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審美差異是什麽?

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審美差異是什麽?

在研究中西文化差異這個話題上,很多學者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甚至畢生精力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把中國介紹給西方,把中國介紹給西方,為全球壹體化的思維模式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經驗,從不同的角度向我們介紹了西方文化的特點和藝術思想的構成。它為我們了解外部世界和西方文化的美學思想提供了大量的理論依據,對我們研究自己的美學思想並將其融入到西方美學思想中來進行我們的賞石活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這是壹個很大的話題,涉及到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物質條件、地理位置、氣候環境、光照時間等諸多因素直接影響著壹個地區、壹個民族的文化習俗。本文旨在闡述審美意識,希望能對我們的賞石活動有壹定的積極意義。

現代生理和心理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區域確實存在潛意識場。這種奇特的潛意識功能的發現,不僅糾正了此前無法解釋的迷思,也更加科學地解釋了人腦進化的客觀規律。人腦的這種潛意識領域可以分為先天遺傳和後天沈積。理論上可以分為兩類:種族潛意識和個體潛意識。根據W. Boller的實驗報告,人的感覺能力是有連續性的。在新生兒出生前,他在大腦中寫下復雜難讀甚至無法辨認的特殊標記。這種印記是許多遠代祖先的感官刻痕,有人稱之為種族潛意識或遺傳基因。個體潛意識是壹切後天經驗和理性意識在大腦層留下的記憶痕跡,是現實生活中對人影響最深、觸動最大的歷史事件留下的痕跡。所有這些儲存在大腦皮層的記憶,都會在潛意識中留下壹觸即發、條件反射的不同反應,支配著人類所有的行為意識。

中國的奇石鑒賞家和藝術家應該對事物敏感,具有超前的審美意識。當他們看到現實世界中某個事物的本來面目時,會產生強烈的情感活動。雖然無法從科學理論上解釋事物的思維能力,但可以肯定的說,他們對事物的感知能力與常人不同。當他們發現壹種特殊的、值得註意的物質現象時,他們就滿懷熱情和好奇心地把它吸收到心裏。從最初的那種獨立形象的感覺,經過潛意識的培養,再和其他東西有機結合,從而創造出典型思維。這種典型思維的意義是對以前鑒賞家觀察到的事物和現象的再現。

壹個物質現象,如果能形成和表達時代的審美動機,他們就能擺脫個體狹隘的認知圈,對整個物質現象投射出額外的審美關註。我們可以強化自己的活動意向,仔細觀察、體驗、捕捉、揭示我們時代的審美特征,將這些現象納入自己的視野,從而在整個審美創造活動中形成穩定完整的實踐內容。同時,在審美人格的整體結構中,相對穩定且差異較大的是鑒賞家在不同層面上對觀察、感知、分析和想象的看法不同。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土壤裏,是不可能開出古希臘的藝術之花的,古希臘展現的是強健的體魄,強健的體魄,裸露的胸腹。也不可能有維納斯那樣的裸女形象,也不可能有大衛那樣的裸男雕像。西方的藝術創作是對精致的肌肉塊和靈活的骨關節的直觀表現。而東方藝術則充分利用外在條件的包裝形象來影射人體的內在氣質和想象力。中國的人物畫和雕塑從壹開始就沒有壹個標準的比例,歷史上也沒有壹部作品可以用黃金分割的科學方法稱之為比例和意境。直到近代,Xi安兵馬俑的出現,才讓我們看到了2000多年前數字比例的正確性。但還是裹著重甲,穿著靴子。就連這種科學的人物比例也沒有被後來的藝術家采用。在中國封建社會,藝術家是不可能親眼看到直觀的人體的,更談不上發泄人體藝術的原型,說到底是對人體美的藝術形象的壹種無知和忌諱。在中國的禮教中,女不露皮,男不露臍的教育,成了制約人的意誌和行為,禁止自我認識的枷鎖。在中國歷史上,被認為是離譜的事情,在西方被他們的祖先習以為常。只是到了近代,中國藝術界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精華,似乎重新認識到人體是世界上最美的部分?

藝術人體在國內開始小範圍使用以來,壹直是舉步維艱,障礙重重,直斥色情黃色渲染。由於這種對人體本身神秘化的啟蒙,民族另類更願意主動去解開這個謎團。越是看不到真實人體的人,越是表現出對未知領域的渴望,尤其是最隱蔽的生殖器官,成為中國復仇的最強烈目標。所以中國人用的最惡毒最難聽的語言就是攻擊男女的生殖器。我們知道,外國人惡毒的語言攻擊,只是強調了人格的低下和無知,即使罵人,似乎也沒有中國人那麽醜惡和貓膩。

近二十年來,中國有了更多的人體藝術和叫做裸體的東西,人們似乎已經習慣了。從壹開始男人的眼神發呆,到女人的羞巾遮臉,似乎這個人體最美的部分的理論在某種程度上開始被認可。

西洋畫就是反復用顏料在畫布上作畫,賦予光影和透視效果。中國的繪畫是充分利用虛幻而簡單的技法,在壹張白紙上概括出具象和景深。中國的文字是對人類活動逐字逐句的肯定,作為獨立的書法藝術來欣賞,直到對古代的原始文字進行解讀。在西方,二十多個字母被反復拼湊,以反映人類的社會活動。這些拼音產品中有些詞的意思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變化,後來的人不理解它們的原意,這壹點在很多文章中已經得到了證實。中國的語言習慣多采用比喻、暗示、委婉、曲折等方式表達重要意思。西方直接、生硬、響亮、直截了當地強調重要內容。中國人面面相覷,壹句話的輕、重、緩、急都是不同的意思,而西方人根本不懂它的意思。這當然與生活習慣、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密切相關。

從這些差異中,我們可以想象出,東西方的原始人,主動的和被動的感官對象,更符合帶有壹些真實和想象的原始形態。壹個事物的美醜是由它與人的關系決定的。人會通過這種自然的感覺形式所表達的意誌、情感、欲望,不斷尋找那些與自己相關的審美感受。這種對精神需求的強烈渴望,誘發了當代中國社會壹度失落的書法熱、詩歌熱、收藏熱等文化現象。

東西方審美意識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文化、藝術和意識形態上。文學、詩歌、戲劇、電影、舞蹈、繪畫、雕塑、建築、美育、價值觀,差異太多了。壹部偉大的文藝作品,不是因為個人的不幸而展示出來的,而是只有當它能為全人類服務的時候才展示出來的。壹種文化現象的發生和發展是人類長期審美實踐的產物。人的美感是在長期的審美實踐中逐漸形成和完善的,是通過人種的傳承而獲得的。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人腦中的大量信息是自己種族經歷的生理痕跡,形成各種無意識的原型,成為人與生俱來的自然本能。審美對象壹旦喚醒人腦中那些隱藏的原型,就能憑借經驗和聯想本能地獲得這種原型的美感。

我們中華民族是經驗主義民族,我們的思維也是經驗主義思維。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孕育出來的意識形態會有意無意地排斥和排斥外來文化的入侵,也就不足為奇了。

中國的盆景藝術和賞石文化在世界上獨樹壹幟,有著強烈的民族背景。她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心理因素。它是由民族心理制約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土壤培育而成的。

中國的哲學以中庸、謙讓為基礎,把天人合壹、忘我為最高。西方人的基本態度是物我對立。在對立思想的支配下,西方人非常重視對事物的客觀認識,由概念推理把握對象的思維發展到通過實驗分析對象本身,註重對象本身的實質效果,從而揭示出對事物規律的理性認識。在美學思想上,更強調人的因素和量化的微觀。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能武斷片面的說哪個更好哪個更差。經過猛烈的沖擊,東西方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體系已經初步形成了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趨勢。近百年來,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引進和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華,用以指導中國的社會實踐,實踐證明是正確的。西方的美學觀念也給中國的藝術創作帶來了強大的生命力,這標誌著壹個時代的進步。

中國的審美觀念逐漸被西方人接受和喜歡。喜歡漢學和漢字文化的外國人在中國留學的人數也逐漸增多。現代盆景藝術和賞石文化也通過不同渠道觸動了西方人封閉的心靈。雖然他們的欣賞風格與中國不同,但他們從中國人那裏學到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好習慣。

人類為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境界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每個人的審美心理結構中,都有太多的悲劇意識。這種意識的根源在於,人類歷史上很多美好的東西都被人為地壓制和破壞了。壹代又壹代的理想夢想被嚴酷的現實擊碎後,那種悲涼的美能喚起整個人類社會,這種審美觀念讓我們得到了某種心理上的補償和平衡。

人的認知思維有兩個矛盾統壹的矛盾:同化和適應。同化就是把客體融入主體。適應是主體對客體的主動,融合原有審美客體的作用當然容易被客體同化。這種同化和改編的最終結果只能在數量上豐富原物的審美層次。作家、藝術家和相關的鑒賞家應該肩負起提高審美情趣和能力的使命。歷史上任何青春不朽的作品,總是符合那個時代的審美需求,從而超越歷史的局限性,成為全人類的精神財富。

  • 上一篇:高壹政治課堂教學案例
  • 下一篇:為何春秋戰國時期要變法?馬克思說,這是歷史賦予商鞅們的使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