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座大樓裏,記者見到了金喜壹先生,壹個對收藏中國古玩尤其是中國古代瓷器和紅山文化玉器近乎癡迷的韓國老人,這間私人博物館的館長。
從外貌看,金喜壹也就五十幾歲。同行的韓國朋友說,他已經70歲了。我在國內見過壹些收藏大家,都比實際歲數年輕好多,鶴發童顏的也不在少數。大概是收藏不僅需要豐富的知識、犀利的眼力、執著的精神,也需要壹顆童心的緣故吧。
從德國淘到中國寶物
博物館位於三樓,面積不大,200平方米左右。靠墻擺滿了各種瓷器,中間的櫃子裏則擺放著各種玉器。
從年代看,博物館的瓷器藏品涵蓋宋元明清各朝——宋定窯醬釉、官窯青釉;元青花、釉裏紅、琺華彩;明宣德青花、琺瑯彩,明成化鬥彩;清雍正和乾隆年的琺瑯彩。這些瓷器體量較大,最大的有壹人多高。
紅山文化玉器,是博物館藏品中的又壹精品系列。紅山文化距今已有五六千年,是壹個活動在中國燕山以北、大淩河與西遼河上遊的部落集團創造的農業文化,因最早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的紅山遺址而得名。這裏陳列的藏品中,既有飾品、動物造型,又有祭祀器物,還有反映當時人們生活情趣的物品。更出人意料的是,還有壹尊體量巨大的玉雕公羊,據金喜壹說,這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紅山文化玉器。
展覽館這數百件展品只是金喜壹藏品的壹部分,他的藏品數量高達數千件,都是中國古玩,既有瓷器、玉器,也有戰國和漢代的漆器、明代玉器和犀角藝術品。
壹個韓國人,怎麽能夠如此癡迷於中國古玩收藏?他又是怎麽開始這個歷程的?
這要從40多年前說起。1970年,金喜壹赴德國學習美術。時間不長,就發現德國流入很多中國文物,有時在地攤上就能發現好東西。“中國的瓷器太漂亮了,這是世界上最好的東西”。年輕的金喜壹萌生了淘寶的沖動,從此壹發而不可收,徹底迷上了中國古玩收藏。在德國30多年,金喜壹除了經營出版社外,絕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收集中國古玩上。他的藏品絕大部分都是在德國淘到的。
多年的收藏,耗費了金喜壹巨額的金錢。這多虧了他在德國經營著壹家擁有300多名員工、效益很好的出版社。2002年,金喜壹賣掉了出版社和壹座大樓,帶著所有的身家回到了韓國。接著,他投資蓋了這幢紅色樓房。
“我的藏品都是真的”
這些中國古玩到底是真是假,壹直令金喜壹放心不下。從2009年開始,他每年多次前往中國,拜訪文物鑒賞大家,學習文物鑒賞知識。20多次的中國之行,為他解除了心病:中國權威的文物鑒定專家對他的重要藏品進行了鑒定,中國收藏家協會科學檢測實驗室進行了科學成分分析。“我的藏品都是真的。”金喜壹興奮地說道。
2010年10月,首爾紅山文化中國陶瓷博物館開館。中國文物鑒定泰鬥、中國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常務委員孫學海先生,偕中國收藏家協會科學檢測實驗室主任朱震先生親臨現場,確認了所有展品。孫老先生驚嘆不已:“博物館保留了很多連中國都沒有的高水平、珍貴的文物。”兩位文物鑒定大家欣然接受邀請,擔任博物館的顧問。
多年的浸潤,也成就了金喜壹非同壹般的中國古玩鑒賞力——眼力。隨著知名度的迅速擴大,他在韓國收藏界的影響不斷攀升,尤其在收藏中國文物的韓國收藏界地位舉足輕重,幾年前,他出任中國文物韓國收藏家協會會長。
現在,金喜壹經常為韓國收藏界人士作中國古玩鑒賞講座,甚至經常作古玩鑒定。即便在中國收藏界,他也有了壹些名氣,每次到中國,都要幫中國朋友掌掌眼(用眼睛觀察,判斷古玩的真偽)。
近日,他撰寫的有關中國古玩的文章,在韓國的《網絡每日新聞周報》(Internet Daily News)上連載,引發韓國收藏界的高度關註。
“我想讓中國文物回家”
談及中國文物在韓國的命運,金喜壹唏噓不已。他收藏的很多中國古玩,都可以稱得上文物。近年來,很多中國文物流入韓國,但是韓國人很少能鑒別文物的真偽,又缺乏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因而無法確定文物的真正價值,所以很多很好的中國文物淪為廉價的地攤貨,嚴重影響了對中國文物的保護和研究。為此,金喜壹領銜的中國文物韓國收藏家協會,經常舉行各種各樣的鑒定研討會,從中國邀請很多專家學者講課,對韓國收藏家進行專業培訓,以推動對中國文物的收藏、保護。
金喜壹把自己的這壹舉動看成是使命,壹個讓中國文物回歸中國的使命。“我的藏品都可以賣給中國人,也只賣給中國人。我想讓中國文物回到它本該待的地方——中國的家。”
有了想法,馬上就付諸行動。2011年7月,金喜壹在濟州島舉辦中國古代藝術品濟州道拍賣會,出資邀請3000多名中國人到濟州島觀光並參加拍賣會。“很遺憾!這次拍賣會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賠了很多錢。”這次挫折,令他頓悟:要想讓中國文物回流,還要做很多腳踏實地的工作。現在的博物館太小,容不下更多藏品。金喜壹計劃新建壹座博物館,專門展示中國古代瓷器。他還打算:經常到中國參加文物鑒定會、研討會,邀請中國收藏家到韓國參觀博物館和中國文物展,在中國宣傳韓國收藏的中國文物……
如果說最初購買中國古玩,只是出於喜歡、好玩兒,那麽現在,金喜壹已經將其視作壹項畢生的事業了,“中國文化太了不起了,我要在韓國弘揚中國文化”,“希望能為韓中交流做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