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申論值得關註的6大熱點(非預測、不押題)
熱點三:建設生態文明作者:申論花木君
建設生態文明的背景: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壹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先後出臺了壹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但總體上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仍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制約。
黨的十七大第壹次明確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提了出來,強調要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現階段,我國面臨的主要生態問題有(《全國生態保護“十三五”規劃綱要》):
壹、生態空間遭受持續威脅?
。城鎮化、工業化、基礎設施建設、農業開墾等開發建設活動占用生態空間;生態空間破碎化加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河流水電水資源開發和工礦開發建設,直接割裂生物生境的整體性和連通性;生態破壞事件時有發生。
二、生態系統質量和服務功能低。低質量生態系統分布廣,森林、灌叢、草地生態系統質量為低差等級的面積比例分別高達?
43.7%、60.3%、68.2%。全國土壤侵蝕、土地沙化等問題突出,城鎮地區生態產品供給不足,綠地面積小而散,水系人工化嚴重,生態系統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凈化空氣的作用十分有限。
三、生物多樣性加速下降的總體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資源過度利用、工程建設以及氣候變化影響物種生存和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我國高等植物的受威脅比例達?
11%,特有高等植物受威脅比例高達?65.4%,脊椎動物受威脅比例達?
21.4%;遺傳資源喪失和流失嚴重,60%-70%的野生稻分布點已經消失;外來入侵物種危害嚴重,常年大面積發生危害的超過?100?種。
同時,環保部門在履行指導、協調、監督生態保護工作職責時,還存在以下體制機制和管理上的突出問題:
壹是統壹監管的管理體制不健全。目前仍按生態要素分別設置生態保護管理機構,難以對生態系統實施整體性保護。由於權責壹致的統壹管理體制和協調聯動機制尚未建立,未能實現所有者和監管者分離以及壹件事情由壹個部門負責,直接影響生態保護效果。
二是全社會***同監督的機制尚未建立?
。部分地方領導幹部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較為薄弱,還未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社會公眾參與生態保護和監管的機制有待健全,企業生態保護和監管責任還不明確,部分地方環保部門履行生態監管職能時只能單打獨鬥、被動應對。
三是監督管理的基礎能力薄弱。尚未建立統壹的生態監測監控網絡,難以準確監測我國重要生態區域生態狀況,不能及時主動發現重大生態破壞行為。大部分縣級環保部門沒有設置獨立的生態保護科室,難以開展常態化監管。市縣環保部門生態保護人員隊伍和裝備嚴重不足,導致執法力量薄弱。生態保護科技支撐不夠,生態大數據集成應用尚待發揮作用,生態保護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尚需完善。
建設生態文明的對策:
“十三五”時期,緊緊圍繞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根本目標,優先保護自然生態空間,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建立監管預警體系,加大生態文明示範建設力度,推動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壹、改變傳統的單純以GDP增長為唯壹依據的政績考核模式,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幹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落實行政問責,促使領導幹部轉變政績觀(糾正以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換取GDP增長的錯誤觀念),加強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二、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對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壹確權登記,形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
堅持使用資源付費和誰汙染環境、誰破壞生態誰付費原則,逐步將資源稅擴展到占用各種自然生態空間。
三、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堅持節約優先,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倡導合理消費,力戒奢侈浪費,制止奢靡之風。在生產、流通、倉儲、消費各環節落實全面節約。管住公款消費,深入開展反過度包裝、反食品浪費、反過度消費行動,推動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建設節水型社會。
四、加大環境保護和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形成政府、企業、公眾***治的環境治理體系。切實落實地方政府環境責任,開展環保督察巡視,建立環境質量目標責任制和評價考核機制。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區環保機構,推行全流域、跨區域聯防聯控和城鄉協同治理模式。嚴格環保執法,開展跨區域聯合執法,強化執法監督和責任追究。建立企業環境信用記錄和違法排汙黑名單制度,強化企業汙染物排放自行監測和環境信息公開,暢通公眾參與渠道。
五、推動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科技創新。結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符合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科研活動特點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市場對綠色產業發展方向和技術路線選擇的決定性作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淘汰落後產能,逐步提高淘汰標準,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采用先進適用節能低碳環保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服務業,合理布局建設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
發展綠色產業。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以推廣節能環保產品拉動消費需求,以增強節能環保工程技術能力拉動投資增長,以完善政策機制釋放市場潛在需求,推動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六、推動***同保護。依托生物多樣性日、環境日等活動平臺,加大生態保護宣傳教育力度,加強政策解讀,擴大保護***識,調動全社會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政府、企業、公眾生態保護培訓,建設中小學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提高全社會特別是領導幹部的生態保護責任意識。依托環境保護新聞發布制度,充分利用“12369”環保舉報熱線等平臺,加大生態環境信息公開力度,定期發布生態保護信息,保障公眾生態保護知情權和監督權。發揮社會組織的引導、監督作用,強化企業保護生態的主體責任,形成全社會***同參與生態保護的合力。
建議:註意結合上述內容來分析與梳理水資源的保護與治理、長江或者黃河的保護與治理、霧霾的防治等細化層面的內容。同時,也需要對綠色城鎮化、美麗鄉村等方面的內容加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