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起源時期(1927之前)
如果要說哪本漫畫是中國最早的漫畫,那就很難了。目前我們只知道,由著名畫家陳於1927年6月繪制,上海世界書店印刷的漫畫《三國誌》第壹次被冠上了“漫畫”二字,從此,中國的漫畫從名稱到模式全面確立。
2.上升期(1927 -1951年)
以1951年作為上升的下限,而不是以目前世界公認的1949作為界限,有三個理由:
第壹,從數量上來說,我們還沒有看到1949和1950出版的漫畫統計數據。從目前的作品來看,這兩年的連環畫比解放前要少。第二,從藝術角度來說,四五十年產生的優秀作品很少。
第三,從內容上看,中國開始整頓舊漫畫是1951年前。這以文化部副部長周揚在5月20日國務院第81次會議上所作的《關於1950年全國文化藝術工作和1951年計劃要點的報告》1951、《人民日報》發表的《嚴格處理舊連環畫問題》壹文為標誌。
在國統區,由於國民政府缺乏引導和放任,連環畫的繪制和出版基本上被私人出版商所控制,這些出版商以市場為導向,以盈利為目的。所以漫畫內容中存在大量荒誕、超自然、黃色、迷信等作品。壹般來說,武俠妖怪題材占壹半以上;約四分之壹改編自歷史故事、小說和民間故事;還有壹些改編自電影故事和電影,大概五分之壹。
這些漫畫書繼承了很多封建糟粕,壹時間漫畫書充滿了超自然的俠義精神和封建迷信。另外,大部分都是在“巷子出版室”投機印刷,導致大部分畫作劣質,畫面低俗。在這些繪本中,仍有少數人宣傳反蘇* *和國民黨反動統治及間諜活動,如《偉大領袖張華甫的殉難》、《戴笠將軍》、《謎》等。,這些對讀者的傷害比神武還要大。這使得民國時期的繪本普遍呈現出壹種庸俗的狀態。
在此期間,直到解放後才為人所熟知的張樂平的《三毛流浪記》,以及近年來出現在拍賣會上的《誌鋒華報》,都是反映社會政治時事的優秀作品。還有《海上英雄》、《戚繼光》、《阿q正傳》、《愛迪生》、《史可法》、《揚州十日》等反帝反封建的作品。由趙宏本和朱創作,由編輯,揭露了國民黨的黑暗統治和對人的生命的漠視。這些進步革命的新漫畫書撼動了骯臟淫穢的舊漫畫書。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區,盡管條件很差,還是畫了很多漫畫配合戰爭。如“鐵佛寺”(莫仆等。),這是反強奸的內容;魯的《訴苦》(曹振峰),激發了階級意識;狼牙山五俠(韓嫣寫),向英雄致敬。由於當時條件極其艱苦,這些漫畫書印刷的紙張和質量都很差,但卻很鼓舞人心。
3.發展時期(1951年-1966年)
原因有二:壹是有大量高水平的漫畫和名家。第二,這期間出版了2萬多個品種,發行數量達到6億多份。
建國初期,人民都懷著鞏固新政權、建設新國家的喜悅和飽滿的熱情從事生產建設,各條戰線呈現出壹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此時的漫畫內容緊緊圍繞各個時期的中心任務,及時全面地反映了建國後各個階段的歷史風貌。
以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愛國增產運動、三反五反、抗美援朝、中蘇友好、合作高潮、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災害、選舉人民代表、公布憲法和婚姻法以及政治和生產戰線上出現的許多新人、新事物為題材,註重寫實,寓教於樂,熱情歌頌黨的工作。它給人健康向上的力量,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它已成為中國最常見、最不尋常的娛樂讀物和精神食糧,也是我們黨最受歡迎、最有效的宣傳教材。
如日美血海深仇,友情,小* * *成員,他們有祖國,聖紫晶,山村巨變,窮棚子轉乾坤繞,龍須溝壹家,鐵姑娘vs大漠,行走的新娘,李雙雙等同時,這些作品大多反映了同時代人的故事,看完很親切。
反映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作品受到讀者的重視,如丁斌增、韓和平畫的《飛虎隊》、顧炳鑫畫的《偵察渡河》、許思畫的《51號站》、羅星、王義秋畫的《林海雪原》等優秀作品,讓讀者百讀不厭,反復印刷。尤其是這些好漫畫的精神力量和教育功能,怎麽形容都不為過。
至於那些以經典、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宮廷軼事等經典題材為題材的漫畫,數量多,質量高,其傳統的繪畫技法和鮮明的藝術特色,為眾多讀者所推崇。其中《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等四大文學名著,以及《西廂記》、《白蛇傳》、《木蘭從軍》、《潘比正與陳妙長》、《桃花扇》、《神仙配》等,成為當時各級讀者的熱門和渴書。
4.停滯期(1966 -1975)
受文革影響,這壹時期作品較少,題材狹窄,政治色彩濃厚,但藝術水平較高。
這壹時期的漫畫也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旗幟”。這壹時期出版的每壹本連環畫,扉頁或內容介紹上都印著壹兩句或幾句“毛主席語錄”。書中主人公的所有成就和勝利都歸功於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比如為革命而學,鐵腕造山,上大學,杏子村下雨等等。
以“階級鬥爭為綱”。故事都是關於階級對抗或者階級鬥爭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階級對立的關系。如劉文學、駁殼槍、金鉤之路、新的小石柱等。,因為他們的創作只有壹個主題,文革漫畫最大的特點之壹就是雷同。就像當時流行的壹句順口溜說的,所有的故事基本都是“隊長犯了錯,支部書記來幫忙,揪出了壹個狗特務。”
文藝為政治服務。為了配合當時的政治鬥爭,“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不惜歪曲、捏造、改寫歷史。比如歷史上勞動人民的反孔鬥爭,儒家與法治軍隊的路線鬥爭的故事,秦始皇,揭秘投降宋江等。1976粉碎“四人幫”後,仍有壹些冷門漫畫,如戴國邦的《大澤之火》、何猷芝和劉旦宅的《呂後奪權》。
4.人物的表述。所有正面人物都是“高”(頂天立地)、“大”(身材魁梧)、“完整”(沒有缺點),而反面人物壹看就壹定是“小”(骨瘦如柴)、“惡”(兇悍)、“醜”(形象醜陋)。典型的是樣板戲漫畫。其他的,比如《西沙的兒女》、《這曲曲的河畔》、《海上擒敵》等。
5很多作品不是作者命名,而是命名為“××創作組”和“××集體創作”。這是因為知識分子被視為“臭老九”,不應該讓他們成為“名”或“家”。需要強調的是,工業、農業和人民是文藝創作的主人。比如《列寧在1918》《越虎山》《紅燈籠的故事》《駁殼槍》《投降派宋江》等。
5.繁榮時期(1975-80年代後期)
這壹時期漫畫如天,盛況空前。這裏的上限是1975因為這兩年出版的漫畫數量比60年代有了很大的增長,也有很多精品。至於為什麽“連潔”的下限是1986,我還沒想通,因為沒有標誌性事件。可能是1986年第三屆全國漫畫獎。如果是這樣的話,80年代後期比較合適。
粉碎“四人幫”以後,壹大批揭露和痛斥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罪行,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作品,生動地反映了人民的心聲,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如馮、刀疤(、、、)、張誌新(、、羅希賢、陳、龐先建、師大偉,吳編著)《在寂靜中》(趙仁年、羅希賢繪畫,丁揚改編)《檢察官》。
1978 65438+2月,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以改革開放、“四化”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主題,反映社會變化、塑造新人新事物的漫畫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如《人到中年》(金城畫,王肅改編)、《蔣築英》(龐先建畫,戴煥梅、胡乃江編),謳歌了社會主義新時期致力於“四化”建設的知識分子,《打開市場》(張培礎畫,王成榮改編),塑造了基層幹部為待業青年努力就業的生動形象,反映了黨的經濟政策在農村的貫徹落實。胡改編)、《女大學生宿舍》(郭兆明、樂繪畫、胡秀琴改編)等。關註現實生活,散發著時代氣息,從不同側面和角度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使人看起來熟悉而親切。
除了現代題材,還有許多以文學名著、歷史故事、民間傳說、軼事、傳統神話、名人傳記等反映革命鬥爭和創作的作品。什麽言情,武俠,真人真事,科學玄幻,名目繁多,應有盡有,可以說是百花齊放,五彩繽紛。還有《女主角劉胡蘭》(李煜畫的)等。)反映革命鬥爭的外國名著《斯巴達克斯》(雷德祖畫)和古典的《將軍的和平》(陳全勝畫)、《十五關》(何友芝畫)、《海瑞罷官》(黃全昌畫)和《丟辛與呂布的故事》(徐、徐友剛畫)。當時出版的長書很多,連載的,連載的,還有壹整套的,有天津仁美出版的《東周諸國故事》、《中國成語故事》、《中國詩詞故事》、《孤家寡人畫室故事》、《湖北中國戰爭故事圖》、《吉林出版的《孫子兵法》、《江蘇詩詞》。
6.經濟衰退(從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
由於內容貧乏,新的文化傳播媒介更具吸引力,漫畫逐漸被人們所拋棄。
從80年代末到今天,是漫畫的“低迷”期。這壹時期,漫畫書逐漸被人們拋棄和遺忘。原因既有內部的,也有外部的。
內因是:由於發行量大,如上所述,漫畫壹年發行7.8億冊,全國幾乎人均壹本,造成供過於求,大量積壓;由於創作選題的集中和重復,如《聊齋誌異》、《西遊記》等,多位藝術家競相畫壹個選題,幾家出版社分別出版,導致版本過多。因為有的畫家長期脫離實際,或在現實生活中被忽視,或片面追求變化,或以經濟利益為重,只求數量,忽視質量,粗制濫造;因為編輯出版部門只註重利潤,註重效率,審查不嚴,所以出版了大量的劣質作品。“過、重、過、差”的出現,導致了漫畫走向反面,失去了讀者,讓漫畫市場轟轟烈烈的繁榮,逐漸變得冷清蕭條。
外因是:壹是來自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外國漫畫的沖擊。第二,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媒介多樣化,如電影、電視和VCD。
然而,漫畫書並沒有不景氣。隨著讀圖時代的到來,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很少有時間去閱讀那些偉大的書籍,而文字短小、內容通俗的圖片作品無疑會再次崛起。當然,漫畫可能不再以傳統的方式出現,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