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山鉬多金屬礦床位於粵北南嶺成礦帶南緣,東北部四會-吳川深大斷裂構造帶與東西向大東山-桂東巖漿構造帶的復合部位,巖漿巖極為發育。粵北是我國重要的有色金屬和硫磺產地,擁有凡口鉛鋅礦、大寶山鉬多金屬礦、英德硫鐵礦等多個大型礦床,以及眾多中小型礦床和礦點(圖2-1)。
圖2-1大寶山鉬礦區域地質示意圖
(據藍景之,2002)
1-中泥盆世-奧陶紀;中下泥盆統2-桂頭群;3-前泥盆紀;4-中粒斑狀黑雲母花崗巖;5-中粒黑雲母二長花崗巖;6-地質界線;7-故障;8—礦床(點);9—地層不整合
2.礦體特征
大寶山鉬多金屬礦床是以鉬、鐵、銅、鉛、鋅、鎢為主要成分的大型多金屬礦床。礦床發育多種類型的礦體,上部為風化淋濾褐鐵礦,中部為層狀菱鐵礦,下部為銅鉛鋅黃鐵礦礦床。主要礦體斑巖型鉬礦圍繞大寶山巖體呈環狀分布,矽卡巖型鉬鎢礦床分布在川都花崗巖體南側,呈東西向產出(圖2-2)。根據其空間分布和賦存特征,大致可分為大寶山鐵銅多金屬礦區和大寶山斑巖鉬礦區。
大寶山鐵銅多金屬礦區礦體呈層狀、扁豆狀賦存於次生英安斑巖巖壁上的中泥盆統東崗嶺組中,其產狀與圍巖地層基本壹致,並與巖層同步褶皺。礦層中可見大量腕足動物化石,通常認為是同生沈積-熱液改造型礦床。大寶山斑巖鉬礦礦體較厚,呈層狀產於花崗閃長斑巖體的內外接觸帶,產狀與斑巖體基本壹致,圍繞巖體呈同心狀分布,礦體明顯受推覆構造控制。推覆構造面以上為次英安斑巖和花崗閃長斑巖,即鉬礦體,推覆構造面以下為侏羅系金雞組砂巖,無礦化。
圖2-2廣東大寶山多金屬硫化物礦床垂直分布
(據王樂妍2010)
1-鐵帽;2-原生礦體;3-地下水面;4—表面氧化亞區的邊界;5—氧化亞帶的礦界;6-氧化淋濾帶邊界;7-頁巖;8—石灰石
通過野外觀察和顯微鑒定,大寶山鐵銅多金屬礦床礦石結構主要為鱗片狀、半自形粒狀、異形粒狀、尖角狀、細脈狀,結構主要為蜂窩狀、土狀、致密塊狀、塊狀、浸染狀、雜色、塊狀。礦物成分非常復雜。主要礦石礦物有褐鐵礦、菱鐵礦、黃鐵礦、黃銅礦、雌黃、方鉛礦、閃鋅礦、白鎢礦和輝鉬礦,還有少量輝鉍礦、黝銅礦、金紅石、輝銅礦、銀金礦等。大寶山斑巖鉬礦礦石具有斑狀、異形粒狀、半自型葉狀、破碎網格狀結構,浸染狀、片狀、脈狀、網狀、條帶狀、星狀、角礫巖狀結構。礦物為輝鉬礦、白鎢礦和黃鐵礦,脈石礦物為應時、絹雲母、斜長石和白雲母,蝕變主要有矽化、黃鐵礦化、黑雲母和鉀長石。
3.遺傳模型
大寶山鉬多金屬礦床成因各異,可分為巖漿熱液礦床和斑巖成因(柳沱群等)。, 1985;朱,2011;莊,1986)。成礦作用與燕山期巖漿作用有關,形成斑巖-巖漿熱液鉬-銅-鉛-鋅多金屬體系礦床(圖2-3)。花崗斑巖是燕山期中酸性淺成火山巖的侵入體。花崗斑巖在成礦期侵入礦區中部的石英斑巖和寒武系碎屑巖中,礦床呈巖株產出,形成斑巖型鉬鎢礦床。以花崗斑巖為成礦熱液中心,熱液四處移動(溫度由高到低),使金屬礦床圍巖蝕變呈帶狀分布。成礦後經歷了斷裂構造的後期改造,使巖體擡升剝離(朱等,2011;莊,1986)。
圖2-3大寶山礦床成礦模式
(據王樂妍2010)
1—砂巖;2-頁巖;3-石灰巖;4—亞英安斑巖;5-花崗閃長斑巖;6—風化淋濾鐵帽;7層黃鐵礦體;8-菱鐵礦體;9-銅鉛鋅多金屬礦體;10-矽卡巖型鉬礦體;11-斑巖型鉬礦體;12-骨折;13脈狀銅鉛鋅礦體;14-透閃石-陽起石;15—矽化和綠泥石化;16-矽卡巖化;17 ——鉀長石
4.礦床系列標本簡介
2010年,根據礦床地質特征和成因特征,采用定點分塊揀選法采集大寶山鉬礦標本21件(表2-1)。根據礦區成礦母巖分布和圍巖蝕變情況,在大寶山采場和川都礦區進行了標本采集。采集樣品類型主要分為礦石、巖石、蝕變圍巖三大類:* * 13采集礦石樣品,巖性有含銅黃鐵礦礦石、黃銅礦黃銅礦、黃鐵礦輝鉬礦、輝鉬礦、黃鐵礦閃鋅礦礦石、褐鐵礦、應時脈黃鐵礦;收集5塊巖石,巖性為石英斑巖、黃鐵礦應時脈、斑狀花崗巖、石灰巖和輝鉬礦石榴石矽卡巖;采集到三種蝕變圍巖,分別是高嶺土泥質巖、泥質粉砂巖和黃鐵礦化蛇紋石。
表2-1大寶山鉬礦采集的樣品
註:表中Mo1-B代表大寶山鉬礦標本,Mo1-b代表標本薄切片號,Mo1-g代表標本輕切片號。
5.盤子
(1)標本照片及其特征描述
Mo1-B01
含銅黃鐵礦礦石。礦石呈黃綠色,自生-異形粒狀結構,塊狀構造。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鐵礦,黃-黃白色,有金屬光澤,自型-異形粒狀,呈立方晶體狀,粒度1 ~ 3 mm,含少量孔雀石,含少量原生銅礦物,黃鐵礦約20%。脈石礦物主要是矽質化石和後期蝕變的綠泥石,* * *約80%。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B02
石英斑巖。巖石為淺灰色-淺灰白色,斑狀構造,塊狀構造。斑晶成分為應時,大小0.2~2mm,無色,透明~半透明,含量約5%,異形粒狀,基質為隱晶質。巖石中可見黃鐵礦應時脈,沿斷裂充填,脈寬1 ~ 10 mm,以細脈為主,含量2% ~ 3%,脈體分布不規則。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B03
黃鐵礦應時礦脈。礦石呈灰白色,主要礦物成分為應時,乳白色,異形粒狀結構,含量約80%。黃鐵礦,黃-黃-白色,半自型-異形粒狀結構,以脈狀和巢狀不均勻分布於應時礦脈中,含量約20%。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B04
黃銅礦,黃銅礦。礦石呈黃色,具有異形粒狀結構和塊狀結構。黃鐵礦,淺黃色,有黑色條紋,呈異形粒狀,集合體呈塊狀、脈狀密集分布,與黃銅脈伴生,含量> 90%。黃銅礦,銅黃色-亮黃色,金屬光澤,異形粒狀,塊狀構造,可動刀,綠黑色條紋,含量約5%。礦石中可見少量綠泥石,硬度較小,有白色刻痕。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B05
黃鐵礦黃銅礦礦石。礦石呈黃色,具有異形粒狀結構、塊狀和條帶狀結構。礦石礦物主要有黃銅礦和黃鐵礦。黃銅礦,黃-亮黃色,金屬光澤,異形粒狀結構,條帶狀分布,含量約20%。黃鐵礦黃-黃-白色,自型-他型粒狀結構,與應時緊密共生,形成條帶,含量約30%。脈石礦物主要包括應時和少量綠泥石,約占50%。應時,無色透明,油潤有光澤,與黃鐵礦形成條帶;綠泥石被發現了。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B06
黃鐵礦輝鉬礦。礦石呈黃灰色,半自形-異形粒狀結構,片狀、脈狀構造。礦石礦物主要為輝鉬礦和黃鐵礦,脈期多。早期黃鐵礦脈被輝鉬礦脈和應時脈切割。輝鉬礦呈鉛灰色,有強烈的金屬光澤,以細鱗片狀不均勻分布於應時礦脈或兩側,含量約為65438±0%。黃鐵礦局部呈塊狀,脈沖寬度1 ~ 5 mm,含量約10%。脈石礦物主要是應時,含量約為90%。礦化原巖為石英斑巖。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B07
高嶺土化泥質巖。巖石呈灰白色,泥質結構,塊狀構造,為風化產物。主要礦物成分為高嶺土、白色土塊(巖石密度低),含少量應時細顆粒。金屬礦物中可見黃鐵礦,呈異形細粒結構,無序,含量約5%。還有微量孔雀石,可能被黃銅礦氧化。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B08
淤泥質粉砂巖。巖石深灰色,泥質細粉砂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為泥質細砂。巖石中發育細黃鐵礦應時脈,脈寬約1mm,黃鐵礦呈細星狀分布,含量< 1%。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B09
斑巖花崗巖。巖石淺黃、灰白色,斑點狀構造,塊狀構造。斑晶主要為應時,粒度1 ~ 3 mm,無色透明,油光澤。基質以應時為主,淺灰色,半透明-不透明,含量約85%;第二種是斜長石,細粒,含量約10%。含少量暗色礦物,黑雲母呈片狀,含量約65438±0%。見應時細脈,帶有明顯的巖石矽化。輝鉬礦,以細小鱗片分布在應時礦脈中,含量< 1%。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B10
輝鉬礦礦石呈灰色,異形細粒,細脈浸染狀。礦石礦物主要為輝鉬礦,含量為2% ~ 3%。輝鉬礦有兩種賦存狀態:①脈狀輝鉬礦,鉛灰色-黑灰色,異形粒狀結構,金屬光澤強,手臟,生有應時脈,脈寬2 ~ 3mm;(2)浸染狀輝鉬礦,不均勻片狀,半自生細粒。可見少量細粒狀黃鐵礦,含量約65438±0%。主要脈石礦物為應時細砂巖或粉砂巖。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B11
黃鐵礦化蛇紋石巖石呈淺灰綠色,具有粒狀晶體結構和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蛇紋石,含少量應時和方解石,含量為10%。蛇紋石,綠色,細鱗片狀,蠟狀光澤,定向排列,含量約70%。應時無色透明,呈顆粒狀。方解石,白色,半自形粒狀,多呈塊狀分布。金屬礦物為黃鐵礦,黃-黃白色,金屬光澤,半自型-異形細粒,細脈浸染狀,含量約20%。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B12
黃鐵礦閃鋅礦礦石呈棕黑色,自形-半自形,中粗粒結構,塊狀構造。主要金屬礦物為閃鋅礦和黃鐵礦。閃鋅礦,褐-深褐色,褐色條紋,硬度低於壹把刀,樹脂-半金屬光澤,壹組完美解理,粒度2 ~ 3 mm,最大5mm,含量約40%。黃鐵礦,黃-黃-白色,黑色條紋,金屬光澤,多為自立方體形狀,粒徑2 ~ 3 mm,最大5 ~ 10 mm,含量約20%。次生金屬礦物為黃銅礦,亮黃色,異形,含量2% ~ 3%。脈石礦物主要為青灰色綠泥石集合體,以巢狀、條帶狀充填在金屬礦物顆粒之間,含量約35%。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B13
褐鐵礦礦石呈棕-紅褐色,膠狀結構,塊狀結構,蜂窩狀結構(角礫巖結構)。主要金屬礦物為褐鐵礦,褐-紅褐色,主要呈膠狀結構、塊狀和蜂窩狀結構,含量為80% ~ 90%。蜂窩狀褐鐵礦大多含有細小的應時顆粒,偶見綠色孔雀石,含量約為10%。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B14
石灰石。巖石深灰色-黑灰色,泥質晶體結構,塊狀,條帶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是方解石,白色,硬度較低。用稀鹽酸劇烈起泡,可見方解石細脈或巢狀結構。巖石中含有不均勻的黃灰色灰泥條帶,條帶寬度為3 ~ 5毫米。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B15
應時脈狀黃鐵礦。礦石呈黃色,半自形-異形粒狀結構,塊狀構造。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鐵礦,黃-黃白色,金屬光澤,半自形-異形晶體,粒度1 ~ 3 mm,最大可達5 mm,含量約80%。偶爾可見黃銅礦,呈異形粒狀結構。脈石礦物主要為應時,其次為方解石,以兩種形態出現:①方解石應時脈,應時塊狀,白乳狀,油亮,方解石解理發育,脈沖寬度1 ~ 3cm;(2)充填在黃鐵礦晶間的方解石和應時顆粒細小,總含量約為20%。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B16
黃鐵礦黃銅礦礦石。礦石呈黃色,半自形-異形粒狀結構,塊狀構造。礦石礦物主要是黃銅礦和黃鐵礦。黃銅礦,銅黃色-亮黃色,異形粒狀結構,含量20% ~ 30%。黃鐵礦,黃-黃白色,半自型-異形粒狀結構,顆粒較細,粒徑為65438±0 ~ 2mm,含量為30% ~ 40%。脈石礦物主要是綠泥石,其次是應時。綠泥石綠灰色,粉末灰白色,含量約30%。應時,無色透明,含量為5% ~ 10%。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B17
黃銅礦閃鋅礦礦石礦石呈鐵黑色至棕黑色,不等粒結構,致密塊狀構造。礦石的礦物組成主要包括閃鋅礦、黃銅礦和黃鐵礦。閃鋅礦,棕黑色,半金屬光澤,褐色條紋,壹組完整解理,自生-異形粒狀結構,粒度0.5~2mm,最大10mm×20mm,含量約80%,礦石極其豐富。黃銅礦,亮黃色-銅黃色,金屬光澤,異形粒狀結構,分布均勻,含量5% ~ 7%。黃鐵礦,黃-黃-白色,以自型-同型顆粒形式均勻分布於礦石中,粒度1 ~ 3 mm,含量3% ~ 5%。脈石礦物主要為應時和微量綠泥石,總量約為10%。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B18
鉬礦石巖石呈灰白色,斑狀,塊狀。斑晶主要是應時,無色透明。粒徑壹般為1 ~ 2mm,最大5mm。偶爾可見長石,含量約5%。母體是隱晶質的。巖石矽化作用明顯,常有脈寬1 ~ 3 mm的網狀應時細脈,方向不同,相互交叉,尺度不壹。應時礦脈伴有小規模輝鉬礦,呈細脈狀或細脈浸染狀,含量< 1%。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B19
含黃銅礦的黃鐵礦礦石。礦石呈黃色,具異形粒狀結構和致密塊狀結構。礦石礦物主要是黃鐵礦,其次是黃銅礦。黃鐵礦,黃-黃白色,金屬光澤,異形粒狀,含量約80%。黃銅礦,銅黃色,金屬光澤,異形粒狀,條帶狀,巢狀分布,含量3% ~ 5%。脈石礦物主要為綠泥石,綠黑色,淺灰白色粉末,硬度較低,含量約15%,以細粒或巢狀分布於黃鐵礦的晶隙中。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B20
輝鉬礦礦石呈灰綠色,半自形-異形粒狀結構,細脈浸染狀構造。礦石礦物為輝鉬礦,鉛灰色,金屬光澤強,半自形-異形晶體,微細鱗片結構,含量約10%。脈石礦物主要是透輝石和石榴石,含少量陽起石。透輝石,淺綠色,細粒骨料,含量約40%。石榴石呈淺綠-淺綠褐色,異形顆粒狀,有油性光澤,硬度高,含量約40%。陽起石呈綠色,纖維狀,自結晶,晶體長度2 ~ 5 mm,晶體直徑0.1 ~ 0.2 mm,含量1% ~ 2%。脈石礦物組合表現出典型的矽卡巖礦物組合特征。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B21
鉬礦化石榴石矽卡巖。巖石呈灰黃棕色,粒狀變質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石榴石,含量70%,以兩種形態存在:①脈狀、黃褐色、塊狀、異形粒狀結構,硬度高,斷口油亮,脈沖寬度可達5cm;②粒狀,褐色,粒徑1 ~ 2mm,呈點狀分布於漢白玉中。次生礦物為方解石,白色,塊狀,明顯的交代殘留物,質純,不含其他礦物,含量約30%。還可見脈狀浸染狀輝鉬礦,呈細鱗片狀,含量< 1%。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2)顯微鏡下標本鑒定照片及特征描述
Mo1-b02
安迎斑巖。斑巖構造,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絹雲母(Se,約50%)、應時(Qz,約30%)和斜長石(Pl,約10%)。斜長石,負低突起,斑晶和環帶發育明顯,粒度0.1 ~ 0.2 mm絹雲母,集合體呈鱗片狀、絲狀,是長石絹雲母化所致。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b06
安迎斑巖。斑巖構造,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斜長石(Pl,約55%)、應時(Qz,約35%)和不透明礦物(約7%,可能是黃鐵礦(Py))。斑晶是具有負低突起的斜長石。斑晶明顯發育,具有環帶,粒度為0.5 ~ 65438±0mm..應時是異形的,顆粒大小約為0.2毫米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b07
淤泥質粉砂巖。中粒結構,塊狀結構。主要礦物成分為斜長石(Pl,約70%)、應時(Qz,約20%)和少量不透明礦物。斜長石,負低突起,斑晶孿晶明顯發育,粒度0.5 ~ 1 mm,應時呈異形,粒度0.4 mm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b08
應時砂巖。細粒砂質結構。塊結構。主要礦物成分為絹雲母(Se,約60%)、斜長石(Pl,約10%)和應時(Qz,約25%)。絹雲母,集合體呈鱗片狀、絲狀,主要由長石蝕變引起。斜長石,負低突起,孿晶發育,部分絹雲母化。應時,異形,有正、低突起,無解理和孿晶,粒徑0.02毫米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b09
花崗閃長斑巖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斜長石(Pl,約40%)、應時(Qz,約40%)、絹雲母(se,約7%)和白雲母(Ms,約5%)。斑晶為斜長石,負低突起,孿晶發育,粒度約2mm。應時呈異形,突起較低,粒徑約為0.05毫米,部分長石為絹雲母化。絹雲母,集合體呈鱗片狀、絲狀,主要由長石蝕變引起。白雲母,有閃光突起,低突起,幹涉色從ⅱ級頂到ⅲ級不等,明亮耀眼,近平行消光。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g01
主要金屬礦物為黃銅礦和黃鐵礦,少量磁鐵礦、磁黃鐵礦、天藍色、赤鐵礦、白鎢礦和褐鐵礦。黃鐵礦(Py)含量約30%,多呈半自形-異形粒狀結構,局部被黃銅礦和磁黃鐵礦沿銳角構造裂隙所替代,粒度為0.01 ~ 0.6 mm..黃銅礦(Ccp)含量約2%,呈異形粒狀結構。與磁黃鐵礦接觸時呈* * *邊緣結構,局部呈假結構特征,粒度0.002 ~ 0.2 mm,天藍色(Cv)含量約2%,沿黃銅礦顆粒邊緣和裂隙交代,局部交代完全虛幻。少量磁鐵礦(Mag)和磁黃鐵礦(Po)呈不規則粒狀結構,沿黃鐵礦顆粒邊緣和裂隙呈銳角結構。褐鐵礦(Lm)是少量的,其特征是沿著赤鐵礦顆粒的邊緣和裂縫的殘余結構。赤鐵礦(Hem)和白鎢礦偶爾可見。
礦化順序:磁鐵礦→黃鐵礦→白鎢礦→黃銅礦-磁黃鐵礦→天藍色→赤鐵礦→褐鐵礦。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g05
主要金屬礦物為黃銅礦和磁黃鐵礦,少量黑鎢礦、輝鉍礦、閃鋅礦、金紅石、黃鐵礦和菱鐵礦。磁黃鐵礦(Po)含量約30%,呈不規則粒狀結構。用沿棱角狀或細脈狀構造的邊緣和裂隙的黃銅礦解釋,在粒徑為0.002 ~ 2.0 mm的港灣島狀構造中強解釋,黃銅礦(Ccp)含量約為30%,具有異形粒狀結構。與閃鋅礦和黑鎢礦顆粒接觸時,呈直* *邊結構,粒度0.002 ~ 5.0 mm,鉍(Bmt)為少量,呈不規則粒狀結構,交代黃鐵礦和磁黃鐵礦有殘留的島狀結構或尖角結構。少量閃鋅礦(Sp)和黑鎢礦(Wol)呈不規則粒狀結構,與黃銅礦接觸邊界平坦,具有* * *結結構。少量金紅石(Rt)呈不規則粒狀結構,被磁黃鐵礦和黃銅礦包裹。少量黃鐵礦(py)和菱鐵礦呈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可見菱鐵礦菱形截面。
礦物形成的順序為:金紅石→黃鐵礦→磁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黑鎢礦→輝鉍礦→菱鐵礦。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g06
主要金屬礦物為黃鐵礦、少量輝鉬礦、金紅石和黃銅礦。黃鐵礦(Py)含量約為5%,多呈半自型-同素異形粒狀結構分布於透明礦物中,顆粒破碎,呈脈狀集合體,粒徑為0.01 ~ 4.0 mm..少量輝鉬礦(Mot)呈半自形片狀結構,部分被黃鐵礦顆粒包裹,粒度為0.002 ~ 0.2 mm..少量金紅石(Rt)呈不規則粒狀結構,被黃鐵礦包裹在包裹體結構中,粒徑為0.002 ~ 0.1 mm..偶爾會發現具有不規則顆粒結構的黃銅礦(Ccp)。
礦物形成的順序:金紅石→輝鉬礦→黃鐵礦→黃銅礦。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g09
主要金屬礦物為黃鐵礦和金紅石,少量輝鉬礦和黃銅礦。黃鐵礦(Py)含量約2%,多呈半自型-同素異形粒狀結構分布於透明礦物中,集合體呈脈狀,粒度0.01 ~ 4.0 mm,少量輝鉬礦(Mot)呈半自形片狀結構,粒度0.002 ~ 0.3 mm..金紅石(R t)為少量,呈不規則粒狀結構沿透明礦物的縫隙和裂縫分布,粒徑為0.002 ~ 0.1 mm..偶爾可見黃銅礦,具有不規則的粒狀結構和沿黃鐵礦粒狀裂隙的尖角結構。
礦物形成的順序:金紅石→輝鉬礦→黃鐵礦→黃銅礦。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g10
主要金屬礦物為黃鐵礦、黃銅礦和金紅石,少量輝鉬礦和磁黃鐵礦,偶見閃鋅礦和黝銅礦。黃鐵礦(py)含量約2%,多為自型-半自型粒狀結構,部分地區被透明礦物強烈交代,粒度0.01 ~ 1.0 mm,黃銅礦(Ccp)含量約1%,呈不規則粒狀結構,沿黃鐵礦顆粒裂隙呈棱角狀結構,粒度0.002 ~ 0.2 mm,金紅石(Rt)為少量輝鉬礦(Mot)和磁黃鐵礦(Po)呈半自形。偶爾閃鋅礦(Sp)和黝銅礦(Td)具有不規則的粒狀結構,黃銅礦顆粒呈尖狀。
礦物形成的順序為:金紅石→輝鉬礦→黃鐵礦→黃銅礦-磁黃鐵礦→閃鋅礦→黝銅礦。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g12
主要金屬礦物為閃鋅礦、黃鐵礦、黃銅礦和銀金礦,少量方鉛礦、黝銅礦和磁黃鐵礦。閃鋅礦(Sp)含量約60%,呈不規則粒狀結構。局部交代黃鐵礦呈骨架晶體結構,呈星型結構分布於黃銅礦中,或兩者呈* * *結型結構。粒度為0.005 ~ 6.0 mm,黃銅礦(Ccp)含量約為65,438+00%,呈不規則粒狀結構。閃鋅礦和磁黃鐵礦局部解釋強烈,呈港島狀結構,大部分含有黃鐵礦顆粒或呈乳濁狀分布於閃鋅礦中,粒徑為0.0065,438+0 ~ 3.0 mm,黃鐵礦(py)含量約為10%,多為自型-半自型粒狀結構,多為黃銅礦和閃鋅礦所含,粒徑為0.01
礦物形成順序:黃鐵礦→磁黃鐵礦→閃鋅礦-黃銅礦→黃銅礦→方鉛礦→黝銅礦→銀金礦。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g13
主要金屬礦物為赤鐵礦和褐鐵礦,偶見黃鐵礦殘渣。赤鐵礦(Hem)含量約30%,集合體呈膠狀結構分布於透明礦物中,被尖角狀結構的褐鐵礦所替代,部分替代完全為殘余結構。褐鐵礦(Lm)含量約為30%,呈不規則粒狀結構充填於透明礦物中,集合體呈膠狀結構分布,占赤鐵礦。少量黃鐵礦(py)呈異形粒狀結構,被褐鐵礦包裹,粒度0.02 ~ 0.05毫米。
礦化順序:黃鐵礦→赤鐵礦→褐鐵礦。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g15
主要金屬礦物為黃鐵礦和白鎢礦,少量黃銅礦和金紅石,偶見黝銅礦。黃鐵礦(Py)含量約40%,多為半自生-異形粒狀結構,顆粒較破碎,呈碎塊狀結構,沿白鎢礦顆粒裂隙呈銳角解釋,粒徑0.01 ~ 2.0 mm..白鎢礦(Sh)數量少,具有半自形-異形粒狀結構,沿其裂隙被黃鐵礦部分替代,粒度為0.002 ~ 0.6毫米..少量黃銅礦(Ccp)呈不規則粒狀結構,沿黃鐵礦顆粒裂隙呈銳角交代,粒度0.002 ~ 0.1 mm..少量金紅石呈半自形-異形粒狀結構,粒度為0.002 ~ 0.05毫米,偶見不規則粒狀結構的黝銅礦(Td)。可以看出它是壹種尖角黃銅礦,粒度約為0.02毫米。
礦物形成的順序為:金紅石→白鎢礦→黃鐵礦→黃銅礦→黝銅礦。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g17
主要金屬礦物為閃鋅礦、黃鐵礦、黃銅礦和輝鉍礦,少量銀金礦、磁黃鐵礦和黝銅礦。閃鋅礦(Sp)含量約為70%,呈不規則粒狀結構。可見交代黃鐵礦呈尖角狀結構,局部交代黃鐵礦呈骨架晶體結構,粒度為0.01 ~ 10.0 mm,黃銅礦(Ccp)含量約為10%,呈不規則粒狀結構,以乳濁狀分布於閃鋅礦中,或兩者均為* * *具邊緣結構,粒度為0.001 ~ 65438+之間黃銅礦、閃鋅礦、輝鉍礦沿其裂隙分布,粒度0.01 ~ 4.0 mm,少量磁黃鐵礦(Po)、輝鉍礦(Bmt)、銀金礦(Elc)呈不規則粒狀結構。少量輝銅礦(Cc)呈不規則粒狀結構,與黃銅礦呈* * *晶界結構。偶見黝銅礦(Td)交代型銀金礦床。
礦物形成順序:黃鐵礦→磁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輝鉍礦→黃銅礦-輝銅礦→銀金礦→黝銅礦。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
Mo1-g20
主要金屬礦物為磁黃鐵礦、黃鐵礦和黃銅礦,少量錫石。磁黃鐵礦(Po)含量約75%,顆粒結構不規則,沿錫石和黃鐵礦的邊緣和裂隙呈尖角交代,局部交代殘留島狀結構強烈,粒度0.002 ~ 3.0 mm..黃銅礦(Ccp)含量約2%,不規則粒狀結構,沿黃鐵礦、磁黃鐵礦、錫石裂隙呈尖狀或脈狀,粒度0.001 ~ 1.0 mm,黃鐵礦(py)含量約2%,多呈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常見立方體晶體截面,粒度0.01 ~ 5.0 mm
礦物形成的順序為:錫石→黃鐵礦→磁黃鐵礦→黃銅礦。
中國典型礦床的系列標本和光學薄片。鎢、鉬和銅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