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最早產於雲南省普洱府(今普洱市)。今產地已經擴展到雲南的猛海、猛臘、普洱、耿馬、滄原、雙江、臨滄、元江、景東、大理、屏邊、河口、馬關、麻栗坡、文山、西疇、廣南、西雙版納,貴州的盤縣、榕江,廣西的扶綏、昭平,福建的南靖,廣東的乳源、連山、茂名及海南的昌江、瓊中、樂東、保亭、陵水等地。
而普洱茶最主要的四大產區為普洱(原思茅)茶區、西雙版納茶區、保山茶區、臨滄市茶區。
壹、普洱(原思茅)茶區
思茅地處雲南省中南部,省內與臨滄市、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彜族自治州、玉溪市、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相鄰,西南與緬甸交界、東南江城縣與老撾、越南交界,面積45385,人口二百多萬。北緯22°02’-24°50’,為雲南省面積最大地區。北部山勢排列緊密,往南向東南、西南散開,呈掃帚狀,北高南低;最高海拔3370公尺,最低海拔317公尺。主要河川瀾滄江由北部臨滄邊境貫穿境內西南部。北回歸線從中部景谷、墨江附近穿越,將全區大致分成南北二大部分。年平均溫度15~20℃,年平均相對濕度77~85%,年平均降雨量1100~2200毫米。在十個轄區縣市中,每個縣市均有生產茶葉,其中以思茅市、景東、景谷、瀾滄、江城等地為主要生產縣市,而滇綠、滇青均有大量生產。
經專家考察論證,在思茅市內7個縣的29處密林中,有近8萬畝野生古茶樹群落,有鎮沅縣千家寨2700余年和2500余年的兩棵野生茶王樹、普洱縣困盧山和板山兩棵千余年的野生古茶樹、景谷縣正興壹棵千余年的野生古茶樹,瀾滄縣邦崴千余年過渡型古茶樹,景邁、芒景村千余年栽培型的萬畝古茶園。以上等等屬於雲南普洱茶珍貴文化資產,均集中在思茅市。
二、西雙版納茶區
西雙版納素有“民族文化博物館”的美謄。在這塊被譽稱為“猛巴拉娜西”的神奇美麗的土地上,千百年來各民族繁衍生息,和睦相處,同生***榮,***同創造了西雙版納豐富多彩、獨特鮮活的民族文化,在這裏種植茶葉的歷史有1700多年,有眾多的古茶樹,有的樹齡達1700余歲。有六大古茶山,三個古茶莊,壹條茶馬古道貫連內地。普洱茶含有150余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延年、消脂、美容的神奇功效,深受海內外的歡迎。普洱名茶主要有普洱貢茶、猛海腎茶、大益牌普洱茶、竹筒茶等。
西雙版納年平均溫度18~21℃,年平均相對濕度80~82%,年平均降雨量1200~1400毫米。為雲南省緯度最低、平均海拔最低、溫度最高、降雨量最高,但普洱茶生產歷史最悠久、產量最高的區域。屬亞熱帶氣候既無酷暑亦無嚴寒,日照充足、相對濕度大、雨量充沛,土質以磚紅壤和赤紅壤為主,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非常適合茶樹生長,得天獨厚的條件的猛海享有『大葉茶故鄉』的美譽,也被尊稱為『普洱茶的原產地』。轄區景洪市、猛海縣、猛臘縣,以及11個國營農場。於境內還有全世界唯壹在北回歸線附近的熱帶雨林區,在國內外享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藥物王國」的美譽,為全世界少有的動植物基因庫,1993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接納為生物保護區成員。
以往,傳統普洱茶最知名的產地,廠方以猛海茶廠、地區以六大茶山茶區最為人所稱道,所在地區都在西雙版納轄區,挾著優良文化傳承與優質氣候地理環境,可說主宰數百年普洱茶主流市場。近年,因普洱茶市場再壹次興盛,過度采摘與不實茶品重創這傳統品牌;若不再有適當的措施保護品牌與產地,西雙版納的數百年的優良茶質與品牌,將成為歷史名詞。
三、保山茶區
保山地區是雲南省開發極早,也是壹個沈澱著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的邊疆多民族地區,以今保山市為中心的怒江中遊流域約8000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叢考古學上證明,在戰國中期以前,“哀牢夷"已形成了具有統治機制的部落聯盟,繼而又建立「哀牢國」,壹個興盛壹時的奴隸制國家。
保山市於漢朝時稱「永昌郡」,明朝先後置金齒軍民指揮使司、永昌軍民府“保山”,於今使用名稱即首見於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設保山縣為“府附郭”之時。保山是著名的"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也是在中國境內的最後壹段,古代有著頻繁的商貿活動;在對日抗戰時期,這裏也是滇西戰役的主戰場,著名的“滇緬公路"即由此通過,更加突顯其重要的地理位置。
在目前雲南普洱茶生產地區來說,保山所生產的曬青毛茶普遍不受重視。然據筆者了解,保山地區目前尚有不少栽培野生茶區幷沒有完全開發,相對於西雙版納猛臘、景洪、猛海等地都已經被過度采摘的情況,此地區的茶質仍然十分厚質飽滿,適度管理與正確制作,仍十分具有開發價值。目前已有茶葉集團在保山投資設立大型茶廠,所收購的茶菁涵蓋保山、臨滄、思茅等絕大部分茶區。
四、臨滄市茶區
為通往緬甸和東南亞的重要門戶,素有滇西南“邊陲寶地”和通向東南亞、南亞“黃金口岸”之稱,因濱臨瀾滄江而得名。臨滄市現屬轄地,古代亦屬「永昌郡」管轄。清朝改土歸流後,乾隆十二年(1748年),隸屬永昌府(保山)。政權轉換後,1952年將大理專區的緬寧縣(現稱臨滄縣),保山專區的雙江、耿馬縣,普洱專區(現稱思茅地區)的滄源縣等4縣劃出,建立了緬寧專區。1953年和1956年間,又從保山、大理專區劃入了鎮康、順寧(今稱鳳慶)、雲縣3縣;並把專區名稱改為臨滄專區,1970年正式改稱臨滄地區。
臨滄市茶區的猛臘縣年平均溫度15~20℃,年平均相對濕度70~82%,年平均降雨量920~1800毫米。轄區臨滄、鳳慶、雲縣、永德、鎮康、雙江、耿馬、滄源等地,都有茶葉生產,除曬青茶外,鳳慶與雲縣所生產的滇紅可說是高經濟作物,為雲南省在全世界的知名特產。
臨滄市是目前雲南省產茶量最高的地方,原本以綠茶為主、紅茶次之。從2003年開始,雲南普洱茶熱潮引發,許多以生產綠茶為主的茶區相繼生產曬青毛茶。栽培野生茶目前以猛庫較為人所熟知,而臨滄南部地區以永德附近為傳統大量青毛茶產區。2004年開始,許多大小型茶廠不斷進駐臨滄市設廠,多數集中在中南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