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有名的“東北三大怪”。
不怕暴露自己的年齡,“東北三大怪”我都經歷過。
現在這“三大怪”已經淡出了東北人的生活,講起來是故事,聽起來是笑話,想起來是回憶。
我出生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那時大姑娘抽煙袋已經很少見了。不過,老太太抽煙袋可是很常見,差不多有老太太的人家,就有大煙袋。
老太太們曾經是年輕的大姑娘,叼煙袋這個習慣想必是在她們做姑娘的時候就開始了。
煙袋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煙袋鍋、煙袋桿兒、煙袋嘴。
煙袋鍋多數是銅的,有也鉛和鐵的。煙袋桿是中空木質的。煙袋鍋多數是玉石的。
那時候的煙袋按長度不同主要分為三種:長煙袋、中長煙袋、短煙袋。
老太太們叼的煙袋和老頭叼的煙袋不壹樣。
老頭叼的是短煙袋,俗稱“煙袋鍋”。這主要是因為男人在外勞動,“煙袋鍋”方便攜帶。
老太太們叼的要麽是壹米多長的“大煙袋”,要麽就是半米來長的“二煙袋”,大概是因為煙桿長兒,“煙袋油子”沾在長長的煙袋桿內壁上,就不那麽嗆嗓子了。
東北大姑娘叼煙袋的歷史,據說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那時,煙草從俄羅斯進入到關東地區。關東土地肥沃,適合煙草生長,這裏生長的煙草煙葉肥大,煙味醇厚,成為享譽海內外的“關東煙”。
那時生活在東北的滿族人長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漁獵生活,常常要與蛇、蠍、蚊、蟲為伍,吸關東煙不僅可以驅蚊逐蟲,還能防止被毒蛇咬傷,因此吸煙對滿族人來說不僅僅是壹種消遣和嗜好,還能起到防身的作用。男男女女抽煙袋的習慣就傳承了下來。大姑娘抽煙袋也就見怪不怪了。
在東北,煙灰是壹種民間常用的止血藥,小時候我們受了傷,大人順手捏壹點兒煙灰抹在傷口上,既殺菌又止血。煙袋油子也有消毒止痛的作用,我經常看到裹著小腳的姨奶奶、舅奶奶們頭疼的時候,用壹根細竹篾或者細鐵絲從長長的煙袋桿裏“透”出煙袋油,抹在圓形的牛皮紙上,像膏藥壹樣貼在太陽穴上用來止痛。
奶奶那批老人去世以後,叼大煙袋的女人基本沒有了。現在東北農村很難找到大煙袋了,據說很多都是被民間的文物販子收走的,因為大煙袋是祖輩傳下來的,煙袋鍋、煙袋嘴多數是明清時代的古董。
有的人可能會好奇,為啥東北的窗戶不安裝玻璃而要用紙糊呢?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那時候東北還沒有玻璃,也沒有塑料布,所以只能用紙糊。
小時候大家都聽過評書,或者看過武俠小說,裏面經常有這樣的描寫:
只見某大俠躡手躡腳來到窗前,手指沾了唾液,輕輕的捅破窗戶紙定睛觀看……
某某大俠用壹根竹管兒捅破窗戶紙吹進迷藥……
由此可以判斷,糊窗戶紙並不是東北獨有的生活習慣。
之所以能列為東北壹怪,是因為東北把窗戶紙糊在窗戶外。
其實窗戶紙糊在外有壹定的科學道理。
壹是貼在窗戶外面降低噪音。窗戶外表平滑,風吹窗戶的聲音就小,不振動,窗戶紙也不容易被風撕破。
二是和東北氣候關系很大。東北冬季下雪次數多,如果貼在裏面,下雪時,窗戶木格內很容易積雪,天晴雪融化成水,窗戶紙浸濕易破。
三是有利於照明用火安全。內窗臺是放煤油燈和蠟燭的好地方,窗戶紙貼在外面,燭火不容易燒到窗戶紙,這樣更安全。
我小時候農村還有用窗戶紙糊的窗戶。那時新蓋的房子已經使用玻璃窗了,老房子還用窗戶紙糊。窗戶紙是專門賣的那種糊窗戶的紙,像現在的厚宣紙壹樣,灰白色,也有淺黃色,很毛糙,也很結實。住新房子的人家如果有玻璃打碎了,不能及時買玻璃更換時,還會用窗戶紙臨時糊上擋風。
在冬季,即使是玻璃窗,也需要用窗戶紙糊窗戶縫兒,就是用窗戶紙把木頭窗框之間的縫隙都糊好,用來抵禦寒冷。
現在東北農村的民居都是塑鋼窗、斷橋鋁,再也不用糊窗戶紙,孩子們也不知道窗戶紙為何須物了。
這個吊,可不是上吊的吊。而是把嬰兒裝進壹種被稱作"悠車子"的物件吊在半空中。
悠車又稱搖車或悠車子,是東北家家都有的傳統哄孩子工具。
悠車多是木制或竹制,橢圓型,似笸羅,周身塗以紅漆,繪有花鳥或是菱形、蝙蝠等圖案。中間連接處鉚有銅箍,拴系繩子處安裝銅環,為吸引孩子不哭不鬧,繩子上還系有小銅鈴鐺。悠車壹般用繩子懸吊在火炕上方的房梁上,大人躺在炕上輕輕壹推,悠車子便來回擺動,裏面的孩子壹會兒就酣然入睡。
東北之所以會有這種育兒工具,是長期生活智慧的結晶。
由於東北的房子是土坯砌的或者土打的。屋裏經常老鼠亂串,貓狗也隨意進出,嬰兒躺在炕上總是面臨危險。所以,人們就在房梁上拴上繩子,下邊掛個笸籮,把孩子放在笸籮裏吊在空中,後來,就發展成樣式美觀的悠車子。把孩子放在裏面,纏上手腳,即使孩子醒了也掉不出來,小動物也威脅不到嬰兒的安全,孩子們睡著後大人們上地幹活就不用擔心了。
小時候,我就是睡悠車子長大的,也曾悠著悠車子哄妹妹長大。
現在,農村再也找不到幾個保存完好的悠車子,只能去博物館懷舊了。
東北三大怪是滿族文化的縮影。雖然已經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在民族民俗史上留下了濃重的壹筆。希望若幹年後,還有人知道東北三大怪的來歷,讓這段歷史不會泯滅在浩瀚煙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