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亭 :愛晚亭(湖南長沙)、醉翁亭(安徽滁縣)、陶然亭(北京)、湖心亭(杭州西湖)
安徽滁縣醉翁亭
坐落在安徽滁州市西南瑯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跡之壹,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寫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心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獨特,具有江南亭臺特色。它緊靠峻峭的山壁,飛檐淩空挑出。數百年來雖屢次遭劫,又屢次復建,終不為人所忘。解放後,人民政府將醉翁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多次整修。
(壹)歐陽修與醉翁亭——瑯邪山
我們的滁州之行,完全是為了憑吊歐陽修的醉翁亭。歐公在《醉翁亭記》中開門見山,直抒胸臆:“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把我們壹個個弄得神魂顛倒;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高論,更使我們對醉翁亭的仰慕不斷升溫。
滁州位於安徽省東部,東距六朝古都南京48公裏,西去省會合肥130公裏,因其與城西南的瑯琊山諸峰相連,城山壹體,蔚然而深秀,是安徽省五大風景區之壹。瑯琊山古稱摩陀嶺,相傳西晉時瑯琊王司馬佩率兵伐吳駐蹕於此,故後人改名為“瑯琊山”。瑯琊山山不甚高,但清幽秀美,四季皆景。山中溝壑幽深,林木蔥郁,花草遍野,鳥鳴不絕,瑯琊榆亭亭如蓋,醉翁榆全國特有,瑯琊溪、玻璃沼、曲水流觴溪流淙淙;讓泉、濯纓泉、紫薇泉等山泉泉泉甘冽,歸雲洞、雪鴻洞、重熙洞、桃源洞等巖洞洞洞神奇。更有唐建瑯琊寺、宋建醉翁亭和豐樂亭等古建築群,以及唐、宋以來摩崖碑刻幾百處,其中唐代吳道子繪《觀自在(即觀音)菩薩》石雕像和宋代蘇東坡書《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碑刻,被人們視為稀世珍寶。古人稱之為兼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碑、名洞、名林的“皖東八名勝境”,蔚然深秀的瑯琊山歷來享有“蓬萊之後無別山”之美譽。
瑯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文化淵源久遠。據史書記載,瑯琊名勝,自唐刺史李幼卿始開於大歷年間。他在南山“鑿石引泉,釃其流以為溪”,名為瑯琊溪。在溪岸“建上下坊,作禪堂、琴臺”。繼李幼卿之後,唐、宋著名文士如韋應物、獨孤及、李紳、李德裕、歐陽修、辛棄疾等,相繼出守滁州,修築城池樓館,開發山川名勝,傳下眾多名篇佳句。尤其是宋代歐陽修謫知滁州期間,修建了醉翁亭、豐樂亭,寫下了《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等膾炙人口的名篇,“滁之山水得歐公之文而愈光”。文以山麗,山以文傳,瑯琊山聲名日隆,文人墨客、達官顯貴,紛紛前來探幽訪古,題詩刻石,王安石、曾鞏、宋濂、文征明、李夢陽、王世貞等著名詩人、文學家也都在此留下了足跡,唐、宋以來的摩崖、碑刻約有數百處之多。歷代書法名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真、草、隸、篆”碑刻與山中古道、古亭、古建築相得益彰。瑯琊山的美妙,在於她悠然於喧囂之外;瑯琊山的雅致,在於她融合自然山水與建築為壹體的深幽意境,令人意趣盎然,流連忘返。(孫明臯)
(二)歐陽修與醉翁亭——醉翁亭
醉翁亭位於瑯琊山半山腰的瑯琊古道旁,是上瑯琊寺的必經之地。據《瑯琊山誌》記載,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感懷時世,寄情山水。山中僧人智仙為他建亭飲酒賦詩,歐陽修自號“醉翁”,並以此名亭,寫下傳世之作《醉翁亭記》。醉翁亭因此而聞名遐邇,被譽為“天下第壹亭”。歐陽修不僅在此飲酒,也常在此辦公。有詩贊曰:“為政風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壹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間也”,把歐陽修寄情山水,安民樂豐的內心世界揮發得淋漓盡致。亭內有聯對此亦作了點評:“飲既不多緣何能醉,年猶未邁奚自稱翁”。
醉翁亭初建時只有壹座亭子,直到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全椒觀察使薛時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復了原樣。醉翁亭因歐陽修及其《醉翁亭記》而聞名遐邇,數百年來雖然歷遭變劫,但終不為人所忘,正如醉翁亭中壹副對聯所言:“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裏,亭影不孤。”
醉翁亭壹帶的建築,布局緊湊別致,亭臺小巧獨特,具有江南園林特色。現在的醉翁亭,已不再是壹座孤單的涼亭。總面積雖不到1000平方米,四面環山的亭園卻內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寶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覽余臺,風格各異,互不雷同,人稱“醉翁九景”。醉翁亭依山傍水,幽雅而寧靜。這裏古樹婆娑,亭臺錯落,青山如畫,碧水潺流,環境十分優美。整個布局嚴謹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詩情畫意。亭中新塑的歐陽修立像,神態安詳。亭旁有壹巨石,上刻圓底篆體“醉翁亭”三字。離亭不遠,有泉水從地下溢出,泉眼旁用石塊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後匯入山溪。水池三尺見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賜魁立的“讓泉”二字碑刻。讓泉水溫度終年變化不大,保持在十七八攝氏度。泉水“甘如醍醐,瑩如玻璃”,所以又被稱為“玻璃泉”。
醉翁亭北有二賢堂,初建於北宋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系當地人士為紀念滁州前後兩任太守王禹偁和歐陽修所建。原堂已毀,現堂為建國後重建。堂內有二聯,壹曰:“謫往黃岡執周易焚香默坐豈消遣乎,貶來滁上辟豐山酌酒述文非獨樂也”,二曰:“醒來欲少胸無累,醉後心閑夢亦清”對兩任太守皆因關心國事而貶謫滁州憤憤不平,又為兩位太守詩文教化與民同樂深表欽敬。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壹居士,廬陵(江西吉安市)人,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和政治家。他出身貧寒,資性敏悟,勤奮苦學。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進士,曾任諫官,又任翰林學土、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要職,因參與範仲淹的“慶歷革新”而遭貶,當過滁州太守。在文學上歐陽修以韓愈為宗,力掃晚唐五代文學的奢靡之風,提掖了王安石、蘇軾等壹大批精英。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北宋就占了六家。且除歐陽修本人以外,其余五家都出自歐門。歐陽修不僅成就非凡,而且人品高尚,早令我輩景仰不已。
醉翁亭西側有寶宋齋,建於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是明人為保護蘇軾手書《醉翁亭記》而建。齋內有兩塊石碑,正反兩面鐫刻著蘇東坡所書《醉翁亭記》全文,《醉翁亭記》初刻於慶歷八年,因其字小刻淺難以久傳,又於元佑六年(1091年)由歐陽修門生、北宋大詩人蘇東坡改書大字重刻,文章與書法相當益彰,後人稱為“歐文蘇字,珠聯璧合”,視為宋代留下的稀世珍品,與瑯琊寺中吳道子所畫的《觀自在(即觀音)菩薩》石雕像,同為難得的古代文化瑰寶。
寶宋齋南面是壹個面積較大的庭院,院內有意在亭、古梅亭、影香亭、怡亭等亭臺建築。泉水從墻外流入,曲折蜿蜒,如回腸九轉。傳說當年歐陽修常在這裏與友人***飲,曾仿晉人作“曲水流觴”,為後世引為趣談。後人在“九曲流觴“處建意在亭,並仿歐陽修戲水飲酒作樂,亭似蘇州園林建築,十分古雅。古梅亭在醉翁亭院的北面,因亭前有壹株古梅而得名,又稱賞梅亭。相傳此梅系歐陽修所手植,世稱“歐梅”。原梅早已枯死,此株為明人所補植。古梅高7米,離地面六七十厘米便開始分成四枝。四枝幹粗70多厘米,蒼顏多瘢。雖經幾百年風霜雨雪,仍然枝茁葉茂,清香不絕。這株古梅品種稀有,花期不搶臘梅之先,也不與春梅爭艷,獨伴杏花開放,故名曰“杏梅”。古梅北有古梅亭,南面有影香亭,建於壹方池上,原名見梅亭,後來有人在壁上題了“寒流疏影”、“翠積清香”兩塊碑刻,遂改為今名。春天,“野芳發而幽香”;夏季,“佳木秀而繁蔭”;秋天,天高雲淡,“風霜高潔”;冬季賞溪中石景“水落石出”,四季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
(三)歐陽修與醉翁亭——豐樂亭
豐樂亭建於瑯琊山風景名勝區豐山東北麓的幽谷中,是豐山風景最佳之處。距滁州城約1公裏。這裏面對峰巒峽谷,傍倚澗水潺流,古木參天,山花遍地,風景十分佳麗。關於豐樂亭的興建,歐陽修在《與韓忠獻王書》中告訴友人:“偶得壹泉於(滁)州城之西南豐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愛其山勢回換,構小亭於泉側。”而民間傳說卻略有不同:據說歐陽修在家中宴客,遣仆去醉翁亭前釀泉取水沏茶。不意仆在歸途中跌倒,水盡流失,遂就近在豐山取來泉水。可是歐陽修壹嘗便知不是釀泉之水,仆從只好以實相告。歐陽修當即偕客去豐山,見這裏不但泉好,風景也美,於是在此疏泉築池,辟地建亭。泉名“豐樂泉”,亭名“豐樂亭”,取“歲物豐成”、“與民同樂”之意,歐陽修為此還寫下了《醉翁亭記》的姐妹篇——《豐樂亭記》,還以《豐樂亭遊春》壹詩記載與民同樂之盛況:“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遊人不知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後來蘇東坡又把《豐樂亭記》全文書刻於亭中石碑上,供人閱讀和欣賞,壹樣地留下了“歐文蘇字,珠聯璧合的稀世瑰寶。
豐樂亭亭前有山門,亭後有廳堂,還有九賢祠(又名危樓,內供與滁州有關的九位賢人畫像)、保豐堂等,四周築以圍墻。豐樂亭內有蘇東坡書刻的《豐樂亭記》石碑、吳道子畫的《觀自在(即觀音)菩薩》石雕像,保豐堂內有明滁州判官尹夢璧所作的《滁州十二景詩》碑刻,這些都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珍品。
豐樂亭以北原有壹條“西澗”,與豐樂亭壹山之隔。唐代詩人韋應物在任滁州刺史時,曾為這裏優美的山水景色所吸引,吟詠了“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的膾炙人口的詩句。之後,人們依韋氏詩意在這裏建起了野渡橋、野渡庵、飛泉覽勝亭等建築。建國以後,政府為治理水患,開發水利,在西澗上建造了攔河大壩,形成了壹個山間水庫,稱為“城西湖”,使許多景點沈沒湖底,但出現了另壹種自然景象,四周青山環抱,中間碧水漣漪,山明水秀,魚躍鳥飛,風光無限,生機盎然。
(四)醉翁系滄浪 歐蘇***風流
亭子本是壹種有頂無墻的建築物,自古以來,凡有些名氣的亭子多與傳統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素有四大名亭之稱的醉翁亭、滄浪亭、陶然亭和愛晚亭,無壹不具有其獨特的文化蘊涵。
亭以人名。陶然亭、愛晚亭建於清代,亭名分別出自白居易“與君壹醉壹陶然”和杜牧“停車坐愛楓林晚”詩句。愛晚亭還以毛澤東早年讀書處聞名當代。而最具歷史文化盛名的醉翁亭、滄浪亭則以宋代文學大家歐陽修、蘇舜欽之名傳譽千載。
醉翁亭、滄浪亭同建於慶歷六年,分別位於當時的淮南滁州和吳中蘇州。兩亭雖隔江相望,遙距數百裏,卻緊密聯系著歐、蘇二位文學巨擘的不朽友誼,並進而成為後人景仰和神往的勝跡。人們都知道,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在他的身邊,蘇舜欽以卓越的文才、詩才成為這場運動的急先鋒和中堅。蘇舜欽還是歐陽修壹生中最推崇的二位詩人之壹(另壹位是梅堯臣)。
範仲淹的“慶歷新政”失敗後,歐、蘇同受牽連。歐陽修被以莫須有的“張甥案”貶知滁州;蘇舜欽則被所謂“奏邸之獄”所陷,放廢為民,流寓蘇州。歐公居滁,是政治上的挫折,但他能坦然面對,怡然樂觀,為政之余,陶醉於“環滁皆山”的秀美景色,常偕僚屬留連於瑯琊山中,與州民同樂而成為歷史佳話。山僧智仙敬重仰慕歐公的學術文章和道德人品,特於山中建亭為他的遊山助興。歐公以“醉翁”作為亭名,並由此創作出了千古名文《醉翁亭記》。當時他正值中年,“我時四十猶強力,自號醉翁聊戲客”,“四十猶未老,醉翁偶題篇”,從中可見他心境之壹斑。而報國無門的蘇舜欽,索寞壹人躑躅蘇州,他常出城閑遊。壹天,他在郡學東側看到壹片三面環水的空闊廢地,此處草木蓊郁,有雜花修竹環繞,尚存園囿遺意。經訪舊老,知是前人池館,便毅然購下,重置水石,理水疊石,建樓閣亭臺,以咀嚼自己的寂寞。他以《楚辭》“漁父”篇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句命名為滄浪亭,寓意自己與世浮沈,幽閑獨放的懷抱。
歐、蘇兩人政治上的不幸卻帶來了文學上的收獲。《醉翁亭記》、《滄浪亭記》均成為文學史上璀璨的不朽篇章。《醉翁亭記》以情寫景,不僅精彩地描繪了瑯琊山中四時不同、朝暮變幻的景色,還以“樂”為文眼,抒寫出作者與賓從僚屬的遊賞、吟詠、宴飲、弈射之樂,生動形象地展現出歐公仁民寬政的風範和瀟灑風神。全篇***用二十壹個“也”,風格獨特,壹唱三嘆,韻味無窮,歷來有絕唱之稱。蘇舜欽《滄浪亭記》卻是另壹種情形:作者“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樂。”蘇舜欽善處逆境,生活恬淡自適,在虛僻、瑩凈的滄浪亭畔,他感受到脫去仕籍,並非個人的不幸。他在記文中寫道:“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詩人長於議論,這裏以激切的語言,直抒胸臆,體現出他對官場生活的鄙夷。
從歐、蘇兩人的文集中,還可獲知當時他們友好的交往。蘇詩記錄歐陽修在滁州建豐樂亭並與民眾往遊其間的生動情形,“構亭於其間,四面開軒墉。名之豐樂者,此意實在農。”他還用“百人擁持大車載,城市觀走風濤翻”的詩句,描寫歐陽修用三頭牛拖著二輪大車運送菱溪大石穿城而過,萬人空巷爭相觀看的趣事。歐陽修也寫了題寄滄浪亭的詩:“子美(蘇舜欽字子美)寄我滄浪吟,邀我***作滄浪篇。滄浪有景不可到,使我東望心悠然。……雖然不許俗客到,莫惜佳句人間傳。”字裏行間包含著對友人的無限關懷和不盡的思念,流露出摯友真情。
如今,滄浪亭有壹幅楹聯:“清風明月本無價,遠水近山皆有情。”此聯為歐、蘇詩句的集句聯,詩意相諧,對仗工整,如出壹人。這壹組合正巧妙地把二位歷史名人的友誼永遠留在壹個亭子中了,令人遐思,促人回味。(摘自《蘇州雜誌》)
(五)醉翁亭名聯賞
並未成翁,到處也須杖履;
不能壹醉,此來辜負山林。
人生百年,把幾多風光琴尊等閑拋卻;
是翁千古,問爾許英雄豪傑那個醒來。
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
山行六七裏,亭影不孤。
醉翁亭在滁縣瑯琊山下,北宋瑯琊寺僧智仙所建。醉翁,歐陽修自稱。修,字永叔,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為宋初文壇領袖。所謂“醉”,乃是“飲少輒醉”;所謂“翁”,即其《贈沈蓬》詩所謂“我時四十猶強力,自號醉翁聊戲爾”。其所作《醉翁亭記》,猶為有名。“翁去八百年”,歐陽修卒於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至清同治末年,約歷八百年。“醉鄉”,原指醉中境介,借指醉翁亭。“山行六七裏”,系《醉翁亭記》原狀旬,指由釀泉至尊亭影不孤。從有形的方面說,建亭以來,遊人甚多。周圍還陸續增添了許多建築物,如二言堂、隱香亭、醒園等;從無形的方面說,他領導了北宋古文運動,散文、詩、詞皆所擅長,對後代文學影響很大。全聯18字,不但嵌入了“醉翁亭”三個字,而且把寫聯時間、亭的位置,歷史與現狀,以及亭主人生前活動及其身後對社會的影響概括無遺,“醉翁猶在”、“亭影不孤”,既寫景,又飽含對前哲不可磨滅的影響的追懷與感念,十分巧妙,且字字精煉,耐人回味。
北京陶然亭
陶然亭公園位於北京市南二環陶然橋西北側。全園總面積59公頃,其中水面17公頃。1952年建園。它是中華人民***和國建國後,首都北京最早興建的壹座現代園林。其地為燕京名勝,素有“都門勝地”之譽,年代久遠,史跡斑駁。名聞遐邇的陶然亭、慈悲庵就座落在這裏。秀麗的園林風光,豐富的文化內涵,光輝的革命史跡,使她成為旅遊觀光勝地。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監理黑窯廠,他在慈悲庵西部構築了壹座小亭,並取白居易詩“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壹醉壹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為亭命名。這座小亭頗受文人墨客的青睞,被譽為“周侯藉卉之所,右軍修禊之地”,更被全國各地來京的文人視為必遊之地。清代200余年間,此亭享譽經久,長盛不衰,成為都中壹勝。
陶然亭周圍,有許多著名的歷史勝跡。西北有龍樹寺,寺內有蒹葭簃、天倪閣、看山樓、抱冰堂等建築,名流常於此遊憩,其知名度在清道光之後,堪與陶然亭相匹。東南有黑龍潭、龍王亭、哪咤廟、刺梅園、祖園;西南有風氏園;正北有窯臺;東北有香冢、鸚鵡冢,以及近代的醉郭墓、賽金花墓等。這些歷史勝跡產生年代多早於陶然亭,有的甚至早於慈悲庵。它們都有文人墨客觴詠的歷史,曾現過各領風騷的輝煌時期。
近代的陶然亭,有著光輝的歷史篇章。“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產黨的創始人和領導人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曾先後來陶然亭進行革命活動。1920年1月18日,毛澤東與“輔社”在京成員,集會商討驅逐湖南軍閥張敬堯的鬥爭,會後在慈悲庵山門外大槐樹前合影留念。1920年8月16日,天津“覺悟社”、北京“少年中國學會”等進步團體,在北廳討論“五·四”以後革命鬥爭的方向以及各團體聯合鬥爭的問題。1921年7、8月間,李大釗通過《少年中國學會》會員陳愚生,以其夫人金綺新葬於陶然亭畔守夫人墓為名,租賃慈悲庵南房兩間,在此進行秘密活動,到1923年間,鄧中夏、惲代英、高君宇等常來參加會議。
園內林木蔥蘢,花草繁茂,樓閣參差,亭臺掩映,景色宜人。湖心島上,有錦秋墩、燕頭山,與陶然亭成鼎足之勢。錦秋墩頂有錦秋亭,其地為花仙祠遺址。亭南山麓有“玫瑰山”,其地為原香冢、鸚鵡冢、賽金花墓遺址。亭北山麓靜謐的松林中,有著名的高君宇、石評梅墓。燕頭山頂有覽翠亭,與錦秋亭對景,亭西南山下建澄光亭,於此望湖觀山,最為相宜。亭北山下為常青軒。
1985年修建的華夏名亭園是陶然亭公園的“園中之園”。采用集中旅遊資源的方法,精選國內名亭仿建而成。有“醉翁亭”、“蘭亭”、“鵝池碑亭”、“少陵草堂碑亭”、“滄浪亭”、“獨醒亭”、“二泉亭”、“吹臺”、“浸月亭”、“百坡亭”等十余座。這些名亭都是以1:1的比例仿建而成,亭景結合,相得益彰。流連園內,有如歷巴山楚水之間,或遊吳越錦繡之鄉的感覺,歷史文化內涵更加深邃。
今昔陶然亭
亭,是我國壹種極具民族特色的建築樣式。北京的名亭不少,如頤和園的知春亭,北海公園的五龍亭,景山公園的萬春亭,香山公園的閬風亭等,都廣為人知。但以亭命名的公園卻不多,最為著名的要數位於城南的陶然亭公園。
最早的陶然亭,其實無亭,而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在古剎慈悲庵西面修建的三間敞廳,供臨時休息之用。因取白居易詩“更待菊黃佳釀熟,與君壹醉壹陶然”之意,命名“陶然亭”。習慣上又依建亭人之姓,叫它江亭。這裏的“亭”,用古代“道路設舍,所以停集行人”的原義,“亭”與“停”同,是供行人歇息的房舍,並非作為園林景觀的“亭”。故有“江亭無亭”之說。
江亭位於紫禁城外的遠郊區,地勢低窪,積水成湖,蘆葦叢生,草木豐茂,空曠清悠,富於田園風味和山村野趣。清代的文人雅士,常在此把酒吟詩、流連山水。近代史上不少仁人誌士,如林則徐、龔自珍、秋瑾、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都曾登臨此處,或憂時傷世、慷慨悲歌,或秘密聚會、***謀變法。“五四”運動前後,革命先驅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鄧中夏等曾在此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北京地區早期的***產主義者高君宇烈士與他的女友、作家石評梅的墓地,至今仍坐落在湖心島上的蒼松翠柏之中,他倆的墓碑,如兩柄寶劍,指向蒼穹。早年,在這荒郊野地上,還有清末名妓賽金花的墓地,其旁不遠,又有醉郭之墓。醉郭名瑞,因不滿清朝和北洋軍閥時代的黑暗腐敗,佯狂裝瘋,謾罵當局,歌哭於市,在京城有壹定影響。此外,還有鸚鵡冢、香冢……1924年,文學家俞平伯所寫的《陶然亭的雪》壹文,詳細地追憶昔年跟朋友壹道在雪天遊覽陶然亭的所見所聞所感。他們在“白蓑衣廣覆著的田野之間,望望這裏,望望那裏,”“竟不見有什麽亭子”,“只見拙鈍的幾間老屋”,不免“黯然寡色”。可見那時的陶然亭已是殘破不堪了。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人民政府在整頓社會秩序和恢復發展經濟的同時,不忘改善人居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952年即將陶然亭辟為公園,清除淤泥,遷除墳地,廣植花木,修建亭舍,使原來破舊的面貌煥然壹新,為附近居民提供了壹處休閑娛樂的場所。1954年周恩來總理和梁思成先生親臨選址,將原來中南海內乾隆時代的宮廷建築雲繪樓、清音閣遷來此處,與慈悲庵內的陶然亭比鄰而居、隔水相對,成為亮麗的風景。
上世紀五十年代,北京戲曲學校、北京舞蹈學校、中國戲曲學校,相繼在陶然亭公園附近建校。這幾所藝術學校的小夥子和姑娘們,壹個個如龍似虎、如花似玉,經常在公園內喊嗓練功,優美的旋律和舞姿,回蕩在湖光山色之間,為寂靜的園林平添幾多生機和活力。白淑湘、陳愛蓮、劉長瑜、李維康、張學津、李崇善……這些新中國培養的第壹代藝術家,大概不會忘記在陶然亭畔走過的花季。六七十年代,在西湖邊的坡地上還有露天電影院,夏天的晚上,沐浴著習習涼風,花上幾分錢,就可以看到妳中意的電影。《英雄兒女》、《青年魯班》、《錦上添花》、《甲午風雲》、《早春二月》……壹部部題材各異、風格不同的影片,看得人心潮起伏,熱血沸騰,以致久久不願離開這塊空曠之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湖心亭上還不時舉辦水上音樂會,壹些著名歌唱家和樂團輪流到此演出。如今,上述幾所藝校早已升格為學院,國家投資另選新址興建了漂亮的新校舍。原來放映露天電影的地方,也蓋起了壯觀的電影院,因觀眾稀少,又已改成了娛樂城。水上音樂會也如黃鶴,壹去不復返了。
陶然亭公園為了突出亭文化的特色,於1985年開始,在公園西南壹角,占地十公頃,修建華夏名亭園。這座由北京市園林設計研究院設計的園中之園,本著“名亭求其真,環境寫其神,重在陶然之意,妙在薈萃人文”的宗旨,從全國各地選擇和仿建十余座名亭,如位於湖南汨羅紀念詩人屈原的獨醒亭,浙江紹興紀念“書聖”王羲之的蘭亭碑亭和鵝池碑亭,四川成都紀念“詩聖”杜甫的少陵草堂碑亭,江蘇無錫紀念“茶神”陸羽的二泉亭,江西九江紀念詩人白居易的浸月亭,安徽滁州紀念文學家歐陽修的醉翁亭,四川眉山紀念文豪蘇軾的百坡亭,江蘇蘇州紀念詩人蘇舜欽的滄浪亭,以及由園林設計院設計的紀念“詩仙”李白的謫仙亭,等等,壹座座造型各異的精美建築,或依山崖,或臨流水,或傍茂林,或倚修竹,峰回路轉,錯落有致,各呈異彩,互為映帶,為整個園林,增添了無限風光。由古今書法名家題寫的匾額、楹聯以及《琵琶行》、《赤壁賦》、《醉翁亭記》等經典之作,鐫刻在相應的亭畔,向遊人訴說著壹個個文物典故和佳話傳說,極大地提高了審美內涵和文化品位。加上原來遍布各個角落的瑞像亭、望瑞亭、錦秋亭、南屏晚眺亭、覽翠亭、風雨同舟亭等大小不同的、有名無名的亭子,約數十處之多,如朵朵奇葩,四處綻放,如顆顆珍珠,撒落滿園,這方寶地簡直稱得上展示亭文化的博物館和大觀園。漫步在華夏名亭園中,我忽發奇想:這些歷代先賢、詩聖詩仙,如今跨越時空、比鄰而居,在“菊黃佳釀熟”之際,聚會壹堂,聯袂唱和,把酒吟詩,舉杯邀月,該是何等壯美的畫面,何等浪漫的情懷,何等令人心馳神往的境界啊!
這幾年來,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多,陶然亭公園更滾動著銀發浪潮。大批離退休老人盤旋於此,各找其樂,各得其所。妳看,棋迷們圍在石桌旁,楚河漢界,殺得正猛;戲迷們聚集在柳蔭下,鑼鼓鏗鏘,絲竹悠揚,京戲、評戲,唱得正歡;湖心島上,爺爺奶奶們學著年輕的舞伴,翩翩起舞,仿佛減去了幾十歲;月季園邊,壹群群、壹隊隊歌唱愛好者,引吭高歌,隨著《敖包相會》、《紅莓花兒開》的旋律,重溫逝去的青春年華;而在幽靜的垂釣區,壹個個垂釣者,氣定神閑,怡然自在,靜等魚兒上鉤;愛好武術的小夥子更在廣場上壹展矯健的身手,……如今這座城市園林,真正成了老小鹹宜的休閑場所,普通百姓的歡樂海洋。從上世紀六十年代起,我在陶然亭旁邊工作和生活了幾十年,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退休之後,同老伴壹起,每天必來此溜達壹圈,健身強體,放飛心情,更對它充滿眷念和感激之情。我收藏有關它的歷史記憶,享受它帶給我的幸福時光,我為它的發展變化感到欣慰,更為它的美好明天深深祝福。(陳培仲)
陶然亭名聯賞
窗前綠樹分禪榻;
城外青山到酒杯。
萬荷倒影月痕綠;
壹雨洗秋山骨青。
雲裏帝城雙鳳闕;
雨中春樹萬人家。
憑高喜見諸天日;
入座微聞百合香。
破除相思鵝兒酒;
妝點新聞燕子錢。
喜得故園桑落酒;
陶然***醉菊花杯。
載酒重來,問舊遊幾輩青雲、幾輩黃土;
拈花壹笑,看今日滿城風雨、滿城江湖。
十朝名士閑中老;
壹角西山恨裏青。(稚辛題)
四面時常對屏嶂;
眾仙同日詠霓裳。(趙曾望題)
珠簾暮卷西山雨;
閣道回看上苑花。(王以敏集句題)
穿狄小車疑泛艇;
山林高閣當登山。(曹學閔題)
慧眼光中,開半畝紅蓮碧沼;
煙花象外,坐壹堂白月清風。(沈朝初題)
客醉***陶然,四面涼風吹酒醒;
人生行樂耳,百年幾日得身閑。(蔡錦泉題)
爽氣抱城來,拄笏香山宜此地;
綠蔭生晝靜,憑欄覓句幾閑人。(盧禪普題)
爽氣挹山嵐,萬葦清風帶古寺;
高蹤懷水部,壹輪明月照江亭。(張照玨題)
長戈滿地,壹亭獨幽,客子河梁攜手去;
把酒問天,陶然***醉,西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