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6日零時02分,中國第13億公民在北京婦產醫院出生,這壹天也成為“中國13億人口日”。
2005年10月9日,中國建設部副部長劉誌峰表示,中國城鎮人口約為5.4億,占總人口的41.8%。& gt& gt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6月0時165438+10月65438:我國總人口的差額為129533萬。
人口
(萬人)
地面差異
人口
(萬人)
地面差異
人口
(萬人)
北京
1382
天津
1001
河北省
6744
山西省
3297
內蒙古自治區
2376
遼寧省
4238
吉林省
2728
黑龍江省
3689
上海
1674
江蘇省
7438
浙江省
4677
安徽省
5986
福建省(不含金門、馬祖等島)
3471
江西省
4140
山東省
9079
河南省
9256
湖北省
6028
湖南省
6440
廣東省
8642
廣西壯族自治區
4489
海南省
787
重慶
3090
四川省
8329
貴州省
3525
雲南省
4288
西藏自治區
262
陜西
3605
甘肅省
2562
青海省
518
寧夏回族自治區
56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925
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
250
中國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高的國家之壹,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134人。但分布相當不均衡:東部沿海地區人口密集,每平方公裏400多人;中部地區每平方公裏200人以上;西部高原地廣人稀,每平方公裏不足10人。西藏總藏族人口40年翻了壹番,深圳常住人口達到826.94萬人。
中國人口的構成大致如下圖所示(%):
按性別
按城市和農村地區
按年齡
男性的
婦女
城鎮
農村
14歲以下
15-64歲
65歲以上
51.65%
48.5%
37.7%
62.3%
22.5%
70.4%
7.1%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弱是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短時間內難以改變。人口問題是中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面臨的壹個長期問題,是關系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壹個關鍵因素。
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始終是中國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的壹項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在全國範圍內堅持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鼓勵晚婚晚育,提倡壹對夫婦生育壹個孩子,並根據法律法規合理安排生育第二個孩子。經過30年的努力,中國有效控制了人口過快增長,生育水平降至更替水平以下,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從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歷史性轉變,成功探索出壹條中國特色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道路,有力促進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發揮了重要的穩定作用。
中國政府堅持人口與發展的綜合決策。將人口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努力使人口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相適應。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召開人口、資源、環境座談會,統籌考慮,協調部署,動員全社會力量,采取法律、宣傳、經濟、行政等多種措施,綜合治理和解決人口問題,把發展經濟、計劃生育、普及教育、增進健康、消除貧困、完善社會保障、提高婦女地位、建設文明幸福家庭緊密結合起來。2003年,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更名為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的研究和綜合協調,更加科學地制定和實施人口發展規劃。2004年初,中國市政府組織多學科專家學者正式啟動“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對人口數量、質量、結構、分布的變化趨勢及其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相互作用進行了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提出了優先考慮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轉變的戰略思想,為科學制定國家中長期人口發展規劃和國民經濟總體規劃,實現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決策支持。
2006年2月9日,中國國務院城市發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未來15年人口目標是人口控制在15億以內。其在人口與健康領域的發展思路之壹是控制出生人口數量,提高出生人口質量。重點發展生育監測、生殖健康等關鍵技術,開發壹系列生殖藥品、器械和保健品,為人口控制在15億以內、出生缺陷率控制在3%以下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撐。
其他三個發展思路包括:疾病預防重心前移,堅持預防為主,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相結合。研究預防和早期診斷關鍵技術,顯著提高重大疾病的診斷和預防能力;加強中醫藥傳承創新,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立足於中醫藥理論的繼承和發展,通過技術創新和多學科融合,豐富和發展中醫藥理論,構建適合中醫藥特點的技術方法和標準體系,提高臨床療效,促進中醫藥產業健康發展;開發重大新藥和先進醫療設備。攻克新藥創制、大型醫療器械、醫用材料和藥物釋放系統等關鍵技術,加快建立和完善國家藥物創制技術平臺,推進重大新藥和醫療器械自主創新。
綱要提出,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有效防治重大疾病,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和全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學技術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為此,綱要還將安全避孕和出生缺陷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等重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城鄉社區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中醫藥的繼承和創新發展、先進醫療設備和生物醫用材料確定為人口與健康領域科技發展的優先主題。
從數量、質量、結構和分布來看,中國人口如下:
壹.人口
2005年末,全國總人口為65438+3075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6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61.7萬人,出生率為1.2.40‰。死亡人口849萬,死亡率6.51‰;自然增長率為5.89‰。
2005年人口的主要構成
單位:萬人
龐大的人口壹直是中國國情最顯著的特征之壹。雖然我國已進入低生育率國家行列,但由於人口增長的慣性,目前及未來十年,我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10萬的速度增長。按照目前1.8的總和生育率計算,2065年、438+00年和2020年中國總人口將分別達到1.3億和1.4億。總人口峰值將出現在2033年左右,達到654.38+0.5億左右。
受1980年代和1990年代第三次生育高峰的影響,20 -29歲的婦女人數將在2005 -2020年期間達到高峰。同時,由於獨生子女已陸續進入生育年齡,按照現行生育政策,政策內生育水平會有所提高。以上兩個因素* * *共同作用,導致了中國的第四次出生高峰。
龐大的人口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既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也給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諸多方面帶來了沈重的壓力。
2005年底,我國開展了1%人口的全國抽樣調查。本次調查以全國為整體,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亞人群,采用分層、多階段、整群概率比的抽樣方法。最後的樣本單位是調查社區。本次調查的樣本量為654.38+07.05萬人,占中國總人口的654.38+0.365.438+0%。在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統壹領導下,經過調查人員的艱苦努力,基本完成了調查的各項任務。
第二,人口素質
中國政府加強公共衛生事業建設,不斷提高人口健康素質。平均預期壽命由新中國成立前的35歲提高到2004年的765438±0.8歲。孕產婦死亡率從50年代初的1.500/65438+萬下降到2004年的51/65438+萬,嬰兒死亡率從新中國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傳染病、寄生蟲病和地方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發傳染病得到有效監測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取得明顯進展。
總的來說,中國人口的健康素質還不高。出生缺陷發生率每年4-6%,約654.38+0萬例。數以千萬計的地方病患者和殘疾人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沈重的負擔。艾滋病防治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據估計,截至2003年6月5日至2月,中國約有84萬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2004年,疫情呈現全國低流行與部分地區和特定人群高流行並存的態勢。
中國政府加快發展教育,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顯著提高。2004年,全國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到93.6%,6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01年(其中男性8.5年,女性7.51年),比1990提高了1.75年。粗文盲率(65,438+05歲和65,438+05歲以上人口中文盲或識字不多的比例)下降到8.33%,比65,438+0990歲人口低7.55個百分點。各種教育程度的人占總人口的比例為:大專以上5.42%,高中12.59%,初中36.93%,小學30.44%。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大大增加,受過小學教育的人數比例逐漸減少。
中國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總體水平不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人口粗文盲率遠高於2%以下的發達國家;二是大學毛入學率遠低於發達國家;第三,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僅低於發達國家平均受教育水平,也低於世界平均水平(11年)。此外,城市和農村人口的教育水平存在明顯差異。2004年,城市地區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43年,而農村地區為7年。城市文盲率為4.91%,農村文盲率為10.438+0%。
第三,人口結構
從人口年齡結構來看,2004年末129988萬總人口中,0-14歲人口為27947萬人,占總人口的21.50%,15-64歲人口為92184萬人,占709.94%。65歲及以上人口9857萬人,占比7.58%。上述數據表明:
第壹,目前我國人口的社會支持度較低,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大,勞動力資源豐富,為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未來壹二十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口窗口期。然而,龐大的勞動年齡人口也給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目前,我國城鎮新增勞動力近1000萬人,農村富余勞動力超過2億人。此外,勞動年齡人口將持續增長。預測2016年,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將達到101億的峰值,2020年仍將達到1億左右。這對就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社會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200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達到7%以上。按照國際標準,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據預測,到202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6543.8+640億,占總人口的654.38+066.5438+0%,8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2200萬。我國老齡化具有速度快、規模大、“未富先老”的特點,對未來社會撫養比、儲蓄率、消費結構、社會保障等都有很大影響。
第三,從人口性別結構來看,2004年末,男性人口66976萬人,占51.5%,女性人口6301.2萬人,占48.5%。總人口性別比約為1.06。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生人口性別比不斷上升,從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17上升到2003年的119,個別省份甚至高達130。為了遏制出生性別比上升的趨勢,國家采取了壹系列措施,頒布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禁止非醫學需要鑒定胎兒性別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的規定》,並開展了"關愛女孩行動",倡導性別平等,綜合治理出生性別比偏高問題。
四。人口分布
從城鄉分布看,2004年末城鎮人口達到54283萬人,占總人口的465.438+0.76%,農村人口為75705萬人,占58.24%。近年來,由於積極推進人口城鎮化和產業結構升級,實施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戰略,人口城鎮化率以每年1個百分點以上的速度增長。采取多種措施,合理規劃,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努力改善農民進城務工環境,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流動。2004年,中國流動人口已經超過654.38+0.4億。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為城市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也改善了農村經濟狀況。按照人口城鎮化率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計算,到2020年將有約3億人從農村轉移出來。
同時,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體系嚴重滯後,亟待完善。龐大的流動人口對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造成巨大壓力。流動人口在就業、子女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嚴重制約了人口的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城鄉、區域發展難以協調。
面對復雜的人口問題,中國政府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出發,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人口政策和方案,以人為本,全面解決人口問題。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時,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分布,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2006年6月2日15: 00時(北京時間),中國人口已達:
142362596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