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晉國有位在歷史上有名的昏君,稱晉靈公。他在位時,不但搜刮民財,亂收賦稅,還時常站在城樓上,用彈弓射街上來往的行人取樂。有壹次,廚師為他燉熊掌沒燉熟,他竟然壹怒之下把廚師給殺了。
晉國的壹位大臣趙盾,看到晉靈公這樣殘忍昏庸,眼看著晉國就在毀在他的手裏,就幾次勸說他。晉靈公不但不虛心接受,反而在心裏算計著壹定要殺掉趙盾,除掉這個讓他不高興的人。
壹天,晉靈公請趙盾喝酒。吃飯的時候,早已經埋伏好的十幾個士兵突然沖上來把趙盾包圍起來,要殺害他。幸虧趙盾武藝高強,才逃了出來。
後來,趙盾的壹個親戚找了個機會殺死了晉靈公,為趙盾報了仇。並且立了新的國君,重新把在國外避難的趙盾接回來,官復原職。
那時候,君主再昏庸也是不能殺的,臣下殺君主是不忠不義的表現。無論如何誰也不想承擔殺君的罪名,於是趙盾就想看壹看,史官是如何記錄這件事的。
壹天下午,趙盾來到當時負責編寫晉國國史的太史官董狐的辦公室裏。趙盾拿起記錄歷史的竹簡壹樣摔,很生氣地對董狐說:“晉靈公死的時候我都不在朝中,怎麽能說是我殺的呢?妳這樣亂寫,誣蔑朝廷命官,是要殺頭的。”
董狐不慌不忙地說:“妳那時雖不在國都,可是妳現在身為國家大臣,回來後從未追究過殺死國君的人的責任,說妳不是這件事的主謀,誰也不會相信。”
趙盾壹聽,覺得也是這麽回事,但他還是說:“還是修改壹下吧,改了對大家都有好處。”
董狐嚴肅的說:“作為壹個史官,最重要的就是誠實。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來不得半天虛假,否則就是對後代人的欺騙。我的職責就是記錄真實的歷史,讓我為了個人私利改寫史書,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丟腦袋對於我而言是件小事,丟掉了作為壹個史官應有的節操可大事了。”
趙盾聽了董狐的壹番話,被他這種誠實的品德打動了,沒再說什麽就走了,並且以後也不曾為難董狐。
董狐這種不畏強權,書寫真實歷史的職業精神壹直被後代史官當做楷模。就連聖人孔子也稱贊過他的誠實。
誠實無價
有壹個農民,本來家裏不怎麽富裕,住在土坯蓋的房子裏。後來改革開放,他大膽地下海經商,不但賺了很多錢,還當了公司經理,於是就想拆掉老屋,蓋壹所新房子。
他把這件事和家裏人商量了壹下,家裏人都同意,只有兒子壯壯舍不得。壯壯就出生在這所房子裏,這是他童年的樂園,給他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可是,房子確實很老了,已到不能不拆的地步。於是壯壯就答應:房子可以拆,但是他要親眼看著房子被拆掉。父親想了想就答應了。
爸爸決定第二天就拆。哪曉得,第二天下起了大雨,而且接連下了好幾天,拆房子的事就這樣耽擱了下來。
壹轉眼,開學的時間快到了,壯壯馬上就要到外地讀書。他就想晚去幾天,了卻他的壹樁心願。爸爸說什麽也不答應,壯壯很傷心,就整天轉著老房子轉,希望把它深深地記在腦海裏。看著兒子這麽留戀老屋,爸爸也不忍心讓他失望,就安慰他說:“爸爸等妳放寒假的時候再拆房子,妳安心讀書就是了。”
壯壯上學走了。父親想,孩子在學校裏有趣的事很多,過幾天就會把這事忘了。於是就把房子拆了。
快放假了,壯壯寫信又提到老屋,說:“在這所老房子裏發生過許多有趣的事情,它是我童年的記憶,記載了我的成長歷程。想到快到放假了,又能看到小屋了,心裏就有說不出的激動。不過,這還要多謝爸爸,是爸爸為了不讓我失望,才決定把小屋留到放寒假的。”
父親讀了信以後,又高興又慚愧,高興是兒子有壹顆容易感動的善良的心,慚愧的是自己低估了孩子的真摯感情。和兒子對自己的信任相比,自己真的太不守信用了。
於是,這位父親就在原地又建了壹所和原來壹模壹樣的土屋,等兒子回來後,當著他的面把它拆掉。
許多人都不理解他的做法,認為他這是在無端地嬌慣小孩子。可是這位父親不這麽認為,他說:“當初是我背信棄義,欺騙了孩子,現在我是在彌補我的過失,做壹個守信的父親應該做的。只有這樣,我才能重新讓我的兒子相信我,在兒子面前樹立威信。”
果然,壯壯知道這件事以後非常感動,決心向爸爸學習,立誌做壹個誠實守信的人。
誠實的律師
1809年2月12日,亞伯拉罕·林肯出生在壹個農民的家庭。小時候,家裏很窮,他沒機會上學,每天跟著父親在西部荒原上開墾、勞動。他自己說:“我壹生中進學校的時候,加在壹起總***不到壹年。”但林肯勤奮好學,壹有機會就向別人請教。沒錢買紙、筆,他放牛、砍柴、挖地時懷裏也總揣著壹本書,休息的時候,壹邊啃著粗硬冰涼的面包,壹邊津津有味地看書。晚上,他在小油類下常讀書讀到深夜。
長大後,林肯離開家鄉獨自壹人外出謀生。他什麽活兒都幹,打過短工,當過水手、店員、鄉村郵遞員、土地測量員,還幹過伐木、劈木頭的重力氣活兒。不管幹什麽,他都非常認真負責,誠實而且守信用。
他十幾歲時當過村了裏雜貨店的店員。有壹次,壹個顧客多付了幾分錢,他為了退這幾分錢跑了十幾裏路。還有壹次,他發現少給了顧客二兩茶葉,就跑了幾裏路把茶葉送到那人家中。他誠實、好學、謙虛,每到壹處,都受到周圍人的喜愛。
1834年,25歲的林肯當選為伊利諾斯州議員,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1836年,他又通過考試當上了律師。
當律師以後,由於他精通法律,口才很好,在當地很有聲望。很多人都來找他幫著打官司。但是他為了當事人辯護有壹個條件,就是當事人必須是正義的壹方。許多窮人沒有錢付給他勞務費,但是只要告訴林肯:“我是正義的,請妳幫我討回公道。”林肯就會免費為他辯護。
壹次,壹個很有錢的人請林肯為他辯護。林肯聽了那個客戶的陳述,發現那個人是在誣陷好人,於是就說:“很抱歉,我不能替您辯護,因為您的行為是非正義的。”
那個人說:“林肯先生,我就是想請您幫我打這場不正義的官司,只要我勝訴,您要多少酬勞都可以。”
林肯嚴肅地說:“只要使用壹點點法庭辯護的技巧,您的案子很容易勝訴,但是案子本身是不公平的。假如我接了您的案子,當我站在法官面前講話的時候,我會對自己說:‘林肯,妳在撒謊。’謊話只有在丟掉良心的時候,才能大聲地說出口。我不能丟掉良心,也不可能講出謊話。所以,請您另請高明,我沒有能力為您效勞。”
那個人聽了,什麽也沒說,默默地離開了林肯的辦公室。
正義的未來總統
林肯早年當過水手。1831年6月的壹天,他和幾位水手來到美國南方城市新奧爾良的奴隸拍賣市場上,他們看到,壹排排黑人奴隸戴著腳鐐手銬站在那裏,他們都被壹根根粗壯的繩子串在壹起。奴隸主們像在買騾子買馬壹樣仔細打量奴隸,有時還走上前摸摸奴隸的胳膊,拍拍奴隸的大腿,看奴隸是不是結實、肌肉發達,將來幹活有沒有力氣。奴隸主們用皮鞭毒打黑奴,還用燒紅的鐵條烙他們。這時,年輕的林肯憤怒地說:“太可恥了!等我有機會,壹定要把這奴隸制度徹底打垮。”
1860年,林肯五十壹歲時在美國總統競選中獲勝,當上了美國總統。他真的廢除了奴隸制,實現了這個偉大的抱負,同時他也受到美國人民的尊敬。
孔子的得意門生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樣子,顏回非常貧窮,經常穿得破爛的衣服,吃很稀的粥。壹次壹個很有錢的人請顏回吃山珍海珠,並且送他精美的裘皮大衣,但是他拒絕了,他說:“如果我吃了這些美味,穿了這麽舒適暖和的衣服,我就沒法繼續過我以前的生活了。這樣我就會為了衣食的豐裕去做壹些我本來不願意去做的事情,就會因為貪圖享樂而變得不誠實。”
壹千棵櫻桃樹
喬治·華盛頓感是美國人,他領導了美國的獨立戰爭,是美利堅合眾國的創立者之壹,1789年當選為美國第壹任總統。他為人正直、品德高尚,深受美國人民愛戴。為了紀念他的功績,美國首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華盛頓出生在大莊園主家庭,家中有許多果園,果園裏長滿了果樹,但其中夾著壹些雜樹,這些雜樹不結果實,而且長得很高,影響其他果樹的生長。
壹天,妳親遞給華盛頓感壹把斧頭,要他把影響果樹生長雜樹砍掉,而且他還再三叮囑兒子,壹定要註意安全,不要砍著自己的腳,也不要砍傷正在結果的果樹。
在果園裏,華盛頓感揮動斧子,不停地砍伐雜樹。突然,他壹不留神,砍倒了壹棵櫻桃樹。他害怕父親知道了生氣,把把所有砍斷的樹堆在壹塊兒,用雜樹把櫻桃樹蓋起來。
傍晚,父親來到果園,看到了櫻桃樹倒下時掉在地上的櫻桃,就猜到是華盛頓感不小心把果樹砍斷了。盡管父親已經知道了這件事,但卻裝作不知道的樣子,看著華盛頓堆起來的樹說:“妳真能幹,壹個下午不但砍了那麽多樹,還把砍斷的雜樹堆在了壹塊兒。”
聽了父親的誇獎,華盛頓感的臉壹下子紅了,他慚愧地對父親說:“爸爸,對不起,只怪我粗心,不小心砍倒了壹棵櫻桃樹,我把樹堆起來是為了不讓您發現我砍斷了櫻桃樹。我欺騙了您,請妳責備我吧!”
父親聽了之後,哈哈大笑,高興地說:‘妳不愧是個誠實的孩子,對於妳的誠實,爸爸感到十分欣慰。雖然妳砍掉了櫻桃樹,應該受到批評,但是妳沒妳說謊,我就原諒妳了。妳知道嗎,我寧可損失掉壹千棵櫻桃樹,也不願意聽到妳說謊話。!”
華盛頓不解地問:“誠實真的那麽珍貴麽,能和壹千棵櫻桃樹相比?”
父親耐心地說:“誠實是壹個人最起友協的品德,只有壹個誠實的人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才能取得別人的信任。看到妳這樣的誠實,我就放心了,以後把莊園交給妳,妳肯定會幫我經營好的。”
由於父親的教導,華盛頓壹生都把誠實作為做人的原則。
。
誠實的高允
魏太武帝是北魏的第三個皇帝,他派崔浩帶幾個文人編寫魏國的歷史。太武帝叮囑他們,寫國史壹定要根據實錄。
崔浩和他的同事按照這個要求,采集了魏國上代的資料,編寫了壹本魏國的國史。當時,皇帝要編國史的目的,本來只是留給皇室後代看的。崔浩為了提高自己的聲望,卻別出心裁地把國史刻在石碑上,還把石碑豎在郊外祭天壇前的大路兩旁。
國史裏記載的倒是史實,但是北魏統治者的祖先是鮮卑族拓跋部人,是當時的東北遊牧部落;北魏的上代文化還十分落後,不懂什麽禮節,有些事情在漢族人看來,是不體面的。過路的人看了石碑,就紛紛議論起來。
魏太武帝聽說後,認為崔浩等人這麽做,是成心揭朝廷的醜事,於是他命令把寫國史的人統統抓起來查辦。
參加編寫的高允是太子的老師。太子得到這個消息,把高允找到太子的東宮,跟他說:“我陪妳朝見皇上,如果皇上問妳,妳只能照我的意思答話,別的什麽也別說。”
高允不知道是怎麽回事,第二天就跟隨太子壹起上朝。太子先上殿見了太武帝,說:“高允這個人向來小心謹慎,而且地位比較低。國史案件全是崔浩的事,請陛下免了高允的罪吧。”
魏太武帝召高允進去,問他說:“國史都是崔浩寫的嗎?”
高允老老實實的回答說:“不,崔浩管的事多,只抓個綱要。具體內容,都是我和別的同事編寫的。”
魏太武帝又追問高允:“是這樣的嗎?”
高允說:“我犯了罪,怎麽還敢欺騙陛下。太子剛才這樣說,不過是想救我的命。”
魏太武帝看到高允這樣誠實,不但赦免了他,還命他起草壹道詔書,說崔浩誣蔑朝廷,判滿門抄折。
高允回到官署,猶豫了半天,也沒有寫出半個字來。魏太武帝派人壹再催問,高允說:“我要求再向皇上面奏壹次。”
於是,高允進宮對魏太武帝說:“崔浩做這件事私心重,是有錯誤的。但是,編寫歷史記載帝王活動、朝政得失,這並沒有錯。再說,國史是我和崔浩壹起編寫的,出了事,怎麽能全推給他呢。陛下赦免了我,我是十分感激的。但是要我為了活命說違背良心的話,我是不幹的。”
魏太武帝太怒,認為高允太不識好歹,讓武士把他押到牢裏。後來太子再三懇求,才把他放了。
魏太武帝到底沒有饒過崔浩,把崔浩滿門抄折。但是由於高允敢於說實話,沒有連累到更多的人。據魏太武帝自己說,要不是高允,他還會殺幾千個人呢。
歷史學家司馬遷
漢代的太史司馬談死後,他的兒子司馬遷接替他當了太史。司馬遷像他的父親壹樣,是壹個誠實正直的史官。有壹次,朝中的大將李陵在攻打匈奴時失敗了,被迫投降。漢武帝知道了以後很生氣,朝中大臣都紛紛說李陵的壞話,只有司馬遷在壹旁不做聲。於是,漢武帝就問司馬遷,是怎樣看待這件事的。司馬遷說:“李陵轉戰千裏,糧草從應不上,士兵勞累不堪,兵敗投降也是可以原諒的。”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是在故意給李陵說好話,於是就給司馬遷治了罪,給他施了宮刑。但是,仍然讓司馬遷主持編寫史書《史記》。雖然受了漢武帝的懲罰,可是司馬遷還是據實記錄了漢武帝的功勞,贊揚漢武帝雖有錯誤,仍是壹代明君。
工作誠信的富蘭克林
富蘭克林是18世紀的美國人,是著名的科學家,同時還是壹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他曾經參與起草了美國的《獨立宣言》,為美國的獨立自由作出了巨大貢獻。
他出身在壹個世代打鐵的工匠家庭,由於家裏孩子多,父母很難靠打鐵來維持家裏的生活。十二歲的小富蘭克林看到父母整天為了生計發愁,就想為家裏做些什麽。父親這時除了打鐵之外還作蠟燭。
後來他的哥哥在城裏辦了壹家報紙,富蘭克林到他哥哥那裏當學徒,在印刷所裏學習排版。他哥哥對他非常刻薄,經常因為壹點小事就責罵他,有時候還毒打他,這使富蘭克林不堪忍受,不久就離開了那裏,到別的印刷所找工作。但是他哥哥非常壞,告訴城裏所有印刷廠的老板都不要了聘請富蘭克林。
富蘭克林不得不到別的城市尋找工作。他流落到費城,有壹叫凱謀的人讓富蘭克林幫他管理他開的印刷鋪子,許諾可以給他很高的薪金。富蘭克林暫時找不到別的工作,就答應了。當時富蘭克林已經是壹個熟練工人,而凱謀雇傭的其他工人都是對印刷、排版、裝訂不怎麽了解的人。凱謀付給這些人的工資非常低。聰明的富蘭克林看到這種情況,就猜到凱謀是想讓他把這些廉價雇傭來的工人練成熟練工人,然後再把自己趕走。凱謀在當地的名聲很壞,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個陰險狡猾的小人。
盡管富蘭克林已經猜到凱謀的心思,可是他想,既然答應接受這份工作,就應該盡力做好,要對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不能因為老板不好,就影響自己對工作的認真態度。於是,他就每天教這些工人壹些技術,甚至把自己發明出來的的制作字模的方法也傳授給了這些人。
凱謀最初對富蘭克林還很客氣,幾個月後,他發現自己廉價雇傭來的工人已經基本掌握了排版印刷技術,於是就開始無緣無故地找富蘭克林的麻煩,無端地克扣他的工資。有壹次,凱謀竟然指著富蘭克林的鼻子罵他的蠢豬。富蘭克林非常生氣,並且說:“只有蠢豬壹樣的老板,沒有蠢豬壹樣的工人,像妳這樣的人根本不配做老板。”
凱謀正想把富蘭克林趕走,就挖苦會說:“上帝又沒有挽留妳這個天才在這裏工作,妳可以像烏賊壹樣溜走。”
富蘭克林早就不想幹了,就當著工人們的面說:“凱謀,別繞彎子了,妳請我來就是為了給妳訓練工人。現在他們都是熟練的工了,妳就可以趕我走了,我早就猜出妳的心思了。不過,妳放心,我富蘭克林做人向來講求誠信,不會因為妳的卑鄙就傳播給他們錯誤的技術,將來妳解雇他們的時候,他們憑錯自己的手藝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工作。”
說完,富蘭克林收拾行李就離開了鋪子。
誠言直諫的孫伏伽
公元618 年,亂世英雄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了大唐王朝。在第五年冬天,舉行了唐朝歷史上的第壹次科舉考試,孫伏伽名列榜首。
孫伏伽看到,戰亂之後的唐朝還很落後,需要盡心治理。於是就對皇帝李淵說:“隋朝是因皇帝不聽取誠實的忠告才滅亡的,陛下要吸取教訓。再有才華的人也不可能把把有的國事都想得到周全,只有善於用人,虛心聽取意見才能治理好國家。”
李淵聽取,覺得孫伏伽是為國家著想的忠信之人,於是就任命他為治書禦史。此後,孫伏伽多次向李淵直言進諫,深得唐高祖李淵的信任。
後來到了唐太宗時期,孫伏伽仍然冒死向唐太宗進諫。
唐太宗在斷位之前,南征北戰,經常打仗。後來天下太平了,沒仗可打,於是就迷上了打獵,幾天不打獵心裏就癢癢。
壹天,唐太宗又要去打獵,他領著幾個侍衛,背弓插箭,帶著獵鷹和獵犬,正要出發。這時孫伏保匆匆趕來,壹把拉住馬韁說:“陛下打獵,遊戲林中,騎馬射箭,沒有必要的保護措施是很危險的。壹旦有個三長兩短,誰來主持政務?勸陛下為了國家百姓,不要貪圖壹時痛快,任著性子幹這種無益的營生。”
正在興頭上的唐太宗好像被人當頭潑了壹盆冷水,又掃興又尷尬,真是氣不打壹處來。但是他又不想破壞大唐朝虛心納諫的傳統,於是就耐著性子說:“我今日閑著無事,又不貪戀女色,只喜好打獵,想借機會出去走走。再說我打獵都繞著村莊,從不驚擾百姓,另外侍衛也帶了十來個,妳還有什麽不放心的?”
說完就要登鞍上馬,並從隨從揮揮手,準備出發。
哪料到,孫伏伽把馬韁繩繞在腰間,跪在馬前說:“陛下今天出門,就請從老臣身上踏過去,我願意用死換取皇上對誠實忠告的采納。”
唐太宗大怒,說:“我本來認為妳是壹個誠信勇敢的人,能夠以誠言進諫,不好損妳顏面;哪知妳卻不知好歹,目無高低,限制起我的行動來了。我連這點兒事都作不了主,還當什麽皇帝?來人,把他給我拖出去斬了。”
幾個高大強壯的武士立刻聞聲而來。把文弱的孫伏伽像抓小雞壹樣抓在手裏。孫伏伽面無懼色地說:“夏朝的關龍逢因直言進諫而被殺,我情願和他在九泉之下相見,也不願意再待奉妳了。”
這時,唐太宗笑了,說:“我不過是試壹試妳的膽量,妳還真是壹個誠信有勇的君子,有妳真是大唐王朝的福分啊!好,那朕今天就不出去了。聽說妳棋藝很高。朕要和妳下壹盤,享受壹下和高手下棋的快樂。”
不久,唐太宗封孫伏伽任諫議大夫。
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壹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裏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壹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2. 華盛頓與尼克松、克林頓的對比
華盛頓用小斧頭砍倒了他父親的壹顆櫻桃樹。父親見心愛的樹被砍,非常氣憤,揚言要給那個砍樹的壹頓教訓。而華盛頓在盛怒的父親面前毫不避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父親被感動了,稱華盛頓的誠實比所有櫻桃樹都寶貴得多。同樣是美國總統尼克松因在“水門事件”中撒謊敗露而被迫引咎辭職;克林頓也因為不光彩的緋聞案中撒謊而險遭彈劾。壹個因誠實而受到愛戴和尊敬,兩位因撒謊而在政史上留下汙點。
3. 立木為信與烽火戲諸候的對比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壹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壹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壹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壹了中國。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卻曾發生過壹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壹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壹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壹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壹個“立木取信”,壹諾千金;壹個帝王無信,戲玩“狼來了”的遊戲。結果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後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信”對壹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 《郁離子》中記載了壹個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沈了,他抓住壹根大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妳若能救我,給妳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妳壹個打漁的,壹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後來那富翁又壹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淦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淹死了。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壹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壹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壹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失信於人者,壹旦遭難,只有坐以待斃。
5. 季布“壹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壹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壹諾。”(這就是成語“壹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壹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壹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