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媒介,是商品生產發展的必然產物。中國貨幣有據可查的起源是商湯時期的“銅殼”,而在此之前,夏、商、古、石、陶殼早已開始流通。貝殼從裝飾品到貨幣的發展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從使用貝殼開始,中國的貨幣文明史已經有四五千年了。
金屬貨幣的起源應該是在殷商和華夏先民掌握了冶煉金屬的技術之後。殷商的壹些墓葬中出土了銅塊,可能是最早的金屬貨幣。
中國經過長期的易貨貿易,產生了早期的復制貨幣。隨著地區經濟的差異,不同的部落使用不同的早期貨幣。今天出土的壹些有爭議的青銅器,如斧、茉莉、魚、網等,類似於實用器皿但體積較小,有的是小批量出土,出土的墓葬都出現在秦以前的殷商墓葬中。因此,許多古代錢幣收藏研究者都把這些器物視為商代早期的貨幣。
先秦貨幣
秦統壹中國前的西周和東周。由於各個部落(國家)的生活環境不同,其鑄幣是在經歷了壹段不確定時期後開始的,是以其主要生產工具為基礎的。據考證,主要有四種來源:以刀、斧、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刀的復制鑄造生活在農業地區的另壹種類型是鏟、布復制鑄造逐漸成熟的軌跡。生活在湖中水面多的地區的部落以捕魚為生,他們的錢幣就像圖騰、名字、重量等等。在壹些手工業發達的地區,同時期的貨幣表現為與其文明相適應的方形或圓形貨幣。這種貨幣是像紡錘還是像玉,至今還是個謎。但可以肯定的是,使用圓形貨幣的部落更加文明發達。
秦漢貨幣
在秦朝統壹中國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祖先創造並鑄造了壹種方孔圓形稱重硬幣,其形狀隱含著天地的概念。書寫簡單,書用大篆,大小不壹的半兩貨幣現在俗稱先秦半兩或戰國半兩。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在大壹統均勢體系的基礎上,是統壹秦和班梁的基礎。但很快,由於暴政和巨額軍費開支,鑄造的貨幣不斷失重,變得更輕。
漢劉邦建軍之初,自己出錢為軍隊籌款。錢文采用了秦半良的舊名字。但實際重量只有三銖左右。允許人們制作自己的鑄件。所以大部分小篆,輕、淡、小,字淺,都是漢半梁。因為官民鑄造的是同壹個錢,因時而異,所以品種復雜,不可能全部收齊。由於反復失重半文,信用降低,漢武帝窮兵黷武,國家缺錢,於是發行光錢轉嫁經濟危機。先是下令停止半文鑄三銖,同時在國內發行白鹿皮幣(價值四十萬),發行三種黃金,分別用銀和錫鑄造。這三種龍、馬、龜分別值三千、五百、三百。漢元開國大典5年(公元18年)開始鑄五銖,唐高祖武德4年(公元621年),五銖錢持續了近700年至800年。是中國鑄造周期最長的貨幣。留守人數龐大,類別復雜。
紙幣是當今世界通用的貨幣形式,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
中國是世界上較早使用貨幣的國家。根據文獻記載和大量出土文物,中國貨幣的起源至少有4000年的歷史。中國的貨幣文化發展歷史悠久,從原始的貝幣到秦始皇統壹中國後流行的布幣、刀幣、錢、蟻鼻幣、方孔幣。到了北宋時期,中國出現了紙幣——“餃子”。
紙幣的出現是貨幣史上的壹大進步。有人認為中國紙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武帝的“白鹿皮幣”和唐憲宗的“飛錢”。漢武帝時期,由於連年與匈奴作戰,國庫空虛。為解決財政困難,在鑄造“三銖錢”和“白金幣”(壹種用銀和錫制成的金幣)的同時,發行了“白鹿皮幣”。所謂“白鹿皮幣”,以宮廷的白鹿皮為幣材,每枚壹平方英尺,四周彩繪。每枚鹿皮幣固定價值40萬元。由於其價值與皮幣的價值相差甚遠,“白鹿原皮幣”只是作為王侯之間的饋贈,並沒有在流通領域使用過,所以並不是真正的紙幣,只能說是紙幣的先驅。“飛錢”出現在唐朝中期。那時候,商人外出做生意要帶很多銅錢,很不方便。他們先給政府發憑證,憑證上記錄了名額和幣數,然後拿著憑證去異地取錢購買商品。這種代金券叫做“飛錢”。“飛錢”本質上只是壹種匯兌業務。它不幹預流通,不行使貨幣職能,所以不是真正的紙幣。北宋四川成都的“交子”是真正紙幣的開始。
紙幣出現在北宋並非偶然。它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隨著宋代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商品流通需要更多的貨幣。當時銅幣短缺,無法滿足流通中的需求。當時四川普遍使用鐵錢,由於價值低,重量大,使用起來很不方便。那時候壹個銅幣值十個鐵幣。每千鐵幣重25斤,中錢13斤。買壹塊布要2萬元,重約500斤,需要汽車搬運。所以客觀上存在對輕貨幣的需求,這也是紙幣最早出現在四川的主要原因。再者,北宋雖然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但國家貨幣並不統壹,有好幾個貨幣區,而且各自為政,並不常見。當時有13路(宋代行政單位)專用銅錢,4路專用鐵錢,陜西、河東銅錢鐵錢並用。各貨幣區嚴禁貨幣外流,使用紙幣可以防止銅鐵貨幣外流。再加上宋朝政府經常受到遼、夏、金的打擊,軍費和賠款支出都很大,需要發行紙幣來彌補財政赤字。各種原因促成了紙幣——“交子”的出現。
最初的交子是商人自由發行的。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現了壹種“跨店”,專門為攜帶巨款的商人做現金存放業務。儲戶將現金交付給店主,店主將儲戶存入的現金金額臨時填在壹個用紙做成的紙卷上,然後返還給儲戶。儲戶提取現金時,向店主支付30便士的利息,即支付3%的保管費。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紙質券叫做“交子”。此時的“交子”只是壹張存取款憑證,而不是貨幣。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餃子”的使用越來越廣泛。許多商人聯合成立了專門發行和交換“餃子”的餃子商店,並在各地設立了餃子子商店。因為餃子的店主都是信得過的,隨時可以拿,而且印刷的“餃子”圖案精美,隱為記號,黑紅相間,手寫的字別人很難偽造,所以“餃子”贏得了很高的聲譽。對於商家之間的大額交易,為了避免處理硬幣的麻煩,直接用隨時可以變成現金的“交子”支付貨款的情況越來越多。正是在反復流通的過程中,“交子”逐漸具有了信用貨幣的性質。後來,餃子的店主發現,只使用他們的部分存款不會危及餃子的聲譽。於是他們開始印制統壹面額和格式的“交子”,作為壹種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場流通。這個“交子”已經是造幣的象征了,真的成了紙幣。但此時的“交子”並沒有得到官方的承認,仍然是民間出具的“親疏”。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店主都守法守信。壹些唯利是圖、貪得無厭的店主,惡意欺詐,濫發後閉嘴,停止營業;或者挪用存款,經營不了其他業務而破產,使發行的“交子”無法兌現。這樣,當儲戶無法取錢時,往往會挑起事端,引發訴訟。於是,景德鎮時期(1004-1007),益州周知張勇,整頓嬌子店,肅清不法分子,由16名富商獨家經營。至此,“交子”的發行得到了政府的批準。
宋仁宗天盛元年(1023),政府設立益州交子署,由京朝官員壹至二人擔任主管,主持交子分發,並“設立紙抄所,以糾正偽造之弊”,嚴格控制其印刷過程。這就是中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官角子”。比美國(1692)、法國(1716)等西方國家早六七百年,所以也是世界上最早發行的紙幣。
“官角子”發行初期,其形制仿照民間“人倫”,加蓋國家國璽,但暫填錢數不壹,壹般壹致為十,並規定了流通範圍。宋仁宗,壹律改為五貫和十貫。當我到達宋神宗時,我把它改成了壹致和五百種語言。發行額度也有限制,規定每個板塊分三年(正好兩年)發行,以新換舊。第壹交子發行債券1256340,準備金36萬(以四川鐵錢為鈔),準備金相當於發行量的28%。“交子”的流通範圍基本上限於四川。後來雖然在陜西、河東流行,但很快就被廢除了。
宋徽宗大關元年(1107),宋政府將交子改為尹倩,交子改為尹倩。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廣等地仍用“交子”外,其他道路均改為“尹倩”。大關三年(1109),四川改交子為尹倩。“尹倩”與“交子”最大的區別在於它以“錢”為單位。“尹倩”有優秀的紙張,印刷,圖片和印章。但是,“尹倩”不給紙幣,也不允許兌換,所以紙質券的價值壹落千丈。到南宋嘉定時,每捆僅值100便士現金。
“交子”的出現方便了商業往來,彌補了現金的不足,是中國貨幣史上的壹大成就。此外,交子作為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發行的紙幣,在印刷和版畫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對我國古代紙幣印刷技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論貨幣的發展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壹,有5000年的歷史。中國古代貨幣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六次大的演變:
壹、從自然貨幣到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是與價值有關的詞,大多出自“被”。可見貝類是中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對貨幣的需求越來越大,貝殼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模仿貝殼。銅殼的出現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從自然貨幣到人工貨幣的重大演變。
隨著人造錢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天然貨幣在中國逐漸退出貨幣舞臺。
第二,從雜亂形狀到標準形狀的演變
從商代青銅器出現到戰國時期,中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封建領主壹統天下為特征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幣、楚幣(金、蟻鼻幣)。
秦統壹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210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為天下貨幣”,規定全國使用秦的圓方孔半文。
圓方孔秦半梁幣在全國的流通,結束了中國古代貨幣形制各異、重量懸殊的混亂狀態,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混亂形制向規範形制的重大演變。秦半良錢確定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狀壹直延續到民國初年。
第三,從地方貨幣到中央貨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誌》記載,劉邦建立漢朝後,允許民間私鑄錢幣。富紳富商和地方勢力趁機通過鑄劣幣獲利。文帝時為文帝,“博士鄧通亦鑄錢奪王。”
丁原四年(前115年),漢武帝收回郡縣鑄幣權,中央統壹鑄造五銖。從此確定由中央統壹管理硬幣的鑄造和發行,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從地方鑄幣到中央鑄幣的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錢幣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鑄幣權回歸中央政府,對穩定朝代政局和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從重文書到鮑彤、元寶的演變
自秦漢以來鑄造的硬幣通常會在錢文明確標明貨幣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二十四銖為壹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除不同重量的古幣,取“開天辟地”之意,統壹鑄造“開元鮑彤”錢。開元鮑彤反對秦漢舊制,而錢文不重視重量,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從文件重量到鮑彤、元寶的演變。
開元鮑彤幣是中國最早的鮑彤幣。從此,中國的銅幣不再以錢文為標準重量,而是與鮑彤、元寶等相稱,壹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鮑彤”。
動詞 (verb的縮寫)從金屬貨幣到紙幣的演變。
北宋時期,由於鑄幣銅材短缺,政府在壹些地區大量鑄造鐵幣,以彌補銅幣的不足。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的鑄鐵錢總重達25斤82兩。在四川買壹匹羅(絲),要交130斤鐵錢。鐵錢太笨重不方便,四川出現了紙幣。餃子的出現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從金屬貨幣到紙幣的壹次重要演變。
餃子不僅是中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從手工制造硬幣到機器制造鈔票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步引進,光緒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制作銀、銅幣。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制作無孔十銅錢。因為廠家暴利,各省紛紛效仿。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從手工鑄幣到機制貨幣的再進化。
從此,不僅鑄錢工藝大變,而且流傳了兩千多年的圓方孔錢也壽終正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