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現在中國地面上最古老的建築是什麽?

現在中國地面上最古老的建築是什麽?

中國現存最早的地上建築是蜀中的漢闕。

鐘書古建築1漢闕

“清明節在樂遊園風景名勝區,鹹陽古道聲塵斷。塵聲絕亡,西風猶照,漢家失。”唐代李白的《憶》壹詩,以殘破的漢墓和蕭瑟的西風殘陽,成為中國古典詩歌中壹個美麗的意象。詞中的靈闕是中國最古老的地上建築。中國現有29座漢闕,其中20座位於四川,分布在新都、雅安、蘆山、梓潼、綿陽、德陽、渠縣等地。走近它們,就像翻開了最古老的建築史。

話說韓缺

雅安、渠縣是四川漢闕的兩個集中區域,在以前的金牛古道上也有不少漢闕,如新都、綿陽、梓潼等。新都王墓位於鎮西北5裏處。據說兗州刺史王墓前的陵墓在文革中不想被破壞。據宋代趙明誠《金石錄》所載拓本,有漢代謀士河內郡郡長王軍誌之墓和漢代刺史兗州刺史王軍誌之墓的隸書銘文。年輕的王浣是新都人。曾任河南溫縣縣令,因政績突出,升任兗州刺史。元興元年(105)卒,葬於故鄉,墓前立雙墓。從新都往北,蔣家壩,徐鎮,德陽,離寶成鐵路不遠,有壹個司馬孟臺闕,當地人也叫它高貝或漢北。現在有壹個右闕,闕前仍有“尚勇昌”字樣。這首《漢闕》在宋代引起了墓誌銘家的註意。《離石》中記載,右闕有“漢高祖司馬孟泰之墓”十壹字,左闕無載,似乎早在宋代就已坍塌。

在綿陽城北4公裏的仙人橋附近,有壹座楊家雙闕,相距27.2米。左闕高度為5.14m。南北朝時,佛教徒在闕內開鑿了密密麻麻的佛龕,至今還能看到“觀音大師”的題字...大同三年(551)閏月二十三弟子徐山”,這也為古代漢建築增添了幾分梵文的味道。右缺銅5.21米高。

梓潼有四個亭子,分別是李野雀、楊家亭、賈家亭和無名亭。李野雀位於梓潼縣城南約2公裏的長青山腳下,身上刻有“韓石石喻/鞏俐知雀”的隸書。葉莉的事跡記載在《後漢書》中。他是梓潼人。“元初,被引,除為郎。王將攝,業因病去官。杜門不應由州縣下令。太守劉顯強召之,業為疾。.....王莽以業為醉翁,病時不為官,故藏谷,絕不會隱姓埋名。”其完整性壹直為後人所稱道。

賈闕位於梓潼縣城南約兩公裏的太平鄉,裏耶闕西0.5公裏。兩個que都存在,但是頂蓋和建築都被破壞了,從遠處看像兩個石堆。當地人也稱之為“書盒石”,是蜀漢將軍鄧騭之墓。《梓潼縣誌》記載“蜀漢鄧騭之墓,在縣城西南有兩座石闕。萊文的人,石叔是騎著車的將軍”,這與這壹立場相當壹致;無名闕位於川陜公路旁,當地人稱之為“九塊石”。現存的左闕,據說是漢代居住在梓潼的邊韶之墓。

西風依舊照韓家陵

2013年4月,“蘆山地震”第三天,蘆山的街道上依然散落著瓦礫,救援卡車呼嘯著向震中開過去。108國道旁邊,有壹個院子,鐵門緊鎖。我讓司機停下來,透過鐵門的縫隙往裏看:古老的範敏雀依然屹立在庭院裏,威武雄壯的東漢猛獸在守護著這個充滿靈氣的庭院。

我對這個叫廬山東漢石刻博物館的院落並不陌生。幾年前參加了壹個古建築調查,去了廬山。我依稀記得那是黃昏,管理員打開斑駁的鐵門,壹個漢朝的世界映入眼簾:柔和的陽光落在闕體上,散發出黃色的金光,長滿青苔的闕體上開滿了石花,殘破的屋頂像是年久失修的屋檐。

這是範敏雀。“闕”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古代宮殿大門前兩側的建築”或“豎立在廟宇、陵墓前的石刻”。第壹種,也稱為“城闕”,經常出現在古典詩歌中,如的《送別杜副都督赴任書》和《隔著霧,隔著這堵環繞秦三區的墻,把五條河匯成壹條河》。《詩經·鄭風》“我好渴望伸手,我在城裏,壹日不見,似三月。”

另壹種是祠堂闕或陵闕,是祠堂、廟等前面的建築。陵墓闕矗立在帝王、將軍和官員的陵墓兩側,是墓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唐代詩人李白在灞橋看到了殘破的陵墓闕,寫下了這首《秦怡E》。“清明節在樂遊園風景名勝區,鹹陽古道聲塵斷。塵聲絕亡,西風猶照,漢家失。”範敏確的墓在範敏墓的前面。範敏是屬蜀郡的清澗縣人。簡佩筠時期(149),範敏在清漪成了阿強郭成。顏夕二年(159),40歲的範敏被提升為孝廉,次年調任永昌縣任長史。2003年,範敏去世,他的下屬將他安葬在廬山,並建立了壹個石闕,以表達對漢朝官員的敬意。

漢朝時期,隨著漢朝郡縣的建立,宏偉的城闕遍布漢朝的各個角落,但至今很少保存下來。中國有29個漢族人,其中河南4個,山東4個,北京1個,另外20個在四川。除了河南太史閣、少師闕門和齊木塔是祠堂外,其余都是墓葬。四川漢服廣泛分布於綿陽、雅安、蘆山、渠縣、梓潼、忠縣等地。

壹個月後,蘆山傳來消息,地震導致範敏雀二樓以上斷裂,雀頂面臨坍塌。相鄰的雅安高壹闕體也被震碎,部件掉落在地。這些屹立了2000多年的建築,像白發蒼蒼的老人壹樣佇立在四川盆地的曠野上。靠近它們,就像翻開了壹部黃色的漢代建築史。

大氣有力,雕刻精美。

範敏雀高495 cm,由橋臺、橋臺、建築、屋頂四部分組成。漢闕是壹座古色古香的建築。壹般來說,橋臺相當於房子的地基,橋臺像墻,屋頂像屋頂。範敏雀的橋臺和身體都是在50年代修復的。相比之下,雅安的高壹闕完整地保存了左右雙闕,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漢族的建築形式。

高邑闕的左闕只有座,闕身是漢代的舊物,頂蓋是後來加上的。橋臺底部是壹排柱子,柱子上豎立著大梁,類似幹柱式建築。長江流域雨水充沛,成都平原在古代甚至被稱為“卑濕之地”,濕氣很重。古人砍樹,削尖壹端,夯入土中,綁上縱橫交錯的地梁,上面鋪上木板。結果房間和地面之間有10-30厘米的縫隙。這種建築結構被形象地稱為“幹籬笆式”,6544。高壹雀的臺基就是“幹欄式”的體現

闕身四層石砌而成,背面刻有四行十六字隸書:“漢代益州知府/五印令官/孝廉屬官”。闕主高儀,表現孝順,後為益州知府。建安十四年(209)八月卒。

右閣基本完好,建築最為精美。建築上,該建築可分為兩層:縱橫方樓和鬥拱樓。高壹闕的建築由四層石頭組成,雕刻有旅遊地圖、鼓、鳥獸舞蹈、季劄贈送的劍、外國人贈送的珍寶等等。彜族人獻寶的場面很壯觀。壹個挽著雙髻的女人探出了門。門外,壹個頭戴高冠、身穿長袍的人跪在地上,手裏拿著壹只鳥,身後跟著壹個赤身裸體、禿頂、大眼的彜族人。高儀曾任益州刺史,大部分疆域在雲南省內。或許墓上刻的“蠻子”就是高儀為官的再現。三條腿、九尾狐等圖案象征漢人眼中的天國,暗示墓主人將得到西王母的長生不老藥,前往仙境。這樣,生與死、現實與神話構成了漢闕中漢人的精神世界。

站在石闕下仰視,會發現頂蓋下有壹圈如意結構,是鬥拱。“桶”是壹個桶形的木墊塊,“拱”是壹個拱形的短木。拱門建在桶上,向外挑出,再放在拱門的末端,形成壹個上大下小的支架,環環相扣。鬥拱通常位於大型建築的柱與梁之間,它的出現解決了剪應力對梁的破壞問題;但是,它們也是藝術品,無論是從藝術角度還是技術角度,鬥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古典建築的精神和氣質。

中國的木結構建築歷史悠久。柱網結構和榫卯技術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屢見不鮮。河南偃師二裏頭商宮遺址的屋頂采用了重檐四坡的風格,殷墟良墓出土的青銅偶方毅上也可見鬥拱的雛形。到了漢代,已經形成了壹套完整的建築格局。漢朝是壹個安定繁榮的時代,也是壹個大建設的時代。漢高祖時期修建的未央宮和漢武帝時期修建的張健宮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未央宮的歷史長達28裏,可以考證的著名目的地宮殿有80多座。

漢代的未央宮和張健宮在漫長的世界裏早已是壹片廢墟,難以復原。高壹闕以準確的比例雕刻各構件的形狀,使後人得以壹窺漢人的建築風格、比例和技藝,為未央宮和張健宮的修復提供了依據。從石闕來看,漢代的鬥拱比後世的要大,其堅固敦厚的風格與漢人剛健的建築設計頗為協調。石闕頂蓋最大長度超過壹米,說明漢代工匠已經解決了大檐帶來的受力問題。

學者陳明達在《四川漢代石闕》壹書的序言中指出,漢闕是我國現存地面以上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為後人了解乃至復原漢代建築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對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也將古建築的悠久歷史和美感保存至今。

過了雙闕就是天門。

在無盡的朝代更叠中,韓闕也是命運多舛,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被長期忽視,直到100年前才為世人所知。1965438+2004年2月,由漢學家塞加蘭率領的法國探險隊從首都出發,進行為期8個月的西征,同年6月到達高邑闕。塞格蘭怎麽也想不到,眼前的這座建築竟然來自兩千年前的漢朝——壹個被他譽為“朝氣蓬勃、富有人情味”的時代。1923年,塞格蘭向世界公布了石雀的照片,讓歐洲人大吃壹驚,差點引發探險熱。

在來雅安之前,塞嘎蘭還去過渠縣考察過這裏的幾個漢族闕。2012年,我來到了被稱為“韓闕故裏”的渠縣。中國有29個漢闕,這裏有6個,真是名副其實。渠縣的韓闕位於縣城到土溪的公路旁。馮煥鵲、沈復君雀、王家屏五明雀、蒲家灣五明雀、趙佳村吳棟明雀和Xi五明雀除了沈復君雀都是獨壹無二的。

細雨蒙蒙,路上行人稀少。土溪趙家村村口的茶館裏,村民們正端著壹碗茶,掰著葉子,看著我們這些不速之客。壹百年前,當西格蘭闖入村民的生活時,他們有沒有看這個忙碌的法國人壹眼?茶館對面是馮煥闕,高4.38米,頂蓋破損。茂盛的苔蘚似乎把它染成了綠色。樓內雕刻的人像的軀體早已不見,他手中的琴弦不知還在彈奏著漢朝的哪個樂章。兩排飄逸的被刻在闕正中——“故河南尚書侍郎,曾作豫州刺史,兼馮神道”。

闕的主人馮煥,東漢巴縣黨渠人。漢武帝時,他是幽州知府,執法公正。他討厭許多官員和強人。為了報復,豪強假借皇帝旨意將馮煥投入監獄,馮煥死在獄中。漢武帝“可憐他,賜他十萬塊錢,收他兒子為醫。”公元121年,馮煥貴葬於當曲,部下在墓前為他建石闕,以祭奠這位去世的漢朝忠臣。

離開馮煥夔,沿著公路走3公裏左右。路邊不時能看到碎石獸。稻田裏有壹道籬笆。圍墻中間,趙家村村西不知名的亭子靜靜地矗立在中央。壹樓隱約可見壹個戴著平頂帽的裸體男子。旁邊壹只大猴子懷裏抱著壹只小猴子,好像是狩獵地圖。二樓,正面是仙女騎鹿圖,背面是仙女騎鹿圖。三樓是祭奠的畫面。畫面中,門半掩著,壹個穿著袖子和衣服的脫外套男子站在門外,身後跟著壹個奴隸,等待被召喚。

東五明闕與西闕相距300米,樓內雕刻著栩栩如生的漢代狩獵圖:壹人在狩獵,兩只兔子在草叢中狂奔,獵狗在激烈追逐。上面有兩只兇猛的老虎,壹個人正在用盡力氣拉老虎的尾巴。沒有雕刻,漢朝無疑是壹個令人遺憾的時代。漢族人把他們的宴飲、旅行、狩獵甚至想象中的天堂都刻在石雕上,向後人展示他們的生活、他們對死亡的態度和他們夢想中的天堂。

在籬笆旁的水田裏,趙和妻子正在插秧。他告訴我,按照老壹輩的說法,過去漢闕是沒有圍欄的。稻田裏,農民把牛牽到地裏,牽在石闕旁。農民們在地裏幹累了,就在石闕邊抽兩片葉子。有的人缺個石磨石磨,又不想走很遠的路去山上敲石頭,就把石闕鑿了下來。老趙說的可能和壹百年前塞格蘭看到的沒有太大區別。塞格蘭記錄了他在《中國西部考古》中所看到的:“梯田四周都是稻田,梯田淹沒在水中,很快就會被淹沒。渠縣有壹座無名闕,已經傾斜,坍塌的時期不會很長。即使不垮,也會因為它的障礙耕作而占用有限的耕地,變成人們的磨盤,中國的許多歷史遺跡都會遭到破壞。”從廟堂神物到農具,韓缺的命運可想而知。

四川已故學者馮認為,只有官職“二千石”的官員,死後才能立石亭。“二千石”是漢代的官階,漢代有兩種石,分別是舒泰、衛、大司農、太常和大鴻臚、太守和太傅。回顧四川的這些同性戀者,範敏是巴縣知府,高邑知府是益州知府。德陽司馬孟臺的酷兒主人曾是“漢室秀才”,渠縣沈復君是“漢室朝臣,北屯司馬作都”,“新豐令校尉”。馮的觀點無疑是頗有見地的。

有意思的是,在四川各地出土的漢代石棺上,經常可以看到雙闕紋,甚至有不少夫婦合葬在崖墓中,這讓學者們頗為不解。兩人都曾經是“兩千塊石頭”嗎?簡陽龜頭崖墓出土的畫像棺上,雙闕之間刻有“天門”字樣。學者們這才恍然大悟,雙闕是天門的象征,是人類與天國的分界。漢朝的禁令,無法禁止漢人對天國的向往——跨過天門,成為天庭的壹部分,這是漢人心目中的“闕”。

詳見:/html/2014-04/14/content _ 2031809 . htm。

  • 上一篇:靛藍的培育及蠟染原料靛藍的制備
  • 下一篇:怎樣睡覺寫作文比較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