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開始關註現代陶藝,並在輿論上形成規模,應該是在90年代以後。當然,嚴格來說,中國現代陶瓷藝術的起源與70年代末80年代初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美院前身)和景德鎮陶瓷學院的最早從業者有關。近20年來,朱大年、楊永善等老壹輩陶藝家在現代陶藝方向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產生了呂品昌、羅小平、白明等壹大批中青年陶藝家,風格流派眾多,技法日益多樣。大部分是大學老師,或者受過高等教育的傳統陶藝熏陶。所以中國的陶瓷藝術從壹開始就和學院有著不解之緣。
而單純的學院發展,在理念和傳播上受到很大的制約,在學術層面上也很狹隘。90年代,先是1991的“北京國際陶瓷研討會”,接著是1995的“景德鎮國際陶瓷研討會”。1998年5月,由羅小平等人策劃,有較深學術探討的“98中國宜興國際陶瓷研討會”在宜興召開。同年秋,在中國舉行。1999年初,左在廣州美術館策劃的“超越泥巴——中國當代陶藝藝術家學術邀請展”更是超前。這些重要的學術研討會表明,中國的陶瓷藝術正在崛起,其規模、範圍和影響正在擴大到整個社會。
然而,作為壹種新生事物,現代陶藝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在更大意義上和更大程度上構成了中國陶藝的現狀,值得我們探討。歸結為以下幾個問題,供讀者深思。
第壹,“傳統”與“現代”的差距
“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是當今藝術領域壹個沒完沒了的話題,陶藝也不方便。然而,在許多關於陶瓷藝術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討論中,卻忽略了壹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陶瓷藝術的功能。它不僅關系到陶瓷的功能和價值,也關系到陶瓷在整個文化體系中的作用和陶藝家的社會定位。只有擺正了“現代陶藝是為了什麽?”這樣的問題,不僅僅是“現代陶藝是什麽樣子的?”我覺得陶瓷藝術真的可以從“傳統”走向“現代”。
中國傳統陶藝依附於陶藝,“盡可能實用美觀”長期以來制約著當代中國陶藝的發展。在這種觀念下,陶器只能屬於工藝美術,其功能只有實用和觀賞性。在這種情況下,陶藝家的智能更多地受限於“制作器皿”,只能在追求設計和形式美的領域中探索。陶藝家也更接近工匠,無法融入現代藝術的潮流。
現代陶瓷藝術的作用在於它拓展了原有陶瓷藝術的藝術屬性,使陶藝家不受“制器”的限制,可以在其審美和價值批判領域中招。他不僅可以在原有的設計領域繼續有所作為,還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家天性,對現實進行有價值的文化批判,從而涉足雕塑、裝置等諸多藝術領域。它豐富了自身,補充了其他藝術門類,從而豐富了視覺藝術的門廳。
所以傳統陶藝無論怎麽發展,都是被“器物”束縛的。在現代陶藝的發展中,我們在認識上首先要做的是功能理論的轉移,從而擺脫對“器物”和固定造型的依賴,真正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這種隔閡是可以通過改變觀念來解決的,它的存在也是當代陶藝不斷發展的動力。
第二,傳播和接受的局限性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80年代中後期,許多現代藝術流派如暴風驟雨般進入中國。雖然當時的中國人不懂得欣賞,有的甚至覺得反感,但客觀上承認了它存在的合理性,從觀念上接近了他們。現代陶藝沒有趕上那個潮流,從傳播學的角度看似乎錯過了黃金時代。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業內人士也指出,現代陶瓷藝術只有在少數瓷器產區和城市才有較好的基礎,比如景德鎮、廣州、上海等地。但是,從表面上看,它的群眾基礎相當薄弱,沒有培養出大規模的陶瓷藝術欣賞群體,這不利於現代陶瓷藝術的發展。我們也註意到,目前中國的日用陶瓷和美術陶瓷行業並不繁榮,所以即使在許多傳統深厚的瓷器領域,人民對陶瓷藝術的興趣正在減弱,這是非常令人擔憂的。
另壹方面,媒體和報紙對現代陶瓷藝術的介紹是零星的,更不用說專門的陶瓷出版物了。目前有壹些陶瓷工作室負責溝通,但是他們的作用並沒有被重視。有識之士指出,壹個國家陶瓷工業整體發展的前提是動員民眾的力量,水漲船高。
從接受者的角度來看,中國人當然不缺乏對陶瓷的感情,但確實談不上對現代陶瓷藝術的感情,因為大多數人對陶瓷藝術的看法都停留在傳統觀念上。再加上溝通不暢,自然很難調動觀眾的口味。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現代陶藝與現代藝術運動在精神上是相通的,人們接受現代陶藝只是時間問題。
第三,理論與實踐脫節
理論與實踐脫節已經成為現代陶藝非常突出的問題,陶藝家夏說:“廣州美院的壹群人請了中央美院的壹位藝術評論家來點評現代陶藝。他能用現代藝術觀念和現代哲學來評論現代陶藝。但我認為這還不夠。”他指出,之所以很難形成現代陶瓷批評家,是因為中國現代陶瓷藝術不發達,他認為非常需要理論家。筆者曾經在中央美術學院的圖書館裏找到壹本叫《現代陶藝》的書。其實,書中的陶瓷只是現代“活人”制作的陶瓷。可見現代陶藝在理論上是相當匱乏的,能找到的介紹現代陶藝的書籍也是相當少且不正規的。
看來,現代陶藝實踐與理論的脫節將成為相當壹段時間內令人頭疼的問題。理論人才急需培養,於是很多陶藝家提出邊實踐邊做壹些理論研究,可謂無奈之舉。
此外,現代陶藝的創作體系、銷售體系、創作理念也存在壹些問題。好在從當代陶藝家的話語中,我們都能體會到中國知識分子“任重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獨特遠大誌向。
雖然現代中國陶瓷藝術任重道遠,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必將有壹個輝煌的明天!
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斷定中國的原始陶器始於7000年左右是不成問題的。最早的彩陶起源於黃河流域,祁龍集中在陜西的涇河、渭河和甘肅東部。隴東大地灣文化壹期是世界上最早的彩陶文化之壹,不僅形制規整,而且彩繪圖案簡單。這壹時期出現了陶輪技術,制陶成為壹種特殊的技術。半坡文化的彩陶略晚於大地灣文化壹期,紋飾略復雜,以幾何圖案為主。在以陜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區為中心的廟底溝文化中,彩陶圖案更是五花八門,以弧線和動態斜線來體現扭曲的動物形象。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魚、鳥、豬、人,都被用作裝飾圖案。這些裝飾圖案描述生動,布局合理。它們是原畫的傑作,是研究中國繪畫史的可靠圖像資料。
距今約4000年的馬家窯文化,是由半坡文化衍生出來的古強群的壹個分支。與之相關的另外兩個分支是半山文化和馬場文化,是繼龍山文化之後的又壹個輝煌時期。馬家窯文化型陶瓷,表面拋光,表面光滑對稱,以黑色單色裝飾。裝飾圖案善於飽滿,也畫在碗、盤、碗等開口器皿的內側。古代的人,山洞,生活中的工作中心都是圍繞著漁獵,所以最初的急用發明需要水壺罐子之類的東西。陶瓷上裝飾的出現,說明人類的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除了解決吃飯問題,還有富余空間,於是人們開始在滿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現。
河西走廊馬廠式彩陶壹般形制較小,部分器物有穿用的孔,便於攜帶,反映了該地區半農半牧的經濟狀況。另壹方面,在半山彩陶上出現了播種的人形圖案,表明了農業的發展和人類創造力的進步。
在原始社會,書面語言尚未完善和成熟。圖案形象直觀,在當時具有象征性和裝飾性,所以對彩陶圖案的研究也會為古文字的研究提供佐證。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壹個多民族國家。原始時代氏族部落較為復雜,在特定的生產條件下形成了審美需求的獨特文化特征。他們各自都有代表宗族文化的象征性形象,也產生了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隨著氏族文化的興衰,陶器裝飾也以不同的形式出現。
縱觀中國的彩陶技術和藝術,歷時4800年。事實上,它的上代至今仍是壹個難以考證的謎。隨著考古發掘的不斷進行,可能會出現不同的新認識。就現有資料來看,可以說原始陶器不僅是中國古代藝術的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史上的輝煌篇章。
陶瓷藝術
陶瓷藝術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代名詞。然而,當中國的陶藝家突然從“傳統”、“實用”、“日用”這些字眼中清醒過來,重新審視這個世界時,卻發現自己落後了。的確,現代陶藝已經不僅僅是作為壹種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工藝美術而存在,也不是實用、美觀、經濟、大方這些概念所能涵蓋的。它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廣泛介入現代藝術運動,成為藝術家表達思想和批判文化的利器。
中國人開始關註現代陶藝,並在輿論上形成規模,應該是在90年代以後。當然,嚴格來說,中國現代陶瓷藝術的起源與70年代末80年代初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美院前身)和景德鎮陶瓷學院的最早從業者有關。近20年來,朱大年、楊永善等老壹輩陶藝家在現代陶藝方向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產生了呂品昌、羅小平、白明等壹大批中青年陶藝家,風格流派眾多,技法日益多樣。大部分是大學老師,或者受過高等教育的傳統陶藝熏陶。所以中國的陶瓷藝術從壹開始就和學院有著不解之緣。
而單純的學院發展,在理念和傳播上受到很大的制約,在學術層面上也很狹隘。90年代,先是1991的“北京國際陶瓷研討會”,接著是1995的“景德鎮國際陶瓷研討會”。1998年5月,由羅小平等人策劃,有較深學術探討的“98中國宜興國際陶瓷研討會”在宜興召開。同年秋,在中國舉行。1999年初,左在廣州美術館策劃的“超越泥巴——中國當代陶藝藝術家學術邀請展”更是超前。這些重要的學術研討會表明,中國的陶瓷藝術正在崛起,其規模、範圍和影響正在擴大到整個社會。
然而,作為壹種新生事物,現代陶藝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在更大意義上和更大程度上構成了中國陶藝的現狀,值得我們探討。歸結為以下幾個問題,供讀者深思。
第壹,“傳統”與“現代”的差距
“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是當今藝術領域壹個沒完沒了的話題,陶藝也不方便。然而,在許多關於陶瓷藝術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討論中,卻忽略了壹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陶瓷藝術的功能。它不僅關系到陶瓷的功能和價值,也關系到陶瓷在整個文化體系中的作用和陶藝家的社會定位。只有擺正了“現代陶藝是為了什麽?”這樣的問題,不僅僅是“現代陶藝是什麽樣子的?”我覺得陶瓷藝術真的可以從“傳統”走向“現代”。
中國傳統陶藝依附於陶藝,“盡可能實用美觀”長期以來制約著當代中國陶藝的發展。在這種觀念下,陶器只能屬於工藝美術,其功能只有實用和觀賞性。在這種情況下,陶藝家的智能更多地受限於“制作器皿”,只能在追求設計和形式美的領域中探索。陶藝家也更接近工匠,無法融入現代藝術的潮流。
現代陶瓷藝術的作用在於,它拓展了原始陶瓷藝術的藝術屬性,使陶藝家不受“制器”的限制,可以在自己的審美和價值批判領域馳騁。他不僅可以在原有的設計領域繼續有所作為,還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家天性,對現實進行有價值的文化批判,從而涉足雕塑、裝置等諸多藝術領域。它豐富了自身,補充了其他藝術門類,從而豐富了視覺藝術的門廳。
所以傳統陶藝無論怎麽發展,都是被“器物”束縛的。在現代陶藝的發展中,我們在認識上首先要做的是功能理論的轉移,從而擺脫對“器物”和固定造型的依賴,真正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這種隔閡是可以通過改變觀念來解決的,它的存在也是當代陶藝不斷發展的動力。
第二,傳播和接受的局限性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80年代中後期,許多現代藝術流派如暴風驟雨般進入中國。雖然當時的中國人不懂得欣賞,有的甚至覺得反感,但客觀上承認了它存在的合理性,從觀念上接近了他們。現代陶藝沒有趕上那個潮流,從傳播學的角度看似乎錯過了黃金時代。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業內人士也指出,現代陶瓷藝術只有在少數瓷器產區和城市才有較好的基礎,比如景德鎮、廣州、上海等地。但是,從表面上看,它的群眾基礎相當薄弱,沒有培養出大規模的陶瓷藝術欣賞群體,這不利於現代陶瓷藝術的發展。我們也註意到,目前中國的日用陶瓷和美術陶瓷行業並不繁榮,所以即使在許多傳統深厚的瓷器領域,人民對陶瓷藝術的興趣正在減弱,這是非常令人擔憂的。
另壹方面,媒體和報紙對現代陶瓷藝術的介紹是零星的,更不用說專門的陶瓷出版物了。目前有壹些陶瓷工作室負責溝通,但是他們的作用並沒有被重視。有識之士指出,壹個國家陶瓷工業整體發展的前提是動員民眾的力量,水漲船高。
從接受者的角度來看,中國人當然不缺對陶瓷的感情,但確實談不上對現代陶瓷藝術的感情,因為大多數人對陶瓷藝術的看法都停留在傳統觀念上。再加上溝通不暢,自然很難調動觀眾的口味。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現代陶藝與現代藝術運動在精神上是相通的,人們接受現代陶藝只是時間問題。
第三,理論與實踐脫節
理論與實踐脫節已經成為現代陶藝非常突出的問題,陶藝家夏說:“廣州美院的壹群人請了中央美院的壹位藝術評論家來點評現代陶藝。他能用現代藝術觀念和現代哲學來評論現代陶藝。但我認為這還不夠。”他指出,之所以很難形成現代陶瓷批評家,是因為中國現代陶瓷藝術不發達,他認為非常需要理論家。筆者曾經在中央美術學院的圖書館裏找到壹本叫《現代陶藝》的書。其實,書中的陶瓷只是現代“活人”制作的陶瓷。可見現代陶藝在理論上是相當匱乏的,能找到的介紹現代陶藝的書籍也是相當少且不正規的。
此外,現代陶藝的創作體系、銷售體系、創作理念也存在壹些問題。好在從當代陶藝家的話語中,我們都能體會到中國知識分子“任重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獨特遠大誌向。
雖然現代中國陶瓷藝術任重道遠,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必將有壹個輝煌的明天!
世間萬物皆有裝飾。在中國陶瓷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裝飾與器物緊密相連,形成了獨特的陶瓷文化風格。在人們審美多元化的今天,作為中國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的陶瓷藝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現代陶瓷藝術裝飾在傳統陶瓷藝術裝飾基礎上的更新和發展,不僅促進了現代陶瓷藝術裝飾在創作方向、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上向更高的藝術境界拓展,而且出現了“百花齊放”的趨勢,其全新的理念、獨特的創意、豐富的材料和精湛的制作技藝形成了獨特的工藝畫。現代陶瓷藝術裝飾強調作品對人的精神和心理的作用,藝術家用自己的設計理念在陶瓷藝術裝飾作品中融入更多新的內涵。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指前人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中國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關註。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是多方面的,中國傳統文化包含1和觀念文化(思想理論,傳統觀念文化主要是儒、道、法、佛);2、歷史文物(文物包括器物和藝術品,如陶器、瓷器、青銅器、玉器、金銀、漆器、銅鏡、古錢;書法、繪畫);3.社會制度,即所謂的制度文化;4.文學、歷史、醫藥衛生、農學、天文歷法等方面的古籍。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可以看出,中華民族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悠久而延續的歷史和多彩的文明。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人文精神、自然精神、平等精神和溝通精神。
陶瓷藝術裝飾以其精美的圖案、豐富的色彩、獨特的工藝、精湛的制作技藝、獨特的創意和全新的理念,形成了獨特的工藝畫形式。形成了獨特的陶瓷文化。陶瓷藝術裝飾的過程始終貫穿著審美發生、審美創造和審美接受三大環節。在人類社會的文化藝術發展史和經濟發展史上,陶瓷藝術裝飾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陶瓷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瓷藝術是陶瓷文化傳播的使者。陶瓷藝術裝飾向人們展示了壹種陶瓷文化精神。人在勞動中創造文化,文化塑造人。陶瓷藝術不僅是物質產品,也是精神產品和文化產品。陶瓷藝術裝飾經過長期的實踐,形成了獨特的陶瓷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陶器主要向兩個方向發展:建築陶和鬼陶。當時各國對陶瓷材料的大量需求,促進了建築陶瓷的工藝水平。秦漢時期,“秦磚漢瓦”成為制陶藝術中的佳話。陜西省Xi郊區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馬俑數量眾多,體積龐大,生動地反映了秦兵的真實面貌。隋唐三彩也是陶器中的珍品。
從商周到漢唐,陶器造型反映的更多的是人和社會。人已經成為陶瓷造型的主體,陶瓷藝術裝飾反映了人類生活的多樣性。陶器反映了人們對自然和人類的深入認識,體現了漢唐文化的人文精神。
魏晉南北朝的中國進入瓷器時代。在隋朝,中國窯工燒制白瓷。隋代的這壹偉大成就,改變了青瓷壹統天下的局面。姚興白瓷最為著名,有“雪壹樣”的美譽,開創了“南藍北白”的新格局。越窯,素有“萬窯之冠”的美譽,創造了中國唐代青瓷藝術的巔峰狀態。唐代詩人陸龜蒙曾寫過這樣壹首詩:“九月秋風開越窯,勝千峰青彩。”他把越窯青瓷形容為“千峰萬綠”,是對越窯瓷器釉色特點的詩意寫照。
宋元時期的瓷器在技術上達到了更高的水平。宋代是中國傳統瓷器藝術達到最高審美境界的時代,也是“玉精神”和玉石般品質體現得最為深刻的時代。鈞窯、汝窯、官窯、哥窯和定窯的傑出成就使中國達到了人類制瓷的頂峰。其玉骨般的優雅和恬靜的性格成為後世瓷器界追求的審美風格。
明清瓷器在宋元制瓷技術的基礎上,達到了制瓷業的頂峰。永樂時期的白瓷幹凈如玉,薄如紙,給人壹種甜甜的感覺;永樂時期的青花瓷也很有特色。宣德時期的青花瓷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明代在高溫單色釉方面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紅祭是成化見到的,鮮紅耀眼,藍祭是氧化鈷做的,藍的很純。宣德年間供奉的青瓷尤為精美。清代瓷器發展於康熙中後期。康熙時期的青花紋飾采用了西畫技法。雍正、乾隆時期是彩釉瓷器發展最快的時期。雍正時期以清麗嫵媚見長,乾隆時期以富麗堂皇為特征。這壹時期燒制的仿古窯制品,無論紋飾、形制、風格,都到了混亂的地步。
追溯中國歷史不同時期的陶瓷產品,陶瓷裝飾有兩大特點:壹是用適合陶瓷器皿的圖案裝飾;另壹種是以中國繪畫的形式在陶瓷器皿上表達工藝變革。
3.中國傳統文化中陶瓷藝術裝飾的人文精神。
從唐、宋、元、明、清到現代,陶瓷藝術的裝飾形式可以分為兩大類:壹類是寫意畫,壹類是工筆畫。這兩種繪畫裝飾形式是中國繪畫藝術發展時期的特征在陶瓷產品上的呈現。唐代長沙窯出現釉下花鳥畫,與唐代花鳥畫藝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相吻合。技法成熟,筆法流暢,壹氣呵成,自然生動,是唐代民間花鳥畫的藝術風格。然而,宋代雕花的精細程度反映了花鳥畫風格向工筆人物畫轉變的鼎盛時期。也為元代青花和明清青花出現古代和粉彩陶瓷奠定了基礎。陶瓷藝術的裝飾形式,無論是寫意還是工筆畫,都是中國特有的繪畫藝術裝飾形式在陶瓷上的表現。陶瓷藝術裝飾反映了中國人文繪畫的歷史影響,形成了中國陶瓷裝飾獨特的藝術風格。
陶瓷藝術裝飾是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中國的瓷器從隋唐開始就傳到了其他地方。宋元明清時期,瓷器作為重要商品銷往全國各地,走向世界。陶瓷藝術裝飾品作為壹種商品,不斷傳播著中國的陶瓷文化,推動著中國文化的發展。因此,中國被稱為“瓷器之國”,享有世界聲譽。制瓷技術代代相傳,不斷創新。中國生產的獨特陶瓷在滿足人們的生活和審美需求以及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陶瓷藝術裝飾在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發展之間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它為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是世界上幾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之壹,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許多重大貢獻。在陶瓷技術和藝術方面取得的成就具有特殊的意義。
解放後,Xi安半坡史前遺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令人嘆為觀止。相傳堯將天下傳於舜,舜將天下傳於,禹將天下傳於其子,開始了所謂的“家天下”。夏傳之桀,暴虐無情,商湯放了他,自立為帝,於是從征服天下的唐開始。商統治了世界600多年(約公元前16世紀——約公元前11世紀),直到。被征服後,自殺,天下歸周。周朝的統治時期大致為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221年,有效統治實際結束於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稱為戰國時期。到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統壹中國開始,但秦朝只維持了公元前206年,就被漢朝取代了。在這幾千幾百年間,除了日常的餐飲用具,祭祀儀式用的東西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在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的漢代,藝術家和工匠的創作材料不再以玉和金屬為主,陶器更受重視。這壹時期燒制技術發展,普遍出現了較為堅固的釉陶,漢字中也開始出現“瓷”字。同時,通過從新疆、波斯到敘利亞的商路,中國開始與羅馬帝國交流,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從這壹時期,我們也可以看到外來影響在陶瓷制品中的線索。佛教也在此時傳入中國。
六朝時期(公元220-581),迅速崛起的佛教藝術也對陶瓷產生了相應的影響,在本季作品的造型上留下了明顯的痕跡。隋朝於公元581年奪取政權,結束了長期的南北分裂,但直到公元618年才被唐朝取代統治。
唐朝(618-970)被認為是中國藝術史上的壹個偉大時期。陶瓷的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許多精美的瓷器品種大量出現。即使用今天的技術鑒定標準,也算是真正的優質瓷器。唐朝末年,英雄出其不意,隨之而來的是壹個王朝鬥爭的局面,也就是五代,壹直持續到公元960年。然而在戰爭年代,出現了壹個新的陶瓷品種——柴窯瓷,因其質地優良而廣受贊譽,但能代代相傳卻極為罕見。
宋代(960-1279)陶瓷業蓬勃發展,開始出口歐洲和東南亞國家。以鈞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名窯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國各地湧現,其產品也越來越豐富多彩。由於東北的(遼)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朝的統治者被迫南遷,後被蒙古人所滅。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蜀府窯出現。景德鎮開始成為中國陶瓷工業的中心,其聲譽傳遍世界。景德鎮生產的白瓷與釉下彩藍色紋飾形成鮮明對比。此後,青花瓷文化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深受人們喜愛。明朝從1368統治到1644。這壹時期,景德鎮的陶瓷制造業絕對是天下第壹,在技術和藝術水平上占據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此外,福建德化窯、浙江龍泉窯、河北磁州窯也以不同風格的優質陶瓷而聞名。隨著明朝末代皇帝的自殺,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於1644年入京。從吳三桂召集滿清軍隊到1911年清朝覆滅,滿清統治持續了200多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被認為是清朝統治下陶瓷工業最輝煌的時期,許多工藝復雜的產品都有各種各樣的琉璃,釉色異常豐富。到了清朝末年,政府腐敗,國運衰微,民不聊生,中國的陶瓷制造業每況愈下。民國成立後,各地建立了壹些陶瓷研究機構,但其產品除了上壹代外,都是簡單地照搬國外的壹些設計,根本沒有發展。民國初,軍閥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他曾經專門做了壹批年號為“洪憲”的瓷器。這些瓷器沒有經過技術加工,主要是粉彩和古老的風格。由於頻繁的內戰,外族入侵,民生不佳,整個陶瓷行業全面衰落。直到新中國成立,都沒有讓世界矚目的產品。