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放假,為避開人山人海的熱門景點,我們從杭州出發前往位於富陽東隅的黃公望隱居地訪古探幽。壹到景區先映入眼簾的是碧波蕩漾的六君子湖,湖水靜靜流淌,美得讓人窒息。湖面上晨霧飄飄渺渺,恰似那些無心出岫的雲靄倒映水中,使得畫面變得如夢如幻,遠處山巒上的林木像少女的長睫般惹人愛憐。前行數步,突然從蘆葦蕩中鉆出壹叢美人蕉,半開半落,紅艷至極,像是壹個小孩子捧著壹束花兒在向我們招手問候,我不能不被它的熱情所感動。
環湖壹周,見壹開闊平坦,坦之壹側,有壹建築物,氣勢磅礴,堂皇閎麗,這便是黃公望紀念館,紀念館背依山,前臨水,二十四根粗大廊柱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亮。我們拾級而上,進到館內,從珍貴的影印資料及後人臨摹作品中了解到黃公望坎坷的壹生:黃公望,字子久,號壹峰,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少有大誌,青年有為,中年受人牽連入獄,飽嘗磨難。他浪跡江湖,雲遊四方,遍遊名山大川後,卻獨鐘情於富春山水,在他人生的古稀之年結廬富春江北岸的廟山塢,度過了他壹生最輝煌的時期,清新秀美,樸素平和的富春山水給了他藝術的靈感,他以其深切的內心體驗和爐火純青的筆墨技巧,創作出了堪稱中國山水畫最高境界的傳世傑作《富春山居圖》。在館內,我們看到了後人臨摹的《富春山居圖》,雖不是真跡,但也能從中感受到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雲山煙樹,沙江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常,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浩渺渺連綿起伏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走出紀念館,已近中午,初秋的太陽仍舊灼灼,悶熱難當。我們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黃公望結廬處牌坊,流水淙淙,竹林蔥郁,典型的江南水鄉逸景:小橋流水人家還有古井,只是人家已不再,有的只是廢墟上突兀壹幅石門框架,兩邊亂石堆砌,屋內雜草叢生,幾無什物,我佇立良久,擡頭仰望天空,廣袤而澄藍,間或聽得蟋蟀隱身草叢中啾啾鳴叫,風拂過樹梢,感到壹絲清涼。感嘆當年丹青同道們在此下馬,同黃公望書畫唱酬,好不熱鬧!而如今“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感受到門前冷落車馬稀的慘淡,不禁悵悵然而唏噓不已!
陽光穿透竹葉間隙,斑斑駁駁灑在青石板上,顯得格外安謚而寧靜,這壹方清淑山水最終迷戀住了黃公望老人家,讓他動了“種菊東籬”之念,於是歸隱到了這裏。“小洞天”是老人家生活起居的地方,也是他給自己起的室名,位於廟山塢的塢底,筲箕泉兩股源頭交匯處,背靠主人峰,西接如意峰,結廬處環境優雅,山深林密,溪水潺潺,屋舍井然,小溪之側,便是老屋,進得廳堂,壹張簡易八仙桌擺放堂屋正中央位置,堂前墻上懸掛黃公望畫像,是著名畫家徐君陶先生所畫,壹幅對聯“大癡胸次多丘壑,巨穎人間識鳳麟”,為著名畫家、中國美院孔仲起先生所書。兩邊室內擺放著主人日常起居生活用品,從這些陳設看,約略體會到黃公望當年簡樸的隱居生活。
老屋邊上壹亭閣,檐角微翹,閣前壹株老梅樹花葉雕零,可以想見寒冬臘月裏恣意盛開時“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悠遠意境。老屋左側便是黃公望作畫的畫室,長條案桌上安放著筆墨紙硯,當年他就是在這裏嘔心瀝血,歷時數載,畫就《富春山居圖》。老屋右側,半堵土墻,訴說歷史痕跡,斷垣殘壁下,山泉叮咚,我掬壹捧在口中,清新甘洌,又帶點溫溫暖暖的味道,既有百花的雜香,又有大山深處微微的心跳。
我獨自徘徊其間,坐在美人靠上,讓我的思想暫時如紙鳶般從窄小的窗口飛升到600多年前的某個麗日佳辰,吳鎮、王蒙、倪瓚(與黃公望並稱“元四家”)及文人官宦楊維楨相約這裏,齊聚壹堂,他們誌趣相投,鐵笛和鳴,或觴或詠,或棋或書,遠眺東邊蜜蜂山在潔白雲架之上,近聆雨打巴蕉沙沙作響。正如他在題自畫《秋山招隱圖軸》詩中描述到“此富春山之別徑也,予構壹堂於其間,毎當春秋時焚香煮茗,遊焉息焉,當晨嵐夕照,月戶雨窗,或登眺或憑欄,不知身世在塵寰矣”!
在回程的路上,我腦海裏壹直在想著白巖松《做點無用的事》這篇文章中說的那樣,詩人有什麽用?畫家又有什麽用?這個世界上最貴的東西往往是無用的。老爺子在遲暮之年畫完這幅畫,送給了壹個叫無用的僧人,壹個寂寞文人感嘆自己無用,恰恰遇到壹個叫無用的僧人,幾百年過去了,當年那些有用的達官貴人不知哪裏去了,而這幅無用之人畫的無用之畫,幾經周折,輾轉到江蘇宜興收藏家吳洪裕手上,此人愛畫如命,視作珍寶,在他彌留之際產生了焚畫殉葬的想法,就在此畫將付之壹炬的危急時刻,他的侄子吳靜庵“疾趨焚所,起紅爐而出之”,楞是把畫從火中搶救了出來,但是中間卻燒出了幾個洞,斷為壹大壹小兩段。從此《富春山居圖》壹分為二,前段即《剩山圖》藏浙江博物館,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另壹段即《無用師卷》由於兵火戰亂流落TB故G博物院。由此引發提出“合壁展出”的壹段佳話,“畫是如此,人何以堪?”660年春秋滄桑,60年隔岸鄉愁,濃縮在壹幅畫裏!妳敢說此畫無用?它可是真有用,我陷入了深深思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