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中國著名的古塔。

中國著名的古塔。

在Xi南郊雁塔路南端的橋基裏,矗立著古老而雄偉的大雁塔。它是Xi最著名的古塔,被視為古城的象征。大雁塔,全稱“慈恩寺大雁塔”,是壹座亭式磚塔,是中國特有的傳統建築藝術風格。

大雁塔為亭式磚塔,高64.517米,底邊長25米。塔身呈方金字塔形,坐落在壹個方磚平臺上,底面積42.5×48.5米,高4.2米。青磚砌成的塔身由磨磚拼接而成,結構規整。外部采用仿木結構,尺寸自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裏有壹架螺旋木梯。每層樓兩側各有壹個拱形的售票門口,可以通過欄桿俯瞰。整個建築氣勢恢宏,莊嚴古樸,造型古樸穩重,比例適中,是唐代建築藝術的傑作。唐代許多著名詩人登上大雁塔,留下了流傳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高標準過天,大風不停”;第八章的“怪鳥飛地,半空中自驚語”等等。尤其是岑參的《與高適、雪枝同往吉安》;“寶塔,突然從地面上升,達到天堂的宮殿;爬山,我們似乎已經把世界拋在身後,堿碟空空如也。它淩駕於壹片聖地之上,只能靠精神的辛勞來建造;四角礙天,其七層剪灰雲。鳥兒從我們的視線之外飛下來,俯視著風;山脈,朝著東方,壹起運行似乎面向東方。遠遠的綠槐樹襯著寬闊的道路,關公賀玲瓏;秋天的顏色,從西邊出來,穿過城市前進。在北方,有五個墓地,永遠平靜在露珠綠草下。知人生最終意義者,騰為夙宗;從今以後,我把官帽放在壹邊,尋找永恒的道路是唯壹的幸福”。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和富有哲理的感嘆,常常引起人們登塔時的歌唱。小雁塔位於陜西省Xi以南約1公裏處的建福寺。

小雁塔和大雁塔東西相望,是唐代古都長安保存至今的兩個重要標誌。因規模比大雁塔小,修建時間較晚,故稱小雁塔。

建福寺始建於唐代長安城華凱廣場。這是唐太宗的女兒香城公主的舊居。中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建廟,推薦高宗皇帝祈福。原名建福寺,天財元年(690年)改名建福寺。它是唐代長安城著名的寺廟。唐代著名僧人易經於高宗鹹亨二年(671)從洛陽出發,經廣州走海路抵達印度。歷經30多個國家,回國25年,帶回400多部梵文經書。神龍二年(706年),易經在建福寺翻譯了56部佛經,撰寫了《大唐西域求法大僧傳》壹書,對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價值。建福寺目前僅存唐景隆元年(707)修建的小雁塔。小雁塔是壹座方磚建築,屋檐密密麻麻。初建時十五層,高約46米,塔基邊長11米。塔身的屋檐被各層遮蓋,南北各建壹門。塔身自下而上逐層回縮,形成美觀舒適的外輪廓線;塔的門框是青石做的,門楣上刻有線雕,以提供天人合壹的畫面和匍匐草的圖案。雕刻極其精美,體現了初唐的藝術風格。塔的內部是中空的,鋪著木地板,壹架木梯盤旋而上直達塔頂。明清時期,由於多次地震,塔身開裂,塔頂被毀。現在只剩下十三層了。由於小雁塔外形美觀,世界上大多數磚石密檐塔都是仿建的。雲南、四川的唐宋密檐佛塔雖然各有地方特色,但還是能看出與小雁塔的傳承關系。

如今寺內仍有壹口巨大的鐵鐘,重達壹萬多斤,鑄造於晉代明昌三年(1192)。鐘聲嘹亮,“雁塔晨鐘”被譽為關中八景之壹。靈光寺1988 065438+10月13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光塔位於長白鎮西北郊塔山南端的壹個平坦的平臺上,海拔869米,以北約200米處有壹座山峰,稱為列表峰。高聳的列表峰成為靈光塔的天然屏障。塔山南約2華裏,鴨綠江自東向西流。這座塔高出鴨綠江水面約100米。鴨綠江和塔山之間是壹個東西長約4李龍,南北寬約2華裏的盆地。最初名為塔迪安,現已成為街區和農田。長白-臨江公路在塔山腳下向西延伸。登上塔山,可以將長白町的城市和對岸的朝鮮惠山盡收眼底。1988 65438+10月13,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光塔建於唐代渤海時期(698 ~926)。它是東北地區最古老的古塔,也是唐代渤海國留下的最具代表性的歷史遺跡。位於海拔869米的山頂。它是壹座方形平面的亭式磚塔。底層屋檐下四面都有裝飾磚。從二樓到五樓的四面中央都有方形的直格子窗。它的形狀類似於唐代Xi興教寺的玄寂塔,具有唐代的風格。

靈光塔高約13米,塔基為等邊四邊形,高五層,青磚結構。塔尖平淡無奇。盡管歷經滄桑,萬物傾覆,但這座塔依然如故,屹立不倒。寶塔居高臨下,鴨綠江日夜在腳下流淌。去過長白縣的中外遊客,遊覽塔山,觀古塔,俯瞰兩國風光,在塔前拍照留念,是必不可少的活動。該塔對研究渤海時期的文化和建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大白塔位於五臺山臺懷鎮中心,建於元德五年(1301),由尼泊爾工匠夏嫣設計建造。

據《山西省佛教場所》記載,五臺山佛教中心臺懷鎮有壹座巨大的白塔,是五臺山的象征,被譽為“清涼第壹景”。大白塔所在的寺廟叫塔元寺,寺廟以塔命名,頗為貼切。

大白塔位於大殿之間,雄偉挺拔,直指藍天,山川被空氣覆蓋,可見五套之慷慨。古人稱贊此塔“沖天而起;夜晚的神燈蠟燭,是清涼的第壹景。”塔基呈方形,周長83.3米,高75.3米。寶塔通體白色,器身似藻瓶,自下而上,由粗到細,由細到粗,由粗到細,再由粗到細,粗細方圓交替,造型優美。塔頂八塊銅板覆蓋成壹圈,按幹、脊、根、震、荀、李、坤、兌的位置排列。盤上有風磨銅花瓶。圓盤周長23米多,銅頂高度5米多。從銅頂到盤邊,用銅鏈固定,北看像草帽,南看像鬥簽。在圓盤的邊緣,還吊著36個銅飛檐,每個都有2米多長,近1米寬。在每個檐口的下端,掛著三個風鈴,包括塔腰的風鈴,有252 * * *。每當天晴時,雲移過塔,鳥飛繞,風吹鈴響,悠然飄逸。明代真成大師曾有詩贊曰:“浮圖空靈,自梵宮中脫穎而出。遠以青山,孤標紫界男。金瓶含滄海明月,寶選擇搖風。自然是隱藏了很久,神的狀態被世世代代崇拜。”在大白塔的下層,有三座塔,塔的四周都有木柵欄,柱內有供兩人行走的回轉道。在塔的周圍,人越小。大白塔是中國建塔史上的壹大成就。是我國塔建築的稀世珍品或孤例,是研究高層建築如何經歷地震、暴風雨和雷電襲擊的實物資料。雷峰塔,位於凈慈寺前,是南屏山向北延伸的殘脈,湖邊樹木參天,郁郁蔥蔥。它的山雖然小巧玲瓏,但在湖上的名聲卻是數壹數二的,因為山頂上有壹座吳悅石修建的雷峰塔,連山的名字都改成了趙茜山。這座西湖南岸的名山,呈半島狀,三面環水,曾為南宋禦花園所居。1949年後,山上種植了香樟、楓香、榆樹等大量觀賞樹木,夕陽照在林濤身上,景色依然豐富。

雷峰塔是西湖十景中唯壹恢復重建的。位於西湖南岸南屏山的壹個分支山上,有壹座八面五層的舊磚塔,是國王錢洪書於公元975年為慶祝他的妃子黃出生而建的,俗稱塔。因塔在西關外,故又稱西關磚塔,是西湖眾多古塔中最美最浪漫的塔。後人在夕陽西下時,將其改名為雷峰塔。中國古代佛塔建築。雲南省大理市西北1.5km崇聖寺遺址前。寺毀於清末民初,僅三塔立於蒼山與洱海之間,呈成品字形排列。三塔分別建於南詔(649 ~ 902)和大理(937 ~ 1253)。據文獻記載,自宋代以來,大理地震頻繁,直接波及三塔30余次,塔、塔受損。明、清兩代多次修繕,但基本形狀保持原貌,是雲南省最早的建築之壹。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 *和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塔又稱千尋塔,是壹座密檐磚塔,平面呈正方形,寬9.85米,密檐十六層,高69.13米。橋臺下有兩層,上層磚砌須彌山基座高2.07米,東面中間有石墻,刻有“九鎮山川”四字,下層橋臺高1.2 ~ 1.5米,四周有青石圍欄和崗哨。該塔為圓形厚壁結構,內壁垂直,上下貫通。裏面有木地板,樓梯,重疊的塔檐。1層13.45米高,約占塔樓高度的五分之壹。西邊有壹個檢票口,二層3米多高,每層高度逐漸降低。兩邊是1石佛,兩邊是小窗。每層兩側建有單層小方塔,呈弧形輪廓,與Xi安的小雁塔十分相似,是典型的中國唐代磚塔。塔剎由剎座、相輪、寶蓋、寶珠組成。

南北塔樓均為10層,8層以下塔樓中空。每座塔高42.19米,塔身刷白灰。底層高度相對降低,兩座以上塔樓高度大致相近,外輪廓線近似圓錐形。四、六、八層有仿亭臺樓閣式建築的斜柱,破童凝視窗,塔的八面砌成形狀各異的塔形龕,塔檐上置荷花、蓮花。精致美麗,與千尋鐵塔相比,它顯然有不同的風格。

建國後,三塔得到了很好的保護。1984成立文物保管所。1978 ~ 1981對三座塔進行了維修加固,恢復了塔閘,安裝了防雷設施,修復了塔內簡易木樓梯,打開了清代封閉的東塔門,進行了清洗。塔內出土文物680余件,是南詔、大理時期迄今為止發現的最豐富、最重要的壹批文物。其中佛教造像154尊,以青銅為主,也有金、銀、水晶、玉石、木雕等種類。其中壹尊金觀音像高24厘米,重1135克,與著名的《南詔國史圖冊》中所繪的“聖像”形狀相同,據說是最早傳入大理的佛教造像之壹。我們還發現了布迪莫經書,不同形式的塔模,瓷器,銅鏡,印章和其他從中原輸入的文物。

  • 上一篇:陳姓的源流及遷徙分布
  • 下一篇:從古至今中外的通信方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