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銅陵高姓的產生正是沿襲炎帝血統,姜姓分支,是中華姓氏的組成部分。
壹、炎帝血統及高姓來源
上古傳說裏,素被稱為中華民族兩大始祖之壹的炎帝,是壹個與神交織在壹起的人物。傳說距今5000年前的原始時代,活動於今陜西壹帶的少典氏部落首領娶了嬌氏的兩個女兒為妻,壹位叫女登,另壹位叫附寶,她們分別為少典氏生了壹個很了不起的兒子。女登所生的就是號稱神農氏的炎帝,位居“三皇”之列;附寶所生的就是號稱軒轅氏的黃帝,位居“五帝”之首。據《國語.晉語》說:“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以姬,炎帝以姜”。所以,姬姓和姜姓也被人們視為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兩個姓。姜水,又稱岐水,在今陜西岐山縣城東面,是渭河上的北支流。由此,有的學者認為炎帝族的發祥地就在渭河上遊地區,後來逐漸向東遷移,沿黃河南岸向東擴展。在眾多炎帝族的分支中,傳說逢伯陵這支與高姓起源有密切的關系。
逢伯陵,又名伯夷,壹般認為他就是後來西周分封於齊地的姜尚的始祖。如《左傳》昭公二十年晏平仲說:“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剻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太公因之”。《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姜尚“其先祖嘗為四嶽,佐禹平水土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四嶽就是伯夷。司馬貞《索隱》進壹步解釋說:“齊太公,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後。掌四嶽有功,封之於呂,子孫從其封姓呂,尚其後也”。據《史記》卷三十二及《渤海高氏通譜》記載:齊太公(姜尚)就是炎帝的第五十四世孫。
姜尚,又稱呂尚、呂望,姓姜名子牙,人稱姜太公。姜尚輔佐周文王南征北討,姜尚又輔佐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周朝政權。他因戰功卓著,被分封到營丘(今山東淄博),建立齊國,為齊國開國之主,也被尊為齊太公。他整頓吏治,沿襲當地風俗,簡化各種禮節,使農工商各業暢通,齊國遂成強國。公元前386年,齊國從齊太公立國,到“田氏代齊”,姜齊政權歷經600多年,傳20代,32個國君。
相傳姜太公的八世孫齊文公(姜赤),其中壹個兒子被分封在高邑(今河南省禹川市),稱公子高,其孫子名叫姜傒,時為齊國上卿,時逢朝野紛爭動亂,姜傒運籌帷幄、力挽狂瀾,擁立姜小白為齊國國君,即齊恒公。由於姜傒功勛卓越,有很高的威望,齊恒公封他的後裔世襲上卿,並賜姜傒以祖父的字“高”為氏,始稱高傒,據《新唐書》卷71下記載,高傒系姜太公第11世孫,同時,齊恒公又將盧水地域(今山東長清縣西南)作為姜傒的采邑(封地)。從此,高傒的後裔以高為姓,枝繁葉茂,高傒被尊為中華高姓的開姓始祖。
高姓有8個郡望:渤海、漁陽、遼東、廣陵、河南、京兆、晉陵、山西。
東漢章和二年(公元88年),高傒的第25孫高洪任渤海郡(今河北滄州)太守,遂定居於荏縣(今河北景縣),成為渤海高氏的始祖。此後,歷經魏晉南北朝隋唐,渤海高氏極為興盛,成為高氏中最有聲望的壹支,其後裔遍布大江南北,以至後世高姓大多自稱為“渤海高”。東山銅陵高姓也是分屬“渤海高”。
二、東山銅陵高姓祖上遷徙過程
根據《新唐書》卷71下,《史記》卷31,《高氏歷代世系圖》,《閩漳高氏通譜》,《雲霄高家大事記》及《東山銅陵高家族譜》摘要,其遷徙過程分列如下:
第壹世 高傒,得姓始祖,居住山東省長清縣。
第十世 高柴,字子羔,系孔門72賢人之壹,遷居山東曲阜。
第二十五世 高洪,字士廉,渤海高始祖,遷居河北景縣。
第五十四世 高瓊,字寶臣,北宋烈武王,隨其父高乾遷居安微豪縣。
第五十七世 高耀祖,閩粵高姓始祖,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自浙江山陰(今紹興)遷居福建漳浦。
第五十九世 高東溪,字彥先,紹興二年(1132年)考中進士,生有四個兒子,除小兒子與嶽飛的女兒銀瓶公主定親無後外,余三子分居漳浦、龍海及南靖,其中有壹孫子任湖南嶽州安鄉縣尹,過後遷入廣東潮陽,是為廣東粵東高姓始祖。
第八十世? 高贊九,高東溪第二十壹世孫,清康熙(1681年)舉家自漳浦遷入雲霄古樓高厝寨。他敬天承祖,在高厝寨修建高氏家廟,祀先祖高東溪。他有二子,長子天祥,次子天瑞。長房曾孫名龍,根據雲霄高家人口口相傳,曾孫龍出祖銅山。從此,高龍在東山落地生根,枝葉繁盛,薪火相傳。
三、銅陵高姓人文狀況
高龍,又稱高幫嬴,銅陵高氏開始祖。清雍正十年(1732年)自雲霄水流溝遷居銅山(今東山銅陵鎮),初來東山時,他靠賣蘿蔔幹艱苦創業,爾後被東山崔姓人家招為女婿。他生有三子,長子出嗣崔氏(今崔武烈、崔友秋先生即其後裔),次子高君選為銅陵高氏壹世祖,三子回返雲霄居住。銅陵高氏至今傳十二代,人口約1500人。
自清鹹豐至民國年間,銅陵高家湧現出高正揚、高正春、高炯耀、高祉卿、高柏嶺、高季瑜、高連魁、高瑞忠等名士鄉賢,他們開店鋪,辦航運,創劇團,同時,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在慈善、教育、書畫、燈謎、昆曲等方面留下光彩的壹頁。
(壹)店鋪
成發店:在今前街161號,創辦人為第三世高正揚,經營瓷器、建材等國貨。
成章店:在今前街,創辦人為第四世高炯耀,經營布匹、絲綢品等。
同彰店:在今前街,創辦人為第五世高汝貞,經營紅糖、稻米等食品。
承發店:在今前街,創辦人為第五世高延欣,經營煙酒茶等。
章發店:在今前街,創辦人為第六世高尚勇,經營筆、墨、紙張等文具。
怡成店:在今後街278號,創辦人為第六世高瓊枝,經營廣東,南洋等進口雜貨。
合順典當行:在今後街,創辦人為第六世高祉卿,從事典當業務。
(二)商船、漁船簡況
商船華芳號、華誠號、華德號,創辦人為高正揚。
同陵號電船(商船),創辦人為高汝貞。
東成號漁船兩艘,漁船作業分別為定置網、牽風,創辦人為高祉卿。
金華發商船,創辦人為高安府。
利東號商船,載貨量2千噸,1950年國民黨部隊撤退臺灣時被征用,該船船殼據傳尚在臺灣。該船創辦人為高連魁,經理為高天平。
(三)劇社
民國十八年(1930年),高祉卿創立東山“玉和成”漢劇團。
1940年至1950年期間,合順典當行開設昆曲練唱室。
(四)清代,民國時期鄉賢及學人
? “溯本追源,弘揚祖德,課遵前軌,擇善而從”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銅陵高家子孫同樣秉承著這壹優秀傳統。自始祖高幫嬴遷居東山以來,經壹世、二世先人努力開拓、發展,乃發家致富、繁衍生息。特別是三世先人高正揚,生於清嘉慶年間,卒於清光緒廿四年(1898年),青年時期創辦“成發”號國貨店,而後購置“華誠號”、“華德號”、“華芳號”商船往返於天津、上海、廣州等港口城市進行運輸貿易。他不僅是單純的商人,同時也熱衷社會公益事業,清鹹豐五年,與東山鄉賢黃振昭、孫有全等人捐資倡建銅山外城,在大沃山與孫有全、陳振年等人為黃道周先生之祖墳建墓道並立碑,清同治九年、光緒十年、十七年,三次參與重建武廟及南溟書院,因此,裏人尊稱他為“城裏高四爺”,卒後,朝廷浩授“奉政大夫”,其夫人許氏仙逝後,朝廷浩授“五品宜人”。三世高正春,也在清同治九年,慷慨捐贈關帝廟壹對石雕石柱,其善舉永久鏤刻在鄉人心中,清光緒十七年高正春逝世朝廷贈“徽士郎”(從七品)。四世高炯耀,清同治癢生,從衛夫人、王羲之書帖,臨池,其時已是銅山書法名人,他重視後輩教育,長孫高柏嶺後得其書風而成閩域書法大家。五世高季瑜,抗戰時任銅山忠孝鎮鎮長,東山縣商會會長、漁會會長,他積極參加籌資購買飛機,抗擊日本侵略者,他創作的燈謎構思巧妙,妙趣橫生,他還是東山縣著名的昆曲藝人。六世高祉卿置辦牽風、錠子網漁船,開設合順典當行,還創辦東山縣“玉和成”漢劇團,免費為廣大鄉民演出,其第三子高連魁四十年代初即為教會學校燕京大學國文系畢業生。六世高柏嶺,筆走龍蛇,翰墨流香,他25歲就被推舉為東山勸學所所長,先後受聘於廈門、同安、石碼、角美等學堂,教授國文、歷史和書法,他的墨寶被廈門博物館列入館藏和收購目錄,他的四條幅被收藏在新加坡東山同鄉會,是東山縣在民國時期著名的書法大家。七世高瑞忠,師從著名畫家林瑞亭先生,其國畫以“構圖清新、造型優美、筆法超脫、風格獨特”而聞名遐邇。七世高瑞孝,其泥塑、木雕作品聞名縣內外。
(五)善舉
銅陵高家樂善好施,清同治九年(1872年)重修關帝廟時高正揚捐白銀30兩,清光緒七年(1881)重修南溟書院時捐白銀100兩。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關帝廟時,高氏店鋪“同彰號”、“成彰號”、“成發號”為之捐款。民國十七年(1928年),“成彰號”出資白銀500元為建宅村建城堡(遺址尚在)。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同彰號”、“成彰號”為抗日獻飛機捐款500元(芳碑立於九仙山頂)。
四、結語
誠如東山縣原政協主席高愛明所言:“飲水思源、追宗謁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習俗,正是這種習俗使得華夏文明代代相傳,遠播世界……”。是的,正是華夏文明的代代相承,新時期的東山銅陵高家人,又湧現出高尚武,片冰心,(原名高茹玉),高尚平,高義謙等學人名士,他們在海洋生物研究,音樂,書畫,教育等領域的成績都對社會及家鄉貢獻出自己的壹份力量,激勵著後世子孫。而本文對銅陵高家源流、人文考查和社會公益活動尚無法盡能其詳,只是基於炎黃子孫不忘本源的願望,推而廣之,使人們更愛祖國,更愛民族,更愛家鄉。
? 2017年11月22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