐惶不安地逃往奉天城,侵略者犯下不可饒恕的滔天罪行。
鞍山工人罷工 日偽統治下的資本家不顧工人的死活,殘酷剝削工人,引起工人罷工。1921年4月,鞍山制鐵所發電廠的日本資本家壓低工人工資引起80多名鍋爐、推煤工人罷工,迫使日本資本家答應工人要求後才復工。1922年3月8日,櫻桃園采礦所600多名工人,抗議日本人和把頭克扣工資,要求廢除大把頭制,罷工持續10天,日本人被迫給工人增加工資後復工。但不久,日方便派武裝進駐,監視工人活動。 1923年4月1日,櫻桃園采礦所140名工人因反對日本工頭壓迫,要求增加工資,罷工1天,當月23日,鞍山100多名人力車夫,為反對當局增加稅舉行罷工。1942年2月,鞍山昭和制鋼所350多名中國工人,因反對搜身與體罰制度舉行罷工鬥爭,迫使日本資本家登門挨戶找工人上班,給工人道歉後,陸續復工。同月,鞍山昭和制鋼所2000名中國工人,在工人張玉梅、李金山、楊國忠等人的組織下,為反對資力降低工人獎勵金、福利金舉行罷工。日本憲兵抓走工人代表,罷工仍繼續堅持,直到資方滿足工人的要求才復工。
第壹個中***支部 鞍山地區第壹個中國***產黨的基層組織是1927年7月成立的中***臺安支部。1927年3月,中***奉天特別支部派中***黨員李煥章 (又名李郁階)到臺安縣師範中學以英語教員身份作掩護,開展黨的秘密工作。先後吸收該校教員黃吟秋(又名黃士逸)和第壹小學校長張國威加入黨組織。5月,上級黨組織派王純壹(又名王心齋)到臺安縣黃沙坨小學任校長,負責地下黨工作,李煥章調離。不久,黨組織又派孫廣英(又名孫潤芝)到臺安師範中學工作,為建立中***支部作好了組織準備。 1927年7月,根據中***中央北方區委會的指示,建立中國***產黨臺安支部。王純壹任書記,孫廣英、黃吟秋為委員,黨員4名。當時的主要任務是:反帝反封建反軍閥,提倡新文化運動,發展組織,掩護上級組織派來開展革命活動的同誌。黨支部設在黃沙坨小學。黨支部逐步建立了***產主義青年團以及“讀書會”、“文學研究會”等黨的外圍組織,培養發展了李述申、崔文仁、王潤身、金秉坤(女)、劉惠普、呂興周等6名黨員。該支部隸屬中***中央北方區委員會。
遼南抗日義勇軍 1931年“九壹八”事變後,以海城為中心的遼南人民不甘忍受日本帝國主義鐵蹄的蹂躪和亡國之苦,為拯救民族危亡,積極響應中國***產黨抗日救國的號召,紛紛組織起武裝抗日隊伍。在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的領導下,通稱遼南義勇軍。軍團部也稱總指揮部,駐海城縣境九臺子。設正副軍團長(也稱總指揮)和參謀長。遼南抗日義勇軍自1931年10月興起,到1932年末西征為止,與日偽軍進行大小戰鬥上千次,先後攻克營口、海城、臺安、盤山、關門山、牛莊重要城鎮,殲敵3000多人,俘虜日軍少將指揮官成澤衛亮、關東軍工兵司令久留大島等重要軍政人物,繳獲大量槍支彈藥和軍馬。炸毀日軍軍列4次和敵機27架,給予日本侵略者以沈重的打擊,驚動了日軍老巢,給人民極大的鼓舞。由於存在諸多難以克服的困難,遼南義勇軍於1932年末撤出遼南,西征熱河朱碌科休整,但是苗可秀、鄧鐵海、劉景文等人領導的抗日義勇軍仍在岫巖山區與日軍進行頑強的戰鬥。
“九·壹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執行天皇旨意,密令其守備隊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溝附近的路軌,反誣中國軍隊所為,命令關東軍公然炮轟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占領東北首府沈陽城,制造了震驚世界的“九壹八”事變。當時,東北軍發電南京國民黨政府請示,南京復電:“日軍此舉不過尋常尋釁性質,為免事件擴大,絕對不抵抗。”當晚,駐鞍山的日本守備隊第六大隊,受令緊急開赴昌圖、長春、哈爾濱並占領四洮線後返回鞍山,“討伐”抗日武裝。19日,日本鞍山警察署與在鄉軍人分會決定,立即征集千名青壯年,組成警防團。19日下午2時,駐海城的日軍守備隊率20名日僑持械進城,包圍縣公署、公安局,繳械綁架縣知事,迫使投降.6時,縣知事孫文敷被放回,通知各界團體,稱上級秘密指示不抵抗,從而未放壹槍激了械。同澤中學師生搶修戰壕進行抵抗,後因敵強我弱,許多師生敗逃關內。15日,偽滿與日本簽訂了所謂的“日滿協議書”。從此,關東軍成了太上皇,東北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東北人民成了亡國奴。
關門山伏擊大捷 1932年12月上旬,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調集日軍多名中將的第二師團、天野少將的步行第十五旅團、獨立守備隊的主力及偽軍、地方鄉團***2萬余兵力,兵分三路向遼南和遼東義勇軍進行圍剿,妄圖將義勇軍擠迫到大孤山壹帶聚殲。江南義勇軍第十四路軍司令劉景文,針對敵人的進犯路線,進行了周密的布陣設防,多次打擊進犯岫巖之敵。 12月17日,日本參事官成澤直亮率500多日偽軍,從遼陽城竄出,直奔岫巖城而來。18日拂曉,這股日偽軍向關門山方向進犯,打頭的偽軍被義勇軍分割包圍,在義勇軍政治攻勢下,隊長馬樹山當即率隊投降。這時,日軍吉川小隊全部人馬被義勇軍包圍在陳家堡子葫蘆頭溝(現在的大房身鄉龍門村),憑借民房、院墻進行負隅頑抗。劉景文部第五旅旅長“雙龍”李向榮,帶領義勇軍戰士向敵人發起沖鋒,與敵展開肉搏戰,敵軍傷亡慘重。李旅長中彈犧牲後,在其弟“雙江”指揮下,經過壹個多小時的激戰,全殲日軍吉川小分隊,擊斃日本山岸指揮官、吉川中尉和士兵100多人,擊傷無數,俘虜日軍參事官成澤直亮及日軍士兵50余人。 500多名偽軍全部繳械投降。繳獲步槍500余支、機槍3挺、火炮2門、電臺1部,及壹批彈藥和軍需品。關門山伏擊大捷之後,劉景文揮師南下,攻打岫巖城。
鞍山實行市制 鞍山的歷史很悠久,但是建立鞍山市卻很晚。半個世紀以前,鞍山無市可言,舊堡北為遼陽縣所轄,舊堡南隸屬海城縣。1937年12月1日,按照傀儡皇帝愛新覺羅·博儀頒發的403號“敕令”,鞍山實行市制,正式建立鞍山市,成立偽鞍山市公署,原“滿鐵鞍山附屬地”地方事務所長三重野雄,搖身壹變為鞍山市市長,成了騎在鞍山8.3萬人頭上的太上皇。當時鞍山市的轄區,包括鞍山、立山兩個滿鐵附屬地和與遼陽縣接壤的南沙河、北沙河、前立山、後立山、八卦溝、長甸鋪、大石頭、後三家峪、柳西屯、八家子、南大路、北大路、南陶官等13個村屯。面積49.1平方公裏,人口83514人。 建市的第二年制定了“鞍山都邑計劃”,日本侵略勢力進壹步擴大,到1939年10月,市區面積擴大到123.3平方公裏,中國勞工也急劇增加,1943年全市人口達到30.6萬人。鞍山城市建設迅速發展,但蒙上了濃重的殖民主義色彩。日本人住在鐵東,不僅居住條件好,還用上了電燈、煤氣、自來水。而中國勞動人民卻住在條件極差的工棚區裏,只有解放後,鞍山市的經濟和社會事業迅速發展,勞動人民的生活才逐步改善,真正過上好日子。
鞍山解放紀念日 1948年2月19日6時30分,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四縱隊、第六縱隊***5個步兵師,遼南獨立壹師和東北人民解放軍炮兵師等部隊,在完成了對駐鞍山國民黨軍隊包圍的前提下,發起了總攻。六縱隊十七、十八兩個師從鞍山西部平原經劉二堡沿公路向市區猛烈擴展。9時許,該部五十四團由陶官屯突入市內南部,並向轉盤街(今市府廣場壹帶)進攻。四縱隊十師由市區東北攻克高地和貯水池,逼進對爐山。四縱隊十二師和遼南獨立壹師從市區東南兩面向神社山(今烈士山)、偽市公署壹帶猛烈進攻。10時許, 敵軍全部被壓縮在鞍鋼白樓、偽市公署轉盤街、對爐山3個據點。攻城部隊分工合作,協同作戰,分別攻下這3個據點。戰鬥到深夜12時結束,全殲國民黨五十二軍二十五師及礦警、地方保安團等總計1.3萬多人,生俘敵師長胡晉生,國民黨鞍山市長羅永年自殺身亡,繳獲大批武器裝備。從此,鞍山回到人民手中。為了讓後人永遠記住這個日子,中***鞍山市委、鞍山市政府決定, 把“二·壹九”作為鞍山解放紀念日。
海城大地震 1975年2月4日19時36分,在海城、營口壹帶發生7.3級強烈地震。震中在北緯40°36',東經122°48',位於海城縣岔溝公社西南北廟子壹帶,故稱海城地震。震源深度為16公裏,震中烈度為9度強。海城、營中壹帶人民財產受到了很大損失。南部大連,北部鞍山市區、遼陽市,西部錦州市都受到波及。這次地震的有感範圍很大,北到黑龍江省的嫩江和牡丹江,南至江蘇省的宿遷,西達內蒙古自治區的五原鎮和陜西省的西安市,東線越出國境至朝鮮,有感半徑達1000公裏。有感範圍,北至黑龍江海拉爾(現內蒙古 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南抵安徽淮河流域,西到陜西黃土高原,東達日本,方圓2000余公裏。海城地震是該區有史以來最大的壹次地震。震時地光閃閃,地聲隆隆。震區90%的人都看到了低空發光現象。遠近所見光色和光象不盡相同,近處可見壹道道長的白色光帶,遠處則見紅、黃、藍、白、紫的閃光。此外,還有人看到從地裂縫直接射出的藍白色光,以及從地面噴口中冒出的粉紅色光球。在海城、營口、盤錦壹帶普遍聽到了悶雷似的響聲。震前由於地震臺、站做出了預報,縣、公社、大隊積極組織群眾預防,使災情降低到最低程度。海城縣震災損失金額約4億元,死亡1020人,傷16933人。強烈地震發生後,中***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以及遼寧省委、遼寧省革委會、鞍山市委、鞍山市革委會立即發來了慰問電和慰問,鼓勵災區人民發揚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戰勝困難,重建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