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藍的種植還是遵循這些方法。聚傘花序是貴州民族地區常見的草染料,產量高,色澤鮮艷。黔東南氣候溫暖,農歷三月中旬常種藍。壹般種植在兩尺左右的濕潤空間的好地裏。挖好後用靛藍鋤頭挖個窩,放五六個靛藍桿子(種子),大部分插入泥裏,露出另壹半。把土蓋緊。第壹次在5月,施肥,第二次在6月,第三次在7月,也需要追肥。在六月和七月,藍草的葉子成熟了,呈綠色。壓碎後,黃色的汁液變得清澈,可以收集。種完菜後會長出新葉,三個月後九月份就可以收割了。收獲後,葉子和嫩枝被采摘,浸泡在水中制成靛藍。入冬後,霜凍前,留莖作苗,先挖洞,把莖存放在洞裏,蓋上樹枝,蓋上泥土,再蓋上稻草,既無霜又防水。每1.5平方的方丈地,可以采集到100公斤左右的葉梗。除了上面提到的移桿栽培,還有壹種用土封。貴州苗嶺以北地區屬於長江流域,氣候略冷,冬季有霜凍,必須采集靛藍,否則靛藍無法過冬。貴州苗嶺以南屬於珠江流域,氣候溫暖,無霜。靛藍冬天只需要埋桿子。苗嶺以南的靛藍壹年能收獲兩三季。如果作物分三季收獲,五月壹次,七八月壹次,十壹月壹次。最後壹次砍桿,會離地三厘米左右,用土把桿埋起來,第二年春天就可以自己發芽生長了。
藍色對土壤礦物質含量的要求也很高。漢代科學家張華曾在《國經本草》中提到:“蓼屬植物多,必有余糧”(蓼科植物大量生長的地方,其下必有豐富的赤鐵礦),說明當時人們對水蓼的生長習性相當熟悉,並以此作為判斷礦藏的標誌。因此,為辣蓼生長提供營養的是赤鐵礦。貴州盛產赤鐵礦,所以也是靛藍大量生長的地方。貴州的少數民族通常在自家花園或附近的山坡上種植蘭草。土壤越肥沃,蘭草就會長得越高越茂盛。貴州以制作靛藍為生的靛藍農民,每年都要留出靛藍種子,第二年換到其他田地種植。每塊地要等三年才能再次播種。如果還是以前那塊地種的話,藍草長得不好,可能是因為礦物質被藍草吸收減少了,從而影響了靛藍的質量和產量。
靛藍制作技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西南傳入中原。它最早用於從菘藍中提取靛藍,後來被廣泛使用。《天工開物》中有記載:“凡造湖者,多葉莖入窖,少入桶槽。經過七天的水浸泡,汁液就來了。每漿壹石,石灰五升,幾十次攪拌,信就定了。水性定時,底部沈澱。它掃出浮沫,幹之者,謂之靛花。”《本草綱目》提到:“靛葉沈於底,又名靛。要做靛藍,南方人挖地做坑,浸藍,用石灰攪拌,把水清掉,把灰放進靛藍裏,再染上青色。”貴州《黎平縣誌》記載了靛藍的制作方法:“黎縣有兩種靛藍染草,葉大如芥菜,葉薄如槐花。九月剪葉入靛池,浸三日,藍色盡,加石灰,故池色盡在灰中,紫者最佳。”
在貴州民族地區,由於家庭經營的小農經濟的長期延續,藍色的種植、加工和使用都局限在壹個小小的世界裏。如果是自己用的話,剪葉取靛壹般是在農歷七月、十月進行,打葉的時候就開始葛葉的加工了。他們把壹捆捆的生葉子放在木桶裏,裝滿清水,直到把藍色的草蓋住。有時,壹些植物會被壓在藍草上,使它們完全浸在水中。壹般用1m高的杉木染缸或大塑料桶,每缸15公斤生葉。泡藍使藍草中的水溶性靛藍需要與水混合,水的顏色會逐漸變成藍綠色。沖泡的時候,熱天三天,冷天五天,這幾天我主要靠觀察,看靛藍葉子軟不軟。如果靛藍葉子開始變軟,說明靛藍已經吐出來了;如果葉子還是青綠色的,脆脆的,說明泡藍的時間不夠。靛藍葉不宜浸泡過久,否則浸泡後的藍草枝葉會變成雜質,影響靛藍的質量。然後,先把壹斤生石灰融化成石灰水,再把石灰水倒進桶裏。通常,每5公斤靛藍葉子需要60公斤水和1公斤石灰。加入石灰水後,需要用瓢在桶中反復攪拌,水色由綠色變為深藍色,泡沫由藍色變為白色。經過壹兩個小時的挖水攪拌,石灰與靛藍色素充分結合,水溶性的靛藍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變成不溶性的靛藍色素,與石灰的鈣離子結合,逐漸沈澱,使桶上方的水越來越清澈。第二天沈澱後,先把水舀出來,裏面含有少量的靛藍,然後可以用來調染液。然後,把沈澱的靛藍舀出來,換到另壹個小桶裏反復沈澱。每桶(15公斤生葉)可得靛藍約3公斤。靛藍果肉質量的傳統鑒別方法是:在手背上放壹點靛藍,幹燥後呈黑色、藍色、有光澤、紫色的靛藍為最佳靛藍;如果是藍灰色,石灰太多,很難染深;如果只是黑色,顏色是灰黑色的,說明靛藍葉子泡多了,靛藍葉子爛了。這種靛藍漿不能用,染好的布容易脫落。但在貴州的壹些民族地區,由於種植靛藍不方便,從20世紀開始,靛藍(化學染料)逐漸取代了靛藍。
大唐的靛藍生產是靛藍農民采用的壹種有效的指導方法。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姚敏書》中對大唐的靛藍生產有詳細的記載,第五卷中有壹個藍色的章節,記述了我國古代種植爛靛藍的細節。“七月中旬,我做了壹個坑,上面鋪著白許捆,用麥稭和泥做的,做了五寸深,蓋在墻壁上。把坑裏的藍倒著割,下水,用木石壓制順序。熱的時候過夜,冷的時候過夜,瀝幹,把汁放在骨灰盒裏,放在五升石灰的桶裏,沖壹下。澄清,瀝幹水分,不要做小坑,把靛藍儲存在坑裏,像稀飯壹樣等著,放回骨灰盒,靛藍就完事了。”用這種方法生產的靛藍產量高,質量穩定,主要作為商品出售。目前,這種制作靛藍的技術仍保存在貴州凱裏郊區的萬超鎮,與《齊·姚敏書》中記載的類似,但略有不同。
在貴州萬超,靛藍可以在陽歷的11月底收獲。此時靛藍長勢良好,約80厘米高,靛藍莖粗,植株密集,約兩尺高。靛藍農用鐮刀把桿子砍下來,用稻草捆起來,裝進籃子裏,裝滿籃子,扛下山。
此時,剛割下的靛藍莖堆在靛藍農場門口,壹家人正忙著將靛藍莖和靛藍葉分開。他們手持壹把特殊的靛藍刀,微微彎曲,有點像鐮刀,但比鐮刀更直,兩邊都有刀片,所以靛藍刀可以在靛藍葉子壹起落下時切割兩次。他們技術嫻熟,速度極快。當他們的手開始剪的時候,靛葉會壹片壹片的落下來,三兩下就剪完了。雪中除枝葉的目的是為了留種,因為靛莖上有很多小芽。當氣候和溫度適宜時,它們會分成樹,長成聚傘花序。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靛藍莖都可以用作種子貯藏。靛農要觀察芽的情況。有的芽已經長出小葉,力量已經被抽幹,不能用了。有的桿子太細,雖然有,但是不夠結實,藍色長度不大,效果不好。
在所有的切割之後,靛藍農民把靛藍桿子撿回到地上。為了保證靛藍電桿安全過冬,應該妥善存放。把分開綁好的靛藍桿子垂直放入窩棚裏,蓋上薄薄的壹層土,再蓋上壹層稻草,就可以放心等待明年春天移栽了。
切割下來的靛藍葉子被裝在籃子裏,被采摘到靛藍池塘的邊緣。首先,靛藍池塘和靛藍坑之間的兩個通道應該用池塘旁邊廢棄的靛藍葉子堵住,使它們不漏水。然後,可以把靛藍葉子倒入靛藍池塘,裝滿水,過幾天靛藍就可以再玩了。
由於天氣寒冷,靛藍葉子浸泡了七天,色素完全吐出來,葉子變軟,就可以制成靛藍了。靛藍池塘裏的水是鮮綠色的,漂浮在池塘水面上的靛藍葉子是棕綠色的,這是露珠表面的壹些靛藍葉子被陽光暴曬造成的,而完全浸沒在水中的靛藍葉子仍然是綠色的,很可愛。如果天氣暖和,這個過程需要兩三天。這時,靛農拿著耙子去撈靛葉,完全撈完後,又加了石灰水。有的地區還把殘葉撈到另壹個圓坑“渣浸園”,將浸泡過的枝葉再次浸泡,物盡其用。
石灰與靛青葉的比例約為1:10。先將其混入石灰水中,攪拌均勻。在放石灰水之前,印度農民應該向印度神表示敬意。人們通常會殺壹只雞,開壹瓶酒,燒壹把香,然後拿壹束茅草紮成活結,讓它向靛藍神傳達問候和期望,祈求靛藍神的幫助,控制靛藍生產的天氣、溫度、石灰水等因素。
石灰壹進入靛池,就可以看到靛水由青綠色變成淺藍色。然後,6個人拿著推板,往不同方向猛砸水。先向下擊打水面,稱之為“沖”,以使石灰水和靛水混合均勻,反應充分;然後從四面八方向中心出現水面,這叫“拉”。這是為了增加空氣和水的接觸面積,加速氧化過程。這時,水色逐漸變成紫色。由於用力過重,水面會激起壹米多高的波浪,泛著藍紫色的泡沫,泡沫會濺到池邊,看似堅實,像壹堆藍雪。據古籍記載,幹沫為靛藍花,是壹種很好的中草藥,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經過四次“沖”和“拉”,靛水的顏色已經變成了深藍色和紫色。取壹勺靛藍農用勺,然後慢慢把水倒掉,勺裏留壹點沈澱物,就是靛藍。讓它繼續反應兩個小時以上,然後就可以把靛藍放進靛藍池了。
在放靛藍之前,靛藍農民把靛藍坑打掃幹凈,撿起草葉和雜物,從草堆裏拿壹些糯米草,在靛藍坑裏點燃,燒成灰,放進竹篩裏,慢慢走,晃動篩子,過濾成粉末狀的草灰,均勻地鋪在坑底。然後,將灰燼稍微壓實,這是用來將靛藍從坑底的土壤中分離出來的。撒完草灰後,竹屏會執行另壹項任務。靛藍坑的入口處放了壹個排水槽,後面是竹篩,過濾靛藍中殘留的碎葉。竹屏由鐵三角架支撐,鐵三角下墊有幾片傘狀芭蕉葉。它的作用不可忽視,因為流動的靛水容易沖走坑底的草灰,而芭蕉葉就是保護屏障——草灰。
靛藍仔細檢查了靛藍水,確信反應成功,即已經生成了靛藍,便將靛藍池與靛藍坑之間通道中的堵塞物取出,壹股水流立即從洞中沖出,流向溝渠。因為在反應的兩個小時裏,靛藍沈下去,上層基本是水,只含有少量的靛藍,所以水要放出來。靛藍池中間有壹個孔用來排水,下部有壹個孔用來放靛藍。這個洞的位置是憑經驗確定的,取決於靛藍池能容納的靛藍葉子和靛藍生產壹次的產量,所以按照固定的量來制作靛藍基本上不會浪費。水放得差不多的時候,空氣同時從洞裏穿過,發出奇怪的“咕咕”聲。妳可以看到靛藍池塘表面的水變得更濃,發出靛藍的光芒。這時,靛農迅速將水溝的流水分流,將水引入靛坑,同時用竹竿在靛池下部戳洞,大量靛水隨即湧出。
靛藍並不直接進入靛藍坑,而是先經過它的喉濾池,讓雜質有機會沈澱。然後,經過竹簾過濾,經過守候在靛藍坑邊的勤勞的靛藍農民的清洗,相對純凈的靛藍水進入靛藍坑。當靛水全部流入靛坑時,制作靛藍的繁忙工作就告壹段落了。靛藍農業大桶裝滿水沖洗靛藍池塘,像雨水壹樣沖洗池壁和池底,剩余的靛藍隨波浪流入靛藍坑,最大限度減少浪費。這時,靛坑基本滿了,泡沫飄散,藍波蕩漾。
在制作靛藍的時候,還有壹道工序叫“淹水”,就是把水面整平。在投入石灰水沖拉之前,靛坑填滿之後,用小推板輕輕將洶湧的水面推平,使其平靜下來。這個動作讓人覺得很有藝術感,就像畫前把紙撫平,畫後又小心翼翼地收好。這個細節讓整個靛藍的制作過程有始有終,感覺專業細致,帶點感情色彩。
壹段時間後,靛藍坑中的水分慢慢蒸發,只剩下約10 cm的渾濁沈澱,這就是靛藍。靛藍農民準備籃子的底部和籃子周圍,以便它不會泄漏靛藍。然後用壹種特殊的工具,有點像工地上的抹子,把靛藍分成幾塊像豆腐壹樣的小塊,鏟起來放在籃子裏。為了留住青黛的水,筐滿了就往稻田裏放。在秋冬季,妳可以在靛藍池塘周圍的稻田裏看到許多這樣的蓋著稻草的籃子。有搶收的時候,靛藍農民會選擇靛藍來賣,3塊錢壹斤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